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军魂
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甘泉附近地区同红十五军团会合,随即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第十五军团。蒋介石对此感到极为震惊,立即重新调整“围剿”部署,以5个师的兵力,企图构筑封锁线,限制红军向南发展,而后采取南进北堵、逐步向北压缩的战法,消灭红军于洛河以西、葫芦河以北地区。
为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红一方面军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在陕西省鄜县(今富县)直罗镇地区发起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战役。红一方面军利用直罗镇的有利地形,取得了消灭东北军一个师又一个团的胜利,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直罗镇战役后,中央所在地移至瓦窑堡(今属子长市)。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及《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决定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奔赴抗日前线。鉴于红军主力准备东征,而南线苏区又扩大,地方武装蓬勃发展,中央决定由陕甘省委军事部组建红二十九军,由军事部部长萧劲光兼任军长,谢嵩任副军长兼参谋长。
兼任军长的萧劲光,刚到陕甘省委机关工作,人地两生,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处理省委军事部的繁忙公务上了。组建和指挥红二十九军的大小事务,实际上都是由副军长谢嵩领导的。
按理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职务晋升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如果加以治疗和调养,谢嵩身上的旧伤是完全有可能痊愈的。可是,多年来的征战,让这位习惯于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虎将,始终闲不下来。他忍着伤痛,仍一天到晚忙碌在作战指挥部里。他知道,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贯彻中央北上抗日路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容不得自己停下脚步歇息。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建,1936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在鄜县套通正式宣告成立。通过宣传、动员,从最初只有4个连五六百人,很快发展到数千人。在领导干部的配备上,谢嵩将大多数连级以上职务留给了经过长征考验的同志,战士则绝大多数是来自陕甘苏区的老同志,他们亲身经历过许多战斗,革命意志坚强,作战勇敢,富有为革命献身的牺牲精神。经过整训,新成立的红二十九军很快具备了极强的战斗力。
红二十九军按照中央红军的经验,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立了各项制度,党团活动和政治工作十分活跃。由于部队中长征干部占主要的领导地位,中央红军的战斗作风和工作方法也被带进了部队,官兵服从命令听指挥,行动迅速统一,贯彻和执行中央和红军总部的指示十分坚决。部队换上了统一的新军服、红领章,帽缀红布五星。部队进行了一些队列、队形训练和军容风纪、礼节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部队还利用战斗空隙,坚持进行军事技术训练如刺杀、投弹以及政治、识字教育等。连队墙报、文化娱乐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当时虽然生活艰苦,但战士们的自豪感是显而易见的。
不久,陕甘省委军事部接到报告,宜川以北有夏老幺红枪会匪帮,趁红军主力集结准备东征之机,对根据地边境进行大规模骚扰。萧劲光命令,红二十九军南下,消灭这股土匪。这是红二十九军成立后,第一次单独进行军事行动。部队战斗力究竟如何,很快就能见分晓。接受任务之后,谢嵩步伐沉稳地走进作战指挥部,将墙上盖在大比例作战地图上的帷幕缓缓地拉开……
情报源源不断地向作战指挥部汇集。侦察得知,红枪会虽在宜川一带猖狂,但仍然以紧靠山丘的店头为落脚点。谢嵩迅速做出判断,土匪部队出没无常,行踪不定,但终究要回到老巢,与其被土匪牵着鼻子走,做徒劳无功的追击,不如在土匪巢穴附近守株待兔,再来个一网打尽。
谢嵩有条不紊地发出一道道指令,红二十九军各部闻令而动:第一、第二、第三连分三面在店头周围埋伏下来。他派侦察员严密注意匪帮行踪,一旦进入可伏击范围,部队立即合围,以求全部歼灭。
这一夜,时至子时,圆月高悬。红枪会匪帮二百余人,满载着近一个星期抢到的“战利品”,在月光下大摇大摆地向店头走来。突然,枪声骤响,伴随着号声和吼声,土匪周围已经是火光摇曳,人影憧憧,他们被围得水泄不通。
战斗很快结束了。当早晨的太阳在东面山上升起的时候,战士们已经带上缴获的大量战利品走在凯旋的道路上。红二十九军首战告捷,用事实证明,这支新组建的部队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式。
3月中旬,谢嵩奉命率领红二十九军两个团,越过黄龙山,直插关中,深入敌后,执行牵制敌人、保卫苏区、扩大红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当部队行军到达临镇时,为了迷惑敌人,谢嵩命令部队兵分四路前进,故意在白天行军,并派出前站人员到处散布消息,造成数万红军要过黄河打山西的假象。这惊动了西北剿匪总司令,他甚至派出飞机前来侦察。
趁敌军对我军行动虚实捉摸不透的时机,谢嵩秘密率部向临镇、金盆湾集结,趁敌军不备,通过了黄龙山。此后,他们以黄龙山作依托,石番、草甸为后方,向合阳、澄城、白水等县发展;西边与洛川苏区取得了联系。
三四月份的西北大地,依然寒冷刺骨。行军路上,经常雨雪交加,寒风凛冽,个别体弱的战士被冻得走不动路,身体强壮的同志就搀扶着他们走。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没有人悲观气馁。官兵们都很年轻,血气方刚,团以下指战员都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带队的副军长谢嵩也才30岁出头。大家穿着单薄的衣服,忍着疲劳和饥饿,与困难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各连在进行政治动员时,都用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的革命精神,鼓励大家不怕苦、不怕饿,同心协力,互助友爱,克服一切困难,迎接胜利的到来。
在近一个月的游击活动中,红二十九军在宜川、韩城等7个县的境内,建立了县以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盟40多个,筹集抗日经费5万多银圆,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歼敌6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没收了地主恶霸的粮食财物,除补充部队给养外,将大部分给了贫民,并召开了村民大会,揭露国民党罪恶,宣传红军政策,以实际行动扩大了红军的影响。部队得到了锻炼,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光荣任务。此时,率部出征的谢嵩代理军长,甘渭汉代理政治委员。
红二十九军的行动,对敌军震动极大。5月下旬,敌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调集7个师的兵力,企图通过南北夹击,把红二十九军围歼在黄龙山以南地区。谢嵩巧妙地运用红军四渡赤水时采用的调动穿插战术,把敌人诱入山里,时而向东进入林区,时而又出现在平原上,让敌军疲于奔命又生怕中了埋伏,不敢轻举妄动。而谢嵩却总能寻找到打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5月26日拂晓,谢嵩把部队集结在壶梯山以北,占据有利地形,与敌军发生激战,致敌死伤100余人。残敌退回冯原,狡猾的敌人随即采取每天只前进20里,然后构筑工事、埋地雷、设路障的方式,企图用堡垒战把红二十九军消灭在大稍山里。一连7天,包围圈越来越小,红军粮食断绝。谢嵩、甘渭汉认为牵制敌军兵力的任务已经完成,必须设法突围回到苏区。
6月1日,夜幕降临,大雨下个不停,谢嵩命令二五五团的2个连向敌3个营的阵地发起佯攻,一面猛烈射击,一面呐喊,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主力部队则悄悄地沿着指定路线突围。2个小时后,佯攻的部队撤出阵地。凌晨3点,部队全部到达红泉县临镇,回到了苏区。
6月3日,军委发来电报,表扬红二十九军,并任命谢嵩为红二十九军军长,甘渭汉为政委。这时,趁红军主力西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时,陕北军阀井岳秀部攻占了中央所在地瓦窑堡。中央机关和红军学校已经撤出。谢嵩和甘渭汉接到紧急命令:当天出发,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参加战斗,相机夺回瓦窑堡。
他们立即率领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封锁,连夜通过瓦窑堡以西的山梁小道,到达距瓦窑堡三四里的地带,投入了激烈的战斗。
瓦窑堡周围炮火连天。天明时分,可以清楚地看见布满山头的敌军帐篷和山上来来往往的敌军士兵。敌人的子弹不时在红军阵地上空飞过。第三天上午,毛泽东、周恩来骑着马来到红二十九军军部,同军长谢嵩一起研究敌情。两天后的一个上午,红二十九军全部撤离瓦窑堡地区,到永坪地区驻扎整训。
部队在永坪得到休整和补充。军司令部成立了三科(通讯科)和供给部,后勤工作得到加强。另外,还成立了卫生科,补充了工作人员。军政治部从连队里选拔了30多名十四五岁的小战士,组成宣传队。他们添置了舞衣、帐幕、胡琴、笛子等,排练了乌克兰舞蹈和小型剧目,到基层连队演出,颇受官兵欢迎。各个连队均配备了两挺轻机枪和一百发子弹,并招收了一部分新兵。至此,军直各机构基本健全,连队兵员比较充实,装备得到加强。部队也加强了对新战士的技术训练,如对迫击炮、轻机枪技术操作的训练等。各连队除了坚持日常操课外,还进行了政治、识字教育和投弹、刺杀及战斗队形训练。部队的组织观念和军政素质都有所提高。
6月24日,完成整训返回贺家湾一带时,红二十九军正碰上从延水关过黄河寻找红军主力部队决战的汤恩伯兵团,谢嵩指挥部队采取机动防御、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力量的战术,把气焰十分嚣张、扬言要在一个月内消灭全部红军主力的汤恩伯部队拖得疲惫不堪,并在延川县刘马家圪塔村设伏,歼敌一个营,击溃两个团又两个营。这一战,将不可一世的敌人打得灰头土脸,灰溜溜地撤退到30里之外。
谢嵩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这支由他亲手组建并培育的部队上。他用血液里的忠诚和骨子里的坚毅浇灌着它。从一位士兵成长为一名军长,陪伴谢嵩的只有战火和硝烟,流血和牺牲。长征中的峡谷激流、高山险峰、冰川草地,留给他的是坚不可摧的信念、坚如磐石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被他用来锻造这支部队的军魂。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所有人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敢于为理想信念牺牲一切乃至生命。一支军队有了这样的军魂,如何能被打败?
红二十九军后来从安塞西进,参加西征战役。路过中央驻地志丹县城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后来,他们在与马鸿逵、范玉山、胡宗南等率领的敌军的作战中,又取得辉煌战果。
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西北形势渐趋稳定。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央需要培养大量军政人才。谢嵩与胡耀邦、康克清、何长工、杨得志、姚喆等一起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全民族抗战开始后,谢嵩被派往山西,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工作,任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武装部作战科科长。
12月,谢嵩调任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抗日游击第一路纵队司令员,就在他满怀家国情怀、激情战斗的关键时刻,突然遭遇车祸,重伤不愈,加之旧伤复发,1938年初,这个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35岁。
此时,他亲手组建的红二十九军已被改编为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二团,担负起全民族抗战的新使命。
谢嵩逝世后,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指战员怀着沉痛的心情,把他安葬在绥德县城外的山坡上,并立了石碑。1957年8月1日,绥德革命烈士陵园建成,谢嵩的遗骨被移往陵园安葬。当年七一八团所立的石碑也被移到烈士墓前。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谢嵩家乡的党史工作者才得知他逝世并被安葬在绥德,于是派专人前去查访凭吊。谢嵩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他没有给后人留下遗物,但他显赫的革命功绩,将永被世人流传,他坚定的目光及高大的身影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