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的表演程式
昆剧在塑造舞台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时,其身段、动作具有一定的规范,通常称为“程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程式:
亮相:主要脚色上场或表演一段舞蹈动作后,作一塑像式的姿势,突出人物的神态。

亮相:孙海蛟饰柳五柳(《绿牡丹》)
整冠:双手平起,手心相向,中指微屈,抬至冠巾间,中指向里伸去,作整理冠巾的动作。

整冠:柯军饰周遇吉(《对刀步战》)
理髯:双手抬起,接近须髯,拇指、中指略并拢,拇指在须后,中指在须前,由上向下理去,理时其他三指略向外翘。
整鬓:主要用于青衣和花旦,整右鬓时,抬左手出兰花指,用食指、中指略托鬓,左手弯曲抚右肘。整左鬓时反之。
抖袖:有双、单抖袖两种。双抖袖:双臂向胸间踡曲,由上而下,再由里向外摔袖,然后用腕和拇指慢慢将袖勾起,置于腕部。单抖袖:仅用一手动作。多用于脚色出场时,有时也作为剧中开唱或突出重点念白时对乐队的暗示动作,称作“叫板”或“叫锣鼓点子”。抖袖专用于剧中穿着长服宽袖如蟒、帔、官衣、开氅、褶子、老斗等服装的男女脚色。

抖袖:龚隐雷(前右)饰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
翻袖:将水袖翻至腕上,有正、反、单、双四式,正翻袖由内向外翻,反翻袖则由外向内翻。常用于起“叫头”时。

翻袖:钱振荣(左)饰潘必正
扬袖:有斜扬、平扬、双翻扬三式。如斜扬:踏右步,左按袖,上右脚,随踏左步,左袖盖住右袖,右膀子由下向上拧至右斜方,弹腕出袖。
洒头:又称“憋脸”,用以表演人物惊恐或愤怒的神态。表演者头与双手一起抖动,若为老生,还须甩髯。
气椅:用于表演剧中人物因气愤或突遭变故而昏厥或死亡。表演者面向观众站立,向后仰倒于椅子上。
僵尸:用于表演剧中人物突然昏厥与死亡,有软、硬两种形式:硬僵尸,身躯突然挺直,向后倒下;软僵尸,上身慢慢向后仰,仰至一定程度时再倒下。

僵尸:柯军饰富奴(《九莲灯》)
望门:演员上场后,先后走到舞台两侧,向内作观望或找寻事物的动作,用以表演等待来人或搜寻事物。若来人分两边向内观望,则称“双观望”。

望门:柯军饰林冲(《夜奔》)
三笑:用以表演人物兴奋或得意的神态。演员先后面向两侧作两声短笑,然后向正中作一声长笑,口中发出“啊哈、啊哈、啊呵哈哈哈哈”之声。
走边:专用于武戏,表现有武艺的人物夜间轻装潜行,靠路边小步快走。有单走边,即单人独行,如《宝剑记∙夜奔》中的林冲雪夜上梁山;双走边,即两人同行;又,走边时若唱曲牌,称“响边”,不唱的则称“哑边”。
起霸:专用于表演武将,武将在出征上阵之前,整盔束甲,包括提甲亮相、云手、踢腿、箭步、蹲裆式、跨腿、整袖、正冠、紧甲等一系列舞蹈动作组成,演员表演时只舞不唱,既突出武将威风凛凛的气概,又烘托渲染了战斗气氛。
挡子:用以表演战斗的场面,交战双方彼此人数相等,或持兵刃,或徒手,格斗交战,步位相同。挡子名称依双方人数而定,若双方人数为三人,称“三股挡”;若为四人,则称“四股挡”,依此类推。
打出手:简称“出手”,用以表演武将或神仙(多为女仙)斗法的场面。一个脚色(主角)在舞台中央,与其他几个脚色配合,表演抛掷兵器的特技,同时用打击乐烘托紧张激烈的气氛。
跑圆场:又称“走圆场”。演员在舞台上按圆形的路线绕行,用以表现舞台空间的转换。演员在跑圆场时碎步疾行,上身须保持不动。
耍下场:武戏开打后,胜利一方的主将在舞台上挥舞耍弄手中的兵器,然后下场,以突出武将的英勇威武的神态。
抬轿:一人居中,表示坐轿中;二人或四人分列前后,表示抬轿。起轿时,扮演轿夫的演员两臂弯曲至肩,缓缓起立,双臂晃动,走抬轿步。行进时,坐轿人与抬轿人、抬轿人与抬轿人须配合动作,协调一致,如抬轿人晃动双臂时,坐轿人也须晃动身子以配合。又如上坡时,前两人直立,后两人屈腿走矮步;下坡时,则相反。
趟马:也叫马趟子,表演者手持马鞭表现人物在马上急驰的一套程式动作,用以表演剧中人物策马疾行的情景。通常由跑圆场、转身、挥鞭、勒马、打马、高低亮相等连续的舞蹈动作组合而成,但也可视剧情需要,增加或减少某些动作。又据人物的多少,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形式。
打背供:又称“打背躬”。两人同在场上,其中一人背着另一人,以一手挡住脸,面向观众,作唱或念,表白自己的内心想法。相当于西方戏剧中的旁白。
昆剧的表演程式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成为一种规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演员在根据这些程式塑造人物形象时,又须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自身的艺术积累与修养,加以发展变化,使得规范性与具体情节、人物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