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语言和身份构建的研究能有效地将各种广泛使用的概念如文化、族裔群体、社会、民族的功能和意义作为分析方法进行概念重构。语言学中的身份认同研究一直在缓慢但稳步地发展,然而,在理论或方法论层面上都未充分描述和解释语境与个人身份多样性在话语中的相互建构过程。近年来,尽管在中国,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transnational university)数量逐步增长,但与其相关的语言学研究却甚少,现有关于“中国学习者”的大量文献也往往着眼于中国的“大文化”视角,未采用纵向研究理解其在当前全球化和国际化背景下身份建构的发展轨迹(developmental trajectory)。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中,中国学生如何通过参与活动和使用语言协商发展学科身份(disciplinary identities),并提出了群体属性(group affiliation membership)概念以解释此中介过程(mediated process)。
本研究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文化理论和肯·海兰(Ken Hyland,2012)的近似性(proximity)概念,采用多种定性和话语语义方法,提出了一个基于社会和语言维度的理论解释和分析框架,以探索个人、语言、历史、语境和社会背景中身份建构的多样性,以进一步理解特定社区中个人身份多样性与语境的意义形成和协商发展的构建关系。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涉及两大方面:情境文化表征和语言使用中的学科身份发展。关于前者,经由访谈这所高校的非中国教师和非中国学生,笔者发现这所高校有全球文化和本地文化的融合,这种情境文化构建了这些非中国“他者”想象(others’ imagination)中的中国社会和语境文化,然而,结果同时显示他们对中国学生持有不同的正负面理解和接受。关于语言使用中的学科身份发展的研究则表明,所调查中国学生沿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轨迹塑造多样性的可能学科自我(possible disciplinary selves)。这种身份发展轨迹也见于系统功能语法的课堂学术话语分析中,具体体现在从大一到大四的文本中,语法单位和密度、术语概念使用、语义话语意义及言语角色(speech role)的概念意义(ideational meaning)和人际意义(interpersonal meaning)逐年增加。社会文化理论有效地解释了这种发展轨迹体现了学生通过习惯性参与并形成积极的学科价值观和群体意识,从而获得多样化的学科身份。
本研究的分析解释不仅反驳了“大文化”的研究视角,而且创新性地展示了采用协商发展的方法去探索不断变化的社会进程中中国学习者的身份构建,这对研究个人与语境的语言学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孙建荣教授
2020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