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歌曲皆宗吴门

1、四方歌曲皆宗吴门

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最早是由元代末年的昆山人顾坚创立的。到了明嘉靖年间,魏良辅又对昆曲作了改革,将原来采用昆山方言演唱,改为采用“中州音”来演唱,将原来是依腔传字的演唱方式,改为依字声定腔的演唱方式。在改变演唱方式的同时,魏良辅还对昆山腔的演唱节奏进行了改革,放慢了演唱的速度,将一个字分成头、腹、尾三部分,与悠长的旋律相配合,徐徐吐出,细腻婉转、舒缓悠长,有如江南农家和水磨米粉,故此后民间俗称昆山腔为“水磨腔”或“水磨调”。

img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古镇,旧称千墩。

img

魏良辅雕像

另外,魏良辅还对南戏昆山腔的伴奏乐器作了改进,借鉴了北曲的伴奏乐器,将北曲伴奏乐器中的三弦、琵琶等弦乐器也用于演唱昆山腔的伴奏。

继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戏曲家梁辰鱼又按改革后的新昆山腔格律创作了《浣纱记》传奇,将这种新昆山腔搬上了舞台,更是扩大了新昆山腔的影响。使得新昆山腔成为曲坛“正音”,流行南北各地,出现了“四方歌曲皆宗吴门”的局面。在上流社会,新昆山腔细腻婉转、舒缓悠长的艺术风格,正迎合了文人学士、封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他们都把作曲度曲看成是怡情养性、显耀才华的风雅之举。新昆山腔也受到了平民百姓的喜闻乐见。如在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就有中秋节在虎丘山举办曲会比赛唱昆曲及演戏的习俗。袁宏道《虎丘记》、张岱《陶庵梦忆∙虎丘中秋夜》、沈宠绥《度曲须知∙中秋品曲》等都记载了虎丘曲会的盛况:以千人石为中心,从头山门到虎丘塔下,皆是唱曲、听曲之人,“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从平民百姓到骚人墨客,人人竞献唱技。明代著名文人袁宏道在任吴县知县时,曾亲身经历了虎丘曲会的盛况,并作《虎丘记》,生动地描绘了中秋之夜“虎丘曲会”的盛况。

img

魏良辅《曲律》

img

明刊本《浣纱记》

img

梁辰鱼像

img

虎丘盛景图(曾平)画

img

明代后期《南中繁会图》所绘南京郊区农村“搭台唱戏”的情形

img

明代后期《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南京城内 秦淮河畔的昆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