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音乐论译文选集》简介
《现代音乐论译文选集》这本书是由郑英烈著、译创作的,《现代音乐论译文选集》共有15章节
1
版权信息
书名:现代音乐论译文选集 ISBN号:978-7-5523-0927-0 作者:郑英烈 译者:郑英烈 责任编辑:陈涵卿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乐海...
2
前言
1980年秋,正当我如饥似渴埋头学习研究十二音音乐的时候,一位作曲系的研究生告诉我:“《音乐创作》第三期上有一首罗忠镕的歌曲叫《涉江采芙蓉》,好像是十二音的。”...
3
一、歌曲《涉江采芙蓉》的创作手法(《音乐艺术》1981年第3期)
罗忠镕同志用十二音技法为古诗《涉江采芙蓉》谱写的歌曲(见1980年《音乐创作》第三期)发表之后,引起了作曲界的广泛注意。这是一首试验性序列音乐作品。序列音乐没有...
4
二、罗忠镕《第二弦乐四重奏》试析(《音乐艺术》1981年第4期)
这是有关罗忠镕先生创作《第二弦乐四重奏》的最初信息,它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从此,我期待着这作品早日面世,默默地祈祝它成功。 没想到,作品从“还得花百分之九十九的时...
5
三、民歌主题与无调性和声的巧妙结合——贺桑桐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60周年(2007《第二届中...
怎样为民歌配和声,一直是我国作曲界人士所热切关注的问题。 抗日战争后期,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的作曲学生,抱着发展民族音乐的满腔热情,成立了学术性社团“山歌社”,...
6
四、朱践耳第一、二、四交响曲中的十二音用法(《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2期)
1960年,年富力强的朱践耳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成归国,决心把今后的工作重点放在交响音乐的创作上,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这一宏愿直至20年后才得以实...
7
五、基本集合对十二音和声的控制(原载于《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4期)
十二音作曲法的实质是它的和声问题。 从30年代到70年代的整整四十年里,西方理论家对十二音和声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对勋伯格十二音作品中的和声持怀疑态度的一派主要提...
8
六、从调性到无调性(《音乐研究》1989年第3期)
——兼论勋伯格的集合意识与集合思维 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它的故事如何引人入胜,也不在乎它的音乐如何扣人心弦,而是因为作曲家把和声发展的进程...
9
七、The Use of Twelve-Tone Technique in Chinese Musi...
Many Chinese composers, in the past decade, have combined twelve-tone technique ...
10
八、泛调性——调性发展的最高阶段
“泛调性”(pan-tonality)这个术语的含义是什么呢?连《哈佛音乐词典》的解释都是含糊不清的,甚至将它等同于“无调性”。下面是《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
11
九、匈牙利新艺术音乐的主要特征(《巴托克论文书信选》,人民音乐出版社)
(巴托克在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 在这八次讨论中,我准备向大家介绍匈牙利“新”艺术音乐的主要特征。一方面,它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艺术音乐的特色;另方面,它又与其...
12
十、二十世纪和声语言的演化概况
共性写作时期泛指十八至十九世纪。这个时期的调性是以主、属和声为基本因素,以“主-属”轴为标志的一个体系。尽管作曲家的风格千差万别,但都遵守这个共同的体系。 舒伯...
13
十一、非调性音乐的结构(上篇·缩简版)
改写说明 美国著名音乐理论家阿伦·福特(Allen Forte)1973年出版的《非调性音乐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Atonal Music...
14
十二、阿诺尔德·勋伯格年谱(《黄钟》2011年第1期)
1874 阿诺德·勋伯格9月13日出生于维也纳郊区。父撒姆尔·勋伯格(制鞋商),母泼琳·勋伯格。 1880 进小学。 1882 开始学小提琴。 1883“作为一...
15
附录
亲爱的莫先生: 很久以来,我一直服务于格根海姆基金会,给那些有一定成果的奖金申请人写鉴定。但理事们并非都像那些期望从我这里得到一份好鉴定的申请人那样,把我当作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