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卖当洛阳
菩提达摩跨过长江,平安到达北岸。他需要往洛阳方向走,沿途寻问,得知路途还很遥远,于是一路持钵乞食,从容前行。
这一天路过徐州,走在田间大道上,他忽然想起当初师父般若多罗的诗偈: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船到达广州羊城,进京面圣又跨过长江。前两句果然应验。达摩恍然大悟间,对师父深感信服,不由得觉得神秘,师父又没有来过中国,灭度之前竟对他此行了如指掌。这难道不是冥冥之中的一种联系?他又忽然想到,这“日下”可不就是洛阳(落阳)吗?那“双象马”又指什么?“二株嫩桂”又指哪里?菩提达摩越走越精神,如同师父与他同行一般。
虽然看过金陵王城,可到了洛阳王城他还是被镇住了。洛阳比金陵更加繁华。
入城不久,在一个面食摊上,菩提达摩吃了一碗粉浆面条。和南朝的食物不同,这洛阳人爱吃面条。他爱打听,听人家讲这粉浆是做豆腐剩下的发酵水,又酸又苦,几乎是废物利用,又拿来煮面。粉浆和面条为主要内容,再加上黄豆、芹菜末、韭菜花,最后加一勺辣椒油,搅拌在一起,吃起来酸香,口味独特。吃过粉浆面条,达摩被旁边擀面条的妇人吸引了。只见擀面杖腾腾作响,把一坨面擀成了一大片,如同展开一块圆白布。他发现旁边的盆里,还有一大块和好的面,就好奇地问:“这团面要做什么?”
妇人说:“这是在醒面。”
达摩又问:“什么叫醒面?”
妇人颇有耐心:“刚刚和成的面还糊涂着,不明白叫它来干啥哩,就放在这里让它想一想醒一醒。醒过来的面擀起来才筋道。”
这个醒面把达摩惊着了。让面团躺在这里想一想再醒一醒,这就是具体生活中的禅意。联想到赵大爷的喝茶,达摩觉得中国的老百姓有智慧有性情,生活中处处闪烁着灵性。
达摩吸取在南朝的教训,再不主动对别人说他是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了。有人看他模样,就说他是“西域僧人”,他就点点头默认了。有人说他是波斯来的商人,他就点点头也默认了。他已经暗暗拿定主意,如果混不过去,他就说自己是菩提多罗。这是他的曾用名,说起来也不算欺骗,反正不能再说自己是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了,容易招来祸事。
走进洛阳城区,经常看到域外的人,达摩已经不再觉得自己特殊和孤单。他对皇宫没有兴趣,当然是先看寺院。经过路人指引,他来到了最为著名的皇家寺院永宁寺。
可以说,从印度到中国,永宁寺是他见过的最宏伟、最高大、最精致的寺院。走进永宁寺,四处都是游人。他先看过几处大殿,又来看九层宝塔。这九层宝塔竟然高达九十丈,塔上还安放着金宝瓶。在金宝瓶下方还有一个承露的金盘。周围环垂着许多的宝铃,如果有风吹来,宝铃就会发出响声,可传遍方圆十余里。他走进另一座大殿,发现这里供奉着一座丈八金佛,其周围还供奉着稍矮些的十座金佛,还有锈珠佛像数座。这是一座主殿,可真让人大开眼界。
达摩已得知建造这座寺院的施主,正是魏朝的皇太后胡氏。按照中国人的惯有意识,胡氏行善建造寺院,应当是保佑自己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达摩已经熟悉中国人的意识,信佛信教都要求现世现报,得到好处。印度人信教那种乞求来世福报的行为,在中国几乎看不到。
有一个大殿里正在举行法会,上百个信徒盘腿而坐,聆听大德高僧说法讲经。菩提达摩心动,就混了进去,在信徒们中间盘腿而坐。他想如此辉煌的皇家寺院,说法讲经的大德高僧一定是高人,达摩恭敬地双手合十,开始认真听讲。
讲坛上一位老僧正在说法,达摩一看就知道来自印度。老僧正在讲“四念处法”:“只要我们认真修习,就能够安住这娑婆世界而不起妄念,就能够忍贪欲,忍寒热饥饿、蚊虻蚤虱,身心苦恼一切能忍。”
达摩一听就知道在讲小乘佛法,也只是在讲基本佛理,还远远不如当年跋陀师父讲得好。讲到停顿之处,信徒们齐声叫好,感恩法师。达摩在印度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位法师,估计他也没有见过达摩。达摩就小声询问身边信徒,得知法师叫菩提流支,在洛阳颇有名望。法师菩提流支已是永宁寺住持,深得皇家礼遇,经常出入皇宫,去为胡太后说法讲经。据信徒讲,由菩提流支翻译的佛经已经有十几卷之多,魏朝皇帝也经常抄写他的译文,赏给文武大臣们学习。
达摩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坐下去听讲,就悄悄走出来,一直走出永宁寺,来到大街上,这才长长叹一口气。如此辉煌皇家寺院还在讲基本的小乘佛法,他深感惋惜。于是,他觉得没有必要再看别的寺院,就沿街闲逛。
达摩自然是个警觉敏感的人,自从他走出永宁寺,他就发现身后一直跟着一个年轻人。回忆一下,他觉得自己走进永宁寺后,这个年轻人就跟着他了。那时候游人太多,可能自己没有在意。走出永宁寺,他用眼角余光已经确认,这个年轻人跟在身后边,也没有紧随,只是相隔不远。达摩走,他也走,达摩停下来,他也停下来。达摩停住脚步,回头看了一眼年轻人,只见年轻人英俊潇洒,不卑不亢。达摩就向他点头致意,他也向达摩点头致意,落落大方。于是,达摩确认这年轻人没有恶意,也许是对他这个外国人好奇?就不再理会,继续闲逛。
听到读书声,达摩循声走上一座二层小楼,原来有人在讲《周易》。达摩坐下来听了一会儿,讲的都是卦理。达摩听不太懂,就退了下来。行至另一处,有人在讲《老子》,达摩也坐下来听了一会儿,大致讲老子已经是太上老君,天上的神仙,专门分管炼丹之类。接着他又发现了一处在讲《孔子》,他也坐下来听,大致讲孔子的委屈,历代皇帝为了管理国家在使用孔子学说,用歪了,用偏了,这和孔子孔圣人没有关系,丝毫不影响孔子的伟大……
达摩退出来,拐进很偏的一条街。街道两旁竟全是书店和书摊,达摩来了兴致。他发现大多数的书他都没有读过,就买起来。一趟走下来,已买了一大包书,于是捆起来用布包好挎在肩上。走出书店街,他还扭头回望了一眼,他喜欢这个地方,他要记住这条街道。他在想,这里可能是他以后经常来的地方。
那个年轻人依旧跟在他身后,他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成了他的影子。既然没有恶意,达摩也就没有理会。
远处又有锣鼓声响起,达摩来到了一处热闹地段。达摩发现一圈人围住一个场子,又一个场子,叫喊声此起彼伏。达摩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奇地挤进一个场子,只见圆圈中间站着一个大汉,脱了上衣,手里提着大刀,对着自己的光身子乱砍,却不见一处伤痕和伤口。围观的人一阵阵拍手叫好。然后这大汉扔了大刀,端起铜锣,沿着圆圈请人们扔赏钱。只听这大汉喊道:“大爷大叔大哥大嫂,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谢过了,谢过了。”
达摩觉得很好玩,就把买书时找的碎银子扔进了铜锣,惹得大汉连连点头谢恩:“一看你这波斯商人就是有钱人,祝你好运,恭喜发财!”
达摩信口便问身旁的人:“这是干什么的?”
“卖当的。一会儿就卖药。”一个声音及时地传到耳边。
达摩回头一看,果然是这个年轻人。达摩主动点头致谢。
年轻人说:“不必认真,卖当的都这样。”
达摩问:“什么是卖当?”
年轻人回答:“这么简单说吧,上当受骗知道吧?你给他钱,他保证让你上当受骗。这就是卖当。”
达摩愣住了:“还有花钱来买上当受骗的?”
年轻人说:“这是一个行当。也不能全说是假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个时候,只见场子中心,光身大汉托出一个蒙着红布的木盒子,开始叫卖:“大力丸,大力丸,大家来买好好玩。我这个大力丸祖传三代,老中医炮制。男人吃了女人受不了,女人吃了男人受不了,男女都吃床板受不了。”
达摩忍不住笑出了声。
达摩挤出来,又挤进另一个场子。这个场子好像没有人用刀砍自己,正在托着红布包好的东西叫卖:“新安县的消食丸,专治小孩肠胃不适。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了。”
达摩挤出人圈,不再看热闹。他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梳理一下思绪。老实说,“卖当”这个词语,刺激了他。印度和中国,走遍多少市场,买卖什么的都有,他在洛阳第一次看到了卖当的。
这个年轻人还在跟着他,越跟越近。走到一处僻静地方,达摩突然回头就问:“你总跟着我干什么呢?”
年轻人迈步向前说:“我没有恶意,我只是想帮助你。你一个外国人,总有用着我的时候。”
达摩说:“我知道你叫姬佛光。你是洛阳名士,讲课的、听课的,许多人都认识你。你是有学问的人,跟着我有什么用?”
姬佛光拱手施礼:“名气再大也没有师祖名气大,学问再深也没有师祖学问深。”
达摩说:“看起来,你知道我是谁?”
姬佛光说:“一苇渡江,名震天下。南朝北朝,无人不晓。我没有说错吧?”
达摩伸手拦住说:“我还不想抛头露面,请你理解。”
姬佛光说:“我理解。吸取南朝教训,师祖进入洛阳低调行事,学生非常理解。南朝朋友传书给我,达摩祖师肯定会到洛阳,学生一直在等一直在找,总算找到了。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拜法师为师,学习佛教。”
达摩明白了此年轻人的苦心用意,但还是说:“我确实不能收你为徒,因为我并不了解你。”
姬佛光说:“学生理解。我愿意等,等你了解我,等到什么时候都行。”
达摩似被打动,转缓了语调:“我到洛阳不认识一个人,我也需要你的帮助。”
姬佛光说:“尽管吩咐,这也是我应该做的。从现在开始,学生就一直跟随你。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话说到这种程度,达摩高兴起来。他明白,只要自己到了洛阳,总有被发现的可能,就说:“姬佛光记住,我现在叫菩提多罗,这是我少年时用过的名字。能瞒一天是一天,先用菩提多罗这个名字吧。”
姬佛光说:“老师放心,学生不会多嘴。走着说着,车到山前必有路。”
二人边走边聊。达摩忽然问:“刚才那汉子用刀砍自己,是真功夫吗?”
姬佛光回答:“应该是真的。这在中国,是从道家传出来的功夫。中国人叫气功。气功又分外气和内气。外气功是硬功夫,就像那个汉子用刀砍自己。内气功讲心法。我仅略知一二,皮毛罢了,并没有练过。”
达摩说:“按说练这种功法,不论内气和外气,都是很深奥很深厚的功法,他怎么就拿出来卖当呢?”
姬佛光说:“他师父肯定不允许他拿出来显摆,拿出来卖当太过分了。可是人人都要养家糊口,生存的困难谁都要克服。”
达摩摆摆手说:“我理解了。他没有错。其实我不太关心他的功法,这是个基本功法,我也了解。我关心的还是卖当这个词语,它太过有趣、太过精妙了,我第一次听到。”
姬佛光说:“也许并没有特别之处,老师是外国人,对中国的许多语言感到新奇。等听得多了,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达摩说:“不不,让我们的讨论来到另一个层面上。卖当卖当,我说这分明是假的,你一定要买,结果就可能买了一个真的。卖当卖当,我说是真的,让你来买,结果你可能花钱买了一个假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你不觉得这就是人间世吗?”
姬佛光一下瞪大了眼睛……
达摩继续说:“永宁寺的菩提流支在卖当,讲《周易》的在卖当,讲《老子》的在卖当,讲《孔子》的也在卖当,包括我也可以说是来卖当的;当然卖当的也在卖当。偌大的洛阳城,大家不都在卖当吗?所以,洛阳是来对了。这是一个大市场,大家都来这里卖当。——洛阳真是一个好地方啊。”
姬佛光张大嘴巴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他受到了震撼……
达摩说:“你这是怎么了?我说错了吗?”
姬佛光扑通一声跪地:“老师在上,请受学生一拜。”
达摩伸手把他拉了起来:“大街上别来这一套,我说过不接受。我接受你的时候,我会明白告诉你。”
姬佛光红着脸说:“对不起老师,学生刚才失态了。”
达摩说:“下不为例。我们在讨论问题,你突然来这一下子,还不把我吓着了?”
虽然这么说,姬佛光感觉内心又跟达摩贴近了一步。他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拜菩提达摩为师,哪怕等一辈子,他也要等。
两个人继续前行,姬佛光建议,今天先在洛阳住下来,商量一下,再行安排。达摩同意。姬佛光带路,找到一家极其简朴的旅社,开了一间房,两张床,两人同居一屋。姬佛光本来要给达摩开一个讲究些的单间,达摩拒绝了。达摩说:“我这些天哪住过旅社?夜里就找棵树靠一靠入睡。有一间房两张床很好,我们还可以说说话。”
住下以后,达摩相对轻松下来,提议喝茶。这些天在路上奔波,他已经许多天没有喝茶了。
达摩说:“我这里有茶叶,你给泡茶,咱们两个人一起喝茶。”
姬佛光泡好茶叶,先端给达摩祖师。然后他自己也喝了一口,大吃一惊:“老师,你这是广州茶。味道醇厚,是焦香,特别好喝。”
达摩说:“你还挺识货,一口就能喝出这是广州茶。”
姬佛光说:“南朝与北朝人都爱喝茶,但是北朝人的茶叶粗糙简单,有时候直接煮竹叶喝。南朝水多,风光秀丽,出好茶叶。北朝人也大都喝南朝茶。我经常和人喝茶,这点水平还有。你这茶叶不仅是广州茶,还是秋茶。当然,秋茶没有春茶好喝。”
达摩掂起那一小袋茶叶说:“就这么多。过长江的时候,人家送的,喝完就没有了。我到中国学会了喝茶,现在已经断不了。喝完了,你给我搞茶叶去。”
姬佛光说:“老师放心,这点能耐我还是有的。洛阳城里喝茶的人并不多,几乎没有专门卖茶叶的。偶尔有卖茶叶的,都在药店或者杂货店里。我们有一个喝茶的小圈子,我知道上哪儿弄茶喝。我们平常喝的,也是南朝茶叶。”
经过一整天奔波,天色渐晚。姬佛光要去给达摩祖师弄饭吃,被他拒绝了。达摩说:“我今天已经吃过粉浆面条,我一天一顿饭,过午不食。”
姬佛光自己也不好单独去吃,只好说:“我也不吃了。其实我也出家修行多年,也经常过午不食。”
达摩说:“闲着也是闲着,讲讲你自己,讲给我听听。”
姬佛光也正想向达摩介绍一下自己,也算向师父正式递上申请书,就说:“我老家相距这里不远,是荥阳虎牢关人。家里也不穷。从小喜欢读书,看遍《周易》《老子》《孔子》《庄子》,还有《孟子》。只要能够找到的书,全都读过了。不敢说有多大的学问,在洛阳城也小有名气。后来佛教传来中国,我又出家修行,拜洛阳龙门香山寺一了法师为师。这一晃就是八年。今年被师父赶了出来。一了师父说我应该出来游化,长些见识,再拜高僧为师。我有一个朋友叫宝志法师,在南朝可以说是御用法师,是他传书给我,说我的机会来了,达摩祖师已到洛阳,让我一定找到你,拜你为师。”
达摩说:“我在南朝听人讲过宝志法师,我在金陵期间,他正好出外游化,无缘见面。看起来你也是学问在身,又是名士。你能不能把中国经典文化梳理一下,讲给我听听?”
姬佛光说:“这个不难。中国经典文化,以《周易》为首,我们中国人叫群经之首,距今三千多年。《周易》之后是《老子》和《孔子》,距今一千多年,和释迦牟尼基本同一个时代。晚一点的是《庄子》,继承《老子》一脉,人称老庄。再晚一点是《孟子》,继承《孔子》,人们叫孔孟。”
达摩问:“在《周易》之前呢?还有没有已经形成文化形式或者文化符号的?”
姬佛光说:“有。那就是河图洛书,只是两个图形,民间管它叫天书。我倒是见过,可没有研究过。几乎就没人懂。”
达摩说:“我记住了,河图洛书。在这之前,还有没有?”
姬佛光说:“基本上就没有了。河图洛书据说距今已经五六千年了,可能还早,说不准。再早只是一些神话传说之类,没有文字记载,完全是口口相传的一些神话故事。”
达摩说:“那你讲一个听听,我很关心上古的经典文化。没有别的意思,也不是考你,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姬佛光说:“老师你躺下来,我也躺下来。我躺着讲,你躺着听。这样不影响老师休息,听着听着能够睡着了,这样最好。”
达摩说:“好主意。我躺下了,你开始讲吧。”
姬佛光说:“讲什么呢?就讲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吧,后羿射日。传说古时候天上有许多太阳,是十个还是九个?记不准确了。应该是九个太阳,九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大数。天上有九个太阳,整天烤得人们受不了。天热得如同火炉,无法生活。百姓天天叫苦连天,这样的苦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一个头呀?——老师,你听着吗?”
达摩说:“我听着呢。天上有九个太阳,多有意思。”
姬佛光接着说:“这时候一个英雄出现了,他叫后羿。有人说他是夏朝人,有人说更早,是五帝时期的,反正是上古时期吧。这个后羿善于张弓射箭,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就站了出来,要用手中的箭射落天上的太阳,帮助人们脱离火海。”
达摩主动说:“他是射箭英雄,要为百姓射落天上的太阳。”
姬佛光说:“于是,他来到了东海边,登上一座大山。他每天张弓搭箭,追着太阳跑。太阳从海边升起来,他就先追到海边等着。太阳升上高山,他就跑上高山去射。终于,射落了一个太阳。人们就欢呼,歌颂自己的英雄。然后,又射落了一个太阳。人们又欢呼歌颂。他就这样一个个地射落了八个太阳,这时候一个人出现了,对他说还应该留下一个太阳,要不然天黑下来就不会亮了,人们就看不清走路的方向,会永远生活在黑暗之中。后羿就此罢手为我们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这就是后羿射日的传说故事,我在小时候就听父母讲过。”
达摩说:“确实是英雄,一连射下来八个太阳,不是英雄是什么?”
姬佛光说:“民间传说呗,神话嘛,都这样。”
达摩问:“你相信吗?这个大英雄你相信吗?”
姬佛光说:“也不知道是相信还是不相信,一代一代就这么讲下来了。”
达摩说:“我相信。我相信中国历史上确实出现过这么一个大英雄。”
姬佛光说:“相信有,就有吧。”
讲完这个神话故事,姬佛光有点困了。他在蒙眬睡意中,忽听达摩祖师说:“姬佛光快起来,我想通了。”
菩提达摩随之坐了起来。这么一喊,姬佛光闻声也坐了起来:“哪儿到哪儿想通了?”
达摩开始兴奋地讲:“上古时候,人们看见每天升起来一个太阳,就不知道这天上到底有多少太阳,是后羿,是后羿第一个怀疑、第一个发现这天上只有一个太阳,每天升起来再落下去,明天再升起来又落下去,只有一个太阳在这儿转圈呢。是后羿发现的。他不是一个射箭英雄,他可能连射箭都不会。他只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家。你们中国人为了纪念他,才把这个射箭的英雄行为安在了他头上。这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方式。太妙了。中国人是这样记忆历史的。这就是没有文字、没有图画符号之前,最佳的口口相传的记忆方式。”
这回轮到姬佛光没有睡意了。他完全被菩提达摩的猜想和推断迷住了,也吓着了。因为在达摩之前,人们讲了多少年、多少代,从来没有人这样想过。菩提达摩是一个外国人,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猜想和推断让姬佛光惭愧,他开始对菩提达摩愈加敬仰。
达摩并没有发现姬佛光的情绪变化,他继续着自己的兴致勃勃。达摩说:“姬佛光,你讲得太好了。你把我的想法改变了。我现在需要你的帮助,从明天开始,你先把这些经典书籍给我搞全了。什么河图洛书,什么《周易》,什么《老子》《孔子》呀,我全要。我先把传教的事情放一放,我要学习了解这些中国的经典文化。我已经想明白了,如果不了解中国的经典文化,盲目来传教,就等于盲人指路。”
姬佛光说:“老师,这个容易,我答应你。”
达摩问:“姬佛光,你刚才叫我什么?”
姬佛光不解:“我喊你老师呀,你这么大年纪,我又想拜你为师,我不应该叫你老师吗?”
达摩说:“错了错了。不是你喊我老师,应该我喊你老师。从明天开始,我要在你的指导下,学习中国的经典文化。你才是我的老师。”
姬佛光说:“老师,你要喊我老师,就是在骂我。”
达摩想了一下,说:“也对,毕竟我年长。那就这样,我喊你姬佛光,你喊我菩提达摩。谁也不喊谁老师,我已经沾光了。”
姬佛光看着达摩这时候如一个返老还童的孩子,也笑了:“菩提达摩,我们应该休息了。”
“姬佛光,现在睡觉了!”
两个人的笑声回荡在凝重的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