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闽南语皮(纸)影戏本的研究——读《欧洲汉学研究会不定期刊》第2辑

关于闽南语皮(纸)影戏本的研究
——读《欧洲汉学研究会不定期刊》第2辑

1979年,《欧洲汉学研究会不定期刊》(Occasional Papers,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第2辑在法国巴黎出版。

该辑收文三种,均为研究闽南语皮(纸)影戏本的经典之作:

1.《中国皮(纸)影戏本的收集与编目》(Une Collection De Manuscrits De Pièces De The éa□tre Dòmbres Chinoises),法文稿,施博尔(另一中文名为施舟人,Par Kristofer Schipper)著。文章分《介绍》《目录》《分类目录》和《附录》。

文章首次报告作者于1968-1969年间在台湾收集闽南语皮(纸)影戏本的成绩,并公布作者所收198种闽南语皮(纸)影戏本之篇目。

施博尔(施舟人)现任福州大学特聘教授。

本文所记198种闽南语皮(纸)影戏本今收藏于施博尔(施舟人)、袁冰凌教授伉俪创办的福州大学西观藏书楼。

2.《抄本刘龙图戏文跋》,中文稿,饶宗颐著。

本文略考施博尔(施舟人)所收闽南语皮(纸)戏本《刘龙图》和《刘昉骑竹马》里的主角刘昉,以及《萧端蒙打死江西王》(55页本和71页本)、《江西王》和《萧端蒙》里的主角萧端蒙之籍里和身世,并且论及闽南语方言区之“方音”和“方文”。

本文之末署“饶宗颐,1979年4月于法京。”

3.《朱文:一个皮(纸)影戏本》,英文稿,龙彼得(Piet Vander Loom)著。文章分《导言》、闽南皮(纸)影戏《朱文》校本、《校勘记》和《词汇小录》。

本文据施博尔(施舟人)所收闽南语皮(纸)影戏《朱文走鬼》之50页残本、56页残本、71页残本和19页残本以及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文化历史博物馆所藏另一种残本,详加校勘,并整理为《朱文》校本。

施博尔(施舟人)、饶宗颐和龙彼得三教授均是国际著名学者,他们的参与,提升了闽南语皮(纸)影戏本之研究的学术水准。

施博尔(施舟人)《中国皮(纸)影戏本的收集与编目》记:

本目录介绍的198本皮(纸)影戏抄本是我在1968-1969年的两年时间里收集到的。它们原来是台湾南部高雄县弥陀乡和阿莲乡的两个皮(纸)影戏世家的戏本,其中共有一百多种不同的戏剧。但具体有多少种很难估算,因为每个出目的算法不同。所有这些抄本是用很接近潮州话的闽南语写的,年份最早的抄本是1818年的,其他大部分是清光绪年间的抄本。还有一小部分是二战以后抄的,它们书法很差,剧情也被简化了。[134]

又记:

本收藏的来源有两处:一个是弥陀乡的蔡龙溪,一个是阿莲乡的陈贮。不过,我从他们两位得到的抄本都是他们久已不用的本子。这些破烂的老本子被放在一个竹篮里,吊在屋顶的屋架子上慢慢霉烂。我得到它们时,有的本子已经破烂不堪。皮(纸)影戏家不再使用这些脚本的原因之一,是它们大部分都是“文戏”本。当时已没人喜欢看文戏,大家都爱看“武戏”的闹场。“文戏”长长的唱曲已经没有人会唱,万一有机会看一出“文戏”,演戏的人已经不知道那些“曲牌”,所有的曲子都是用一样的音调,皮(纸)影戏家把这个调子叫做“师公调”。奇怪的是,道士(即师公)有时候也用这个调子,但他们管它叫“皮猴仔调”!孰是孰非,如今已无人能解这一段公案。真正的文戏传统已经中断太久了。现在台湾南部的皮(纸)影戏常用两个演员,他们最常演出的机会,一是在婚礼上举行的“拜天公”仪式,二是七月的普度法会。虽然演戏用的是台湾腔,但在话语之间还时不时保存了一些原有潮州话的遗迹。[135]

这里,我愿提供两则资讯以补充说明:台湾台南(安平)也有皮(纸)影戏流行的历史记录、台南(安平)的皮(纸)影戏“最常演出的机会”亦是喜庆和普度。

1.清嘉庆二十四年腊月(1820)勒石的台南《善济殿重修碑记》谓:

禁:大殿前埕,理宜洁静,毋许科积以及演唱影戏,聚众喧哗,滋事株累未便。[136]

2.日据台湾初期成书的《安平县杂记》于“风俗现况”条下记:

酬神唱傀儡戏,喜庆、普度唱官音班、四平班、福路班、七子班、掌中班、老戏、影戏、车鼓戏、采茶唱、艺旦唱等戏。[137]

施博尔(施舟人)收集的闽南语皮(纸)影戏本总目为:

1.伍子胥/2.四结义/3.四结义下本(粗字本)/4.赵孤儿(合盛班)/5.赵孤儿/6.姜诗/7.秦金和(道光本)/8.秦金和/9.秦金和(光绪本)/10.薛武忠/11.薛武忠/12.李德武(合盛班)/13.李德武裴雪英/14.李德武/15.李渊建唐(合盛班)/16.李渊建唐/17.李世民观花/18.李世民吊玉带/19.罗通扫北/20.秦叔宝/21.刘全进瓜/22.刘全进瓜(光绪本)/23.刘全进瓜(粗字本)/24.伍云召;薛仁贵征麾天岭/25.伍云召(钟天金)/26.薛仁贵征东征西/27.薛仁贵征东征西/28.朱雀关红水阵(粗字本)/29.薛仁贵/30.看凤凰/31.薛丁山/32.梨花三擒丁山/33.薛丁山(粗字本)/34.薛丁山征西(邱金友)/35.薛丁山征西/36.金光阵(合盛班)/37.金牛关铜马关(合盛班)/38.樊梨花收土杀精(钟天金)/39.薛刚进长安;收乌龟收骡头(杨荣)/40.薛刚看花灯/41.薛刚复仇/42.尉迟恭投军/43.尉迟恭投军(钟天金)/44.打梨门下/45.大破转轮阵/46.先锋印(合盛班)/47.梅月英/48.秦汉盗宝伞(粗字本)/49.薛金莲陈情/50.刘瑞刘仁用计(粗字本)/51.李旦逃走汉王城/52.女人国;李靖收妖/53.二度梅/54.二度梅(杨荣)/55.二度梅/56.陈杏元和番/57.二度梅/58.二度梅/59.裴忠庆/60.裴忠庆/61.李景三家归宋;陈成文铁拐仙下凡/62.宋玉祖征南唐/63.杨文广平南闽十八洞(钟天金)/64.金贞黄河(邱金友)/65.杨文广平南(合盛班)/66.杨宗保/67.三合明珠宝剑(钟天金)/68.三合明珠宝剑(钟天金)/69.狄青平西辽;李文龙;破三关/70.狄青平西辽/71.冯叟;郭春花(钟天金)/72.五鼠闹东京/73.五鼠闹东京/74.五鼠闹东京(钟天金)/75.包公案/76.宋仁宗认母审郭槐/77.沈国清告御状/78.金本荣(邱金友)/79.张选(合盛班)/80.金龟记/81.金龟记(同治本)/82.师马都(粗字本)/83.师马都(杨荣)/84.师马都/85.师马都(合盛班)/86.师马都/87.师马都(嘉庆本)/88.西亭会/89.高文举/90.高文举/91.高文举;苏秦(粗字本)/92.崔文瑞/93.崔文瑞/94.崔文瑞/95.陆凤阳慈云走国/96.陆凤阳兹云走国/97.陆凤阳上本(杨荣)/98.禁五王/99.禁五王下本/100.李彦贵/101.李彦贵/102.李彦贵(乙亥年本)/103.李彦贵(合盛班)/104.王飞豹(钟天金)/105.刘龙图(光绪本)/106.刘昉骑竹马/107.蒙龙/108.义顺良(合盛班)/109.义顺良/110.义顺良/111.楚碧月(光绪本)/112.楚碧月/113.楚碧月(粗字本)/114.楚碧月/115.箫端蒙打死江西王/116.箫端蒙打死江西王/117.江西王/118.萧端蒙/119.施举鲁想计往京/120.高良德(邱金友)/121.高良德/122.高良德/123.高良德/124.秦勇江(咸丰本)/125.秦勇江/126.杀九夫(钟天金)/127.章达德(道光本)/128.章达德/129.郭宗岐往京/130.冯长春(合盛班)/131.冯长春(光绪本)/132.崔学忠/133.崔学忠(咸丰本)/134.崔学忠/135.高亮云/136.高亮云/137.高良云(粗字本)/138.秦大游(粗字本)/139.何月枝与马清秀/140.孟丽君/141.郭春花/142.郭春花/143.凤娇会李旦(杨荣)/144.苏云/145.苏云/146.苏云/147.白蛇传/148.白蛇传/149.东周列国志;白蛇传;王万春/150.白蛇传/151.商辂征番(光绪本)/152.商辂征番/153.商辂征番/154.商辂(钟天金)/155.商辂(杨荣)/156.秦雪梅;高文举/157.秦雪梅/158.雪梅守节/159.雪梅调教(粗字本)/160.陈可通(粗字本)/161.陈可通/162.马成龙征番;孙悟空/163.孟日红割股/164.孟日红割股/165.孟日红/166.孟日红/167.八窍珠/168.三结义/169.三结义/170.三结义/171.三结义/172.刘月鹤/173.吕简清包李陆(道光本)/174.吕简清/175.吕简清(粗字本)/176.斩吴应;朱文走鬼(邱金友)/177.朱文走鬼;杨义臣/178.芦林会;朱文走鬼(粗字本)/179.朱文走鬼/180.杨义臣/181.刘明(合盛班)/182.刘明/183.刘明/184.刘璞(钟天金)/185.刘璞;杀九天(杨荣)/186.姑换嫂/187.李锡隆(光绪本)/188.方表/189.毛遂凤(咸丰本)/190.钱秀华/191.钱秀华/192.钱秀华/193.郭记春/194.华光天王/195.白荔芝(邱金友)/196.薛荣往京/197.董荣卑(粗字本)/198.海瑞先生斩奸臣。

另据龙彼得《朱文:一个皮(纸)影戏本》的注解,洛杉矶加州大学文化历史博物馆“藏有80种皮(纸)影戏本(包括8种副本),它们原先为高雄县弥陀乡的皮(纸)影戏演员蔡龙溪所有”。[138]

饶宗颐《抄本刘龙图戏文跋》谓:

施君所集诸册得自台南,故悉题曰闽南皮(纸)影戏,然刘昉原籍在今潮安,萧端蒙原籍在今潮阳,均与福建无关,此刘、萧二出,应是潮州当地纸影戏本,后来辗转传入邻省者。[139]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潮州与福建的关系,包括潮州皮(纸)影戏与福建皮(纸)影戏的关系。

在我看来,潮州与福建的关系不仅在于潮州在历史上“曾一度归属福建”[140]“漳州与潮州比邻,语言风俗多半相同”[141],还在于潮州府与福建漳州、泉州和台湾各府同属于闽南语方言区。以此衡之,“闽南皮(纸)影戏本”既然不能包括潮州皮(纸)影戏本,当然也不能包括台湾皮(纸)影戏本;而“闽南语皮(纸)影戏本”则完全可以涵盖闽南语方言区(包括今之潮、汕、漳、泉、厦、台等地)之皮(纸)影戏本。

同属于闽南语皮(纸)影戏的潮州皮(纸)影戏同闽南皮(纸)影戏、台湾皮(纸)影戏之间应该有某些历史或艺术的关联。龙彼得《朱文:一个皮(纸)影戏本》已论及此一问题,略谓:

最早提及皮(纸)影戏的是1820年一个纪念台南寺庙修复的碑刻。大社村的一个家庭称将这个传统延续了五代,但这不会早于19世纪早期。尽管这个家庭和我见过的其他皮(纸)影艺人都认为自己的先祖在福建漳州府,但通常认为他们的艺术来源于广东的潮州。可惜并没有物质证据证明这种信念。在潮州,最早提到皮(纸)影戏是在1763年,但在几十年前皮(纸)影戏已经式微。[142]

应该指出,福建存世最早的方志《三山志》(1182)已提及皮(纸)影戏的雏形。该书卷四十《土俗类二》于“上元”条下记:

灯球燃灯,弛门禁。自唐先天始,本州准假令三日。旧例:官府及在城乾元、万岁、大中、庆成、神光、仁王诸大刹,皆挂灯球、莲花灯、百花灯、琉琉屏及列置盆燎。惟左右二院灯各三或五,并经丈余,簇花百其上,燃蜡烛十余炬,对结采楼,争靡斗艳;又为纸偶人,作缘竿、履索、飞龙、戏狮之像,纵士民观赏。朱门华族设看位,东、西衙廊外,通衢大路,比屋临观。仍弛门禁,远乡下邑来游者,通夕不绝。[143]

这里所记“纸偶人”“作缘竿、履索、飞龙、戏狮之像”,分明是皮(纸)影艺术,是皮(纸)影戏的雏形。由此而进一步,以“纸偶人”之“像”饰演故事,则是十足的皮(纸)影戏也。

漳州地方文献也有当地皮(纸)影戏的历史记录。如:

1.徐宗干(时任汀漳龙道,任所在漳州)《小浣霞池馆随笔》(1844)记:

在任五月,绅民于三月初九日为余祝五旬生日。沿门悬采,比户焚香,灯戏三日,禁之不止……动谓漳南乱民,民情之厚,孰有如漳南者乎![144]

这里所记“灯戏”,即皮(纸)影戏也。

2.陈鉴修《龙溪新志》(1945)记:

漳属影戏所演《乌鸦记》一出,闻系清道咸间安溪县事。有奸夫淫妇图害本夫,强醉以酒,而以竹叶青蛇置竹筒中,灌入其腹而致死。当下手时,适为偷儿陈老三所见。后邑令白公微服私访,有鸦向公哀鸣。公心动,随之而行,至老三家始得其情。谳乃定,陈老三后随公至厦改业商,性豪爽不拘小节。[145]

3.陈虹(1934年曾入漳州芗潮剧社为演员)《岁月回眸》记:

芗潮(剧社)遵照(中共)党组织的指示,除演出话剧外,还运用弹词、歌曲、纸影戏、歌谣、连环画、标语进行宣传。[146]

又记:

“芗潮”的演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话剧,又有纸影戏。[147]

饶宗颐《抄本刘龙图戏文跋》和龙彼得《朱文:一个皮(纸)影戏本》都以相当篇幅谈论闽南语皮(纸)影戏本的“方音”和“方文”。饶宗颐谓:

刘龙图写本别字垒垒,如……太行山作太降山,唐山作长山……皆为潮音沿讹。其俗字或书偏旁……或讹其半体……皆字书所无,不特可推究方音,且保存“方文”(此谓 Local scipt,与方言实同样重要),可为俗字谱添入不少资料,言小学者不应以其鄙俚而轻视之也。[148]

闽南语方言俗字通用于闽南语各种戏本、话本和歌册,其构成包括生造字和“别字”(即拟音替代字)。龙彼得《朱文:一个皮(纸)影戏本》之《词汇小录》(Short Glossary)[149]所收“别字”(拟音替代字)略可分为三类。

1.同音替代字,如:

夭 iau, yet, still

伊 i, he, she, his, her

那 na, only, if, when

2.近音替代字,如:

乜 mih, what, which

莫 boh, do not!

通 t’ang, may, should

3.俗读音替代字,如:

只 tsi, this, these

阮 guan, we, my

赧 lan, we(inclusive)

龙彼得相当关注闽南语方言之潮音与漳音的区别,并试图由此发现“我们的戏本(按,指闽南语皮[纸]影戏《朱文》的几个抄本)”采用的是潮音或漳音。他说:

我们能不能发现使用的是哪种闽南方言呢?根据皮(纸)影戏的传承,我们可以将研究范围限制在漳州和潮州。另外,有些证据可能反映的是后来抄写者、而非最初表演者的方言情况,我们不需要太重视这些证据。比如,我在注释中列出的用“以”代替“与”,这两个字只在漳州话中有相同的发音,容易混淆。类似的例子还有用“如”代替“而”。

韵律方面的证据应该更为突出,因为它们的出现有规律。剧中最常见的韵是-i,包括用鼻音和喉音的尾字,比如:pi比,li离,si世,ki期,pî遍,tî天,tsî箭,kî见,mih乜,lih裂,tsih接。这些,还有其他许多字在潮州和漳州话中都押韵。但是在-i韵中有两组字能够证明,戏剧使用的更像是其中某一种方言(或方言类别)。第一组如下:

显然漳州方言更为合适。但也不能不考虑潮州方言,因为“去”在《荔枝记》和《金花女》中都有-i韵;“闾”在《金花女》和其他一些潮州歌册中也有-i韵。还有,海丰和陆丰方言中,这些字似乎也有-i的尾音。第二组如下:

初看时,潮州发音似乎符合要求。但双元音-ei中的次元音也可能押韵,就像“金花女”常以-ui押-i韵一样。[150]

又说:

由于证据不足,认定我们的戏本采用的是两个主要方言中的一种是武断的。还有可能的是,该剧采用了中立的舞台语言;早期潮州方言;或是像潮安和今天云霄(都在漳州府南部)方言这样的过渡方言,据说潮州语言和音乐在这些地方影响很大。[151]

龙彼得还注意到闽南语皮(纸)影戏本《朱文》里的某些“官音”即文读音。

实际上,交换使用潮音和漳音、文读音和白读音以合于押韵的要求,这是闽南语戏本、话本和歌册常用的手法。

现在来谈论皮(纸)戏表现形式上的一种优势。我们以朱文、刘龙图和上文已经提及的“漳属影戏《乌鸦记》”为例。

龙彼得在《朱文:一个皮(纸)影戏本》里首先介绍故事情节:

书生朱文与年轻女子同行赴京赶考。女子抱怨路途辛苦,只得决定暂留在一个尼姑庵里。她给朱文一个绣盒作为定情信物,并提出在一个叫做史五云的人开的大客栈里同朱文会合。

在下一场景中,史五云拿着祭品奠祭他刚去世的女儿一贴金。他回忆起十六年之前在凤凰山求嗣怎样如愿;接着又哀叹他和妻子现在变得无儿无女。

朱文到了客栈,但想要赶快进京。于是他把绣盒托付给史五云,解释说这个绣盒是在凤凰山附近草店遇见的女子所赠,而且尽管朱文已经结婚,这名女子仍要跟随。史认出了绣盒,告诉朱文这个绣盒是他放进女儿棺材里的。当朱文看到他女儿的画像时,就知道自己成为了鬼的受害者。

这更坚定了他尽早离开的决心。朱文懊恼自己的经历,但他在路上遇见了那名女子,她设法使朱文相信自己不是鬼。她告诉朱文,她并没有死,只是在十六岁那年被发现与父母的星相相克,于是被送到凤凰山修行。当父亲听说她与陌生人做出丑事,便决定当她如死了一般。尽管朱文觉得难以相信这个故事,他最终还是屈服于女子的魅力。欣喜重聚后的情侣又踏上了旅程。他们到了一个大寺庙,谁知住持是昆仑山的蛤蟆精。受到周到款待后,他们祈求神佛的保佑。住持看上了年轻的妻子,用毒酒害死了朱文。但他的妻子拒绝了住持的求爱并同他斗法。尽管也能施升天法术,她还是斗不过住持,于是她唤出土地神,询问对手的身份。接着她唤出天上的护法将军,在一场大战后擒住了蛤蟆精。

朱文的妻子使朱文复生,告诉他自己是玉皇大帝派给他的仙女。现在期限已满,在挥泪的场景中,她回到了天庭。

这时,朱文真正的妻子在家中苦苦思念。而朱文则在离家三年之后高中状元回了家。[152]

刘龙图的故事梗概为:刘昉赴京参加考试。途中借宿于吕家。吕家主人名庆,妻已故亡,膝下只有一女,名唤玉姬,年方十六。吕庆计划召婿上门。不料,当地南山古庙有一狗怪,每年在当地强娶并杀害一名美女。今年厄运临于吕玉姬。当晚,刘昉杀了狗怪。接着又释放樟、柳、松三鬼,三鬼送刘昉竹马(即一支竹子)。刘昉骑上竹马,很快到了京城。经会试、殿试,喜得高中,官拜龙图学士。居官期间,刘昉几次骑竹马回家私会妻子。父、母察觉。其母试骑竹马,竹马失其神效。刘昉施法术推延时间。回京后被贬,赴任潭州,大战妖精。妖精附身于娘娘,设计陷害刘昉。观音下降,刘昉获救。奉旨回乡,途中拜访吕庆。回家团圆。

在朱文、刘龙图和《乌鸦记》三个故事里,朱文邂逅的女子施升天法术、腾云驾雾在空中同蛤蟆精大战,刘昉骑竹马飞行于天上,乌鸦则按照剧情安排的时间和路线出场、鸣叫和飞行,这些场景在其他戏剧难以表现,于皮(纸)影戏则易如反掌。

临末,我要特别对已故龙彼得教授表示深切的敬意。

龙彼得教授的学术生涯充分体现了严谨治学的精神,“学术界的朋友都知道,龙先生治学态度极其严谨,惜墨如金,片言只语都不允许有任何歧异,有些时候几乎近于苛刻”[153]。我们在《朱文:一个皮(纸)影戏本里》也看到了龙彼得教授严谨治学事例。如,龙彼得教授提及“嘉庆二十四年腊月初一日”勒石的台南《善济殿重修碑记》时,准确地标其勒石之年为1820年(嘉庆二十四年为1819年,但嘉庆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一日为1820年1月26日)。

龙彼得教授于2002年5月22日病逝,享年83岁。

愿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纪念他,学习他,勠力推展闽南语皮(纸)影戏本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