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的姥姥
第二天清早,姬佛光要带着菩提达摩出去喝汤。姬佛光说:“老师——我还是叫你老师吧,直呼你的名字太别扭了,你不要在意就是了——有人说到洛阳没有吃过粉浆面条,算没有来过洛阳。你已经吃过了。若没有喝汤,也算没有到过洛阳。我现在就带你出去喝汤。”
达摩问:“早上就要喝汤?喝什么汤?”
姬佛光说:“洛阳有一景,早上全城人都在喝汤。这是一种生活习惯,有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还有丸子汤、豆腐汤、凉粉汤,反正全城人都在喝汤。我请你品尝,很好喝的。”
达摩没有拒绝,说:“喝汤可以,不能沾荤。”
姬佛光说:“这个我明白。咱们去喝豆腐汤,这是素汤。”
两个人往外边走,姬佛光边走边说:“你昨天夜里睡得很好。我一直没有睡好,老想着你说后羿射日的话。”
达摩问:“我说的什么话?是我说错了吗?”
姬佛光说:“不是你说错了。我在想,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竟然如此敏感,举一反三推演出多种可能性。我本是中国人,还自称文化人,还是什么洛阳名士,对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反而没有多想过。我是不是特别笨?只知道死读书,一直不开窍?”
达摩释然一笑:“不要自责。也许正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有新鲜感,才会比较敏感,思考的就多了。”
姬佛光说:“你给了我新鲜的思考角度,也给了我思考的胆量。从现在开始,我也要重新审视我们祖先的文化。”
豆腐汤泡饼,达摩连吃带喝,头上直冒汗,连连说好喝。姬佛光告诉他可以添汤,喝几碗都不加钱,这是洛阳喝汤的规矩。达摩不再添汤,说不能贪这个便宜,自己的肚子说了算数。于是,两个人拐到书店小街,按照姬佛光梳理的书目,重新买了一大堆书。打包起来,姬佛光挎在肩上。达摩要与他分担,姬佛光坚持不让,说:“老师,这个就不要争了,谁让我年轻呢。”
两个人一路说着话,走到一棵老槐树下停下来,商量到何处落脚。
达摩说:“反正要离开洛阳城,离开那些寺院。洛阳太热闹了。但又不能走得太远,还要经常回来买书。你想地方吧,你对洛阳比我熟悉。你来安排。”
姬佛光说:“我想到了一个好地方,说出来你听听,觉得好再去。这出城不远,也就几十里路,有一座嵩山,山里很安静,风光也好。山里有一个少林寺,不太出名,僧众也不太多,也就一百来人吧。住持大和尚叫慧光,我认识,也算老朋友。慧光拜在永宁寺住持菩提流支门下,也算菩提流支弟子。据我观察,菩提流支不怎么待见他,他只能算挂在门下。这个地方适合你。你又想藏身,又想读书,这是一个好地方。你觉得如何?”
达摩问:“少林寺?哪几个字?”
姬佛光捡起一粒石子,写在地上。达摩看过,默然想起师父的诗偈里有“二株嫩桂”四个字,二木为林,嫩桂为少,这不就是少林寺嘛,当下点头说:“就是这里了。不过有一个要求,我要单住。条件艰苦一些不怕,地方我要自己选。可以吧?会不会有麻烦?我老是害怕给别人添麻烦。”
姬佛光说:“这个我来安排,保你满意。以后干这些俗事,就让我来。”
达摩看看四下无人注意他们,就从怀里掏出一叠金叶子,递给姬佛光说:“这些金叶子你拿上,我拿着也没有用处。这里边有你刚才为我买书的钱,剩下的你都拿上。从今天开始,你来做我的管家。你不会推托吧?”
姬佛光没有想到达摩怀里边揣着这么多钱,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就说:“老师,你也太胆大了,这么多钱你全都给我,就不害怕我带着这些金叶子跑了?”
达摩淡淡地说:“你不会。我相信你,还得谢谢你。我明白让你来管这些杂事太麻烦,不过我也无人可信,只有你了。”
姬佛光也不再推托,收起金叶子,两个人重新起身,赶往嵩山少林寺。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况且姬佛光又精明能干,赶到少林寺,菩提达摩歇着喝水的工夫,姬佛光就让慧光安排好了一切。这个名字叫菩提多罗的流浪域外僧人,形单影只让人可怜,从此就挂单在少林寺,但他并不参加少林寺僧人的功课和活动,自己在后山上选了一个地方修行,每天由少林寺杂役僧人送饭送水。姬佛光把二百两银子放下,算是供奉少林寺的香火钱。这既算是交易,也算是慧光给姬佛光的一个脸面。你好我好,两厢情愿,一拍即合,双方都十分满意。
告别慧光住持,由少林寺僧人带路,姬佛光和菩提达摩来到后山选地方。越往山上走,树林越密,越发安静,风景越来越美丽,一直走上五乳峰。就在山峰下边,达摩发现了一个山洞,洞口处长着杂树和蒿草。达摩手拨着蒿草走进山洞,发现这山洞一丈多深,抬头再看洞顶,洞顶高悬,怪石峥嵘,千姿百态。达摩一时联想到了印度深山里的佛龛,越看越喜欢,马上对姬佛光说:“好,特别好。就是这里了。”
只要达摩祖师满意,姬佛光不再多语。于是,姬佛光马上安排:“老师你休息,我和他们下山,安排人把这个山洞整修一下。”
达摩拦住说:“不整修,就这样了。”
姬佛光说:“我起码给你整几个草垫子让你打坐、让你睡觉吧,拿来瓦罐和茶碗你能够烧水泡茶吧,整几件简单家具让你有地方放书吧,再给你修一个洞门吧,没有洞门不安全哪。”
达摩想了想同意了,说:“好。你比我想得周到细致,你就看着整一整。如何整修,你做主吧。打坐的,放书的,烧水喝茶的,全都要。你就看着办吧。但是,你千万记牢了,不要修洞门。我就喜欢这没有洞门,直接面对山峰和蓝天,修一个洞门就煞风景了。”
姬佛光一一记下:“听老师的,你放心,我去去就回来陪你。”
达摩说:“不要急,干这么多事情,今天搞不完,你明天后天来也可以。反正我急着看书,我有事情做。你要慢慢来。”
姬佛光带着年轻的小和尚走后,达摩就打开书包,来整理书籍。他看看姬佛光开的书目顺序,排列在前的是河图和洛书。但是,他们在书店小街并没有买到更多的有关资料。河图和洛书也只是两张图。因为书比较冷门,只有几本没有正经封皮的旧书,只有一些先人谈河图和洛书的片片段段。书很薄,也就是几页纸。关于洛书的还有一点,关于河图的内容更加少得可怜。菩提达摩把这些资料集中起来,摊开在地上,集中阅读。这个阅读中心自然还是几张图。他先来看洛书的天书九宫格。他发现在一个正方形大格子里边,平均分出九个方格子,每一个边正好是三个格子,每一个方格子里边都填着数字,一共是九个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他发现正中心格子里边填的是五,这样不论是纵是横,加起来都等于十五。
这是要特别说明什么?
一九五加起来是十五,二八五加起来是十五,三七五加起来是十五,四六五加起来也是十五。这样三个数相加,为什么全是十五呢?而且九个格子代表九个宫,这个宫在讲什么呢?为什么是九个格子,而不是更多或者更少呢?
达摩顺手又拿起来一张图。这个图可以说与刚才的图没有区别,只是把数字转换成了小圆点。比如刚才那张九宫格中心格子里边是五,这里画出来的却是五个小圆点。这些小圆点又代表着什么呢?为什么把数字又转换分解成了圆点?
达摩翻过来倒过去地看,中国古人对这些圆点和数字以及对这些格子的呈现形式,他越看越迷茫,越看越入迷……
达摩借着亮光看到天黑,都没有想明白。像一个迷宫,没有出口,也没有入口。
天黑定了。姬佛光果然没有回来。达摩想到底还是事情太多,张罗起来麻烦,这是可以理解的。达摩走出洞口,来到山洞外边小小的一块平地。这时候夜风吹动松林,响起了呼呼的松涛声。远处的山沟里有细细的流水,更像是琴弦,叮咚在响。抬头望见一张巨大的黑色幕布,满天的星斗灿烂着夜空。达摩出神地观望着天上的星星,看着看着,心里一动似想到了什么,这就看进去再也跳不出来,着迷进天上的星群之中……
第二天清早,姬佛光上山来了,带来更多的人,还有一些物件。他们开始简单整修这个山洞。割草,整理地面,安放排列书籍的小木柜子,摆放装杂物的荆条筐子。一个比较大的陶缸,用来盛水。用几块石头,迅速支起来一个小小的灶台,用来煮水泡茶。放进来了三个草垫子,两个圆的用来打坐,另一个长条的做了地铺。当然还准备了被褥、床单和枕头。这一切归置好了以后,山洞里边马上起了变化。经过这么简单一收拾,可以说应有尽有。达摩双手合十向大家施礼,谢过众人。等到其他人走后,姬佛光亲自点火,为达摩煮茶。只见他煮的是绿绿的竹叶子,达摩喝了几口,一种竹子的清香自口而入。这是一种新鲜的味道,也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同是清香,和南朝的茶叶完全不同。
姬佛光说:“老师,你觉得怎么样?这就是我说的竹叶茶。没有任何炮制,完全是野茶。这山里有一片片竹林,一年四季都可以采着喝。”
听了姬佛光的介绍,达摩又仔细品品茶,说:“还是清香,但不是一种香味。竹叶茶也很好喝。谢谢姬佛光。”
姬佛光说:“我从昨天到今天一直在想,我也想明白了。我现在说给老师听听,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达摩说:“太好了,等于你为我上课。讲中国的经典文化,肯定你比我理解得更加全面和深刻,讲得要好。”
两个人坐下来,正好各坐一个草垫子。姬佛光说:“我先从《周易》讲起吧,既然《周易》是中国经典文化的群经之首,那就从《周易》开始讲。”
达摩点头赞许,鼓励姬佛光:“放开来讲,把你想到的全说出来。”
姬佛光说:“其实我不是在讲,是向老师汇报我的想法。我们中国人习惯称我们的祖先,只是说伏羲爷。以前的祖先都省略了,只从伏羲讲起。《周易》最早就是伏羲爷做的。《周易》有三易,第一易叫《连山》,第二易叫《归藏》,第三易才叫《周易》。伏羲爷做《连山》只是画了八卦图,并没有文字解释,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文字。伏羲爷做这个八卦图,距今三千来年或者四千年吧。在这之前呢,伏羲爷在中国西部的天水,只是一个部落。他听闻黄河中下游河洛地带物产丰富,更加适合生存,就带领部落向东。那是五六千年以前的事情,大概算一下,距离他画出八卦图,将近两千七百年左右吧。”
姬佛光停顿一下,像是在整理思绪,接着说:“上古时代,部落与部落之间唯一的交流形式,就是战争。伏羲爷打下来陕西,再打下来河南,再打下来山西,再打下来河北,再打下来山东,反正是打了一个遍,四下征战,战无不胜。回头再来选地方做都城,选中了河南的淮阳。这就又打回来,在淮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都城。这时候他才开始建设文化,制定社会制度和秩序,来画八卦图。先前我没有想过,昨天让你刺激一下,我想到了,这时候伏羲爷已经活了起码两千七百岁,或者三千多岁,这可能吗?这是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可能。我现在开始怀疑,这是先人的记忆方法误导了后代人。这么看伏羲爷就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首领的称谓,那么这个伏羲爷可能是几十个人的组合。认真说不应该叫伏羲爷,应该叫伏羲文化时代,或者叫伏羲文化时期。这可是受你的启发,我想到的。”
达摩说:“讲得好,继续讲。你开始动脑筋了。”
姬佛光说:“现在问题来了,伏羲爷连年征战,他有时间研究这八卦图吗?这又是一个不可能。八卦图应该是那个时代先人共同的研究成果,只是把功劳记在了伏羲爷的名下。我们也应该说祖先们的记忆方式有问题,但这种方式容易记忆,口口相传,便于集中记忆,又有什么不对呢?只是我们作为后代人来追踪来研究,来梳理脉络来打探真相,我们就应该怀疑了。”
达摩说:“好极了!姬佛光你很聪明。我们印度也一样,对于口口相传的历史,几乎找不到真相,或者说就没有真相。只有我们后人对于真相的怀疑和猜测。”
姬佛光说:“老师,我还想到了第二个问题,更加严重。这和《周易》没有关系了,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承,我也想讲给你听听。这好像与文化没有什么关系。”
达摩继续鼓励他说:“讲,我喜欢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才能够梳理清楚这个民族的文化脉络。我们思考问题,面积不能够太窄。你讲吧,你讲什么,我都爱听。”
姬佛光说:“这伏羲爷之后呢,最有名的是三个人:蚩尤、黄帝和炎帝。三大部落,各据一方,又开始战争。这三大部落力量最大最强的是蚩尤,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小部落,又特别能战斗,当时他被称为兵神。三大部落总部都设在中原,就是为了争夺在中原地区的生存权利。先是黄帝带人和蚩尤开战,一连数次,都以失败告终。这时候炎帝是观战派,看着两个部落战斗,并不参加。这黄帝打不过蚩尤,就想到了炎帝的力量,联合炎帝一起来打蚩尤。这就把蚩尤打败了,并杀了蚩尤。”
达摩若有所思,说:“上古时候,战争好像是唯一的文化交流形式,没有什么道德呀正义呀,这个我们要理解,生存就是一切。”
姬佛光说:“打败了蚩尤,对他的部落和人马基本上采取三条政策,当然先是杀一批,不投降就一律杀掉,消灭有生力量;接着就是收一批,就是把投降的人分类处理,男人收起来当奴隶,女人收起来分给别人当老婆生孩子;剩下的这第三批人,当然是不投降又抓不住的,就赶出中原,也可以叫逃出了中原地区。蚩尤的人本来就多,部落失掉中原,只能够逃向四面八方。那时候由于中原地区周围,生存环境相对恶劣,并不适合人们生存。从此,蚩尤的人逃到四面八方,艰苦创业为生存奋斗。慢慢也就安定下来,这就形成了中原地区周围的少数民族和部落。”
姬佛光开始扳着指头说:“逃到南边的人呢,就是如今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再远一点发展到越南、老挝、缅甸等地,中原人一概称呼他们为南蛮子。逃到北边的人呢,就是如今的契丹人、金人、辽人、女真人等,再远还有高丽等地,中原人称呼他们为北狄。逃到东边的人呢,跨海而去,走得更远,到了一些岛屿,例如琉球等地,中原人叫他们东夷。逃到西边的人呢,也有很多,西夏、匈奴等地,中原人叫他们为西戎。于是,几千年来就形成了一个自然格局,这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全与中原人为敌,中原人也称他们为匪为寇。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相互征伐,以汉武帝时期达到高潮。可以说民族融合是在战争中完成的。”
姬佛光越说越激动:“我发现中国的历史,从来就是胜者王侯败者贼。其实从来没有正义和道德,只记录胜利者,不同情弱者。特别是对待蚩尤,那是我们正宗的祖先哪。就因为当年被黄帝和炎帝打败了、杀害了,我们后代人甚至就不再承认他,主动忘却他,只吹捧黄帝和炎帝,竟然把蚩尤省略了。你说可笑不可笑?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是,我们华夏民族如果这么永远分化下去,这要打到什么时候?永远地这么打来打去,死伤的受苦受难的还不都是芸芸众生吗?”
达摩仿佛第一次正眼看姬佛光,说:“你开始变化了,你开始有关切、有胸怀,开始思考大问题,开始为天下众生着想了。不过,这种打来打去的战争形式,就是一种生存现状。适者生存,也许这就是客观规律。在人们的精神意识层面,也许有一个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都要面对。不过,人们通过战争,各个角落的小民族联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大民族。你看到如今南朝北朝,尽管分化和对峙,但是你们都说自己是中国人。我们印度也一样,也有许许多多的小国家,也都说自己是印度人。也许人们呢,在这种残酷的生存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慢慢积淀产生了文化,这也许还是规律。可以这么说,分化割据都是过程,只有文化是永远的。”
姬佛光说:“老师看事情总比我站得高看得远。其实,我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想过,经过你这么一刺激,我才开始胡思乱想。”
达摩说:“这种形式就很好。我们一起研究中国的上古文化,相互讨论相互影响,比一个人琢磨好。你看你这么一讲,就使我了解了你们中国的历史。什么样的历史,发展什么样的文化,这也是必然的。”
姬佛光非常关心达摩祖师的具体生活,问:“老师休息得好不好?这里安静,环境也很优美,就是太艰苦太简陋了。”
达摩说:“没事没事,我还就看中这个地方了。你昨天走后,我一直在看河图洛书。两张图道理差不多,起码是一样的逻辑。搞明白一个,顺着思考的方向继续走,另一个自然也就明白了。所以,我一直在读洛书。可以说看得我天昏地暗,开始怎么也看不懂,找不到这个迷宫的入口,如何努力也走不进去。后来天黑了,我就休息,来到山洞外边看树看山,最后抬头看起天上的星星。一看星星,观看天象,我就看出头绪来了。越是仔细观察,思路越清晰,最后还真是看出门道来了。今天一大早,我就来扒这些相关的资料和旧书,终于找到了线索。”
姬佛光说:“请老师讲讲吧。自己民族的经典文化,我竟然没有读懂过,真是丢人。还号称什么洛阳名士,有时候想想,我也是欺世盗名。”
达摩说:“不要自责。因为人们普遍关心既得利益,没有人关心这些经典文化。我敢说这洛阳城,也并没有多少人能够看懂。并不是他们看不懂,压根就没有人想看,主动来关注这些。和我们印度一样,物欲横流,天下一样。”
达摩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我讲讲我的理解可以,我要说一个前提,然后再进入上古文化。这个前提是,古人和今人,谁更加聪明?是古人比我们这些后人聪明吗?古人的书我们总是看不懂为什么?不要回答我。记住这个前提,以后再讨论。现在让我们先进入洛书。”
达摩拿过九宫格的图案说:“你先看看这九个格子九个宫,纵横连接在一起,怎么相加得到的总数都一样。这并不是古人在为难我们,也不是专门设计的迷宫和局,也不是古人出的什么难题,也不是天书,因为这就是天上现成的星象图。”
姬佛光说:“我好像听别人说过这么一嘴,说有一个什么天象图。别的我就没有记住。”
达摩点头说:“还真的就是星象图。我昨天夜里观天象,试着去数天上的星星,一数这才知道,天上的星星就是这个样子。你再看看这张画着圆点的图,这张图上画的圆点数目和这张九宫格的格子里边填的数目一模一样。为什么?因为这一个圆点就代表一个星星,古人是数着星星画着圆点填写出来的。并不是迷宫,一点也不神秘。”
达摩说:“我从头给你讲。这一个星星加上九个星星再加上中间这五个星星等于十五个星星;这两个星星加上八个星星再加上中间这五个星星等于十五个星星;这三个星星加上七个星星再加上中间这五个星星等于十五个星星;这四个星星加上六个星星再加上中间这五个星星也等于十五个星星。这种相对应的平衡的星星的格局,叫布局也行,不是古人自己设计的,是天上现成就有的。你看这个神奇吧?”
姬佛光慢慢跟着达摩的指点,也看出了门道,感叹道:“还真是神奇。”
达摩说:“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宇宙之中,任何万物万种生命都是一起运转的,都有自己运行的轨道和预定的路线,然后又组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这个比较合理的平衡的格局。于是,这个合理的平衡的格局不是专门设计的,也不是偶然巧合形成的,这是宇宙在运行之中万物万种生命自我形成和天然的存在的状态。神奇吧?我们觉得神奇,其实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自然而然形成的。”
达摩说:“中国人太聪明了。中国的先人为这些一起运行的星星图像起了名字,叫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
姬佛光说:“这几个名字倒是经常听人家说,一般都是阴阳先生看风水,拿着罗盘,总是说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我不知道这就是星象图。”
达摩说:“这就是说古人由于经常夜观天象,看着看着时间一长,左边这一群星星聚集在一起,自然形成了一个形象,特别像一条青龙,于是就叫它左青龙。右边这一群星星聚集在一起,自然形成了一个形象,特别像一头白虎,于是就叫它右白虎。上边这一群星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朱雀展翅飞翔的模样,就叫它上朱雀。下边这一群星星聚集在一起比较复杂,基础是五个星星形成了乌龟的样子,身上还盘着一条蛇,是两个形象组成的,就叫它下玄武。这个玄可能指蛇,这个武可能指的是乌龟。这四边四个星象图,其实也是一种想象,是人们一种大胆的想象。你往像处看,就越看越像。你要分解来看,也可以说不像。这是人们一种主观意识的形象化反映。”
姬佛光沿着达摩的指引,盯着这些圆点的图形,还真是越看越像……
达摩说:“我看到这里就想到了一个问题。你说这天上的星星是因为看到了大地上行走的动物模样,故意效仿摆成的这个模样吗?还是地上的动物,由于看到天上的星星组成的图案,按照天上的星星模样故意生长成这般模样?”
姬佛光问:“老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达摩说:“这不是猜测,因为同在宇宙之间运行,这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动物两者之间是有某种联系的。这两者之间在同一宇宙间运行时,怎么能不相互影响相互传导呢?由此可以看出来,不仅是这两者之间,就连我们自身,就连所有的动物和生物,同在宇宙之间运行,相互之间必然一直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没有一个生命体是独立运行的,就连一块石头也一样,它也是有生命变化的,也是和万物万种生命一起运行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都生活在宇宙之中。中国人发明了洛书,这不得了。这就是发现了这种联系,甚至是发现了这种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传导的规律。这就是洛书的伟大之处。”
姬佛光说:“老师你也太神了,怎么往这个方向思考?”
达摩说:“不是我要这么想,因为这就是客观存在啊。现在我问你一个小问题,古人为什么总是喜欢夜观天象?有事无事就往天上看,这是为什么?是闲着无事吗?”
姬佛光说:“也可以说古人天生就比我们聪明,爱动脑筋呗。”
达摩摇摇头说:“没有那么复杂。古人也不是爱动脑筋,这完全是因为生存所逼迫的。古人喜欢看天象,不是个别古人,我怀疑古人人人都会看天象,这是因为具体生活逼迫的。就往简单处说,明天是不是会刮风下雨?古人要往天上看,一看就明白了。先明白了明天会不会下雨,再来决定去哪儿打猎,走什么路线,从哪儿出发,再从哪儿返回。这其实很简单,夜观天象就为明天的出行做了计划和安排。这一下你明白了?古人看天象是生活需要。但是,这看天象形成了习惯,经不住老是这么看呀看的,就看出大门道了。日积月累下来,就形成了宝贵的经验。这经验就是财富,就是创造文化的财富,慢慢就发展就发现就形成了洛书。”
姬佛光说:“好像应该是这样。这就发明了洛书?”
达摩说:“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和推论。但是,思考的方向应该没有错误。接下来我要给你讲让你更加吃惊的现象。我今天早上扒旧书,扒着扒着,有两本没有封面的书,就是最破最旧的这两本书。你说是买书时人家卖书的搭给你的,没有算钱。这两本旧书不得了,它为我揭示了更加神秘、更加关键的学问。在这两本旧书上,中国的先人竟然会记载了这些星象的变化,和如何变化的规律。”
达摩看着姬佛光呆呆得如同一个小孩,就说:“这些星星聚集在一起,它们什么时候喜欢发光发热放射出自身的能量?中国的古人叫这种自然现象为旺相。旺相这个词语太妙了,没有任何语言比这个更形象和贴切。而且这本书上说,如果按一年四季来计算,可以叫大旺相。左青龙喜欢在春天旺相。这就说明春天的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不仅仅是太阳的功劳,左青龙也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它也向天下万物放射和传送了自身的能量和力量。右白虎喜欢在秋天旺相。春种秋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右白虎也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它向天下所有的生命放射和传导了成熟的能量和力量。上朱雀喜欢在夏天旺相。春生夏长,万物生长,昌盛异常,几乎所有的生命都打开了自己的光和热,这与上朱雀关系密切,它也向天下的所有生命传导了自己的激情。下玄武喜欢在冬天旺相。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来到了,天下的万物万种生命都收起了自己的欲望,开始蓄积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安静地藏起自身,保存实力酝酿梦想,这个下玄武做出了贡献,它为万物万种生命传送了自己的智慧和定力。这些大旺相虽然时间和季节不同,但都关联到生命的变化。你说神奇不神奇?”
达摩继续说:“刚才说的是大旺相。一年四季叫大旺相。还有中旺相,就是一个月之中,月初、月上、月中和月末,这个为中旺相。运行规律和形式在逻辑上和大旺相是一样的。还有小旺相,那就是在一天之中,早、中、晚,道理和逻辑一模一样,这叫小旺相。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些星星的大旺相、中旺相和小旺相与万物万种生命相连,特别是和人的生命关系密切。人的生命会由于星象的变化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个是肯定的。那么问题来了,被动和主动的呢?”
姬佛光问:“什么是被动?什么是主动?”
达摩回答:“被动就是等着接受,反正自然有自然的运行规律,你不接受也得接受。至于怎么接受和接受效果完全听天由命,任上天摆布。主动接受就不同了,如果人们事先明白了星星们的运行规律,主动调整自我生命状态,主动迎合星星们的旺相的节奏和能量,吸收和运用这些功能,会出现什么效果?人就会先知先觉。是不是这个道理?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改变。所以说,这个洛书太伟大了。中国人太厉害了。”
姬佛光听入迷了。没有人这样为他讲过洛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他也从来没有想到有这么重要这么神奇。姬佛光由衷地说:“不是中国人厉害,是老师你太厉害了。”
达摩摆摆手说:“不要说奉承话。其实我已经意识到,我能够这么想,也只是接触到了中国经典文化的皮毛。我会接着深入下去,这是宝藏,我已经感受到了。我的师父以前对我有交代,中国出了许多圣人,有着非常古老的经典文化。我来传教是使命,来学习和研究中国古老的经典文化,也是使命。现在我回过头来问你,是古人聪明还是今人聪明?”
姬佛光说:“这还用说嘛,当然是古人聪明。”
达摩说:“你这么回答,说明你还没有认真思考。不能够这么说,这个结论太过粗糙和武断。其实,没有可比性。我这几十年禅定静思,早就猜测到了一个区别,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生存不自觉地采用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被动和主动地退化掉了许多自身的功能和天赋。最简单的例子,你看鸟儿还在天上飞,人已经不会飞了。我大胆猜测,人最初是会在天上飞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拐回来再说古人和今人的比较,古人看天象,是人人都会看的,那是古人的习惯和基本功能。现在我们今人,谁会夜观天象,就成奇人和高人了。我不知道中国,在印度就是这样。不是今人没有古人聪明,是退化了。所以,我可以说,存在于《周易》之前的河图洛书,就源自古人的夜观天象。如果中国的古人是河图洛书的娘家,那么天上的星象就是河图洛书的姥姥。我随便打个比方,这么说着容易理解。”
姬佛光乐了,小声哼起来:“星星走,我也走,跟着星星找舅舅。”
达摩问:“你唱的是什么?”
姬佛光说:“儿歌呀。我从小就唱这儿歌,爷爷奶奶教我唱,爹爹妈妈也教我唱。我从来没有往深处去想。”
达摩说:“这儿歌就有来历,口口相传。”
姬佛光说:“太可怕了,原来经典文化也无处不在。”
达摩也乐了:“泡茶、泡茶,我想喝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