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导 读

《拜月亭》原本已佚,现存版本有明世德堂刻本。

这出戏文根据关汉卿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而成,讲述了王瑞兰与蒋世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金代末年,中都路人蒋世隆因居父丧,未赴科举,与妹蒋瑞莲相依为命。时番兵南侵,金帝从奸佞聂贾列之计欲迁都汴梁。大将陀满海牙反对迁都,主张抗敌,金帝不纳忠言反将其满门抄斩。陀满海牙之子陀满兴福,年少勇武,只身逃走,为摆脱官兵的追捕,越墙误入蒋世隆院中,蒋世隆知是忠良之后,与其结为弟兄,放其出走。

不久北方蒙古军队侵犯金朝,番兵杀进中都,金帝迁都汴梁,众百姓纷纷逃亡。世隆、瑞莲也随着难民逃往南方。时兵部尚书王镇出使蒙古探查军情,告别妻女登程前往。其夫人与女儿王瑞兰在家中无人照应,只好杂在难民中一起逃奔。兵荒马乱之中,王夫人与瑞兰走散,蒋世隆与蒋瑞莲也被乱军冲散。

蒋世隆寻妹心切,却与王瑞兰邂逅,遂结伴前行。在逃难途中,瑞莲与王镇夫人相遇,王夫人收她为义女,二人相偕而行。蒋世隆、王瑞兰行至虎头山下,为山寇所俘,孰料寨主却是陀满兴福,陀满兴福赠与他们盘缠,两人不久抵达广阳镇。因二人结伴而行相处日久,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后行至一旅店,店主人做媒,两人结为夫妇。不料世隆路途劳顿,染病在身。瑞兰请来医生,细心调护。此时,王镇出使蒙古欲返汴京,也来客店投宿。当得知女儿与世隆已结为夫妻,王镇大怒,不顾世隆重病在身,逼女儿撇下世隆随自己回去。临别前,世隆与瑞兰立下盟誓,决不重婚再嫁。

而王夫人与蒋瑞莲冒雪行至孟津驿暂住,恰王镇携女至此,王镇夜半闻女子啼哭,方知夫人在此,他认蒋瑞莲为义女,一家同往汴梁。回到家里,瑞兰日夜思念世隆。月夜,瑞兰在花园中摆设香案,拜月祈祷,祈求能与世隆早日团圆。不料被在旁偷听的瑞莲听见,她只得道出真情,瑞莲方知瑞兰已与哥哥结为夫妻,两人遂更加亲密。

陀满兴福闻知蒋世隆困在酒店,前来探望,并劝其同去汴梁赶考。世隆得中文状元,兴福则中武状元。王镇奉旨为瑞兰与瑞莲招亲,遣官媒去文武状元处递丝鞭。世隆不知对方是瑞兰,便信守盟誓,坚决拒绝。瑞兰也誓死不从。王镇便把世隆、兴福请到府中,在宴席上,世隆与瑞兰相见,于是夫妻兄妹团聚。

全剧巧妙地利用误会、巧合等手段,将整个故事讲述得真实生动、精彩纷呈,有着极佳的舞台效果。剧作采用了王家、蒋家、陀满家三条线索并行的方式。随着剧情的推进,又发展为以瑞兰世隆、瑞莲夫人为主线相互并行,兴福和王尚书为次线时隐时现的四条线索,“抱恙离鸾”后则变为王氏一家和世隆兄弟两线,到“洛珠双合”,剧中所有线索和矛盾扭结消融。该剧情节结构庞大而繁复曲折,可以进行细腻的情感、心理刻画,可以容纳和塑造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魏良辅《曲律》中说《琵琶》“出于《拜月亭》之后”,南戏初兴时的艺术容量和结构技巧就达到这样的高度,不能不令人惊叹。同关汉卿的杂剧《拜月亭》比较,我们更容易看到本剧的优点,它吸收了杂剧《拜月亭》的情节和曲辞上的长处,但情节结构上要比关剧更为繁复曲折,故事更加细腻旖旎,展现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也更加多样广阔。

瑞兰这个人物塑造得最为感人。剧作细腻地刻画了她既向往爱情,但处处摆脱不了贵族小姐身份、教养的束缚心理,但一旦与世隆结为夫妇,她能誓死忠于自己的爱人。瑞兰有胆有识、忠于爱情等优秀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对她的刻画以婚前婚后为界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她出身贵族之家,以千金娇养之躯,被抛入战乱的漩涡,却能随俗权变,先是向素不相识的书生提出同行要求,并不惜以夫妻相称;又在极为特殊的环境中,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突破礼教的束缚,大胆与穷书生结为连理。“世隆成亲”一出,十分生动地描绘了瑞兰克服心理束缚、终于跨越礼教禁区的心理变化过程。蒋世隆重提“做夫妻相呼厮唤,怎生恁消?”央其成就姻缘时,她再三推辞说“侍枕之私,敢惜微眇。怕仁人厚德,娶而不告,朋友相嘲”,但在世隆的再三催促和店家二老的热心说合下,她终于同意与世隆结合。由本来就不很坚固的心理防范,到看似被迫却又并不违心的妥协,瑞兰的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十分真实生动,符合一位陷入爱情中的贵族小姐的心理变化逻辑。这种写法,比一见钟情的才子佳人式婚姻俗套要高明得多。第二部分写世隆病倒,她放下千金小姐的架子,忙前忙后,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被父亲强行带走后,仍无时不怀念心上人,“幽阁拜月”即详细地刻画了这种心理,后来父亲逼她再嫁,她谴责父亲“把鸳鸯拆散两处”,坚持“一弓一箭誓无他志”,并准备以死相拼,表现出对于爱情的忠贞,这与官僚家庭所代表的门第观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剧作其他人物的刻画也较为成功,如蒋世隆的既热心助人又惑于女色,王镇的忠君爱国又骄傲横蛮、兴福的知恩图报等,均给读者留下较深形象。

本剧的语言质朴自然,平易本色,一直受到曲论家的赞誉。明人陵延喜为该剧作跋说:“《拜月亭》一记,属元词四大家之一。王元美先生訾其有三前不见古人,然词林家至今脍炙之,何也?盖其度曲不以骈丽为工,而朴真蕴古,动合本色,与中原紫气之习判不相入,非近日作手所能振腕者。”此话颇为中肯。明代曲论家何良俊更将此剧置于《琵琶记》之上,谓:“《拜月亭》是元人施君美所撰……余谓其高出于《琵琶记》远甚。盖其才藻虽不及高,然终是当行……彼此问答,皆不须宾白,而叙说情事,宛转详尽,全不费词,可谓妙绝。”“瑞兰逃军”一出,有“那一点雨间着一行恓惶泪,一阵风对着一声声愁和气”,“绣鞋儿,分不得帮和底,一步步提,百忙里褪了跟儿”等曲文,都明白如话,却又真实描摹出环境的恶劣、人物的恓惶,显然是来自生活之中、有着亲身体验的文字。第十九出“生遇瑞兰”刻画了男女主人公颇富喜剧性的相识。瑞兰两次“怕问时”的吞吞吐吐,世隆不自觉地紧紧追问,尤其细腻传神,刻画出王瑞兰的矜持、聪明和无奈,符合她大家闺秀的情致、教养和身份。与瑞兰的矜持比起来,第二十出“莲遇夫人”,则重点突出了瑞莲的乖觉伶俐。而短短数曲间,就把两个年龄、相貌都很接近的美丽姑娘各自的生长环境、气质性格都神情毕肖地刻画出来了。故而沈德符认为,“至于走雨、错认、拜月诸折,俱问答往来,不用宾白,故为高手”。

“瑞兰拜月”是该剧最受后人称道的一出。这一出充分运用了误会的手法,王瑞兰不知自己的干妹是丈夫的亲妹,蒋瑞莲则不知姐姐上香祝愿的男儿恰是自己的兄长。当瑞兰唱出“只愿得抛闪下男儿疾较些,得再睹同欢同悦”时,躲在一旁的瑞莲出来责其“春心动也”,瑞兰只好将途遇世隆,与其结为夫妻之事道出,瑞莲闻得世隆之名,泪流满面,引来瑞兰怀疑:“莫非我的男儿,你是他旧妻妾?”等到双方大悟,一切疑问解开后,彼此的关系更是密切,但一种悲切的气氛立刻笼罩舞台。作者巧妙地把喜剧和悲剧的氛围密切地交织在一起,既写出时代的不幸,又写出乱世中人情的温暖;既批判了王尚书无情无义的行为,又歌颂了青年女子追求婚姻自主的美好感情。(陈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