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只履西归
少林寺隆重举行法会的第二天,达摩祖师便不见了。
房门虚掩着,惠可指派侍奉祖师的僧人端水进门,发现各种书籍摆放整齐,人和禅杖却不见了。他马上在寺院寻找,又跑出寺院寻遍树林和河边,甚至跑到后山山洞看过,哪儿都没有踪影。僧人吓哭了,连忙来向惠可法师报告。惠可大惊,赶到达摩祖师住所,发现桌案上压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首诗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惠可认真收起这张纸条,意识到达摩祖师永远离开少林寺了。惠可思忖,师父如此高龄老人,他会到哪里去呢?不辞而别,这是他的风格。只是如果远行,他应该向弟子交代啊。
十天以后,有消息传来,达摩祖师并没有走远,西行三百多里,在陕州熊耳山定林寺,正在讲《血脉论》。惠可这才放心,立即带人赶到定林寺,达摩祖师却说:“你回去吧,我在少林寺已经完成使命,我答应过这里的不空住持,要为他们说法讲经。”
惠可说:“但听师父教诲,弟子会常来看望。”
达摩祖师说:“出家人心无挂碍,你不必再来。我在这里度劫,时间也不会太久。”
度什么劫?在定林寺能度什么劫?
虽然惠可心里觉得不吉利,但又不敢多问,只好辞别,回到了少林寺。从此以后,定林寺牵住了他的心。他专门派人定期打探达摩祖师的消息,他心里一直隐隐不安。
定林寺本来属于民间寺院,默默无闻,由于达摩祖师前来说法讲经,变得空前热闹起来,近到洛阳和咸阳,远到南朝,各个寺院纷纷有僧人赶来,聆听达摩祖师说法讲经。
与在少林寺不同的是,达摩祖师只是在这里说法讲经,而且越讲越通俗易懂,并不单独向僧人们传授心法和功法。大致属于布施。每逢法会几乎是人山人海,连附近的老百姓也都赶来听经,讲到妙处,大家伙齐声叫好,热烈地欢呼雀跃。
达摩祖师在定林寺住了将近一年。这天上午,达摩祖师用过一钵斋饭后,感觉不适,马上叫来不空住持,先是说了一句没头没脑的话:“该来的总会来的。我想成全他们。”
不空住持说:“祖师明示,弟子听不懂。”
达摩祖师说:“我在定林寺说法讲经是缘分。看起来我要在定林寺度劫。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灭之后,按中国人的习俗进行土葬,就埋在定林寺的塔林,不要铺张。我只带走禅杖和脚上的草鞋。因为这草鞋上沾染过惠可的血,我想做个念想。”
不空住持听得心惊胆战,还没来得及掉泪,达摩祖师双手合十,双眼紧闭,已经圆寂了。
如果按照佛家习俗,大德高僧圆寂后一般是火化,由于达摩祖师有遗嘱,定林寺就按照遗嘱办事,进行中国式的土葬。达摩祖师圆寂定林寺的消息马上传遍了天下,孝明帝亲自下旨,遵循遗嘱,进行厚葬。赶来送葬的人,有朝廷官员,有少林寺僧人,几乎各个寺院都来了僧人,还有当地的老百姓,人山人海,基本上等同于国葬。
消息传到了梁朝,梁朝皇帝亲自撰写了碑文,并且于菩提达摩当年一苇渡江的江边立了石碑,以示纪念……
就在达摩祖师安葬两年以后,出使西域的朝中大臣宋云回到洛阳,却带回来了惊天动地的消息——达摩祖师还活着……
宋云是敦煌人,两年多以前受孝明帝派遣,出使西域各国,主要使命是与外交流并且收集佛经梵本。他这次收获满满,带回了西域各国许多经洗和商业信息,还有收获的一百七十多部佛经梵本。从西域归来,必须经过莽莽葱岭,他在葱岭的半山坡的山路上遇见了菩提达摩祖师。
宋云远远看到一位僧人,花白胡子,身材魁梧,拄着一柄禅杖,禅杖上挂着一只草鞋,从山下往山上走。宋云是从山上往山下走,两个人越走越近。因为宋云信佛,曾经两次陪同御史大人前往少林寺,见过达摩祖师本人,自然认得,不由得惊喜交集,马上大叫起来:“这不是达摩祖师吗?!”
达摩祖师听到有人喊他,慢慢走近说:“你是何人?你这是从哪儿来?”
宋云连忙说:“我是宋云。皇上派我出使西域,已经两年有余,我这是从西域回来了。祖师请看,我手下人背的都是佛经梵本。我以前陪同御史大人前去少林寺看过你,还是在你的山洞里。第二次你在煮茶,我还为祖师端过茶碗。”
达摩祖师说:“想起来了,我好像见过你。”
宋云指着禅杖说:“怎么祖师挑着一只草鞋?”
达摩祖师说:“我挑的这只草鞋,上边沾染过我弟子的血,我舍不得扔,是一个念想。”
宋云又问:“祖师这是要往哪里去?”
达摩祖师说:“我往西走。你快回去吧,孝明帝已经薨了。”
他们就此别过。达摩祖师走出两步后又说:“我这根禅杖还是孝明帝亲手为我做的。”
宋云回到洛阳,先是知道孝明帝驾崩,如今孝庄帝已经即位,接着又听说达摩祖师两年前圆寂,安葬在了定林寺。宋云一下蒙了。在家里待了几天,不知所措。如果据实奏报皇上,达摩祖师明明已死过两年,自己如果说达摩祖师还活着,这就是欺君之罪。可是自己明明见过达摩祖师,就在西域莽莽葱岭的半山坡上,而且手下人可以作证。如果不据实奏报,也是欺君之罪。到后来一想,反正是欺君之罪,还是实话实说吧。
没想到孝庄帝听过奏报,龙颜大怒,果然不出所料,先定了他欺君之罪,押进了死牢。
第二天,御史大人奏报:“皇上,我已经审问过和宋云一起从西域返回的手下人,和宋云的奏报一模一样。”
孝庄帝说:“串供之人,一起押入死牢。”
御史大人说:“此案疑点太多。孝明帝为菩提达摩做过禅杖一事,几乎没有人知道。如果不是达摩亲口所说,宋云怎么会知道?达摩挑着的那只草鞋上有血迹,应该不假。当年惠可法师断臂求法,鲜血溅染在草鞋上,达摩下葬时就穿着这双草鞋。皇上,宋云一直是个忠臣,不太会说假话。说这个假话于他本人有什么益处呢?”
孝庄帝说:“寡人明白了。开棺验尸,不就真相大白了?”
御史大人连忙说:“皇上圣明。只是为了隆重,开棺验尸也需要仪式。”
孝庄帝说:“你这么一说,就越想越神奇,我要亲自去。另外请来少林寺惠可大师一起作证。”
开棺验尸那天,惠可法师陪同皇上站在坟墓边上。结果掘开坟冢,揭开棺材盖一看,果然是一具空棺材,里面只有一只草鞋。惠可仔细看过,认定就是自己断臂求法那天,达摩祖师穿过的草鞋。因为草鞋上还有发黑的血迹……
孝庄帝并没有失望,反而大喜过望:“何其有幸,我们今天亲自见证,达摩祖师升天了。留下的这只草鞋,就当成达摩祖师的化身,重新进行国葬。这是达摩祖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中国是达摩祖师的第二个故乡。”
定林寺也从此名扬天下。到了唐朝,定林寺改名为空相寺。后人谈起时,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空相寺就是禅宗的祖茔。
当然,让我们再回到北魏,至此,宋云欺君之案尘埃落定,也从死牢里放出来,官复原职。
大约从此关于菩提达摩的传说就越来越多,众说纷纭,云山雾罩……
先说达摩的死因,据多种传言,达摩死于中毒。自从达摩来到洛阳,一共中毒六次。前五次在少林寺的山洞里,尽将毒排出。第六次发生在定林寺,定林寺人多混乱,又没有人专门负责监管和保护,致使有人乘机再次投毒。
菩提达摩最后一次中毒以后,似乎也改变了想法。他曾经对不空住持说过:“该来的总会来的。我想成全他们。”这说明他已经拿定了主意,以自己的圆寂来惊醒他人,使他人自醒自悟。再联系到达摩曾经对惠可交代“我要在这里度劫”,又对不空住持说过“我要在定林寺度劫”,似乎可以确定,达摩最后第六次被人毒害而亡。
有一些传说,将毒害达摩之人指向永宁寺住持菩提流支等人。说他们因为嫉妒而生杀心,一次次加以毒害,最终致使达摩致命身亡。但是,仔细阅读这些资料,发现大致完全是猜测,并无真凭实据。更没有找到作案细节,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达摩自己呢,从第一次中毒开始,他早早就发现了敌人。可是他一直埋藏在心里,没有对任何人讲起,并且一再坚持不让追查。他自己原本并不把这些当回事,只言无非是分别心、争胜心、嫉妒心所致,基本上轻描淡写。另外,达摩慈悲为怀,对敌人的自醒自悟很有信心。这就完全掩盖了案情的真相。达摩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一直没有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于是,这死因终究从神秘回归神秘,悬疑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再说关于“只履西归”的真和假。中国人古往今来,一直有神话和传说的习俗和能力。在菩提达摩之前之后,这种死后只留一只鞋或者一柄手杖之类的故事,已经出现过,全部传说得活灵活现。当然“只履西归”最为著名。于是,就有人怀疑达摩祖师的“只履西归”有仿造之嫌。或者说好听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正是质疑“只履西归”的唯一性和真实性。
但是,定林寺确实有此建筑,并且有史料记载,建筑于东汉末年,由民间建造。后因达摩在此圆寂,只留下一只草鞋的化身,故更名为空相寺。并且空相寺至今仍然坐落在陕州熊耳山下,建筑仍然在,坟茔仍然在。
还有一种可能性,菩提达摩是否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启发,从中国古人那里获得了灵感,由于喜欢这种形式,特别创造了“只履西归”呢?
另外,关于菩提达摩的年龄,也是一个谜团。多种文本都说菩提达摩前来中国传教时已经一百多岁,在少林寺的山洞里面壁九年,在定林寺说法讲经一年,“只履西归”时候大约已经一百五十岁。后世人从科学、从生理学、从生命逻辑上出发,认为这一百五十岁很不靠谱。或者说经不起推敲。由于时代久远,无法考证。但是,如果转换一个角度,甚至转换一个维度来看呢?用佛教对许多大德高僧的高寿记载比较,似乎也完全合乎情理。再联系到我们中国人的神话能力,也就无伪无真,似乎认真追究也毫无意义。
菩提达摩来中国之前,师父曾经对他说东土出了许多圣人,有经典文化可以学习。来到中国以后,他大量阅读了中国的经典文化,这才找到了传播佛教的方式方法,并且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的禅宗。他也曾经多次表示,要把中国的经典文化带回印度。并且他出发来中国时,他的侄子香至国国王大力支持,他也曾经对国王侄子承诺,一定赶回来。从几方面看,菩提达摩西归的目的地,应该是回到印度,甚至回到香至国。但是,印度的历史记载和传说,甚至是神话,并没有任何达摩祖师回到印度、回到香至国的信息。
这又是一个谜。
那么菩提达摩“只履西归”,翻越莽莽葱岭,西归到哪儿去了呢?
如果以我们俗人的心理在这里猜想,永远是迷茫。
如果转换一种思维,进入佛教的维度呢?
菩提达摩既然已经修身成佛,真如法身自然不生不灭,进入了永恒,升入西天成佛成仙了吗?
菩提达摩一直喜欢庄子,他一定找到了庄子,就心斋和坐忘,就禅定和感知,就心系众生,两人进行切磋和研讨……
于是,我们就可以在夜观天象时,在天上的星群里寻找,肯定能够找到属于菩提达摩的星星。
我们能够永远看到他。
他也永远在注视、在关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