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制定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这就给濒临衰亡的昆曲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

周传瑛、王传淞《十五贯》
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根据清代朱素臣的传奇《十五贯》,改编成昆曲《十五贯》,上演后获得了成功。《十五贯》改编演出的成功,是昆曲推陈出新的一个成功典范。朱素臣的传奇《十五贯》又名《双熊梦》,剧本写淮安熊友兰、熊友蕙兄弟蒙受冤狱,苏州知府况钟监斩时,发现有冤情,重新审理,为二熊昭雪。原作中虽多有封建迷信的内容,但歌颂了清官的为民请命和谴责了昏官的草菅人命。在歌颂况钟的为民请命时,描写了他在昭雪二熊的冤案的过程中,重视调查研究,实地查勘察访;而在谴责昏官过于草菅人命时,也描写了他的主观主义,凭自己的想象断案。这一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迎合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提倡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政治形势的需要。因此,1955年,当时浙江省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传统的演出本加以改编。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将原作的对清官的歌颂和对昏官的谴责转型为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官僚主观主义。

王传淞之子、“南昆副丑”、浙江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王世瑶饰演娄阿鼠。
昆曲《十五贯》除了在主题上对原作的改编和提炼外,在表演形式上也作了较大的创新。为了表现人物的个性,突破了传统的行当程式,而且其动作不拘泥于特定行当,以人物个性来设计。另外,昆曲《十五贯》还对昆曲的传统音乐体制作了改革与创新,这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十五贯》的主要演员中,有许多是当年昆曲传习所中的“传”字辈学员。
昆曲《十五贯》先在杭州、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南京等地巡回演出,受到了广泛好评。上海电影制片厂为之拍摄了舞台艺术片,传播远至东南亚。全国各地剧种普遍移植演出了改编的《十五贯》,时称“千千万万贯的《十五贯》”。为此,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特发表了《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高度评价了《十五贯》对传统昆曲的改革和现代性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昆曲《十五贯》的改编上演成功,为昆曲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促进了昆曲在新时期的发展。

周恩来总理1957年接见北方昆剧院梅兰芳、韩世昌、白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