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传习所的创立与昆曲的传承
昆曲到了民国初年,已是奄奄一息了,昆班星散,后继乏人。这一状况引起了一些热爱昆曲的有识之士关注,他们想方设法去挽救昆曲衰落的生命。
1921年8月,由苏州的知名人士贝晋眉、张紫东、徐镜清等人发起,联络汪鼎承、孙咏雩、吴梅、李式安、潘振宵、吴粹伦、徐印若、叶柳村、陈冠三等人组成董事会,集资一千银元,在苏州城北桃花坞西大门“五亩园”创办了昆曲传习所。1922年2月,由上海的民族资本家穆藕初出资接办,并题“昆剧传习所”,聘孙咏雩为所长。传习所给每位学员都取了艺名,在各人的艺名中,皆嵌入“传”字,寓传承昆曲之意。
后一字则根据行当的不同而命名,生行用斜玉旁,取“玉树临风”之意;旦行用草字头,取“香草美人”之意;净、末两行均用金字旁,取意“黄钟大吕,得音响之正;铁板铜琶,得声情之激越”;而副行和丑行则用三点水,取“口若悬河”之意。

清康熙《南巡图》所绘戏曲演出图
自1927年12月起,因穆藕初生意失败,不能提供传习所的经费支持,便由上海实业家严惠予、陶希泉的维昆公司接办。维昆公司接办后,将“传”字辈学员组成“新乐府”昆班,租赁上海笑舞台公演。1931年6月上旬,“新乐府”解体,传字辈演员在徐凌云、李恂如的帮助下,组建了自己的昆班“仙霓社”,首演于上海大世界游乐场。
但不久,上海“一∙二八”战争爆发,仙霓社返回苏州,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其生存日益艰难。1942年2月,在东方第二书场公演三场,仙霓社宣告解散,此后传字辈演员散落于各处谋生。

穆藕初像
昆剧传习所以及以后的新乐府、仙霓社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他们的努力,不仅延缓了昆曲衰亡的进程,而且它们培养的传字辈演员,为昆剧的传承保住了一线血脉,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昆剧的复苏与振兴储备了十分珍贵的资源。

历史上最早的一张昆剧《琴挑》

1931年,部分传字辈演员和艺师在苏州老郎庙昆曲梨园公会成立时的合影。

新乐府戏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