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地带的旅行

边缘地带的旅行

约瑟夫·巴克罗夫特

科学家到底有多疯狂?为了科学,他们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理学家约瑟夫·巴克罗夫特就曾进行过多次自我实验,几乎将自己推向精神错乱和死亡的边缘。他对此并不在意,并将这些实验称为“边缘地带的旅行”。

巴克罗夫特的心态真是太好了,将做实验称为旅行,只不过去的都是一些“边缘地带”,当普通人知道了他所说的边缘地带之后,估计绝不会像他一样轻松惬意了。

巴克罗夫特所谓的边缘旅行包括什么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召入皇家工程师实验站,在那里他们的研究项目是窒息性气体实验。

巴克罗夫特为了测试氢氰酸气体的毒性,跟一只狗一起进入气室,结果95秒之后那只狗就死掉了,而巴克罗夫特则继续坚持,他抱着狗,坚持了10分钟之后才倒下。

10年后,巴克罗夫特又开始进行更为疯狂的实验,为了观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他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密闭的玻璃房间里,一直待了6天,相当于在海拔4880米的氧气环境下生存了6天,他的整个身体都变成了蓝色。

怎么样,听上去很疯狂吧?但这些还不是巴克罗夫特最令人震惊的实验。1931年,他决定调查低温对心理功能的影响,于是他脱光衣服,赤条条地钻进了伍兹霍尔研究中心的冷藏室。当时的人们还很保守,这种行为会让他感到羞耻。

最初阶段,巴克罗夫特被冻得瑟瑟发抖,他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赶紧离开这个该死的冰库”的念头不断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可是这个家伙还真固执,就是不走,继续躺在冷藏室的桌子上。又过了一个小时,奇异的心理变化发生了。巴克罗夫特发现羞耻感消失了,他不再在意与实验无关的人会走进来发现他一丝不挂。寒冷已经把他变成一个公然的裸体主义者。

1936年,巴克罗夫特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回忆道:“寒冷的感觉过去后,接着就感到一阵美妙的暖意。‘晒太阳’这个词最适合描述我当时的情况,不过我不是晒暖,而是晒冷。”

固执的巴克罗夫特正在冷藏室中“晒冷”,而实验室外的助理却发现了异常——他的身体状态很快要接近致死低温了,于是助理赶紧抱着毛毯冲进去,再送上一杯热乎乎的饮料,这才把教授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

神奇的是,经历过无数次疯狂的科学实验之后,巴克罗夫特的身体竟然没有留下后遗症,他一直活到了70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