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玄出坐忘
如果按照年代计算,中国的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在这个时代里,全世界各个民族相继涌现出一批圣人和文化经典。按史书记载,老子比孔子年长十岁,老子当过后周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既然当过国家图书馆馆长,就有理由猜测老子曾经读过《周易》的前两易——《连山》和《归藏》,当然应该更加熟读周文王注解的《周易》。
老子传承于《周易》,这个无须质疑。老子学说的方方面面,都和《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菩提达摩大胆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实际上就是《周易》的读书笔记。
由于周朝的都城在洛阳,老子就长时间生活在洛阳。老子在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但是并没有他四处讲学传道、广招弟子的任何证据和传说。从性格上推测,老子有点独往独来,并不善于交际,是一个深入简出的人。虽然孔子通常是述而不作,他的著作大都由弟子们整理而出,却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并且广招三千弟子,已经是一个大学问家。连孔子这样的大家,也要入周问礼,来拜见老子,可见他们两个人的辈分关系。
孔子第一次入周问礼拜见了老子,然后感叹老子“神龙见首不见尾”,高测莫深。于是,孔子再次入周问礼,拜见老子,就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典型事件和传说。
老子是在孔子第二次入周问礼以后,才突然决定马上离开都城洛阳,向西转移准备隐世的。传说中的一些细节,格外引人玩味。老子向门人交代后事之后,马上起程急匆匆就离开洛阳,一路向西。这就为后人留下许多悬疑。为什么孔子第二次入周问礼以后,老子就离开都城,向西转移?老子为什么要向西,而不是向东、向南或者是向北?有一个事实是,孔子弟子三千,广布天下。但是,只要出了函谷关,往西边走,就没有了孔子的弟子。这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疑问,供后世人猜测……
于是,老子骑着青牛,来到了函谷关口。守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自然认得老子,并且认定老子这么匆匆西移肯定要隐入山林,说什么也不放老子出关,明确提出要求,老子如果出关,必须留下墨宝。老子看着尹喜心切,无可奈何,这才在函谷关写下了《道德经》。谁也没有料到,由于关令尹喜的坚持,老子为我们写下了传世之作,从此名垂千古。
老子写下了《道德经》之后,尹喜放老子出关。老子西移秦岭,从此再无消息。有人说,老子曾经在终南山一带活动,却并没有任何证据。于是有人就说老子一直活在终南山里,长生不老。还有人说老子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以后,一路向西,后来升天做了神仙,专门为天上的玉皇大帝炼丹,被后世人尊称为太上老君。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强,终于把老子造成了神仙。
菩提达摩初读《道德经》时,一上来这行字就把他弄蒙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中文本来就简约,常常一字多义,这么一上来就一连串的重复,到底是什么意思?达摩仔细品味,三个“道”字排列组合在一起,三个“名”字也排列组合在一起。显然,这三个“道”字不是一个道的意思,也非两个道,道道不同,分明就是三个道。三个道三层意思。三个名也并不是一个名的意思,也非两个名,名名不同,分明就是三个名三层意思。很明显,第一个“道”字是开篇是源头,只有解开这个道,才能继续往下边阅读。那么这个道字在道什么呢?
什么才是道呢?
达摩纠结许久,这才想到了《周易》。《周易》就是讲道的,道是《周易》的纲。《道德经》开篇就讲道,这个道和《周易》的道应该同为一个道。一个字表明了传承关系。《周易》主要用图,《道德经》则完全用文字,定然讲的是同一个道。
那么,什么才是这个道呢?
这个道字排列在首,在宇宙、在天地、在万物之首,先是有了这个道,才有了宇宙、才有了天地人、才有了万物,那么这个道到底指什么呢?
只能够是规律,只能够是宇宙,只能够是天地人变化的规律。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个变化的规律,这样的一个大道,这才变化出宇宙万物,这才变化出天地人。
如同找到钥匙打开了门,再往下读,就通达起来。
老子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这一个无名的无,显然从道里边引申出来,或者是道的补充表述?因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经此循环往复,这才产生了天地,这才产生了万物。无有就成了这里最为关键的词语。如同阴阳吗?似乎比阴阳更加虚空,概念范围更加远大和缥缈。
老子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达摩理解,无名为无,有名为有。那么无有之间就应该是玄,那么玄就是众妙之门?于是从这里梳理下来,这是从道开始,才引出了无有。众妙之门打开了,天地万物万种生命的产生,完全孕育生产在无有之间。
看到这里,达摩灵机一动,他想象到了释迦牟尼讲的空与色。再对比老子的无和有,突然打通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中国的老子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印度释迦牟尼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虽然语言表述略有差异,但是老子讲的“无”就是释迦牟尼讲的“空”,老子讲的“有”就是释迦牟尼讲的“色”。“无有”和“空色”之间是相通的。虽然不在一个国家,相隔千山万水,又不是一个语种,并且两个人没有任何联系,但在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真理的时候,心意相通。
想到这里,达摩很激动。他似乎觉得同时触摸到了两个民族、两个文明古国经典文化的脉搏,一起在跳动。接着往下读,果然容易起来。他先是通读了一遍,马上又通读第二遍、第三遍,后来竟然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读到后来,他甚至能够一段一段背诵下来。但是,如果品味字里行间,又觉得深奥无比、妙趣横生。很长时间,他满脑子都是《道德经》,有一些经典句子,真正是刻在了心里。每每想起来,心里就发热。
老子讲:“无为,无不为。”
天哪,仅仅是五个字,讲透了人世间所有的学问。
达摩想到,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都不干,而是不要妄为。这里的“无不为”,也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做,而是讲如果遵循规律变化,什么都可以做。
结合佛教的佛理,什么叫无为?那就是对自己的怨憎恨贪嗔痴,对自己的欲望、烦恼和执着,一切都不要做,一切都不要干。对谁无不为?对众生嘛。对于解除众生的苦难和烦恼,甚至于对众生的利益和希望,我们什么都可以做。为了超度众生,无所不做,这就是无不为。
老子讲:“上善若水。”
达摩觉得这句话,实际上对所有的僧人提出了要求,树立了标准和榜样。出家之人以善为本,这个本是什么?就如同水一样。不争名利没有怨恨,心如大海海纳百川,永远往低处走,让道给众生。浇灌滋润和养育所有的土地和生命,不求理解、不求回报地默默奉献,超度万物万种生命,洗涤清洁自己的灵魂。
水就是佛。
佛就是水。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讲了这么多,讲来讲去,又回到了规律。这个道法自然的自然,并不是指的客观的物质世界,是指自然而然。规律也要自然而然生成和运行,规律才有自己的生命,规律才能够进入永恒。
老子讲到这里,已经讲明了“道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整个《道德经》是由“道天地人”四大结构撑起来的,同时又说明了四大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要遵循各自的规律运行,才能和谐相处,相生相克,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于是,连老子自身也深知自己的长短,虽然坐拥旷世奇才,也可以说无所不知,他却并没有或者并不看重亲自去具体实践,一生独往独来,神龙见首不见尾,到后来选择隐世而去无影无踪,消失于虚空……
达摩读过老子,原来准备接着读庄子。由于孔子在三玄之外,没有准备读孔子。后来顺手翻书,发现孔子和老子不同,而且差异很大,引起了达摩的兴趣。毕竟是中国的圣人,既然有特别之处,达摩就读起了孔子。
一经进入,达摩就发现,和老子不同,孔子特别注重社会实践。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一直在寻找做官的机会。这个人有趣,一直梦想亲自管理社会,实现治国安民的理想。可惜一生不如意,四处流浪和漂泊。也许这种流浪和漂泊,就是最好的社会实践?
初读孔子,达摩甚至不可理解,这样的人如何能够成长为圣人。随着阅读的深入,达摩看到了另一种人生。由于出身皇族,达摩对于出身贫贱的人特别尊重。孔子出身比较贫贱,父亲死后,身为小妾的母亲被赶出了家门,母亲带着年幼的孔子开始了艰难困苦的生活。贫穷磨志,孔子少年时就打下了坚毅性格的基础。从小就立下志向,要经过奋斗改变自身的命运。一直到母亲去世,孔子娶妻生子,当上了管理仓库的小吏,孔子终于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才开始发奋读书,走上了一生的治学之路。
达摩边读边梳理,孔子的面貌逐渐清晰。尽管孔子才华横溢、声名鹊起,实际上一直到他精读《周易》,写出了注解《周易》的十大传之后,这才为人们广泛认知,他这才名扬天下。这之后他四处讲学,广收弟子,结集出版《论语》等重要著作,这才成长为圣人。
达摩祖师推测,孔子只是精读了《周易》,并没有读过《连山》和《归藏》。
通读孔子,达摩明显感受到,孔子的根也在《周易》。这一点和老子一样。孔子的所有学说也只是《周易》的读书笔记。
从《周易》到老子,再到孔子,这就是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承关系。
孔子是中国的圣人,为什么又不在三玄之内?对比之下,老子讲道,孔子讲礼,确实有着区别和差异。虽然孔子也讲“天地人三才”,实际上天地只是戴个帽子,孔子的所有关切,集中在对人本身的研究。
孔子讲:“克己复礼。”
孔子追求的是以礼治国,来源于周文王。孔子出道成名以后,经常说自己“梦见周公”。晚年时候还说年纪大了,梦不见周公了。这个周公就是周文王。两个人相隔近五百年,孔子却说经常梦见周公,可见孔子对于周文王的尊崇之情。实际上也给自己找了一个文化靠山。面对春秋战国的乱象,道德沦丧,物欲横流,争权夺利,你死我活,孔子觉得这全怪人们忘记和丢弃了周礼。只要恢复了周礼,就可以重新回到天下大治的安定社会。于是,他周游列国,到处推广自己的见解,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
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就为社会画出了等级,进而制定出了最初的制度关系,使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了自己的个体位置。国家像一台机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零件甚至只是一颗螺丝钉,不能够错位,也不能够随便移动。
孔子讲:“仁义礼智信。”
这就把孔子的理论完善起来,推向了高峰。人人从“仁义礼智信”出发,国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人自身又有严明的道德约束。这就全部结构出了整个社会的制度网络,这就是孔子为我们描绘的理想社会形态。于是,孔子为如何管理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社会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孔子为皇权和王权的贵族阶级提供了如何执政掌权的钥匙。所以,历代的皇权和王权阶级尊他为帝师,为圣人。
孔子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怎么做人的道德准则,老百姓从此有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标准,明明白白有了一份说明书。于是,老百姓尊他为圣人,给他烧香磕头,感恩不尽。
孔子的所有理论实实在在、明明白白,没有玄。所以,中国的士大夫就把他排除在了三玄之外。
达摩忽然想到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孔子真的当了国王,他会如何?
在孔子这一生中,也曾经有过一次短暂的做大官的经历。他在鲁国当过一段大司寇,相当于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说大权在手。那时候鲁国上下一片混乱。主要原因是思想混乱。以孔子为首推广以礼治国,以大夫少正卯为首则站在孔子的对立面。两派相争,如同水火。并且少正卯也四处奔波广收弟子,甚至比孔子的影响力还大。孔子上任七天,就为少正卯找了五条罪状,完全以言论定罪,言论乱国,杀了少正卯。统一了思想,鲁国回归安定。
孔子杀少正卯,表明了孔子也是一个杀伐果断的男人。
孔子杀少正卯,以言能够定罪,以言定罪能够杀人,这就为中国历史上开了以言定罪的先河。后来到秦汉,酷刑泛滥,酷吏无数,老百姓怨声载道如陷牢狱。后人评说皇权和王权的时候,栽赃诬陷了孔子的儒教,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皇权和王权受孔子杀少正卯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杀伐果断之作风,孔子也并不冤枉。
孔子这一生中,还有过一次艳遇。在齐国遇到了美女南子,孔子确实动心了。两个人曾经约会相聚,这是事实。于是,是否可以这样推测起来,如果孔子真的当了国王,不仅在治国上杀伐果断,而且也会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广招美女无数。不过孔子肯定会先摆出道理,这是为了皇家而且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江山。并不是因为爱色。因为孔子讲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还有一个传说,一日一个绿衣人来找孔子说理,被弟子子路拦在门外。来人就问子路:“你说也可以,我只问你一年有几季?”
子路说:“一年有四季。”
来人说:“你真是空口说瞎话,明明一年只有三季,你为什么要说四季?”
两个人争吵起来,越吵越激烈。这就惊动了孔子。孔子从院子里走出来,看看来人,开口就说:“我的学生不懂得道理,明明一年只有三季,为什么说四季?”
来人磕头就拜:“还是孔圣人明理。”
绿衣人走后,子路问孔子:“老师为什么要把一年四季说成三季?学生不明白。”
孔子笑了:“子路,你看看这绿衣人是谁?一个蚂蚱变的。蚂蚱没有见过冬天,他只见过三季。你和一个只知道三季的人争论什么呢?”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传达了孔子通透睿智的另一面。
无论孔子一生如何重视具体实践,他仍然是在通过社会实践寻找理论的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孔子注定做不了真的国王。孔子一生跑来跑去,说来说去,他只能够是一个帝师,只能够是一个圣人。
通读孔子,达摩觉得虽然儒教讲得很全面,可以说面面俱到,侧重点还在突出对人类行为的管理上边。佛教虽然也讲得很全面,也可以说面面俱到,但是侧重点不同,佛教关切的一直是人类的灵魂。
在中国的圣人里,达摩认为最为有趣、最为亲切的人还是庄子。阅读庄子,你能够笑起来。别说中国,就在全世界的圣人里,没有人能够像庄子这样,一生无拘无束放浪形骸,自由自在,生活得如此潇洒和浪漫。
庄子追随老子,自然是道家。年轻时候离家出走,进山修道。这一修就是十几年之久。虽然并没有书籍介绍庄子修行道家,有多么深厚的修为,通过想象可以猜测。这时候庄子修行回来,下山以后准备回家。因为他想起来,家里边还有妻子。就想先回家看看,自己离家出走这么多年,妻子如何生活。
路边有一座新坟,新坟旁边蹲着一个少妇,举着扇子使劲地扇着新坟。这一个举动由于离奇,吸引了庄子。这是在干什么呢?
庄子上前询问:“这坟里埋着你什么人?”
少妇说:“死的是我丈夫。”
庄子觉得十分诧异:“那你为什么不是在哭?”
少妇说:“我为什么要哭?他死也死了,我哭他干什么呢?”
庄子指着扇子问:“你这是在扇什么呢?”
少妇说:“你没有看见嘛,我扇坟哩。”
庄子越发觉得纳闷,就问:“你为什么要扇坟?”
少妇说:“我丈夫死前有交代,他死以后新坟的坟土干了以后,我才可以重新嫁人。这新坟这么大,土又这么湿,什么时候才能干透?”
庄子说:“我明白了。你在这里扇风,是嫌这坟土干得太慢,你在扇着帮助它,快一些变干。”
少妇说:“是呀,我再不帮助扇,这坟土猴年马月能干透呀?”
庄子看看,非常同情这个少妇,就说:“你这么扇不行,你把扇子给我,我来帮助你扇。我比你会扇,保证一会儿就能够扇干新坟。”
于是,庄子拿过来扇子,运起来功夫,催动功力,对着新坟扇起来。果然,没扇多大一会儿,就把新坟扇干了。少妇千恩万谢,愉快地走了。
庄子也连忙说:“走吧走吧,赶快嫁人去吧。”
少妇走后,庄子继续往家走。这时候就想,如果我死了,我的妻子是不是和这位少妇一样,急等着嫁人?
这天下的男人一个德行,希望自己三妻四妾,又希望妻子对自己忠贞不贰。庄子也一样,他也是个男人。
于是,庄子就拿定主意,回家以后先要测试妻子一下,看她对自己是不是忠贞。到家以后没有几天,庄子就装病死了。大概装病假死,对于一个修为深厚的道家真人非常容易。庄子妻子就对庄子死了深信不疑,哭了几下,就让人抬来棺材,先把庄子装进了棺材里边。
天黑以后,庄子躺在棺材里边,又突发奇想,这个时候来一个俊美的少年,我妻子会不会心动?丈夫没有下葬,就和新男人男欢女爱?于是,庄子又化身而出,变成一个俊美的少年,自称庄子门生,前来吊孝。这个少年对着庄子烧香磕头过后,就来安慰劝说庄子的妻子。
这个少年说:“我的老师死就死了,师母这么年轻漂亮,日后如何生活?”
庄子妻子说:“这是我命苦。谁还会可怜我?其实你老师出外修行,十几年没有回家。我就没有和他怎么生活过。我这命苦啊。”
这少年就说:“看见师母如此年轻漂亮,怎么能够不让人心动?我就有心今后照看师母,不知道师母是不是情愿?”
庄子妻子内心欢喜,马上说:“奴家真是感激不尽。”
庄子妻子说完,就主动扑向了少年的怀抱。这少年抱着庄子的妻子说:“看出来你也喜欢我。我也喜欢你。只是不敢相瞒,学生一直有头疼病,老中医说要吃人的脑子才能够治好。你如果跟了我,我会拖累你啊。”
庄子的妻子说:“这个好办。你老师刚死,我去拿来斧头,劈开你老师的脑袋瓜子,马上就能给你吃人的脑子。我一定要把你治好。”
庄子妻子说干就干,拿来斧头,掀开棺材的盖子,就要来砍庄子的脑袋瓜子。庄子这时候忽然伸出手来拦住了妻子,哈哈笑着坐了起来。庄子妻子吓得双手哆嗦,回头去看少年,少年早就不见了。
庄子说:“别找他了,那个少年也是我变的。”
庄子妻子一下子呆若木鸡……
庄子笑着说:“原来你比那扇坟的女人还着急啊。”
这就彻底拆穿了把戏,庄子的妻子自然觉得羞愧难当。她明白从今往后再也没脸见人了,因为实在是走投无路,当天夜里就上吊自尽了……
这一回是庄子活了,庄子的妻子死了,而且是真死了。
人们来看庄子,只见庄子没有悲伤,没有悼念之意,反而欢欣鼓舞,口中念念有词,鼓盆而歌:“死了好,死了好,死了不急着再嫁了。”
这两则传说,后人肯定有放大夸张之嫌,虽然说未必当真,却把庄子喜欢搞怪描绘得活灵活现……
达摩觉得传说的事实未必真实,但是以庄子的修为,扇坟的功力绝不是虚构的。假装害病假装死亡,又化身少年,这样的功夫并非传说。
庄子的主要著作是《齐物论》《大宗师》《逍遥游》等,风格和格调完全与孔子不同。庄子虽然师承老子,思绪和畅想却经常飘忽在天地之间,若有若无神出鬼没,极尽浪漫。起初,你很难把在生活中善于搞怪、喜欢捣乱、不循常理的人,与写出这么多经典著作的人联系在一起。但是,这就是庄子。
特别是达摩读到庄周梦蝶时,他完全被惊呆了。这个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的奇思妙想,人世间怎么会有这样美妙的文章。
庄子入睡以后,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以后,庄子就问自己,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睡梦里变成了我?
是我生活在蝴蝶的梦里?还是蝴蝶生活在我的梦里?或者是我们同时生活在对方的梦里?
庄子坚持认为,生命不过是一口气,活也一口气,死也一口气。生死不过是气在转换,把一个生命变化成另一个生命,不应该大惊小怪。由于生命由气体转换而成,生生死死不过是转换来转换去,永无休止,一直在循环。因此,生也没有快乐,死也没有悲伤,纯属自然。
在中国的经典文化里,庄子第一个描绘到了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感知和联系。这就使人的生命重新回到万物万种的生命之中,不再孤独和盲目的自大,回归到道,回归到自然里边。
庄子在这里写出了一个关键词语:物化。
所谓物化,就是物的变化和转化。
庄子认为,不同生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为贯通天地之间的只有这一口气,万物万种生命都是这一口气的凝聚。既然都同是这一口气,为什么不能够相互转化呢?
并且为我们细分物化的三种形式,分别是:梦化、生化和死化。
梦化就是在睡梦中转化,就如同庄周梦蝶。人在睡梦中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式,庄周化为蝴蝶,或者是蝴蝶化为庄周。
生化就是人在活着的时候,和别的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天下的生物都有生命,只要是生命就是一口气,气息相通,生命自然相通。于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比如吃东西,不就是把别的生物转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吗?很多现象虽然肉眼看不到,但并不是没有发生。
死化就是通过死亡进行转化,一个生命死亡了,这一口气就散了。但是,这一口气并没有消失,很快就和别的气体融合,转化成为另外一种生物和生命,重新活了过来。世间的生物就是这样,生生死死,轮回和循环。
为了永远不死?也为了长生不老?庄子为道家创造和发明了新的修行方法和模式:心斋和坐忘。
先说心斋。从字面上讲,心斋就是心的斋戒。
庄子这么讲:“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如果通俗来说,这是内视的一种循环。耳朵听心,心听于气,气通外界万物万种生命,甚至于可以简单来说就是不听不看不想,排除外来的一切干扰,使自己聚精会神起来。然后一切寄托于气,让气来与外界的万物万种生命发生关系。
庄子在这儿讲的虚,也就是清虚空明的一种境界。
这种内视向内循环的修炼方法,就如同佛教的禅坐,通过内省深思冥想,通过呼吸向外联系别的生物和生命。
再讲坐忘。坐忘的功夫在于向外,则由个我小我逐渐走向宇宙的大我和忘我。庄子讲“我丧我”。这就是坐忘达到了大通的境界。这时候无功无名无利无益,再也没有世俗之间的一切烦恼,彻底忘掉自我,只求天地与我共生共存。这种坐忘的修习方法,要求自觉自愿超功德、超道德,超越自己耳目心境的一切束缚,进入精神上的自由境界。
这种外视向外循环的修炼方法,就如同佛教的禅定,禅定以后忘我,以感知和外界万物万种生命发生的关系。
看到心斋和坐忘,菩提达摩祖师心里发热,他觉得他和庄子沟通了。
庄子并没有死,庄子此刻就来到了达摩的心里边。
菩提达摩从印度千山万水而来,为的就是看望庄子,他看到了。
菩提达摩看到了庄子的心。
庄子的心就在菩提达摩的胸间跳动。
无疑,心斋就是禅坐,坐忘就是禅定。
殊途同归,大道至简,佛教和道教是相通的……
达摩阅读中国的经典文化,从河图洛书到《周易》,从老子、孔子到庄子,他觉得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终于沿着“三玄”走到了“坐忘”。坐忘使达摩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又激动又亲切又温暖。
达摩猜测,以庄子的天赋和修为,心斋和坐忘一定不会是庄子的彼岸。那么,庄子通过心斋和坐忘,走向了哪里?
达摩敢于肯定的是,庄子一定走回了宇宙和天地万物万种生命之中。
庄子是一个天象大家,又善于星象的观测和研究,他一定走得很远很远,在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早早升起来,进入太空变化成一颗星星?
天黑以后,达摩就站在山洞外的那块平地上,举目远望。他在夜观天象,他在寻找,希望找到那颗属于庄子的星星。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大量阅读,对于中国社会的具体观察,达摩觉得自己找到了,找到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佛教……
中国虽然有着自己独特又深厚的经典文化,由于皇权和王权长时期的把持和倡导,中国的经典文化早已异化为功利和实用,并且一直在贵族和精英阶层流转,顶多传播和普及到了中国士大夫阶层而逐渐一点点地忽略了众生。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与众生渐行渐远。
语言文字本来应该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由于它的可操控性、可误导性,语言文字本身也会异化为沟通与传播的障碍。
中国的老百姓许多是文盲,并不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字,就是证明。
那么,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就可以明心见性。
以智慧超度众生。
菩提达摩终于找到了,在中国传播佛教的方法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