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奖章

红星奖章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1933年6月上旬,红三军团在乐安大湖坪地区进行整编,决定取消军的番号,按“三三制”原则,由军团直辖第四、五、六师,每个师辖3个团,每个团辖3个营。谢嵩担任主力作战部队第四师十二团团长。

大湖坪整编后,谢嵩所在部队奉命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7月1日,东方军主力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五师和军团直属部队共1万多人,在大湖坪举行誓师大会。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人作了动员报告,号召“把红旗插到福建去,开辟新的根据地”。次日,队伍向福建进军。

东方军入闽作战,时值酷暑,晴天骄阳似火,其热如焚;雨天泥水交融,浑身湿透。闽西地区山多、田少、民穷,大兵团到此作战,粮食供给十分困难。在宁化、清流山区作战时,部队每日“只吃两餐稀饭”。酷暑与缺粮使部队生活异常艰苦,病员激增。不仅如此,东方军还要以劣势装备同优势装备的敌人作战,战斗极为紧张、激烈、残酷,行动又受装备条件的诸多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谢嵩带头激发战士们的革命热忱,激励他们以吃大苦、耐大劳,不怕流血牺牲的坚强斗志,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一次次战斗的胜利。

7月29日,东方军司令部下达了攻击朋口的作战命令。东方军政治部在距离敌人仅10公里的地方,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进行政治鼓动。接着,又召开全体指战员参加的誓师大会。谢嵩所在的部队负责策应,歼灭连城方向来援之敌。东方军关于消灭蒋光鼐、蔡廷锴主力,夺取连城、新泉,争取福建苏区扩大与连成一片的训令,让指战员们的战斗情绪空前高涨,会场上旌旗飘飘,歌声雷动。

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终于攻克朋口,全歼守敌。朋口战斗,东方军共俘敌739人,缴获长短枪780多支、各类机枪65挺、子弹18万多发、手榴弹400多枚。

敌军溃逃之际,红四师、红十九师、红三十四师主力迅速追歼逃敌。敌人阵脚大乱,狼狈逃窜,丢弃大批辎重。敌七十八师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师长区寿年沉痛地说:“这次失败是本军最大的耻辱,尤其撤退时之混乱,更令人痛心疾首。”

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盛赞东方军取得的重大胜利。他说,东方军“能适应情况变动,在不违反整个意图下,发扬其机断专行的能力……把十九路军的七十八师追得溃不成军了,这开创了我们中央红军的新纪录,我们应向全体东方军的战士致热烈的敬礼”。

东方军在朋口地区取得战斗胜利之时,恰逢红军“八一”纪念日。这天,各师都举行了庆祝“八一”节暨祝捷大会。会场上红旗飘扬,锣鼓喧天,歌声雷动,一片欢腾。东方军首长和各师领导到会讲了话,勉励指战员继续英勇作战,争取更大的胜利。会上举行了宣誓和授团旗仪式。会后,火线剧社和宣传队演出了《谁能救中国》等节目,鼓舞了指战员的斗志。

朋口地区战斗结束后,经过10天的短暂休整,谢嵩又率部随主力向北开进,执行新的作战任务。东方军相继占领闽江上游的两大商埠洋口和峡阳,缴获机枪4挺、火轮3艘、食盐15万斤和大批军用品。

由于峡阳守敌不战而逃,谢嵩率十二团协同十九师迅速转为向顺昌城进攻。顺昌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内炮楼工事坚固,不宜强攻。于是除十九师继续围攻顺昌城外,谢嵩与其他主力部队集结起来负责打击援兵。谢嵩率十二团与红五师十五团一面监视延平之敌,一面钳制西援之敌,试图将顺昌守敌长期围困。

此时,蒋介石乘红一方面军分离作战,中央苏区东北面守备薄弱之机,突然发起进攻。9月25日,敌北路军第三路军第八纵队周浑元部,从南城、硝石南犯,直逼中央苏区北大门黎川,企图扼制中央苏区北部咽喉,隔断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以及红一方面军的中央军与东方军的联系。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打响了。

“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震惊于一城之失,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失寸土”的错误方针,急令东方军从闽西北上,“首先消灭进逼黎川之敌,进而会合抚河以西力量,全力与敌在抚河会战”。然而,远水难解近渴,东方军尚未启程,黎川即于28日失陷。

遵照总部指示,围攻将乐、顺昌的东方军部队撤围,迅速在泰宁地区集结,随后向黎川以北的硝石进发,计划攻击硝石之敌,并歼灭南城及黎川方向的援敌,为收复黎川创造条件。

东方军回师江西,向黎川方向开进途中,在飞鸢、洵口地区与敌军发生遭遇战,经过一天激战,占领洵口,生俘旅长葛仲山,取得第五次反“围剿”一个意外的序战胜利。

然而,“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不分析这次胜利的偶然性,强令红军执行不切实际的军事冒险战略,几个主力军团被调来调去,在敌人的主力和堡垒群中作战,搞得十分疲惫,不仅未能达到御敌的目的,反使红军遭到很大损失,陷于被动地位。继而,“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又从军事冒险转变为军事保守主义,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使形势越来越严峻。

1934年3月,谢嵩奉命在泰宁大洋嶂阻击国民党军,掩护红军转移。他指挥五连和六连控制了大洋嶂制高点。国民党二六五旅以全部兵力,在大炮掩护下,发起疯狂进攻,数次冲锋均被击退。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

谢嵩集中余部顽强抗击来犯之敌。在友邻部队的支援下,接连击退敌人4个团的轮番进攻,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这次阻击战,毙伤敌600余人,其中团长1人,营长4人,俘敌副团长以下官兵200多人;缴获步枪200余支、迫击炮4门、轻重机枪20余挺、子弹10万发。

战后,红三军团举行祝捷大会,军团政治部将一面“以少胜多、顽强防御模范红五连”的锦旗授予战功卓著的第四师第十二团第二营第五连。军团政委杨尚昆在大会上给予十二团高度评价。他说:“这次大洋嶂阻击战打得很漂亮,血战一天,打退了敌人三个团的多次进攻,消灭了大量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特别是红五连在正面打得很顽强,为粉碎敌人的企图、掩护红军主力转移作出了重大贡献。红五连这种勇敢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值得全军学习!”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红星》报撰文称赞谢嵩指挥十二团取得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应该占着中国工农红军以少胜多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4月中旬,在广昌保卫战东华山战斗中,谢嵩指挥十二团坚守阵地,敌人以数倍于我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烟幕弹掩护之下,发起4次冲锋,均被十二团勇猛地击退。特别是固守马鞍寨的红五连,打得最为出色,敌军以3个团的兵力,在7架飞机的掩护下,发起数次进攻,均未得逞。经过一天的激战,阵地寸土未失。到黄昏时,谢嵩指挥全团发起反击,打得敌军落荒而逃,缴获子弹万余发。《红星》报以“英勇善战的十二团”为大幅标题,赞扬这次胜利“充分表现了铁的红军的英勇无敌,值得每一位指战员敬仰和学习”。

在这次战斗中,谢嵩左肋中弹,弹头洞穿肺部,由背部穿出,他倒在血泊中。由于缺医少药,他在伤口上仅仅涂了点药水,缠了几层纱布,就重新回到火线。军团政委杨尚昆、师长洪超、师政委黄克诚及团政委张爱萍都非常关心他的伤情,劝他好好静养。谢嵩笑着说:“不碍事,这点伤打不垮我的身子。”

1934年8月1日,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个建军节,其时正是第五次反“围剿”最紧张的时候。为着“更明显地表示出工农红军与武装群众伟大的进步,更明显地表示出苏维埃的伟大力量”,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举行了盛大的“八一”阅兵。

同一天,中央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发布《关于红军中有特殊战绩者奖给红星奖的规定》,决定对在与敌军进行的第五次战役中表现英勇坚决且有特殊战绩的指战员,按其功绩授予红星奖章。谢嵩作战勇敢,指挥机敏果断,处处身先士卒,在战斗中多次负伤,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

红星奖章是红军首次颁发的最高荣誉奖章,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奖励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是我军颁发最早且在当时和今后有重大影响的全军性的奖章。这个奖不仅仅是荣誉的象征,更多的是军功卓著的体现。红星奖章极为珍贵,只于1933年、1934年八一建军节颁发过两次,两次颁奖获此殊荣的累计不足200人。这一次,除谢嵩外,还有二等红星奖章获得者师长洪超,三等红星奖章获得者团政委钟赤兵、苏振华,团长黄珍、王松青、白志文等数十位战功卓著的红军将士。他们后来有的牺牲在战场,有的成为共和国开国将帅,用不同的人生将各自的英勇一生载入光辉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