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先锋
四渡赤水战役,是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展开的一次伟大战役。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了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1935年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历时3个多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人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作为主力部队,红三军团在渡河作战中始终担负着占领渡口、控制渡河点、架设浮桥、掩护中央纵队通过等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谢嵩带领的十二团则是军团的先头部队,他和战士们无比清楚,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对战役全局意味着什么。
2月18日,红三军团按照中革军委的部署,以十二团为前卫,经大村、鱼洞沟,东进到赤水河附近。黔军闻讯,急调1个团向赤水河急进,企图堵截红军东渡赤水。为争取先机,红三军团十二团和十三团抢先赶到赤水河畔的二郎滩,一面组织工兵搭浮桥,一面用3条小船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先头营过河背水迎战。第一批运送过河的90名战士很快击溃东岸守敌,占领了滩头阵地。当红军2个营的兵力渡过东岸时,黔军1个团的兵力已临近岸边。敌人在山上向红军俯射,子弹落在红军战士身边,指战员们毫无畏惧地向敌人冲击,吓得敌人狼狈逃窜。
赤水河四周重峦叠嶂、峭壁如削,西岸依山傍水,聚居着数百户人家,形成一处独特的山间小镇,名曰二郎镇。由于赤水河到了这里连着怪石嶙峋的蜈蚣岩,十八里长滩都不通航运,到此地的盐船必须靠岸,将盐用人力搬运到上游,然后再装船运往茅台,不少人靠背“过山盐”为生。在那斗米斤盐的年代,赤水河上大大小小的盐商都在二郎滩设号集运,贵州军阀侯之担为了垄断经济命脉,把持赤水河上的盐务,在二郎滩设有几十万斤盐巴的大型转运站“四益公”盐号。他们抬高盐价,那些卖苦力的背盐工却连喝汤吃菜也舍不得多放一点儿盐巴。“好个二郎埠,四面都是山,天天背盐巴,顿顿菜汤淡”,就是他们的生活的写照。听说红军要来了,不少搬运工、船工和老百姓们手里拿着鞭炮和旗子前去迎接,而盐号掌柜股东则纷纷“脚底抹油”逃进了大山里。
红军先头部队占领二郎滩渡口,组织工兵搭浮桥的同时,打开二郎镇上贵州军阀侯之担开办的“四益公”盐号的4个盐仓,并召开群众大会,将60万担盐巴分给了穷人。
百姓挤满了盐号的大院,纷纷揭发恶霸的罪行。红军连长曾胜向大家宣布,通知附近的穷人都来分盐。红军开仓分盐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快地传开了。二郎滩附近的干人(贵州方言,意指穷人)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人都分到了盐。一位70多岁的朱姓老婆婆,孤身一人,体弱多病,不能来分盐,红军战士得知后将情况报告给了连长,连长亲自将20多斤盐巴送到了她家。她活了一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盐巴,感动得热泪纵横。她找来了一个瓦盆,盛满清水,放在堂屋桌上,对着瓦盆连声称颂红军是“青天”。
红军开仓放盐进行了三天三夜。“红军到,干人笑,绅粮叫;白军到,干人叫,绅粮笑……”的革命歌谣传遍赤水河两岸。
镇上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为红军做饭菜,帮助红军架设浮桥,他们不仅拆下自家的门板,还跑到其他村寨去借。许多村民用家中珍藏的郎酒慰劳红军,为其疗伤驱寒。直到现在,二郎滩附近仍流传着“郎泉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脚,郎泉之酒香兮可以作我药”的红色佳话。
二郎滩背水战成为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第一个大胜利,为主力部队顺利二渡赤水河创造了有利条件。次日,红三军团顺利地渡过了赤水河。中央红军其他部队也于21日前渡过了赤水河。谢嵩率领先头部队取得作战胜利后,及时有效地团结群众、争取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策略为红军决胜全局奠定了基础。
红军渡过赤水河后,继续向桐梓进军。红军宣传队在沿途张贴标语、唱歌、说快板,“打倒王家烈!消灭周浑元!”的口号声响彻山谷。群众们来到路旁,端茶、捧烟、送鸡蛋欢迎红军,有的还争相为红军带路、挑担子、抬担架。红军此前北进留下的伤病员,在群众的掩护下已经痊愈,此时纷纷归队。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有的连队一天就吸收了几十名新战士。一首歌谣开始在赤水河两岸传唱:
赤水河清又清,我打草鞋送红军。
穿上草鞋翻山岭,北上抗日打敌人。
赤水河清又清,一双草鞋一片心。
长征路上播火种,工农联合闹翻身。
赤水河清又清,我送草鞋谢红军。
军民情深似赤水,千秋万代流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