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的脚色体制

2、昆剧的脚色体制

昆剧的脚色分为生、旦、净、丑、杂等五大类,现分别对这五大类中的主要脚色所扮演的人物、化妆、表演程式等作一介绍。

生行

生行,指戏曲剧目中的男性形象,其特点是面部化妆为俊扮。根据其年龄、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大官生、小官生、巾生、穷生、雉尾生、老生、小生、武生等不同的种类。

大官生:又称大冠生,一般扮演风流儒雅的文职官员或帝王,戴髯口。讲究风度,气概大方。

小官生:又称小冠生,扮演青年文职官员,因头戴纱帽,故又称“纱帽小生”。唱、念、做并重,表演时须突出人物儒雅飘逸的神态。

巾生:又称“儒生”、“扇子生”,头戴方巾,手持折扇。扮演有文才而尚未及第的青年书生,唱、念、做并重,尤重折扇功底。表演时须在儒雅中突出潇洒飘逸、风流倜傥的神态。

img

巾生:石小梅饰柳梦梅(《牡丹亭》)

穷生:又称“苦生”,扮演穷困落魄的青年书生,因多穿黑褶子与塌后跟的鞋,故又称“黑衣生”和“鞋皮生”。表演时突出剧中人物穷愁潦倒的神态,唱、念中带有悲苦音,两手抱胸,双臂平端,台步慢移,脚上似拖着没有后跟的鞋皮。《破窑记》中的吕蒙正、《绣襦记》中的郑元和、《永团圆》中的蔡文英。这三个人物是穷生所扮演的代表性人物,被称为昆曲舞台上的“三双拖鞋皮”。

img

穷生:王斌饰郑元和(《绣襦记》)

雉尾生:又称“鸡毛生”、“翎子生”,因帽盔上双插雉尾而得名。扮演英武潇洒的青年将领或将门之子。表演时要求嗓音清亮激越,动作刚劲,舞动翎子,舒展洒脱,突出人物英姿飒爽的神态和气概。《连环记》中的吕布、《白兔记》中的咬脐郎、《西川图》中的周瑜,这三个人物是雉尾生所扮演的代表性人物,故有昆剧“三副鸡毛生”之称。

img

雉尾生:施海涛饰吕布(《连环记·小宴》)

老生:扮演中、老年男性。挂髯口(胡须),故又称“须生”。髯有三绺、五绺、满之分,依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而定,儒雅文人挂三绺,武将挂满,五绺为三国戏中的关羽专用。又须的颜色根据人物年龄的大小,分为黑、黪、白三种。另根据不同的表演特点,老生有唱功老生、做功老生、靠把老生之分,唱功老生注重唱功,动作少,安详稳重,故又称“安工老生”,多扮演帝王或文士;做功老生以做功见长,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下层老年男性;靠把老生多扮演武将,扎靠,使刀枪把子,唱、做、念、打并重。

img

老生:刘效饰沈重(《绿牡丹》)

旦行

旦所扮演的为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根据其年龄、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正旦、小旦、作旦、贴旦、老旦、刺杀旦、武旦等不同的种类。

正旦:扮演庄重、贞烈的青年女子或中年妇女,多穿青色褶子,故又称“青衣”。以唱工见长,嗓音高亢激越,婉转悲怆,突出人物凄切而贞烈的性格特征。

img

正旦:徐云秀饰崔氏(《浮生六梦》)

小旦:又称“闺门旦”,扮演未婚的青年女子,通常为爱情剧中的女主角,其身份多为大家闺秀,也有平民之家的少女、风尘女子或帝王妃子等。表演时须嗓音清丽圆润,身段雍容大方,突出人物端庄妩媚的神态。

img

闺门旦:张继青饰杜丽娘(《牡丹亭》)

作旦:又称“花生”、“娃娃生”、“娃娃旦”。扮演天真活泼的男性少年,有时也扮演少年女子。表演时要求嗓音甜润、动作轻柔,突出人物活泼天真的神态。

贴旦:通常扮演身份低微的青年女子如丫环或次于小旦的女子。注重做与念。若扮演丫环,表演时须突出人物机智活泼的性格,故扮演这类人物的贴旦又称“活泼旦”、“快乐旦”。

img

贴旦:钱冬霞饰色空(《思凡·下山》)

老旦:顾名思义,其所扮为老年女性,多扮演教子有方的贤母,如《荆钗记》中的王母、《精忠记》中的岳母、《铁冠图》中的周母,合称昆剧“三母戏”。老旦注重唱工,用本嗓,嗓音宽厚苍劲,台步沉稳缓慢,头微晃,略带龙钟之态,表演时须突出人物端重而又慈祥的神态。

刺杀旦:又称“四旦”,因“四”与“刺”音相谐。刺杀旦所扮演的人物有两类:一类是正面角色,为复仇而刺杀奸贼的女子,如《一捧雪》中的雪艳娘、《渔家乐》中的邬飞霞、《铁冠图》中的费贞娥;一类是反面角色,凶狠淫荡的女子,如《义侠记》中的潘金莲、《水浒记》中的阎惜娇、《翠屏山》中的潘巧云。这些人物都是刺杀旦的代表角色,昆剧舞台上有“三刺”、“三杀”之称。刺杀旦注重做功,尤重武功。

武旦:又称“刀马旦”。扮演有武艺的女将、江湖女侠或古怪精灵等女性人物,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传》中的青蛇等。

img

武旦:蒋佩珍饰孙二娘(《义侠记》)

耳朵旦:扮演宫女,因宫女常站立在皇帝或后妃两旁,犹如人的耳朵,故有此称。

净行

面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有正净、副净、武净和毛净之分。

正净:又称“大花脸”、“大面”,因脸部涂满色彩和勾勒图案,故名。脸谱色彩以红、黑两色为主,红色多扮演举止稳重的朝廷重臣,注重唱功,多用膛音和炸音,声音洪亮,以突出人物威武刚毅的神态。黑色多扮演性格勇猛暴烈的人物,唱腔雄浑,声音洪亮,且有叫跳之技,以突出人物的恢宏气度。

img

红脸:柯军饰赵匡胤(《风云会》)

副净:又称“白净”、“白面”。因面部涂白粉,故名。多扮演奸臣,既注重架势气魄,又要在厚重沉雄中透出奸诈凶残之气。

邋遢白面:脸部涂白粉,并在眼角、鼻窝处画有黑点与黑线,吴语称不干净为“邋遢”,故名。多扮演下层人物,具有诙谐滑稽的性格。

油花脸:又称“毛净”。用垫胸、假臀,形象奇特,造型夸张,表演时注重工架,身段动作粗犷,常用喷火、耍牙等特技。

img

毛净:孙海蛟饰大解子(《武十回·打店》)

丑行

丑行扮演的人物类型较广,既有滑稽风趣而心地善良的正面人物,也有奸诈阴险的反面人物;另根据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等,分为小丑、副丑。

小丑:又称“小面”、“三面”,俗称“小花脸”。扮演滑稽风趣而心地善良的下层人物。另外,小丑有时也扮演反面人物,如《琵琶记》中的小骗、《十五贯》中的娄阿鼠等。

img

小丑:李鸿良饰时阿大(《占花魁》)

副丑:简称“副”,又称“二面”,俗称“二花脸”。扮演奸诈狠毒的恶吏奸臣、帮闲篾片等人物,如《浣纱记》中的伯嚭、《鸣凤记》中的赵文华、《桃花扇》中的阮大铖等。另外,副丑也扮演一些刁顽恶劣的老年妇女,如《荆钗记》中的姚氏、《白兔记》中的嫂子、《金印记》中的秦嫂等。

方巾二面:副丑的一种,穿戴方巾褶子,外表潇洒如巾生,但内心阴险奸诈,如《义侠记》中的西门庆、《水浒记》中的张文远、《西楼记》中的赵伯将等。

img

方巾二面:李鸿良饰张文远(《水浒记》)

油二面:副丑的一种,扮演滑稽诙谐的人物,如《西厢记》中的法聪、《拜月亭》中的翁郎中。

杂行

所谓杂行,也就是群众演员,这些群众演员因在不同的场景中扮演不同的人物,也有不同的种类。

龙套:因演员穿着带水袖的龙套衣而得名,扮演帝王、后妃、官员的随员侍从、宫女丫环等,常以四人为一堂,在舞台上变换队形,跑上跑下,所谓“跑龙套”,用以烘托舞台气氛。

img

龙套:《1699·桃花扇》(江苏省昆剧院)

武行:又称“上下手”、“打英雄”,在武打场面中扮演群众脚色,若扮演正面一方的武打群众,则称“上手”,扮演反面一方的群众脚色,则称“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