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谓的比较是心灵的毒药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钢琴都过了五级,你呢?”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每次考试准拿第一,你呢?”“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能歌善舞,学习还那么优秀,你呢?”
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一个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德、智、体、美、劳各项全能,还能每次考试拿第一,还听父母的话。可我们呢?
现在的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高骛远,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孩子最好,另一方面又不断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放在一起比较。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优秀,有好的前途,殊不知,自己的孩子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比较中,丧失了自信。要想让自己的孩子优秀起来,父母首先应该让孩子远离 “别人家孩子”的阴影。只有远离 “别人家孩子”的阴影,才能拥抱生命的正能量。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和个性,所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老是让自己的孩子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做比较,指名道姓给孩子树立榜样。
亮亮和丽丽是一对表兄妹,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快到春节了,学校刚放假,亮亮就跑到丽丽家里来玩。
这天,丽丽的妈妈和亮亮坐在客厅里聊起考试成绩,亮亮很骄傲地告诉大姨,他除了科学是B,其余的都是A。“你真是好孩子,成绩总是这么好。对了,丽丽,你的成绩单呢?让我看看。”妈妈喊道。其实丽丽已经在房间里听到他们的对话,踌躇着不愿出去。听到妈妈喊她,才不情愿地来到客厅。
“丽丽,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呢?” “在我房间里。”丽丽小声地回答。看着女儿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开始有点生气了,“是不是成绩又不好?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成绩单拿来了,没有一个A,大部分是C。
“丽丽!”妈妈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这么糟?看看人家亮亮的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他差?你就是太懒,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你是我们家的耻辱。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再来跟我谈,我不想看你这个样子。”丽丽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
多么愚蠢的妈妈啊!一味地指责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而不是去鼓励孩子;还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赞扬别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使孩子更加认定自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这样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它会使孩子完全放弃努力,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
或许这个妈妈的初衷只是想打击一下孩子,让孩子知耻而上进。但是,这种办法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来说,只会加深他们的自卑和消沉,对孩子的危害更大。
一位专家曾经谈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一次几十个中国与外国的孩子一起进行某项测验,测验后的分数让孩子分别拿回家给各自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表示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成绩又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并不如中国孩子。这件事恰恰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得到的结果当然是外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加自信和乐观。
社会对人的能力的要求已经达到苛刻的程度,孩子也未能幸免:你会自己做饭了吗?你会弹什么乐器?钢琴考过几级了?能说几句英语了吗……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给父母和孩子的世界塞满了太多的 “斤斤计较”,那么我们父母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其实,我们能做的并不复杂: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应当注意孩子的兴趣变化。一旦确定了孩子的长处,要施加一定强度的压力,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哪怕会有一定的排斥,因为学习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在特长的培育中,孩子可以确立自信——我有与众不同之处。而不是毫无意义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太过迫切,他们似乎容忍不了孩子的暂时落后与普通的成绩,往往把自己急躁的心情压迫在孩子身上,但这样做常常会适得其反。
为人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生命之间是无法去比较的,你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所以不妨冷静下来,即使孩子现在还不能让你满意,也应等待与忍耐,不要过于心急,以一颗谦卑的心来感谢生活,多想想孩子的好处,感谢孩子给你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不要总想他的这不好那不好。调整好你的心情,少责骂、批评孩子,多给予他们赏识与鼓励,他们才会有信心继续前方的人生路,最终获得精彩的人生。
正如印度的一位思想大师说过的: “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用去看,不要比较。”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事实:孩子天生就有差别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我们要承认中间的差别,然后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进步。
最有效的比较不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而是让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比。这样既不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显感受到自己身上有哪些进步。受到成功的激励,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只有让我们的孩子远离 “别人家孩子”的阴影,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抱正能量,才能真正成为最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