二 金陵的有和无
南朝原来信奉道教。道教源自老子,一直被尊为国教。自从梁武帝登基以后,由于梁武帝信奉佛教,一纸诏文传遍全国,举国上下改信佛教。那时候佛教从印度传来,正值兴盛,改信佛教的人很多,信奉佛教也成为一种时尚。
梁武帝登基以后,开始大兴佛事。一是招揽大德高僧前来传教和讲经说法,直接任命许多大德高僧为各大寺院住持法师。二是举国之力修建寺院,仅京城金陵就修建寺院四百八十座;又为各大寺院修铸佛像,攀比之风兴起。有刻石的,有铸铜的,还有鎏金的,应有尽有。不仅如此,皇帝还经常亲自礼佛,参加法会。朝中大臣和王公贵族们,都叫梁武帝为“菩萨皇帝”。梁武帝也特别喜欢这个称呼,也常常以菩萨皇帝自居。
在众多大德高僧之中,梁武帝特别看重宝志法师。宝志法师来自北朝,据说天生异秉,可谓神童。少年跟随印度来传教的僧人学习佛教,道行深厚,不仅能够解释各种经文和佛理,自己还能够禅坐。大概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之前,修行佛教之人以能够禅坐为最高境界。
梁武帝把宝志法师召来,亲自在皇宫接见了他。梁武帝当廷向他发问:“谁是我佛?”
宝志法师回答:“我佛释迦牟尼。”
梁武帝问:“朕是何人?”
宝志法师回答:“您是菩萨皇帝,恩惠梁朝众生。”
梁武帝问:“学佛之人从何入道?”
宝志法师答:“学佛之人先学佛理,佛经洋洋数百卷,字字珠玑。”
梁武帝继续发问:“学佛之人从何入门?”
宝志法师回答:“先拜师父,在师父的指导下先学习呼吸,然后进入禅坐的最高境界。”
梁武帝问:“众多僧人,学佛以后果报是什么?”
宝志法师答:“永远跳出生死轮回之苦海,成仙成佛,从此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梁武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宝志法师能否现场进入禅坐,为我们示范?”
宝志法师答应:“菩萨皇帝有旨,宝志自然遵从。”
就在皇宫的别院里,梁武帝经常念经礼佛的地方,宝志法师点香礼佛,然后盘腿而坐,双手合十,闭上双眼,进入禅定。这一入关,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就是二七一十四天。梁武帝几乎每天都来别院看望宝志法师。一直到出关这一天,宝志法师睁开双眼,起身向梁武帝施礼,有说有笑神态自若。这就把梁武帝征服了,梁武帝从此拜宝志法师为师兄,一起切磋佛理。宝志法师从此成了御用法师。
这几天宝志法师出外游化,梁武帝正在想念他,忽然有人来报,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来到广州。梁武帝已看过侄儿萧昂奏报,不由得欣喜若狂,真是祥瑞吉照,就说:“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来到我大梁,这是我大梁的福报。”
梁武帝立即下旨,邀请菩提达摩前来京城金陵。圣旨一出,御史派出八百里加紧,飞马直奔广州。梁武帝思忖一下,又派人去寻宝志法师,让他速速回到京城,接待菩提达摩。
广州刺史萧昂奏报,梁武帝下旨邀请菩提达摩进京金陵,所有发生的这些事情完全瞒着菩提达摩。菩提达摩稳坐白云寺,寺院外边广场正开着粥棚,他在寺院内接待一批又一批信众。众生粥棚一开,成了广州城内爆炸性新闻和传说,几乎人人都知道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来到了白云寺。中国人喜欢迷信和起哄,于是百姓一拨又一拨向白云寺拥来。有人来给达摩祖师烧香磕头希求平安,有人来开光,有人来只为瞻仰达摩祖师。活佛来到了白云寺,产生了空前的号召力。
这天白云寺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赵大爷带着干粮专程赶来白云寺一探究竟。当看见面前的菩提达摩,赵大爷连忙下跪准备磕头,被菩提达摩隔空伸手托起来,赵大爷怎么也跪不下去。赵大爷也不明白为什么,索性也不再跪,看着菩提达摩一直嘿嘿笑着说:“我就是想来看看,是不是你。”
达摩走过来,扶着赵大爷坐下说:“就是我,大爷你没有看错。”
赵大爷说:“大家传得有鼻子有眼,我越听越像你。你大娘也高兴了,就让我进城看看真假,还真是你啊。”
达摩微微一笑:“本来就是我。”
赵大爷问:“菩提达摩呀,你真是西天二十八祖?”
达摩平静地说:“那只是一个虚名。”
赵大爷歪着头盯着眼前的人:“你真是活菩萨?”
达摩说:“大爷,你说笑了。”
赵大爷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是真的,又说:“菩提达摩,你下船以后刚到广州就遇到了我。我带你回家,你到中国的第一个晚上就住在我家啊!”
赵大爷由于激动,声音高亢,引来僧人和信众纷纷注目。菩提达摩说:“是啊,我第一天晚上就住在你家里,在你家吃的饭,还向你学会了喝茶。佛家讲缘分。这就是缘分。”
赵大爷说:“谁说不是呢!我还教会了你喝茶。”
达摩诚恳地说:“你不但教会了我喝茶,还给我讲了许多制茶和炒茶的道理。赵大爷,如果论喝茶,你是我师父。我永远不会忘记。”
赵大爷兴奋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是的,你喝茶确实是我教的,可是我不敢自称师父……”
达摩说:“赵大爷,你是茶神啊。”
赵大爷一下子惊呆了,忽然大叫着转圈儿:“我是茶神,我是茶神!大家听到了吗?达摩祖师亲口说我是茶神!”
从此以后,赵大爷就成了茶神。广州人口口相传,有一个茶神叫赵大爷……
皇帝的圣旨很快到了广州。广州刺史萧昂不敢怠慢,手捧圣旨立刻带着官差来到了白云寺。圣旨一到,白云寺僧众和信众跪倒在地,黑压压一片。菩提达摩没有看到过这种阵仗,自然觉得奇怪。经过寺院住持解释,这才明白皇帝下旨要他进京去面圣。
菩提达摩看看住持大和尚,再看看刺史萧昂,再看看圣旨,再看看众多的僧人和信众,一时不知所措。菩提达摩小心问:“皇帝下达这么一块写字的黄布,就是圣旨吗?他让我进京面圣,我就必须要去吗?”
住持大和尚连忙讲:“那是自然,必须去。皇帝金口一开,不能够儿戏。全天下的子民,必须遵从。再说皇帝请你,这是天大的荣耀啊。”
刺史萧昂伸手示意住持大和尚不要再讲下去,他忽然意识到菩提达摩是外国人,需要对他讲清楚道理,于是上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真龙天子,金口一开,就是皇令。你虽然是外国人,既然来到中国,在我梁朝就要入乡随俗,遵循我梁朝礼俗。你不仅要进京,还得马上起程,不敢迟延。如果迟延就如同怠慢皇令,万万不可,否则后果严重,你将无立锥之地。因为你是外国人,我才这么详细讲给你听。不知道下官讲明白了吗?”
菩提达摩点点头:“我听明白了。请原谅我不懂得中国规矩。我并不是不想去,没有抗拒皇令的意思。我只是想问明白。其实我很想去,想见见这位梁朝皇帝。”
知晓了菩提达摩的所思所想,刺史萧昂又高兴起来,补充说:“全怪我们没有说清楚,不知者不罪。请达摩祖师谅解。”
菩提达摩知道需要马上起程,就说:“请你们稍候一下,我去拿来行李,咱们就走。”
皇帝下了圣旨,要接达摩祖师进京面圣,消息如同一阵风吹起来,全城的人都知道菩提达摩要走,纷纷出来相送,人山人海。菩提达摩在白云寺广场坐上马车,环视着簇拥而至的众生,不住地合掌施礼。这一刻他万分感动,众生最知道感恩,只要你为众生做过一件事情,众生就会感谢你。在这一点上,天下众生不分种族,不分国家,心心相印。
马车驶出广州城,行进在田野中间。南国山水秀丽,风景如画。菩提达摩开始整理自己的思绪……和印度明显不同的是,中国人信奉王权,远远超过宗教。王权支持宗教,宗教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宗教依附于王权,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是,菩提达摩自己信奉的佛教,是独立于王权,甚至超越王权的。那么佛教在中国如何发展?依附于王权,就严重丧失了独立的精神和信仰。和王权对立,就会产生矛盾和麻烦。确实是一个崭新的问题。菩提达摩原来准备,只在广州逗留一下,如果有时间,去庐山东理寺看望一下慧远法师。自己的两个弟子灭度在东理寺,他想去看看。然后过江,直奔北朝。师父有交代,魏朝才是目的地,因为魏朝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如今看来,先去庐山东理寺已经没有可能,只能先到京城金陵,面圣以后重新安排行程。
菩提达摩一行人走走停停,白天行进在田野之间,夜晚宿营驿站。沿途各地接待殷勤周到。前边有皇旗开路,后面有车马相拥,一行人浩浩荡荡奔向金陵。
菩提达摩沿途虽然被前呼后拥,但他冷眼旁观,还是看到了许多矮小破旧的房屋和村庄,田野里辛勤劳动的农民,大路上衣着破烂的穷人。梳理出来,已经对梁朝进行了概括,表面繁荣,平民百姓仍然生活在疾苦之中。
经过几十天的奔波,终于远远看到金陵城了。马车驶至一处高坡,御史建议停下来,远观一下京城的风景。在御史的指引下,菩提达摩看到了晴空之下,金陵城依偎着浩渺的长江,城里城外,群山起伏,多湖萦绕,山水画卷非常美丽。特别是那巍峨起伏的钟山,如同一条巨龙盘踞在此,显出了首都金陵的王者气象。
菩提达摩忍不住点头称赞:“好地方,好风光。”
菩提达摩进城这天,正是十一月一日。他九月二十一日到达广州,距今一个月有余……
菩提达摩怎么也没有想到,梁武帝萧衍会带着满朝文武大臣出城迎接。文武大臣列队两旁,后边拥着的才是看热闹的金陵市民。谁都盼望一睹西天二十八祖的风采。人潮拥挤,街道被挤得很瘦。菩提达摩一行走进城门时,礼炮声轰隆隆响起。菩提达摩看到如此豪华的欢迎仪式,也不敢再坐在马车上,立马走下马车,一边步行一边向众人双手合十施礼。他远远看见皇辇,就径直走向梁武帝。梁武帝乘坐在皇辇之上,菩提达摩双手合十说:“陛下亲自迎接,贫僧万分惶恐不安,感激不尽。”
梁武帝也从皇辇上下来,向菩提达摩拱手:“寡人在此恭迎法师,这是寡人的福分。”
这时候礼炮声止,鼓乐奏鸣,满朝文武大臣齐声欢呼:“欢迎祖师,欢迎菩提达摩。”
梁武帝直接牵着菩提达摩的手,反身走上皇辇,一路前行,接受沿街人群的欢呼。菩提达摩由此看出来,梁武帝确实是一位信奉佛教的皇帝。
梁武帝先是安排御史陪同达摩祖师参观金陵寺院,待明天早朝,皇帝亲自在朝堂正式接见达摩祖师。
梁武帝如此隆重安排,自有深意。他知道天下佛教信奉佛祖释迦牟尼,只是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西天,甚至二十七祖以上的祖师也已经涅槃西天,如今现世的也只有菩提达摩祖师了。如果来人果真是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他可是释迦牟尼佛正宗传人。如今能够来到金陵,真正是南朝巨大的福报。于是,他愿意以国礼来迎接菩提达摩。
前有御史引路,菩提达摩乘坐的皇辇继续前行,挨个参观金陵寺院。由于梁武帝事先巧妙安排,各个寺院接待风格不同。有僧众列队欢迎的,有正在诵经的,有敲钟后打坐的,欢迎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在菩提达摩看来,基本方式方法一致,由皇家亲自安排寺院执行。各个寺院都盖得分外豪华,甚至有几所近似皇宫一般。由于寺院完全是皇家供养,僧众也千人一面,服装整齐划一,一个个寺院如同演戏一样。菩提达摩眼尖,几乎在每个寺院都看到了,有单独划出来的大殿供奉着菩萨皇帝的画像,僧众专人念经祈福梁武帝这位菩萨皇帝长生不老,万寿无疆。再去想梁朝的众生疾苦,菩提达摩暗暗心惊肉跳,觉得有些荒唐。
于是,菩提达摩参观寺院时,只是双手合十,频频还礼之外,没有多说一句话。走到任何寺院,菩提达摩都面无表情,不喜不忧,平静如水,如同没有来过、没有看过一样。天黑后,御史把达摩祖师送到客栈歇息后,赶忙回宫向皇上报告。
听过报告,梁武帝问:“你们一个下午,没有听到达摩祖师说一句话?”
御史如实禀报:“没有,确实没有。”
梁武帝又问:“他的表情如何?是被我们这皇家寺院吓着了,还是惊着了?”
丞相在一旁说:“和我们梁朝相比,印度算是一个穷地方。释迦牟尼佛当年也只是住精舍,并没有住过皇家寺院。我想我们皇家寺院的气派可能是镇住了达摩祖师。”
一个御史说:“香至国也只是一个小国家,肯定不会有这么多的皇家寺院。”
梁武帝思忖片刻:“说,你们继续说。”
一个御史说:“自从和皇上分手以后,他就再没有说过一句话。看了这么多的寺院,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哪儿出了问题?”
另一个御史附和说:“反正不太正常。”
丞相大人说:“我想到了,但不敢说。”
梁武帝说:“但说无妨,恕你无罪。”
丞相大人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来中国传教的印度僧人无数,是不是有人冒充菩提达摩?”
梁武帝说:“你的意思是……这个菩提达摩不是真的?”
丞相小心说:“我不敢说,只是心里怀疑。”
梁武帝说:“怀疑无罪,反正也没有证明。如果这个菩提达摩真是一个假家伙,咱们梁朝这回丢人可是丢大了。”
丞相说:“也没有啥。我们梁朝信奉佛教可是真的。”
梁武帝也说:“说得好。梁朝信奉佛教是不欺人的,这就和菩提达摩真假没有关系。不过你们放心,明日朝堂之上,真假一试便知。我就不信了,一个假家伙,敢闯我们南朝的朝堂。”
菩提达摩入住客栈后,才得以安定下来。
他从广州一路前行,进入京城金陵。意料之外的是,梁武帝竟然弄出这么大的声势阵仗,欢迎和接待他。这也说明,梁武帝信奉佛教是诚恳的,是出自内心的。但是,王权毕竟是王权,王权信奉的宗教都是要为自己服务的,是为自己王权的利益服务的。印度的王权其实也是这样,只不过从来不明着说出来。中国的王权明火执仗,倒也光明磊落。使菩提达摩惊异的是,梁朝京城竟然建立了四百八十所寺院,供养成千上万的僧人。皇帝化身佛菩萨,让信众为自己烧香磕头,发愿祈福,确实有点荒诞。信奉佛教本来是清苦的修行,清洁的精神,弄成这般杂耍演戏一样,菩提达摩不禁暗自苦笑。因为他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如果拨乱反正,不知道从何下手。
那就喝茶。达摩对自己说。房间里已备好茶叶茶碗,还有烧水的用具。几口茶水下肚,达摩感到了舒坦。他觉得此次来中国,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喝茶。他觉得喝茶非常神奇。他喝几口茶水,咬住一枚茶叶品尝,马上就联想到了茶树,再追着品味,似乎品到了树叶上边的清风和阳光,甚至夜晚的月色和露珠。
达摩的内心渐渐平和下来。他明白他并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却有能力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永远是他的目标和目的。
明日朝堂上不会安宁。他有预感。他忽然想起来中国老百姓的一句大白话:“猪是猪,羊是羊,猪毛贴不到羊身上。”看缘分吧。他这样想。
达摩和衣躺下,但又觉得不舒服,重新坐起来,双手合十,盘腿而坐,闭上双眼。他更加习惯这样休息。就在刚刚入定时,他似乎感受到有一双眼睛,在远处观望着他,并且是一双水汪汪的女人的大眼睛。他闭着眼定神去看,又恍恍惚惚。他想起来了,这双眼睛闪闪烁烁一个多月来一直观望着他。他觉得奇怪,这会是谁的眼睛?这般明亮,却又捕捉不住?就慢慢带着这双眼睛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朝,梁武帝起了个大早,稳坐在龙椅上,等待着菩提达摩的到来。满朝文武分列两旁,大家挤眉弄眼,悄悄私语。因为人言可畏,从昨天夜里真假菩提达摩的话题传出来,就引起了大臣们的议论纷纷。有自恃学问的大臣跃跃欲试,已经打着腹稿,准备在今天的朝堂上舌战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被领进大殿时,天刚放亮。菩提达摩神态异常平静。他仰视着坐在龙椅上的梁武帝,双手合十,先行施礼,然后又转身左右,向文武大臣们施礼。他非常明白,在这朝堂之上,除了皇上,没有其他人的座位。他就再退两步,站在两列文武大臣们中间,等待着发问。
先行开口的是礼部尚书:“请问达摩祖师,佛教经典到底有多少卷?”
菩提达摩回答:“一般说法凡六百卷,并不精确。”
礼部尚书又问:“据说达摩祖师出家以前是香至国的三王子,从小泡在藏书阁里,读过所有的佛教经典吗?”
菩提达摩回答:“大都读过。少年时心智未开,感悟不深。”
礼部尚书说:“那就是说面面俱到,而一知半解了?”
菩提达摩点点头:“基本是这样。”
一个大学士站出来问:“我们也读佛经,经常礼佛,可是佛到底在哪里,我一直看不见啊。”
菩提达摩回答:“佛在我心。”
大学士追问:“心又在哪里?”
菩提达摩认真回答:“心在我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一个武官说:“这不是说废话吗?绕来绕去,听糊涂了。”
丞相这时站出来:“不得无礼。敢问达摩祖师,你说你是佛教第二十八祖,是谁传你的第二十八祖?”
菩提达摩回答:“我师父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传承于我。”
丞相问:“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现在何处?他传你有没有文告?”
菩提达摩回答:“我师二十七祖已经灭度,传我衣钵没有文告。”
一个武官说:“这不是死无对证嘛。”
菩提达摩点头:“是的,没有证人。”
丞相发问:“我也读佛经,但一知半解,希望达摩祖师不要见笑。没有文告,只传衣钵,也许是佛教传承的特殊方式。敢问祖师有没有法证,也就是信物?”
菩提达摩说:“我佛法证一般不宜传看。如若你们实在要证明什么,我穿上便是。”
于是,菩提达摩当场把随身带着的袈裟穿在身上。大家围过来观看,左瞅瞅右瞧瞧,看不出多讲究多豪华,毕竟时代久远,已经很旧了,和皇帝的龙袍更无法相比,甚至比大臣们的华丽朝服也好不到哪里去……
菩提达摩解释说:“不到法会和佛节,我也很少穿。衣钵相传一千多年,二十多代祖师传下来,确实很陈旧了,让官家们见笑了。”
说完,菩提达摩当堂脱下袈裟,认真地将袈裟叠起来,用外布包好,又挎在了肩上……
梁武帝开口了。皇上一开口,全场静默。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既然为第二十八祖,万人仰慕,如今来我中国传教,不知道带来多少卷佛经?”
菩提达摩回答:“并未带来一卷佛经,也可以说一字未带。”
此语一出,朝堂哗然。一个来传教的佛教祖师没有带来一卷经书,自称连一字也没有带来,那么来传什么教?来念什么经?再看达摩祖师这副尊容:胡子比别人的头发长,眼睛比鸡蛋大,又脏不拉唧,人高马大倒像是一个野汉子。大家开始怀疑,难道这真是一个假家伙?
梁武帝说:“别的就不说了,自朕登基以来,建造寺院,供养僧人成千上万,举国之力弘扬佛法。请问菩提达摩祖师,我这么做,在你看来这算什么功德?”
堂上文武百官齐刷刷看向菩提达摩,听他如何回答。谁也没有想到,达摩祖师平淡地回答:“没有功德。”
这还了得!敢这么轻视皇上,戏弄真龙天子,这是犯了大忌。
朝堂上的气氛一时紧张,文武大臣抬眼看皇上,只见梁武帝已经天颜暴怒。皇上大声追问:“我盖寺院无数,供养僧人无数,你敢说我无有功德?”
菩提达摩好像并不为所动,仍然平静地说:“无有功德。”
梁武帝接连受辱之后,怒形于色:“达摩祖师,我也是读过佛经的,我来问你,何为圣谛第一义?”
谁料想菩提达摩说话更加难听:“廓然无圣。”
梁武帝已经失态,又大声说:“既然本无圣谛,我非圣人,也无圣言。那么请问,此时在朕面前站着的这个你,又是谁呢?这个你总应该能够回答我吧?”
菩提达摩平淡无奇地回答:“我自不识。”
梁武帝狂笑:“你不认识你自己?”
菩提达摩仍然说:“我自不识。”
完全砸锅了。
梁武帝朝堂接见菩提达摩弄成闹剧。
菩提达摩自知待下去也无趣,双手合十施礼以后,主动缓缓退出朝堂,走出宫外……
见菩提达摩退下,丞相打圆场了:“皇上完全没有必要生气,这不过是一个假家伙。”
散朝后,梁武帝还在郁闷,接下来如何选择,使他左右为难,就这么放菩提达摩离去,还是先把他抓起来?毕竟是外国人,似乎抓起来不妥。但是,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自己遭到戏弄,这口气实在是咽不下去。正在这时候,御史来传,宝志法师回来了。梁武帝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命令御史快传宝志法师进宫。
当宝志法师出现在皇上面前时,只听皇上还在叫喊:“这叫什么西天二十八祖?欺人太甚。肯定是一个假家伙。”
宝志法师一边劝皇上息怒,一边听皇上细说前情。梁武帝细说前情时虽然仍在生气,倒也没有添油加醋,实打实说了一遍。
宝志法师听过以后,一时无语,而后摇摇头说:“没有错呀。”
梁武帝说:“你是说我没有错,还是说他没有错?”
宝志法师说:“你们两个人,皇上和达摩祖师,都没有说错。”
梁武帝说:“你不要做和事佬。就这,他还没有错?”
宝志法师说:“皇上消消气,容老衲慢慢给你解释。你说达摩祖师来传佛教没带来一本佛经,甚至也没有带来一个字。你想他已经是佛门祖师,自小博览群书,几百卷经文成竹在胸,有什么可带呢?再说了,他自己说的话就已经是经文,还让谁来带?我这回出外游化,已经打听清楚了,达摩祖师在广州开讲《二入四行论》,为了让普通人能听懂,讲的全是大白话,还说是跟着广州人喝茶时,刚刚学会的语言表达方式。他明确讲,如果讲的经文佛理大家听不懂,不是佛理深奥,是自己不会讲。他这次在我们梁朝的朝堂上面对的是文武大臣,自然惜字如金。因为他面对的不是老百姓,他也在使用书面语言。”
梁武帝说:“别说那些没有用的,只说他为什么一字没带?是不是看不起我们梁朝人?”
宝志法师说:“他真的是一字没带。我听说达摩祖师特别讨厌语言障碍,讲究心传心授。难道皇上忘了释迦牟尼佛当年灵鹫山法会一字未讲,拈花一笑就传法了吗?”
梁武帝一惊:“想起来了。这么说一字没带并没有羞辱我们?”
宝志法师说:“这哪里是羞辱,是诚恳,实话实说,他这是在尊重我们。”
梁武帝说:“这个一字没带不说了,尚不算羞辱我们。那我梁朝修建几百所寺院,供养成千上万的僧人,他竟然说我没有功德。我当时以为听错了,又追问了一句,他还是说我无有功德。你说这是不是在羞辱朕?”
宝志法师笑笑说:“这才是关键词语。没有功德,讲得多好。皇上你是谁?如果你仅仅是一个皇上,盖寺院供养僧人,这就是大功德,而且功德无量。可这是文武大臣们才会说的话嘛。皇上你是谁?你是菩萨皇帝,菩萨是佛家,佛家讲的是服务众生,自己是什么?自己是空嘛。老是记着自己的功德和利益是什么,是着相、是挂碍、是欲望、是世俗嘛。达摩祖师能够对你讲没有功德,是把您看成了我佛中人。他是进一步讲清菩萨皇上你要忘记功德,让你空嘛!菩提达摩祖师是把皇上当作佛家人哪!”
梁武帝是聪明人,一点就透,立时恍然大悟:“我让达摩祖师参观寺院,他没有说一句话,一定是看到了寺院里为我烧香、磕头、念经的百姓,他今天面对我才会专门说‘廓然无圣’,又专门说他自己‘我不自识’。”
宝志法师说:“太妙了。修行之人凡圣归一,有什么圣谛圣言?他不是不识自己,他是说自己已经无我无他只有众生,这才‘我不自识’啊。”
这时候梁武帝才真正醒悟过来,后悔受了大臣们的怂恿,认为菩提达摩是个假家伙,不识庐山真面目了。不过,梁武帝觉得还有挽回的余地,连忙叫来御史,准备吩咐他们出去寻找达摩祖师,一定要把达摩祖师找回来。
无论如何,梁武帝是真的信奉佛教,以皇帝之尊,发现错误就马上改正,这也是很难得的。
宝志法师拦住御史说:“不要去,先让我想想,达摩祖师如今会在什么地方。”
宝志法师马上想到,达摩祖师从海上来,到达梁朝应该只是逗留一下,他的目的地应该是魏朝洛阳,因为洛阳才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但是,他又不方便明说,只是说:“如果你们要追,就去长江边吧。我估计他要过江到魏朝去。只是追也无用,如果他真要走,别说几个御史和追兵了,就是合国之力也不一定能够追回来。”
梁武帝一挥手:“就听法师的,往长江边上追。”
看着御史带人追出去,梁武帝思前想后,非常懊恼,对宝志法师说:“真人不露相,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宝志法师劝说:“这不能怪皇上,又是事发突然,这凡事都讲缘分吧。”
再说菩提达摩走出皇宫,来到金陵的大街上,回头看看,发现并没有人跟出来,这说明没有人再保护、再监视他了?他寻问路人,去长江边如何走,然后沿着路人指引的方向,向着长江边走去。他刚才在皇宫这么一闹腾,知道闯下了大祸,马上感到了危险。唯一安慰的是,虽然这梁武帝好大喜功,希望自己长命百岁、万寿无疆,又自恃菩萨皇帝,但是信奉佛教却是真心。如果换成别的皇帝,也许就把他抓起来了。还有,也是看在梁武帝信奉佛教是真,自己才如实说。他仔细回想,觉得自己是实话实说,并没有顶撞皇上,到现在他也不明白,皇上为什么会大发雷霆呢?他对中国的王权如此霸道,也感到不可理解。
达摩正在路上走着,忽然有人从身后牵住了他的衣服,说:“我可找到你了……”
达摩回身一看,是一位陌生的年轻女子,衣衫虽旧,却眉清目秀,透着灵气。
达摩定睛再看,也觉得脸熟,可一时想不起来到底在哪儿见过。这女子盯着达摩问:“你再好好看看,我是谁?”
达摩摇摇头:“对不起,这些时日见人太多了,中国人又大多长得很像,我认不出。”
这女子笑着提醒说:“教你喝茶的赵大爷家里……”
达摩一下子想起来了:“哦,我在你家吃过晚饭。你真的是赵大爷的女儿?”
这女子也笑了,说:“我叫赵阿珠,家里排老小。”
达摩疑惑地问:“你来金陵做什么?这里距广州很远哪。”
赵阿珠鬼精地一笑:“来找你菩提达摩呀。”
达摩连忙问:“找我?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情呢?”
赵阿珠落落大方说:“我来嫁给你呀。”
这一下把达摩说得头大了。达摩倒不慌张,一边带着她继续赶路,往长江边走,一边说:“不要开玩笑,你认真说,到底为什么来金陵?”
赵阿珠说:“谁给你开玩笑!你别想着我赵阿珠嫁不出去,找我提亲的人多了去了,我都没有看上。可是我一看到你,我就知道我要嫁的男人出现了……”
达摩走后,赵阿珠一时失魂落魄。她想从此跟着达摩走,只有赵大娘看出了闺女的心事。赵大娘支持她,为她备了干粮,赵阿珠就暗暗跟着达摩上了路。先跟着到了广州城里白云寺,达摩在寺内,赵阿珠就晃荡在寺院外边,白天到众生粥棚喝粥,晚上就找地方靠着睡一会儿。达摩坐着马车走进金陵城,赵阿珠一直尾随着……由于进了金陵城后,赵阿珠发现一直有人暗中看护达摩,害得她没有机会接近达摩。一直到达摩从皇宫里走出来,再也没有人跟着看管了,赵阿珠看准时机才追了上来。
达摩恍惚想起似有一双眼睛一直追随着自己,可又飘忽不定,让他捕捉不住,原来是赵阿珠。达摩知道这是碰上了多情的女子,就开始慢慢开导她:“你傻啊?你难道不知道,我们出家人不能娶老婆呀?”
赵阿珠说:“知道。你是来传教的,我知道我不能光明正大嫁给你,你也不能娶我。”
达摩问:“那你还追来干什么?”
赵阿珠对达摩扮个鬼脸:“你别看我穿的衣裳旧,如果弄一身新衣裳,再把脸洗干净,我是不是一个美人坯子?”
达摩也笑了:“不用打扮,你现在就很漂亮。眉清目秀,身材又好,你确实是一个美人。”
赵阿珠自信地说:“我知道你会看上我。”
达摩说:“阿珠,你知道我多大岁数吗?”
赵阿珠说:“我知道你年纪大,比我哥哥大,没有我爹爹年纪大。”
达摩说:“你说错了。我是一个外国人,你看不出来年纪大小。我其实比你爹爹的年纪还要大,而且大得多。我给你爹爹叫大爷,那只是一个尊称……”
赵阿珠打断他的话:“你在骗我。”
达摩说:“出家人不打诳语,我没有骗你。”
赵阿珠说:“就算你的年纪大,你也是一个男人。年纪大的男人才会疼老婆。我不嫌弃你年纪大,你还嫌弃我年纪小啊?男人找老婆没有嫌弃女人年轻的,你骗不了我。”
达摩乐了:“你这么有把握?我会娶你?”
赵阿珠说:“我当然很自信。不自信我能够从广州跟过来?”
说到这种地步,达摩明白需要认真对待了。达摩边走边讲:“我出身皇宫,我也曾经是皇帝的王子——王子你知道吗?”
赵阿珠说:“知道,不就是皇帝的儿子吗?”
达摩说:“多少美丽的姑娘都想嫁给我,都被我拒绝了。因为我信佛,我是出家人。你还不明白?这出家人出了红尘,就自然断了姻缘,六根清净,再也不近女色了。我很感激你,希望你理解。”
赵阿珠说:“知道,我全都知道。我跟着你只是想和你生一个孩子。有了孩子,我回头就走。我娘说有本事抱着孩子回来,没本事就死在外边不要回家。我这个要求不高吧?”
达摩知道这姑娘铁了心,自己遇到了麻烦,口气变得更加郑重:“我自己不近女色是自觉的,没有人强迫我。所以,怎么可能跟你生孩子。这个没有商量的余地。”
快走到长江边了,达摩这么说算把话说绝了。赵阿珠伤心得哭起来了:“我长得又不难看,你的心却不动。你不是男人!”
达摩停下脚步,用手抹去赵阿珠脸上肆意的眼泪:“好阿珠,回家去吧。今生我们没有缘分。不是我们阿珠不漂亮、不动人,是我们阿珠碰上了一个和尚。”
达摩说过自己先笑了,赵阿珠也笑了。赵阿珠说:“这回我可是真信了,你是一个真和尚。”
达摩从怀里摸出来两片金叶子,递给赵阿珠:“我侄儿就是国王,我们家是有钱人。这两片金叶子送给你,除了做回家的盘缠,出嫁时还能够买嫁妆,还可以再盖座新房子。我保证你还花不完。留着钱好好过日子吧。”
赵阿珠将金叶子接在手里,来回抚摸着金叶子说:“我只是听说过,还从来没有见过真的金叶子,今天也算有眼福了。不过,这金叶子摸摸就行了,我不能真要,还给你。”
达摩说:“为什么?我给你的,这金叶子就是你的了。”
赵阿珠说:“你糊涂不是?没有这金叶子,我阿珠一贫如洗,扮个要饭的就安安全全回广州老家了。如果拿上这金叶子,岂不引祸上身?只怕死在半路上也不知道咋死的。”
达摩没有想到赵阿珠还有如此的见地,只好收起金叶子,重新揣进怀里。达摩说:“我们就在这儿分手,我还要过江。”
赵阿珠从身上解下一个小布包交给达摩:“这是我专门给你炒的茶叶,无论如何你要带上。”
达摩接在手里,心里边热乎乎全是感动,说:“好,这茶叶我带上。”
这时候,远远看到御史带着追兵赶来了,还大声叫喊着菩提达摩的名字。
赵阿珠急了,一手拉起达摩:“这里远近没有船,追你的人马上就要到了,你如何过江?要不我带你跳江吧,我水性好,我送你过江去。”
达摩不慌不忙地说:“不必了,我有我的办法。再见,我走了。”
看着达摩走向江边,赵阿珠大声喊道:“我每年都炒茶捎给你。我能打听到你在哪儿,你在哪儿,我就捎到哪儿。”
追兵已经距达摩很近了,也就不到百十步的样子。达摩到达江边。只见他走近一丛芦苇,弯腰折断了一枝长长的芦苇,扔到了江水中。
只一根芦苇,只是一根芦苇。
达摩回头看一眼追兵,从容地向着赵阿珠挥了挥手,然后张开双臂一跃腾空而起,稳稳地落下来时,双脚正踩着那根芦苇,如箭一样射向了汹涌的江心……
御史带追兵赶到了江边,全都看傻了……
直到看不见达摩的身影了,御史才带着追兵回朝复命。
梁武帝惊愕地追问:“就踩着一根芦苇?”
御史说:“我们全都看见了,就踩着一根芦苇。”
梁武帝长叹:“这才是神仙!失之交臂,失之交臂啊。”
宝志法师一旁说道:“皇上亲自执手接待过达摩祖师,这也是天大的缘分呢。”
梁武帝似醒过神来:“我早晚要立一通碑,流传后人。这毕竟也是缘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