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附录
昆曲作家小传
高明
字则诚,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年间,卒于明初。元至正五年(1345)进士,先后任处州录事、杭州行省丞相掾、江南行台掾、福建省都事等职。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在浙江起义反元时,被任命为浙东阃幕都事,不久就因与元人主帅达识贴睦迩论事不合,归隐于宁波城东的栎社,闭门创作戏曲自娱。后明太祖闻其名,征召入朝编修《元史》,佯狂不出。除《琵琶记》外,另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今佚),诗文《柔克斋集》20卷。
梁辰鱼
1519—1591,字伯龙,号少白、仇池外史。江苏昆山人。出身官宦之家,豪爽任侠,好结交四方名士,与张凤翼、潘之恒、王世贞、李攀龙及大将军戚继光皆有交往。喜度曲,精通曲律,得魏良辅真传,作《浣纱记》传奇。另作有杂剧《红线女》《红绡》,散曲集《江东白苎》《二十一史弹词》,诗文《鹿城集》。
张凤翼
1527—1588,字伯起,一字伯子,号灵墟,别署冷然居士。江苏苏州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乡试第一,有文才,与弟献翼、燕翼并称于时,号“三张”。后屡赴会试不第,晚年以卖字画诗文为生。精通曲律,善度曲,曾与其子分别饰演《琵琶记》中的蔡伯喈与赵五娘。作有诗文《处实堂集》《处实堂后集》《谈辂》,杂著《梦占类考》,散曲《敲月轩词稿》,戏曲有传奇《红拂记》《祝发记》《窃符记》《虎符记》《灌园记》《扊扅记》(尚存残出),合称《阳春六集》。另有传奇《平播记》(已佚),《红拂记》、《祝发记》在昆曲中有折子戏流传。
高濂
1527—1603(?),字深甫,号瑞南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明隆庆元年(1567)入北京国子监,但两次应试皆不第。隆庆六年(1572),入资待选鸿胪寺。万历八年(1580)因父丧回杭州,归隐西湖。平生涉猎甚广,古玩字画,饮食养生,皆有研究。又工词曲,精通曲律,善度曲。与李日华、梁辰鱼、汪道昆、屠隆等皆有交往。作有词集《芳芷栖稿》,诗集《雅尚斋诗草》,杂著《遵生八笺》,戏曲有《玉簪记》《节孝记》传奇,《玉簪记》在昆曲中有全本及折子戏流传。
汤显祖
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士,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高祖和祖父都是藏书家。13岁起,先后从乡人徐良傅、罗汝芳学习,受王学左派思想影响。21岁中举,并已善写时文而名播天下,被推为举业八大家之一。因拒绝张居正为其子捧场的要求,遭作难,屡试不第,直至张居正死后,才得中进士。因不阿权贵,只在陪都南京做闲官,先授南京太常寺博士,改詹事府主簿,后升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皇帝与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吏治清明,颇受百姓爱戴。万历二十六年(1598),因不满朝政黑暗,弃官回临川老家。作有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诗文集《玉茗堂全集》、书信集《玉茗堂尺牍》等,戏曲有《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等五种传奇,其中《紫钗记》是根据《紫箫记》修改而成的,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沈璟
1553—1610,字伯英,晚年字聃和,号宁庵、词隐,因做过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等官,故时人又称其为沈吏部、沈光禄。江苏吴江人。生于世族大家。仕途不顺,一再受挫。先是在万历十四年(1586),因上疏册立皇太子并进封王氏一事,触怒神宗,被谪为吏部行人司正,奉使归里;两年后还朝,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因录取了当时内阁首辅申时行的女婿李鸿,受到弹劾。次年自吏部员外郎转光禄寺丞,又遭非议,遂辞官归乡,屏迹郊居,放情词曲。作有《属玉堂十七种》传奇,现仅存《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义侠记》《桃符记》《博笑记》《坠钗记》等7种;散曲有《情痴寱语》《词隐新词》《曲海青冰》等,今存40套散套和23支小令;诗文有《属玉堂稿》2卷;戏曲论著有《唱曲当知》《遵制正吴编》《论词六则》《评点时斋乐府指迷》等,今皆佚;另编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南词韵选》。《义侠记》《坠钗记》在昆曲中有折子戏流传。
徐复祚
1560—1630(?),原名笃儒,字阳初,后改字呐川,号謩竹,别署破悭道人、阳初子、洛诵生、休休生、三家村老、忍辱头陀、悭吝道人等。江苏常熟人。祖父徐栻曾官南京工部尚书。自幼好学,有才华,以诸生入国学,然一生困顿。先是在万历十三年(1585)应京兆试,遭人攻讦贿买科场,后又因讼事,放弃功名,终生未仕。工诗文,尤长于戏曲。作有传奇8种,今存《宵光记》《红梨记》《投梭记》3种,另有杂剧《一文钱》。《宵光记》、《红梨记》在昆曲中皆有折子戏流传。笔记《三家村老委谈》(又名《花当阁丛谈》)36卷,记明嘉靖、万历年间政事、掌故及野史传闻,也对当时戏曲创作有所评论,后人单独辑为一卷,称《徐阳初曲论》或《三家村老曲谈》。又编撰《南北词广韵选》,对规范昆曲南北曲韵律作用甚大。
钮少雅
1563—1661后,号芍溪老人。江苏苏州人。自幼嗜好戏曲,弱冠时慕魏良辅之名,特往娄东一带寻访,后随号称“南曲码头”的戏曲音律家张新及其弟子吴芍溪学曲,并与任小泉、张怀仙等曲家商讨曲律。后任曲师,先后在武陵、黄海、荆溪、魏塘等地教曲。60岁回乡,偶得古曲谱《骷髅格》,乃闭门谢客,与徐于室一起编订南曲谱。于室卒后,独任其事,至崇祯十五年(1642)始完稿,后又细加修改,至隆武三年(清顺治三年,1646),最终编成《南曲九宫正始》;历二十三年,九易其稿。另作有《格正还魂记词调》。
冯梦龙
1574—1646,字犹龙、子犹、耳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姑苏词奴、绿天馆主人、可一居士、茂苑野史、香月居主人、詹詹外史等。江苏苏州人,居葑溪。诗文、词曲皆工,性旷达不羁。与兄梦桂、弟梦熊皆以才华名世,时人称为“吴下三冯”。屡试不第。早年在苏州、无锡、乌程、麻城等地处馆课童。直至明崇祯三年(1630),57岁时才得以入国学为贡生,次授丹徒训导,三年后升任福建寿宁知县,颇有政绩。崇祯十一年(1638)辞官归里。编著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笔记《古今谭概》《笑府》,改订小说《东周列国志》《平妖传》,创作传奇《双雄记》《万事足》,改编传奇14种,合称《墨憨斋定本传奇》,另编有《墨憨斋词谱》。
沈自晋
1583—1665,字伯明、长康,号鞠通生。江苏吴江人,沈璟族侄。博古好学,弱冠补博士弟子员。一生未仕,明亡后隐居吴山。受沈璟熏陶,亦精通曲律,将沈璟的南曲谱增补为《广辑词隐先生南九宫十三调词谱》(简称《南词新谱》)36卷。作有传奇《翠屏山》《望湖亭》《耆英会》3种。《翠屏山》《望湖亭》在昆曲中皆有折子戏流传。
沈宠绥
?—1645,明末昆曲理论家,字君征,号适轩主人。江苏吴江人。精音律,作有《度曲须知》和《弦索辨讹》,论述昆曲的度曲技巧。
阮大铖
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安徽怀宁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任户科给事中,后依附魏忠贤。清兵入关后,勾结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任兵部侍郎,次年擢升为兵部尚书。清兵渡江南下后即降清,随清军从浙江进兵福建,行至仙霞岭坠马而死。作有传奇11种,现存《燕子笺》《春灯谜》《双金榜》《牟尼合》等4种,合称《石巢四种》。其中《燕子笺》在昆曲中有折子戏流传。
袁于令
1592—1672,又名晋,字韫玉、令昭,号凫公、箨庵,别署幔亭仙史、白宾、吉衣道人。
江苏吴县人。明生员。清兵南下,受苏州士绅之托,写表降清,被清廷授荆州知府之职。在任不问政事,邀人演戏唱曲,因此被罢官。作有《西楼记》《鹔鹴裘》《长生乐》《珍珠衫》《瑞玉记》《玉符记》《汨罗记》《合浦记》等8种传奇和《双莺传》《战荆轲》两种杂剧。《西楼记》在昆曲中有折子戏流传。
李玉
1593(?)—1671,字玄玉、元玉,号苏门啸侣、一笠庵主人。江苏吴县人。吴伟业谓“其才足以上下千载,其学足以囊括艺林”。仕途不顺,“连厄于有司”,至明亡前,才得中副榜。明亡后,绝意仕进,专心戏曲创作。另据清焦循《剧说》卷四载,李玉为相国申时行的家人,为申公子所抑,不得应科试,因著传奇以抒其愤。作有34种传奇,今存18种,其中《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千忠戮》《眉山秀》《万里圆》《麒麟阁》《洛阳桥》《昊天塔》《风云会》在昆曲中皆有折子戏流传。另编有《北词广正谱》,为昆曲北曲曲调格律谱。
吴炳
1595—1648,又名寿元,字可先、石渠,号粲花主人。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及第,授湖北蒲圻知县。天启四年(1624)调任刑部主事。清兵南下,随明永历王朱由榔流亡桂林,被清兵俘获,送至衡州,拒降,绝食而死。作有传奇《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等,合称《粲花斋五种曲》或《粲花别墅五种曲》,其中《西园记》经浙江昆剧团整理改编后,全本上演;《疗妒羹》中的《题曲》是昆曲经典折子戏。
李渔
1611—1680,初名仙侣,字笠翁、谪凡,号天徒、湖上笠翁、随庵主人、新亭客樵、笠道人、觉道人、觉世稗官。生于江苏如皋,20岁前后回原籍浙江兰溪居住。明崇祯八年(1635)应童生试,得中为秀才;四年后首次乡试不中,便不再应试。清顺治八年(1651)迁居杭州,从此以著书卖书、创作戏曲和组织戏班演出等为业。戏曲有传奇16种,现存《奈何天》《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蜃中楼》《凰求凤》《比目鱼》《玉搔头》《巧团圆》《慎鸾交》等10种,合称《笠翁十种曲》,在昆曲中皆有全本或折子戏流传。小说有《十二楼》《无声戏》,另《肉蒲团》《回文传》或为其所作。诗文有《笠翁一家言全集》16卷,其中文集4卷,诗集3卷,词集1卷,史论2卷,《闲情偶寄》6卷。《闲情偶寄》“词曲部”与“演习部”对戏曲创作与演出作了系统的总结,为昆曲作家与演员提供了理论借鉴。
丘园
1617—1690,字屿雪,江苏常熟人。隐居邬邱山,故自号乌邱山人、乌邱先生。性刚直不羁,喜放浪形骸,纵情诗酒,精通音律。作有传奇9种,今存《党人碑》《御袍恩》《幻缘箱》3种,及《虎囊弹》中《山门》等6折。《党人碑》、《虎囊弹》在昆曲中有折子戏流传。
朱佐朝
生卒年不详。字良卿,江苏吴县人。作有传奇35种,与李玉合作传奇《一品爵》《埋轮亭》,与其弟朱素臣等四人合作《四奇观》。代表作有《渔家乐》《艳云亭》《九莲灯》《吉庆图》《寿荣华》等,是昆曲的传统剧目。《渔家乐∙相梁刺梁》《艳云亭∙痴诉点香》等长演不衰。
朱皬
1621(?)—1701后,字素臣,号苼庵,江苏吴县人,朱佐朝之弟。作有传奇19种,今存11种。其中《十五贯》(又名《双熊梦》)为昆曲经典剧目,流传甚广。
张大复
生卒年不详。又名彝宣,字心其、星期,江苏吴县人。因寓居枫桥寒山寺,自号寒山子。作有传奇30种,杂剧6种,另编有《寒山堂曲谱》《南词便览》《元词便考》《词格备考》等。性好佛教,故其作多写因果报应、神鬼迷信之事。代表作《如是观》《天下乐》,其中《天下乐》在昆曲中有《嫁妹》一折流传。
朱云从
字际飞、雯虬,江苏吴县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皆不详。作有传奇14种,今存《龙灯赚》《儿孙福》两种,其中《儿孙福》在昆曲中有《别弟》《报喜》《宴会》《势僧》《福圆》《下山》等折子戏流传。
洪昇
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杭州)人。作有《长生殿》《回龙院》《锦绣图》《闹高唐》《节孝坊》《天涯泪》《青衫湿》《长虹桥》等传奇,《四婵娟》《回文锦》杂剧,另有诗词集《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诗骚韵注》《昉思词》《四婵娟室填词》《啸月楼词》等,但多已失传。
孔尚任
1648—1718,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塘,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作有传奇《桃花扇》《小忽雷》(与顾彩合作),诗文《出山异数记》《湖海集》等。
沈乘麐
1710(?)—1792,字苑宾。江苏太仓人。通音律,治曲韵。著有《韵学骊珠》(又名《曲韵骊珠》),历五十年,七易稿而成。此书综合了南北曲用韵的特点,故被奉为昆曲填词和度曲用韵的规范。
方成培
1731—1780后,字仰松,号岫云,别署岫云词逸。安徽歙县人。幼年多病,遂弃科举。工词曲,精音律。作有《香砚居词麈》《听奕轩稿》《香砚居谈咫》《后岩学诗》《诵诗纪疑》等,并编撰《词榘》26卷。戏曲有《雷峰塔》《双泉记》传奇,《雷峰塔》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客居扬州时据旧钞本改定,现今流传的昆剧《雷峰塔》即为其改定本。

《桃花扇》剧照(江苏省昆剧院,蕙摄影)
昆曲演艺家、曲友小传
顾坚
元末人,生卒年不详,字廷玉,号风月散人。昆山千墩(今千灯)人。昆山腔创始人。作有《陶真野集》10卷,《风月散人乐府》8卷。
顾瑛
1310—1369,名德辉,字仲瑛,小字阿瑛,号金粟道人。昆山朱塘里(今正仪镇)人。作有《玉山璞稿》《玉山逸稿》《制曲十六观》,编有《玉山草堂集》《玉山名胜集》。
魏良辅
明嘉靖时人,生卒年不详。号上泉、尚泉。原籍江西豫章(今南昌),寓居江苏太仓。对昆山腔作了改革。作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
叶堂
1722(?)—1792后,号怀庭,字广明,一字广平。苏州人。著名昆曲清唱曲家,精通曲律,创叶派唱口。尤工音律,编订《纳书楹曲谱》。
殷溎深
1825(?)—?,一作桂深,苏州人。原为苏州昆班大雅班旦角,后在苏州、昆山等地曲社任曲师,与另一著名曲师杨禄寿齐名,人称“阴阳两先生”。精通音律,编订《六也曲谱》《春雪阁曲谱》《昆曲大全》《昆曲粹存》《荆钗记曲谱》《拜月亭全记曲谱》《琵琶记曲谱》《(南)西厢记曲谱》《牡丹亭曲谱》《长生殿曲谱》等10种曲谱。
俞粟庐
1847—1930,松江人。曾从韩华卿习曲,工冠生,兼精其他行当。为清末著名清曲家,有“江南曲圣”之称。
吴梅
1884—1939,字瞿安,一字灵,晚号霜厓,别署呆道人。苏州人。精通曲律,工旦角、小生、老生等,为昆剧传习所12位董事之一。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大学执教,主讲词曲,为我国高等学府开创昆曲教学的第一人。著有戏曲论著《奢摩他室曲话》《顾曲麈谈》《曲海目疏证》《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校勘记》《中国戏曲概论》《南北词简谱》10卷等,传奇《风洞山》《绿窗怨记》《东海记》《血花飞》《义士记》(又名《西台恸哭记》),杂剧《轩亭秋》《暖香楼》《湘真阁》《落茵记》《双泪碑》《无价宝》《惆怅爨》,另有《霜厓诗录》《霜厓词录》《辽金元文学史》等,并辑有《奢摩他室曲丛》初、二集。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于各地,后病逝于云南。
俞振飞
1902—1993,本名远威,号箴非,别署涤盦。祖籍松江娄县,生于苏州。俞粟庐之子,自幼从父习昆曲,14岁起从沈锡卿、沈月泉习身段,后又向京剧小生程继先学戏。擅演昆剧《迎像哭像》《太白醉写》《断桥》《游园惊梦》《百花赠剑》等,京剧《贩马记》《三堂会审》《群英会》《金玉奴》等。曾与梅兰芳、程砚秋等众多京剧名家合作演出,有《振飞曲谱》《俞振飞艺术论集》等。曾任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主任,上海京剧院名誉院长,上海昆剧团名誉团长,上海戏曲学校名誉校长。
沈月泉
1865—1936,原苏州全福班昆剧小生名角。本名全福,一作泉福。祖籍浙江吴兴,生于无锡洛社,后随父到苏州学艺。工冠生、翎子生,兼能巾生、鞋皮生,有“小生全才”之称。后受业于苏州名曲师殷溎深,改业拍曲、教曲。1921年应聘为昆剧传习所首席教师,被尊称为“大先生”。
尤彩云
1887—1955,又名云卿,艺名小彩云,苏州人。入苏州全福班,一度改搭文武全福班、瀛凤班,工五旦、六旦,后兼演正旦,享盛名。后应聘为昆剧传习所教师,主教旦行。传习所结束后,先后赴苏、杭等地为曲友拍曲。建国后应聘为苏州市少年京剧团教师,后转入民锋苏剧团任昆剧教师。
沈传芷
1906—1994,本名葆荪,又名保生。沈月泉次子。1922年入昆剧传习所,师承其父。初工小生,取艺名传璞,后改工正旦,艺名传芷。擅演《琵琶记》《白兔记》《烂柯山》《双官诰》《满床笏》《慈悲愿》《风筝误》《双珠记》《渔樵记》等。
王传淞
1906—1987,本名森如,祖籍山东,世居苏州。1921年入昆剧传习所。初习小生,后改副行,兼工丑。擅演《西厢记∙游殿》《燕子笺∙狗洞》《鲛绡记∙写状》《水浒记∙借茶、活捉》《义侠记∙挑帘、裁衣》《荆钗记∙开眼、上路》《连环记∙议剑、献剑》《八义记∙评话》《鸣凤记∙嵩寿、吃茶》《望湖亭∙照镜》《借靴》等剧目。1956年在改编本昆剧《十五贯》中饰娄阿鼠,享誉海内外。著有《丑中美——王传淞谈艺录》。
倪传钺
1908—2010,本名筱荣,后改名宗扬,苏州人。1922年入昆剧传习所。工老外,兼老生。擅演《八义记》《十五贯》《钗钏记》《邯郸梦》《浣纱记》《绣襦记》《千忠戮》《满床笏》《千金记》《鸣凤记》《荆钗记》等。亦能填词谱曲,擅水墨丹青。
周传瑛
1912—1988,原名根荣,苏州人。1921年入昆剧传习所,师承沈月泉,工小生,冠生、穷生、雉尾生均能应工。擅长扇子、褶子、翎子功,故有“三子惟传瑛”之说。曾任浙江昆剧团团长,1956年参与昆剧《十五贯》的改编与演出,扮演况钟。著有《昆剧生涯六十年》。
华传浩
1912—1975,本名福麟,字湘卿,苏州人。1921年入昆剧传习所。初工小生,后改丑行。师承沈月泉、沈斌泉、陆寿卿,亦曾向京剧武丑王洪习艺。擅演《访鼠》《测字》《相梁》《刺梁》《扫秦》《问路》《卖兴》《访友》《茶坊》《拾金》《绣房》《送亲》以及昆丑五毒戏《连环记∙问探》《雁翎甲∙盗甲》《孽海记∙下山》《金锁记∙羊肚》《义侠记∙诱叔、别兄》。尤擅扮演时迁,有“活时迁”之称。著有《我演昆丑》。
汪世瑜
1941—,本名铭育,江苏昆山人。1955年入国风剧团,师从周传瑛。工小生,冠生、穷生兼能;尤擅巾生,有“巾生魁首”之誉。擅演《牡丹亭》《玉簪记》《西园记》《狮吼记》等剧目。浙江昆剧团一级演员,曾任团长,1985年获第三届中国戏曲梅花奖。著有《艺海一粟——汪世瑜谈艺录》。
张继青
1938—,本名忆青,苏州人,出身苏滩世家。从尤彩云、曾长生习昆剧旦角,亦曾受俞振飞、沈传芷、朱传茗、姚传芗、俞锡侯等名家点拨。工五旦,兼演正旦。尤因擅《惊梦》、《寻梦》、《痴梦》而得“张三梦”之称。江苏省昆剧院一级演员,1983年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
石小梅
1949—,苏州人。1960年考入江苏省戏曲学校昆曲班。初任旦角,1979年从沈传芷习小生。擅演《西厢记》《还魂记》《桃花扇》《白罗衫》等剧目。江苏省昆剧院一级演员,1987年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江苏音像出版社出版有《石小梅唱腔精选》。
刘异龙
1940—,原籍江西九江。1954年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先随沈传芷习小生,后从郑传鉴习老生,从白鸿林习武生,从陈富瑞习花脸。最后从华传浩、王传淞,专工丑角。有“江南昆剧名丑”之称。擅演《十五贯》《下山》《活捉》《醉皂》《芦林》《狗洞》等剧。上海昆剧团一级演员,1990年首届上海戏剧白玉兰奖获得者。
蔡正仁
1941—,原籍江苏吴江。1954年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师承俞振飞、沈传芷,工小生,有“小俞振飞”之称。擅演《长生殿》《太白醉写》《贩马记》等昆剧,亦能演《玉堂春》《贩马记》《白门楼》等京剧。上海昆剧团一级演员,1986年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曾任上海昆剧团团长,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岳美缇
1941—,上海人。1954年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初从朱传茗习旦角,后改从俞振飞、沈传芷习小生。擅演《牡丹亭》《狮吼记》《玉簪记》《占花魁》等剧目。上海昆剧团一级演员,1986年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杨盛桃
1839—1918,晚清温州昆班名角,温州府平阳县金乡镇半浃连人。初习大花,后改丑角(小花脸)。观众昵称“阿桃儿”。擅演《醉皂》《罗梦》《狗洞》等剧目。后任同福班掌班,改演生角。
叶良金
1854—1886,晚清温州昆班名角,温州府平阳县蒲门乡(今属苍南县)人,同福班创始人。
字莲襟,号丽生,艺名“蒲门生”。幼从乱弹班艺人学艺,后入老锦绣乱弹班为正生。组建同福班后兼演正生、小生。擅演《牧羊记》《连环记》《十五贯》《金印记》《狮吼记》《绣襦记》等。
陈花魁
1910—1994,永嘉昆剧团正生名角,温州苍南县陈家堡人。初习小丑,后习小生,又改正生。师从李岩德。擅演《连环记》《荆钗记》《金印记》《长生殿》等剧目。亦参与了新编剧目的唱腔设计和作曲。
郑光福
湘昆名伶。生于清道光年间,桂阳江里人。工净,擅演《别姬》《嫁妹》《醉打》等剧目。光绪二十六年(1900)创办福昆文秀班。
张富光
1957—,郴州市人。师从匡升平,工小生。又得周传瑛、沈传芷亲授。1987年成为俞振飞关门弟子。擅演《见娘》《琴挑》《小宴》《拾柴》等剧目。湖南昆剧团一级演员,曾任团长,1994年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郝振基
1871—1945,北方昆弋班名角,河北人。师从钱凤山、钱雄等。初学武生,后改老生与花脸。嗓音洪亮、行腔苍凉,擅演猴戏,有“铁嗓子活猴”之誉。猴戏代表作《火焰山》《花果山》等,老生戏代表作《草诏》《党人碑》等,花脸戏代表作《张飞负荆》等,武生戏代表作《出潼关》等。录有唱片《安天会》《麒麟阁》等。
侯玉山
1893—1996,河北人,北方昆曲剧院昆弋表演艺术家。师从昆弋名净邵老墨。初习武丑,后专工架子花脸。以《嫁妹》一出著称,有“活钟馗”之誉。著有《侯玉山昆曲谱》。
韩世昌
1898—1976,字君青,河北人,北方昆曲剧院昆弋表演艺术家。自幼师从韩子峰、白云亭、王益友、侯瑞春等,习昆旦。代表作有《刺虎》《刺梁》《闹学》《思凡》《痴梦》。1957年北方昆曲剧院成立时任院长。著有回忆录《我的昆曲艺术生活》。
白云生
1902—1972,原名瑞生,河北人。初入荣庆社,师从王益友;初习武生,后改昆旦,擅吹笛。1934年与韩世昌合作,改演小生,广受好评。素以做戏“狠”著称,善于表现人物复杂内心。1957年任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兼导演,为保存和传承昆曲做出很大贡献。著有《谈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形体锻炼》《谈戏曲的舞蹈艺术》和《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艺术》。
侯少奎
1939—,原籍河北饶阳。1957年入北方昆曲剧院,随其父侯永奎学戏。擅武生、红净、净等不同行当。扮相英俊,唱念稳健。擅演剧目有传统戏《单刀会》《林冲夜奔》《千里送京娘》《武松打虎》《倒铜旗》《麒麟阁》《闹昆阳》《五人义》《艳阳楼》《四平山》《武松杀嫂》,新编历史剧及现代戏《文成公主》《血溅美人图》《宗泽交印》《南唐遗事》《奇袭白虎团》等。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1984年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上 倪传钺《贩马记》 右上 顾传玠、朱传茗 右下 沈传芷(右)张传芳(中)施传镇
(中国昆曲博物馆供图)
昆曲大事记
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
魏良辅对南戏剧唱昆山腔作了改革。
李开先写成《宝剑记》传奇。
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
梁辰鱼写成《浣纱记》传奇。
1570年(明隆庆四年)
高濂写成《玉簪记》传奇。
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
秋,汤显祖写成《牡丹亭》传奇。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
汤显祖去世。
周之标、梯月主人辑昆曲选集《吴歈萃雅》,卷首附魏良辅《曲律》十八条(《南词引正》另一传本)。
1623年(明天启三年)
许宇选辑昆曲选集《词林逸响》,卷首附魏良辅《昆腔原始》(《南词引正》另一传本)。
1637年(明崇祯十年)
白雪斋刊行张楚叔、张旭初合编的昆曲选集《吴骚合编》,卷首附魏良辅《曲律》。
1651年(清顺治八年)
由徐于室辑、钮少雅定的《南曲九宫正始》刊行。
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
洪昇写成《长生殿》。
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
孔尚任写成《桃花扇》。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
方成培据旧钞本改编成《雷峰塔》。
1851年(清咸丰元年)
上海第一家营业性质的昆剧戏园“三雅园”开业。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湖南昆班“昆文秀班”在桂阳县成立,是湘昆最早、历时最久的戏班,后又有福昆文秀班(1900)、老昆文秀班(1904)、合昆文秀班(1905)、正昆文秀班(1906)、新昆文秀班(1908)、胜昆文秀班(1910)、盖昆文秀班(1911)、吉昆文秀班(1912)、新昆文秀班(1914重组)、昆美园(1915)、昆文明(1923)、昆世园(1927)、新昆世园(1928)、昆舞台(1929)等湘昆戏班。
1917年
秋,吴梅应邀到北京大学任古乐曲教师,昆曲学正式进入高等学府课堂。
1921年
8月,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吴梅等于苏州创办“昆曲传习所”,次年改名“昆剧传习所”。
1927年
苏州昆剧传习所改为新乐府昆班。
1931年
6月,苏州新乐府昆班转成“仙霓社”。
1951年
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在上海成立,朱传茗、沈传芷等七位“传”字辈演员在艺术室任职。
秋,国风苏剧团改名为“国风苏昆剧团”,次年又改为“国风昆苏剧团”。
原“新同福”、“新品玉”、“江南春”等班社的流散艺人发起成立“巨轮昆剧团”(永嘉昆剧团前身)。
1953
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招生,次年2月开班,由“传”字辈演员任教。
1956年
1月,国风昆苏剧团开始排演昆剧《十五贯》。
4月,国风昆苏剧团改名为“浙江昆苏剧团”。
4月6日起,浙江昆苏剧团在北京广和剧场连续演出昆剧《十五贯》四十六场。
5月17日,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昆剧《十五贯》座谈会”。
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
7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浙江昆苏剧团演出的昆剧电影《十五贯》。
10月6日,苏州市苏剧团改名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其前身为“民锋苏剧团”,1951年在上海建立,1953年迁往苏州,1956年5月改名为“苏州市苏剧团”。
1957年
6月22日,北方昆曲剧院成立,韩世昌为院长,白云生和金紫光为副院长。
巨轮昆剧团划归永嘉县管辖,更名永嘉昆剧团(简称“永昆”)。
1960年
2月,湖南成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
8月,吴新雷从文化部访书专员路工处获张丑《真迹日录》中文征明手抄魏良辅《南词引正》,后交钱南扬教授校注,发表于《戏剧报》1961年第7、8期合刊。
1962年
8月18日,上海市戏曲学校京昆实验剧团改名为“上海青年京昆剧团”。
1964年
9月,湖南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改名为“湖南省湘昆剧团”,简称“湘昆”。
1966年
2月,北方昆曲剧院撤销。
3月,“湖南省湘昆剧团”改名为“湖南省昆剧团”。
“文革”开始,全国专业昆剧团体及业余曲社相继停止活动。
1977年
6月,浙江昆剧团恢复。
10月,上海昆剧团开始组建。
11月,江苏省昆剧院在南京成立,“江苏省苏昆剧团”改名为“江苏省苏剧团”(1982年2月复名“江苏省苏昆剧团”)。
1978年
2月1日,上海昆剧团成立,俞振飞任团长。
1979年
3月,北方昆曲剧院恢复,郝成为院长。
1981年
11月1日,苏州举行“昆剧研习所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活动。
12月19日,两省一市昆剧继承革新座谈会在上海举行,提出昆曲工作以“抢救、继承、改革、发展”为方针,把抢救遗产放在首位。
1983年
6月,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昆剧座谈会,发起创办中国戏剧梅花奖。
1984年
6月,湖南省昆剧团改名为“湖南昆剧团”。
1985年
7月,钱昌照、赵朴初、张允和等十六位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中国昆剧艺术研究会”,张庚任会长。
10月,文化部下发《关于保护和振兴昆剧的通知》。
11月,在北京举办纪念十位“传”字辈昆曲艺术家专场演出。
1986年
1月11—14日,文化部在上海召开“保护和振兴昆剧”会议,成立“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俞振飞任主任委员。
4月1日,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在苏州举办第一期昆剧培训班。
1987年
7月15—25日,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昆剧抢救继承剧目汇报演出”。
8月,文化部下发《关于对昆剧艺术采取特殊保护政策的通知》。
10月,苏州举办首届中秋“虎丘曲会”。
11月23—28日,文化部艺术局在北京举办“振兴昆剧汇报演出”。
1992年
4月,在昆山举行“昆剧传习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会”。
1993年
4月11—13日,中国昆剧研究会在苏州召开“全国昆剧院团昆剧座谈会”,会议向文化部发出保护昆曲的倡议。
12月31日,上海昆剧团推出交响版《牡丹亭》,将昆曲与西洋音乐结合起来,首演于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
1994年
2月,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成立,剧院保留京、昆两团的建制。
6月15—23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举行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
1996年
9月,文化部在北京举办“96全国昆剧新剧目观摩演出”,全国六个昆剧院团参加演出。
1997年
11月27日至12月7日,应台湾新象文教基金会之邀,由上海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江苏省昆剧团、湖南昆剧团五大昆剧院团联合组成的中国昆剧艺术团赴台演出,共演出十四台昆剧传统剧目。
1999年
1月28日,浙江永嘉召开“振兴永昆研讨会”。
5月,永嘉昆剧传习所成立。
2000年
3月31日至4月6日,由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在苏州、昆山举行。
2001年
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8月8—11日,文化部艺术司与浙江京昆艺术剧院在杭州联合举办“纪念昆曲传习所八十周年暨昆曲表演艺术大师王传淞(九十五周年)、周传瑛(九十周年)诞辰”活动。
11月5—9日,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在苏州举办“庆祝中国昆曲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及纪念苏州昆曲传习所成立八十周年”活动。
2003年
11月15—22日,第二届中国昆曲艺术节在苏州、昆山举行,活动包括昆剧演出、首届“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虎丘曲会”、“中国昆曲博物馆揭牌暨一期工程竣工仪式”,以及《昆曲研究系列丛书》和《中国昆曲论坛2003》的首发式。
2004年
苏州昆剧院新排青春版《牡丹亭》。
6月28日至7月8日,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苏州昆剧院演出《牡丹亭》《长生殿》《朱买臣休妻》等剧目。
2005年
6月,永嘉昆剧团恢复建制。
8月23日,苏州昆曲博物馆成立。
11月6—8日,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在广东佛山大剧院参加第七届亚洲艺术节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十大高校巡演。
2006年
7月5—13日,第三届中国昆曲艺术节在苏州举行,活动包括昆剧演出、中国昆曲论坛、纪念昆剧《十五贯》进京演出五十周年大会、昆剧优秀主创人员表彰大会、虎丘曲会等。港台昆曲社团首次参加中国昆曲艺术节。
9月8日至10月12日,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剧组赴美国旧金山、柏克莱、圣芭芭拉、洛杉矶等城市和加州大学等西部四所著名大学巡回演出。
2007年
3月17日,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成立。
10月28—31日,“高则诚诞辰700周年纪念”活动在南戏发源地温州举行,永嘉昆剧团演出昆剧《琵琶记》。
2008年
3月,由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与苏州昆剧院合作的昆曲《牡丹亭》在日本东京南座剧场首演,坂东玉三郎饰演杜丽娘,苏州昆剧院的俞玖林饰演柳梦梅。
10月16—26日,第三十一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江苏省昆剧院的《1699∙桃花扇》参演。
2011年
5月15—17日,由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省文化厅主办,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昆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昆曲韵,故乡情——纪念昆曲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0周年活动”在江苏昆山市举行。
六大昆剧院团
浙江昆剧团
前身为民间戏班“国风昆苏剧团”,1955年改名“浙江昆苏剧团”。“文革”中曾撤销建制,1977年6月恢复,更名为“浙江昆剧团”。1994年4月,与浙江京剧团合并,组建成浙江京昆艺术剧院。2003年2月撤院,恢复独立建制。
演职人员90名,其中国家一级演员12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5人。周传瑛、王传淞等“传”字辈艺术家已辞世,现以“世”字辈、“盛”字辈、“秀”字辈为骨干,第五代“万”字辈也已显露头角。著名演员有汪世瑜、王世瑶、张世铮、王奉梅、林为林、张志红、程卫兵、翁国生、陶铁斧、陶伟民、陶波等。
1956年排演昆剧《十五贯》大获成功之后,相继排演了《西园记》《牡丹亭》《长生殿》《风筝误》《狮吼记》《渔家乐》《浮沉记》《少年游》《红泥关》《公孙子都》《乔小青》等剧目,其中新编昆剧历史剧《公孙子都》2006年获第三届中国昆剧节“优秀剧目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大奖”、“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国戏曲学会奖”,并在第四届巴黎中国戏曲节上荣获“塞纳大奖”。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塘路118号
电话:(0571)85231793
网址:www.zjkjt.com,设有“剧团介绍”、“昆曲鉴赏”、“最新动态”、“重要活动”等栏目,“最新动态”中预告演出活动与上演剧目。
江苏省昆剧院
1960年,江苏省苏昆剧团(苏州)的张继青等13位“继”字辈演职员到南京建立江苏省昆剧团一团,苏昆剧团则改为江苏省昆剧团二团。1972年,两团合并,驻苏州。1977年,一团重回南京,建立江苏省昆剧院。
演职员140多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10多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7人,“文华奖”1人。以“继”字辈和江苏省戏曲学校昆曲班的两届毕业生为骨干。著名演员有张继青、姚继焜、董继浩、范继信、姚继荪、吴继静、吴继月、林继凡、石小梅、胡锦芳、张寄蝶、黄小午、王亨恺、孔爱萍、柯军、李鸿良、钱振雄、单小清、徐云秀、程敏、龚隐雷等。
排演了《十五贯》《长生殿》《风筝误》《白蛇传》《墙头马上》《关汉卿》《牡丹亭》(精华版)、《绿牡丹》《小孙屠》《1699∙桃花扇》《汤显祖与四梦》等20多本大戏;还通过举办个人专场的形式,抢救和继承了300多出传统折子戏。
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公认为南昆的正宗代表。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朝天宫4号,原江宁府学故址。
电话:(0571)85231793
网址:“環球昆曲在线”(kunqu.jschina.com.cn),设有“剧院介绍”、“最新时讯”、“新剧动态”、“演出实况”、“名伶访谈”、“艺术探索”、“传习课堂”、“资料典藏”、“在线论坛”、“剧院足迹”、“票务在线”等栏目,会预告演出活动与上演剧目,网上可预订戏票。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前身为“民锋苏剧团”,1956年5月更名为“苏州市苏剧团”,10月更名为“江苏省苏昆剧团”。1977年11月,江苏省昆剧院建立后,留在苏州的江苏省苏昆剧团更名为“江苏省苏剧团”,1982年2月恢复原名。团内分设苏剧、昆剧两个演出团队。
演职员100多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10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3人。先后有“继”字辈和“承”字辈两代演员,目前八十年代的第四代演员和第五代“小兰花”青年演员已成为骨干。著名演员有庄再春、蒋玉芳、丁继兰、柳继雁、王芳、吕福海、杨晓勇、陶红珍、沈丰英、俞玖林、陈琳、沈国芳等。
除传统折子戏外,新编和排演了全本《窦娥冤》《钗钏记》《西施》《长生殿》(经典版)、《牡丹亭》(青春版)、《玉簪记》等,新编了昆剧现代戏《活捉罗根元》《焦裕禄》。其中由白先勇总策划,沈丰英、俞玖林等青年演员主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掀起了热潮。
地址:平门高长桥9号,昆剧团沁兰厅建于富仁坊巷。
网址:www.jsszkjy.com,设有“剧院动态”、“专题新闻”、“演出信息”、“演员介绍”、“名剧鉴赏”、“折子戏荟萃”、“院长寄语”、“论坛之窗”等栏目,“演出信息”栏预告演出活动与上演剧目。
北方昆曲剧院
1956年11月,文化部在上海举行南北昆曲观摩演出大会,北京组成了以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等为主演的北方昆曲代表团,后在此基础上于1957年6月22日组建北方昆曲剧院。初期演员以来自河北民间的北方昆弋老艺人为主体。1964年因排演昆剧《李慧娘》遭停演。1966年2月剧院被撤销。1979年3月恢复建制。
现有演职员200多人,其中一级演员10多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7人。著名昆剧前辈表演艺术家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马祥麟、侯玉山、沈盘生、白玉珍、魏庆林等曾在剧院任职和工作,培养了以李淑君、丛兆桓、洪雪飞、蔡瑶铣、杨凤一、王振义、史红梅、魏春荣、马宝旺、董萍等为代表的百余名专业昆剧演员。
整理和排演了全本传统剧目《荆钗记》《琵琶记》《西厢记》《连环记》《牡丹亭》《百花记》《玉簪记》《绣襦记》《钗钏记》《风筝误》《五人义》等,新编了历史题材剧《李慧娘》《晴雯》《文成公主》《南唐遗事》等,创作或移植改编了现代昆剧《红霞》《江姐》《奇袭白虎团》《审椅子》等。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路14号
电话:(010)63522110
网址:“北方昆曲网”(beikun.com)。设有“演出最新动态”、“北昆动态”、“精彩曲目”、“北昆名角”、“名段点评”、“图书、音像、出版物”、“戏迷俱乐部”等栏目,其中“北昆动态”发布演出活动信息,预告演出剧目与时间。
上海昆剧团
前身为上海市戏曲学校京昆实验剧团,1962年8月更名为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分京、昆二队。1973年11月撤销。1977年恢复,1978年改名上海昆剧团,俞振飞为首任团长。
现有演职员200多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14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9人10次、“上海戏剧白玉兰奖”6人。前辈艺术家有俞振飞、言慧珠和“传”字辈的沈传芷、朱传茗、华传浩、张传芳、倪传钺、郑传鉴、方传芸、薛传钢、王传渠、周传沧、邵传镛等,优秀演员有蔡正仁、王芝泉、华文漪、岳美缇、计镇华、梁谷音、刘异龙、张静娴、李雪梅、张军、沈昳丽、倪泓、吴双、黎安、谷好好、缪斌、黎安等。
继承和演出了250多出传统折子戏,整理、新编了《墙头马上》《贩马记》《牡丹亭》《烂柯山》《长生殿》《白蛇传》《钗头凤》《蔡文姬》《潘金莲》《唐太宗》《司马相如》《班昭》等30多出大型剧目。
地址:上海市绍兴路9号
电话:(021)64331935,(021)64371012
网址:“兰韵雅集”(www.lanyunyaji.com),设有“演出预告”、“上昆动态”、“台前幕后”、“对话名角”、“戏迷交流区”、“综合讨论区”、“资源共享区”等栏目,“演出预告”、“上昆动态”中预告演出和学术活动等。
湖南省昆剧团
前身为1960年2月成立的郴州专区湘昆剧团,1964年9月改名为“湖南省湘昆剧团”,1966年3月改名“湖南省昆剧团”。“文革”期间解散,1972年恢复,改名为“郴州地区湘昆剧团”;1984年6月改名为“湖南昆剧团”。
现有演职员100多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5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人,“小梅花”奖4人。著名演员有张富光、唐湘音、雷子文、文菊林、郭静蓉、孙金云、宋信忠、罗艳、傅艺萍、谭益友、左宗美、李忠良、唐湘雄、周福祥、周恒辉等,刘礼乐、彭峰林、刘娜、史飞飞、王福文、左娟等一批新秀已崭露头角。
发掘整理和创作演出大戏60多部,折子戏200多折。其中新改编的《荆钗记》获中国首届昆剧艺术节优秀展演奖、湖南省戏剧“田汉大奖”等;《一天太守》选调入中南海举行专场演出,并改名为《疯秀才断案》拍摄成电影;《雾失楼台》获全国昆剧汇演演出奖。代表剧目还有《武松杀嫂》《醉打山门》《见娘》《抢棍》《痴梦》《寻梦》《猜寄》《埋玉》《拾柴》《藏舟》等。
地址:湖南省郴州市人民西路36号
电话:(0735)2232828
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nyiyoulan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江苏省昆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