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坯子
1903年2月19日,湖南宝庆范家山上车桥(今属邵东县牛马司镇)一户贫苦农民家中,一声男婴响亮的啼哭让这家人既喜又忧。
这个男孩是谢荣田的第四个孩子。前面三个女儿的相继出生,已经让这位靠种八分薄田和外出帮工维持生计的汉子不堪重负。
寅时(凌晨三点到五点)的天空,一抹晨光若隐若现。望着嗷嗷待哺的孩子,谢荣田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毕竟这是他的第一个儿子。
族里有声望的老人闻讯赶来道喜,谢荣田请他为儿子取个名字。老人问了孩子的生辰八字,喃喃自语道:“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杖策登高嵩,烟霞万里空,就取字‘晓云’,名‘嵩’吧。”
谢荣田和妻子冯氏满心欢喜地接受了这个名字。只是当时谁也不曾料想过,这个叫“嵩”的男孩,会有一天像高耸的峰峦一样以挺拔伟岸的姿态写进中国革命的史册。
在这个贫苦的家庭里,谢嵩一天天长大。连年的战乱,让本就艰难的一家人的生活雪上加霜。迫于无奈,三个姐姐先后做了童养媳。作为长子的谢嵩则受到偏爱,8岁时被送进私塾接受教育。
1914年,弟弟继恺出生。1915年,体弱多病的母亲不幸去世,父亲遭此变故加上积劳成疾,也卧床不起。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谢嵩这个十二岁的男孩子身上。不得已,谢嵩只能辍学回家,一边侍奉父亲,一边照料年幼的弟弟。
自晚清以来,宝庆民间习武成风,几乎县县有武馆,村村有拳师。农闲时节,乡中青年集资延请当地的武术教练,拜师学艺。村民对有“身手”的人总是很佩服,尤其是那些拥有武功的少年更是被人刮目相看。
谢嵩因为家境贫寒,受尽别人的冷眼和嘲笑。年少气盛的他发誓要练就一身武艺,不再受人欺凌。每当看到别人习武,他就像着了魔一般,不由自主就跟着比画。久而久之,许多招式竟烂熟于心。他每天闻鸡起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站桩蹲马,摸爬滚打,经历了枯燥难耐的煎熬,居然也打下了深厚的武术基础。
武术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身体也逐渐强壮起来。
1919年,经亲戚介绍,16岁的谢嵩到新宁一家染铺当学徒。新宁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年轻人大多都能比画三招两式。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武学功底深厚的人,见他武术基本功扎实,为人忠厚又勤奋好学,便收他为徒,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谢嵩一边打工一边习武,经过一段时日的苦练,各种拳法套路日益娴熟,武功突飞猛进。他臂力惊人,双手捧着巨大的石头绕街一圈依然面不改色,因而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
结束三年的学徒生涯后,谢嵩回到家乡。为了生计,他来到附近一个地主家里做染布的工作。他处处小心,勤勤恳恳做事,怎奈地主仍随意克扣他的工钱,对他百般刁难、凌辱。他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将地主染坊里的坛坛罐罐砸个稀烂,然后愤然离去。
在昂首迈出地主家门的那一刻,他那高傲倔强的头脑里闪现出一个念头,为他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反抗!面对不公的世道,唯有反抗才能赢得自尊,在剥削和压迫面前,逆来顺受只会成为强权横行霸道的帮凶。
1923年的湖南,在军阀赵恒惕的统治下,战乱不息。6月到11月,蔡钜猷、谭延闿同赵恒惕之间爆发了军阀混战。战争造成了巨大的消耗,为了弥补人力不足,各路军阀四处抓夫,身强体壮的谢嵩没能逃脱被抓挑夫的命运。
谢嵩每天挑着沉重的担子,随军辗转各地。一路所见都是战火中颠沛流离的百姓,一股悲悯之情时常郁结在他的心中。军阀官兵欺凌百姓的做法,令谢嵩十分反感,他内心的仇恨与日俱增,终于再次点燃了他的反抗之火。
一天,部队驻留在隆回县桃花坪。在这个离家只有几十公里的地方,趁着夜深人静,谢嵩三拳两脚将哨兵打翻在地,消失在夜色里。
逃出虎口之后,他隐姓埋名,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当挑夫时的经历,一幕幕不时地重现在他的脑海里。他试图从时局的变化中,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这时,拥护孙中山的湘军总司令谭延闿和支持北洋政府的湖南督军赵恒惕,正在做你死我活的斗争。
1924年4月,一支湘军部队经过宝庆,由于常年征战,减员严重,急需补充兵员。得知这个消息,谢嵩考虑再三,思索着练武之人应以侠义之气为做人准则,只要信守“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道德准则,当兵何尝不是一条出路?不能行侠义之事,空有一身武艺又有何用?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告别家乡父老,步履坚定地向军营走去。
身体条件优异的谢嵩顺利地通过了招募选拔考试,很快就领到了步枪、刺刀、弹盒、背囊和军服等一大堆装备,正式成为湘军的一员。不知是巧合,还是命运有意的安排,他被分配到二师六团一营。代理营长的正是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彭德怀。从此,加入湘军的谢嵩追随彭德怀、李灿等一批进步军官,在严酷的外部环境中,在血与火的考验下,逐步成长为坚定自觉的革命战士。
然而,初入军营的他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旧军营污浊风气的考验。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一层意思是说,当兵的没有好人;另一层意思是说,好人当了兵也一定变坏。
一些军官学校毕业的青年学生,被派到旧军队里充当见习军官、排长或连长。他们初到部队时朝气蓬勃,怀着满腔热血,情绪激昂地向士兵讲诉国耻,教唱反帝爱国歌曲。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地位和薪金的提高,加上旧军队恶习的熏染,他们逐步腐化堕落下去,满脑子都是升官发财、吃喝嫖赌。谢嵩意识到,旧军营是个败坏人的大染缸,稍不留神人们就会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败下阵来。
所幸的是,谢嵩很快发现,在这支部队里有一股清流,他们就是担任营长、连长的彭德怀、黄公略、李灿等人。他们身上仿佛拥有抵抗旧军营腐化堕落风气侵袭的免疫力,在同一座军营,唯独他们没有旧军官的恶劣习气,而是牢牢遵守着“不做坏事,不贪污腐化(包括不刮地皮、不讨小老婆),不扰民”的共同约定。
彭德怀同情劳苦大众,疾恶如仇。他在自己的连队里秘密地组织了“救贫会”。彭德怀和青年士兵们反复讨论制订了“救贫会章程”,主张“灭财主”“灭洋人”“发展实业”“实行士兵自治”,反映了当时的底层青年既想反抗社会现实,却又没有思想出口的困苦状态。
由于常年习武,谢嵩体格健壮,身手矫健,作战勇猛,很快就在军营中崭露头角,引起了“救贫会”的注意。“救贫会”的主张和言论,也让身世凄凉、经历坎坷的谢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1926年7月,北伐军席卷湖南,占领长沙。唐生智将谢嵩所在的湘军第二师六团,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一师一团。彭德怀担任第一营营长,李灿在团部担任上尉副官,黄公略调第三团当连长。部队经过短期整训,即开赴湖北,继续北伐。
部队在“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的雄壮歌声中大步行进,一路上被“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标语激励着,一股军人的豪情油然而生,这一切让谢嵩感到热血澎湃。
一路征战一路歌,北伐军直逼武汉。在进攻武昌的战役中,谢嵩所在的一团由彭德怀代为指挥,任务是配合叶挺独立团攻打武昌南门。还是一名士兵的谢嵩目睹了叶挺独立团中一些人作战异常勇敢,不禁佩服有加。有人告诉他,那些人是共产党员。但他不明白共产党员为什么这么勇敢。
这时,经一团指导员米青介绍,彭德怀结识了第一师政治部秘书长、共产党员段德昌。其实,彭德怀早就引起了段德昌的注意:彭德怀所带的一营在第一师中战斗力最强,彭德怀本人勇武刚直,不贪不赌,不抽(大烟)不嫖,与士兵打成一片,在青年军官中可谓特立独行。
结识共产党人段德昌后,彭德怀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受段德昌的启蒙和北伐军中共产党进行的政治工作的影响,彭德怀在一营中积极开展活动,他决定用新的思想改造一营的“救贫会”。
在行军途中,他们在宜昌度过了1927年元旦。那天,彭德怀和李灿主持了“救贫会”成员全体会议,讨论修改会章。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他们在会章中增加了“拥护孙中山总理遗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官僚、土豪劣绅,实行减租减息,逐步实现耕者有其田”等内容。为了团结广大士兵,会议决定以“救贫会”的17个秘密成员为核心,成立公开的士兵委员会,为争取官兵平等、经济公开而进行斗争。大家推李灿主持士兵会,并选李寿轩、李聚奎等为委员。接着,李灿亲自发展了谢嵩、石云成、屑文汉、田长江等人加入了士兵委员会。
加入士兵委员会后,谢嵩心中的疑团“共产党员作战为什么那么勇敢?”渐渐解开。原来共产党员的勇敢来自他们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即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为全国工人农民谋福利!
一营士兵每日早晚站队点名时,由值星班长发问:“我们吃的谁的饭?穿的谁的衣?”士兵们齐声答:“我们吃的农友的饭,穿的工友的衣,我们不要忘记工农!”这个口号打动了谢嵩以及许许多多和他一样被饥饿逼上“吃粮卖命”道路的士兵。
谢嵩,在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在彭德怀组织的士兵委员会活动的启蒙下,“吃粮卖命”的想法逐渐转化为“为工农服务”的意识,加上他尚武精武,具备忠实、正直的品格以及粗犷的个性、反抗意识、忧患意识,这些铸就了他一副完美的军人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