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音乐体制
在昆曲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昆曲剧作家、理论家和昆曲艺人的不断地创造和丰富,形成了一整套严谨的音乐体制,积累了丰富的艺术遗产。
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曲牌体又称联曲体,就是将不同的曲调组合起来,以变换具有不同声情的曲调来与相应的剧情及人物的情绪相配合。联曲体戏曲的曲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即曲牌名,如【醉扶归】【桂枝香】【石榴花】【芙蓉花】【小桃红】【山坡羊】等,每一个曲牌,都有特定的调性与声情,在具体演唱中,按笛子的孔音来确定每个曲调的调式。笛子共有7个孔,其中1个吹孔,6个指孔,以筒音为基音,依次得七音,构成7个不同调高的调。
昆曲的腔格,也就是曲调的旋律,其表现形式不同于西洋音乐的简谱和五线谱,而是工尺谱,用上、尺、工、凡、六、五、乙等俗字来标注曲调的音阶,相当于西洋音乐中的1(do)、2(re)、3(mi)、4(fa)、5(so)、6(la)、7(si)等七个音符。南曲为五个音阶,无“凡”、“乙”两个半音。

成书于光绪年间的《六也曲谱》,包括剧本三十余折,注有工尺谱。

《荆钗记》工尺谱
昆曲曲调的腔格,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首先是字声,曲字字声的不同,就有不同的腔格。一般来说,平声字的腔格具有平稳悠长、起伏不大的特征;上声字的腔格较长,多起伏变化;去声字的腔格具有高亢激越的特色。南曲入声字的腔格短促。

昆曲的腔格除了按照字声特征所确定的腔格外,还有一类修饰性的腔格,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美声腔格。如:
橄榄腔:在演唱板缓腔长的曲字时,开始控制音量,慢慢放大,到一半处又慢慢收细,两头轻细,中间重粗,犹如橄榄状,故名。
擞腔:又称闪腔、颤腔,演唱时以颐颔部位的开阖,使行腔产生摇曳变化之妙,婉转动听。
啜腔:两个上行的相邻工尺组成一拍时,在保持原节拍速度的前提下,重复唱一次。如“尺工”唱作“尺工尺工”。
掇腔:在一个由多个音符组成的腔格中,唱到中间处作短暂停顿,以显示出行腔的顿挫变化。
垫腔:在两个上行的音符之间,若两者相距为一音,如“上”与“工”两个音,在两者之间加一“尺”音,作为垫腔,使腔格顺畅圆润。
拿腔:在相邻两句曲文中,为了强调下句的声情,当唱到前句最后几个字时放慢缓唱,这一唱法叫拿腔。
卖腔:为增强腔格的悠扬细长,特将一音拖长,这一唱法多用于散板曲。
挺腰腔:一音延长数拍,中间可参杂花腔,使行腔有所起伏变化,避免过于单调平直。
感叹腔:即在行腔过程中,为加强语气,在曲文中加入“啊”、“呀”、“嗏”等感叹词。
节奏,也是组成昆曲曲调腔格的重要因素。昆曲的节奏叫板眼,昆曲以击鼓节拍,强击称板,以鼓签弱击称眼。
昆曲常用的板式有散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赠板、流水板等。
散板:节奏自由,只在一个乐句结束处击一底板。多为生、旦等脚色上场唱引子所用。
一板一眼:节奏较快,相当于简谱中二拍,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多用于叙事性或烘托场面的曲调。
一板三眼:节奏较缓,相当于简谱中的四拍,第一板为板,后三拍分别为头眼、中眼、末眼。多用于抒情性曲调。
赠板:即在一板三眼的板式上,再增加一板,把原来的中眼改成板,把头眼、末眼都改成中眼,再在两个中眼前后分别增加头眼和末眼。所增加的板,称赠板,原来的板称“正板”。赠板的节奏比原来的一板三眼放慢了一倍,成为八拍,旋律更为委婉缠绵,多用于生、旦等抒情时所唱。
流水板:有板无眼,节奏急促,多用于净、丑等脚色所唱的粗曲,也常用于行路或烘托紧急情形的曲调。

荸荠鼓(怀鼓)

拍板

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