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尔德·勋伯格年谱(《黄钟》2011年第1期)
十二、阿诺尔德·勋伯格年谱
1874 阿诺德·勋伯格9月13日出生于维也纳郊区。父撒姆尔·勋伯格(制鞋商),母泼琳·勋伯格。
1880 进小学。
1882 开始学小提琴。
1883“作为一个未满9岁的孩子,我模仿和我的老师或表兄弟一起演奏的那些音乐,开始创作一些为两把小提琴演奏的小型(后来则是较大型)的作品。当我学会演奏Viotti,Pleyel和其他作曲家的小提琴二重奏时,我又模仿他们的风格”(《我的四首四重奏》引言, 1949)。
1885 进中学,创作进行曲、波尔卡。
1889 其父撒姆尔去世。
1891 1月22日离开学校,在私营银行当学徒。“我17岁以前的作品都离不开模仿我所了解的音乐——小提琴二重奏、由歌剧改编的二重奏,以及在公园里演奏的军乐曲。”(《我的演进》1949)。
1892 买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从“奏鸣曲”栏目中学习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的结构。
1893 夏天,为人声与钢琴创作第一首完整的作品《在梦里,我常见到你》(阿弗里德·古德作词)。
1894 作为业余管弦乐队“坡林尼亚”的成员,结识了他的辅导老师和后来的内兄阿历山大·策姆林斯基(Alexander Zemlinsky)。因作品《香蒲之歌》受到“坡林尼亚”乐队的奖励。10月,创作《三首钢琴小品》。
1895 辞去银行工作,专职担任莫德林合唱协会“Freisinn”合唱队、美得林男声合唱队和金属制造工人歌唱者联盟等三个合唱队的指挥。
1896 创作《六首钢琴小品》(四手)。9月1日至11月30日,为小乐队创作一首小夜曲(未完成)。
1897 3月22日,开始为弦乐队创作“加沃特舞曲”和“缪赛特舞曲”(属传统风格)。为弦乐四重奏创作《F大调谐谑曲》(7月27日);为人声与钢琴创作《少女的春天》(9月15日)。向捷姆林斯基提交一首《D大调弦乐四重奏》。
1898 从犹太教转为新教。开始指导他的第一个学生威尔玛·威伯·冯·威伯诺。7月,停止交响诗《春天之死》的创作,为男中音与钢琴创作《两首歌曲》(Op.1)。捷姆林斯基整理了勋伯格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Op.0),由菲茨纳四重奏小组于12月20日在维也纳公演。
1899 指导“贝多芬”男声合唱团,开始与捷姆林斯基的妹妹玛希尔德接触。创作一批声乐作品,包括列入作品号的《四首歌曲》(Op.2)。9月与捷姆林斯基及其妹妹在帕尔巴赫度假期间,根据理查德·德默尔的同名诗创作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Op.4)(完稿日期为12月1日)。
1900 指导工人合唱团。结识马勒的未婚妻阿尔玛·马利亚·辛德勒。2月12日,开始创作《G大调交响曲》(片段)。受维也纳作曲家协会提供的奖金所吸引,创作为丹麦诗人J.P雅各逊的诗谱曲的《古列之歌》(五位独唱者、朗诵、合唱与大型管弦乐队。未编作品号)。在给阿班·贝尔格的一封信里,勋伯格描述了该作品的一系列细节:“1900年3~4月间,我创作第一、二乐章,3月(实际上是1901年初)完成剩下部分。1901年8月开始配器,持续到1902年中。直至1903年才最后完稿,共写了118页。”
1901 10月18日,勋伯格与玛希尔德·捷姆林斯基在维也纳内城的路德教堂结婚。12月移居柏林,受聘担任恩斯特·冯·沃尔佐根创建的文人餐厅的乐队指挥。4月到9月,创作8首歌曲(歌词选自“德国歌谣”),将其提供给恩斯特·冯·沃尔佐根。勋伯格还为维也纳剧院创作了《我见过的许多女人》(歌词选自Emanuel Schikaneder的《阿卡狄亚的镜子》)。
1902 1月8日女儿格特鲁德(Gertrude)出生。经过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推荐,勋伯格受聘于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教授和声。3月18日,六重奏《升华之夜》在维也纳首演。
1903 夏末,携妻女回维也纳,会见了马勒。2月,完成前一年开始创作的交响诗《佩利雅斯与梅里桑德》(Op.5)。完成《歌曲六首》(Op.3)。改编四手联弹钢琴曲,包括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洛尔青的《军械技工》、舒伯特的《罗莎蒙德》等。11月底,开始创作《六首歌曲》(Op.8)中的《手臂的外套》(Op.8,No.2),接着创作《自然》(Op.8,No.1)。
1904 1904—1905年冬季学期,在“Schwarzwald”学校任教,他的第一批学生包括阿班·贝尔格、安东·韦伯恩、亨利策·雅洛维茨和欧文·斯坦。3月,为弦乐四重奏创作《D小调赋格曲》(未完成)。同时开始写作《D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Op.7)和继续写作管弦乐伴奏的《六首歌曲》(Op.8,No.4,5),《D大调弦乐五重奏》。
1905 1月25日,在勋伯格亲自指挥下,《佩利雅斯与梅里桑德》(Op.5)首演。4月6日,完成管弦乐队伴奏的歌曲(Op.8)。9月26日,完成《第一弦乐四重奏》。9~10月间,完成1903年12月和1904年1月开始创作的《八首歌曲》(Op.6)。4月至9月,写作7首卡农和一些歌曲以及《G小调交响曲》的草稿。
1906 6月22日,儿子乔治诞生。
7月25日,完成为15件独奏乐器的《第一室内交响曲》(Op.9);开始《第二室内交响曲》的创作,后者直至1940年才完成,编号Op.38)。
1907 在画家理查德·格斯特的帮助下,加强对绘画的研究。
为参加作品有奖比赛,创作《世界和平》(混声合唱,Op.13)。2月8日,《第一室内交响曲》(Op.9)首演,由维也纳皇家歌剧院乐队的全部木管和罗斯四重奏小组演出。3~4月间,为人声与钢琴创作《两首叙事曲》(Op.12),《两首歌曲》之一《我可以不感谢你》(Op.14,No.1),和许多其他歌曲的草稿。
1908 2月2日,完成《两首歌曲》之二《在冬日里》(Op.14, No.2)。完成前一年3月开始创作的《第二弦乐四重奏》(Op.10)。这个时期,勋伯格的作品以打破传统风格为标记:调性的瓦解和过渡到表现主义时期。12月21日,《第二弦乐四重奏》(Op.10)首演。
1909 创作《在海滩》(人声与钢琴,完稿于2月8日)。2月和8月,创作《三首钢琴曲》(Op.11),勋伯格写道:“这类作品的首次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时完成了为斯蒂芬·乔治十五首诗谱曲的组歌《空中花园》(Op.15),此作品“打破了过去美学的所有局限”。5月23日至8月11日,在Steinakirchen避暑胜地创作了《五首管弦乐小品》(Op.16),“(都是1至3分钟长的作品),彼此没有联系,不间断的作音色、节奏和调式的变换”。创作单人剧《期待》(Erwartung)(Op.17)(完稿日期是1909年10月4日)。
此时的勋伯格已摈弃传统调性,创造了一种被错误地称为“无调性”的新乐风;也许乐风的转变给作曲家带来更强烈的创作冲动。这一年是勋伯格多产的一年。但新乐风作品的公演,使勋伯格陷入极端的困境。他的作品虽然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音乐界的广泛关注,但在维也纳却遭到猛烈的攻击。两场由他的学生(包括韦伯恩和贝尔格)创作的作品音乐会,招来一些人利用他的教师身份对他进行诋毁。当时,他的收入全靠教课酬金,并且正在申请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的教师职位,因而给他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1910 潜心研习绘画,作品首次展出。1月14日,《古列之歌》第一乐章(钢琴谱)首演。《三首室内管弦乐小品》中的两首的完稿日期为2月8日。6月,完成音乐剧《命运之手》(Op.18)的歌词,9月9日开始作曲,但该作品直至1913年11月才完稿。
1911 年末,在斯特恩音乐学院作题为《音乐创作的美学与规律》的讲座。
2月19日,创作《六首钢琴小品》(Op.19)中的5首;最后一首的草稿是6月17日根据对马勒葬礼的感受来设计的。7月,完成他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和声的理论》,题献给马勒。12月9日,完成《心花》(Op.20,为女高音、钢片琴、簧风琴和竖琴)。同日,《世界和平》(Op.13,管弦乐伴奏版本)首演,由弗朗茨·施雷克指挥。
1910年秋至1911年夏,勋伯格作为无薪教师在音乐学院任教(即非正式编制,酬金由学生直接交付)。可怜的经济状况,未能得到公众的承认,以及政治上受到反犹太主义的排斥,使他厌恶维也纳。1911年秋,他移居柏林,在那里,他较能得到人们的理解,感到更有发展前途,处境有所改善。
1912 2月21日,应捷姆林斯基之邀,赴布拉格指挥他的《佩利雅斯与梅里桑德》。他的学生和朋友康定斯基、韦伯恩等为他编辑“作品选”,由Piper&Co.出版。12月,在阿姆斯特丹作短期逗留后,赴圣·彼得堡指挥《佩利雅斯与梅里桑德》(作为济洛季音乐会系列的组成部分)。
3月12日,首次将阿伯特·吉罗德21首诗《月迷皮埃罗》设计为用朗诵调(Sprechstimme)和室内乐表演的形式。10月16日,《月迷皮埃罗》在柏林首演。12月3日,《五首管弦乐小品》(Op.16)在伦敦首演。
1913 2月23日,《古列之歌》在维也纳首演,由弗兰茨·施雷克执棒,大获成功。11月9日,完成《四首歌曲》(管弦乐伴奏)中的第1首(Op.22,No.1)。11月20日,完成音乐剧《命运之手》(Op.18)。
1914 亲自在萊比锡指挥《古列之歌》,在阿姆斯特丹和伦敦指挥《五首管弦乐小品》(Op.16)。1月29日,在布拉格,由捷姆林斯基执棒首演他的《六首歌曲》(Op.8)中的第2、5、6首。11~12月,完成《四首歌曲》(Op.22)的第2、3首。
许多秋季的演出计划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取消。
1915 4月在维也纳指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开始清唱剧《雅谷天梯》(题材取自圣经《创世纪》)歌词的创作。12月,应征入伍, (从事军乐队工作)。
1916 结束后备军官训练,10月,因健康原因,经维也纳作曲家联盟的请求,被批准无定期离开部队。为一次部队联欢晚会,创作了《钢铁之旅》(弦乐四重奏与钢琴)等几首进行曲。全部完成《四首歌曲》(Op.22)的创作。
1917 夏末,再次应召入伍,被派到有维也纳音乐精英荟萃,为部队服务的“示范管弦乐团”工作。年底,以身体不合格为由正式离开部队。起草《爱之歌》(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竖琴)(未完成)。5月,完成《雅谷天梯》的歌词;6月,开始其音乐创作。一直继续到1918年,1921—1922年。
1918 大战结束后的头几年,勋伯格在演出和教学上所付出的时间比作曲还要多。秋天,他创建了“民间演出协会”,旨在促使听众习惯于现代音乐的音响。音乐会每周举行一次,内容全是现代作品,演奏者都是一些有才华的年青音乐家,每首作品都由勋伯格亲自把关,或由他排练,或由他委派的指挥主持排练,为的是保证作品诠释上的准确性。作品包括的范围很广,作者都是一些——用勋伯格的话来说——真正的知名人士。头两年,勋伯格不让自己的作品上演,节目单上包括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德彪西、拉威尔、韦伯恩、贝尔格以及许多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几年之后,由于奥地利货币持续贬值,协会的活动被迫中止。
这一年勋伯格很少创作,只起草一首弦乐七重奏作品和一首钢琴作品。
1919 汉斯·艾斯勒、鲁道夫·科利希、卡尔·兰科等成为勋伯格的学生。
1920 在维也纳歌剧院指挥演出《古列之歌》。3月,开始写作管弦乐队演奏的《帕萨卡利亚》;为“民间演出协会”将《五首管弦乐小品》(Op.16)改编成室内管弦乐队版本。7月,创作《钢琴曲五首》(Op.23)的前两首并起草第4首;8月,开始创作《小夜曲》(Op.24)。秋天,应邀赴荷兰出席首届马勒音乐节,被提名为“国际马勒联合会”会长。在阿姆斯特丹指挥演出和讲学。
1921 在阿姆斯特丹指挥演出《古列之歌》。6月,与家人和几个学生到马特西疗养地,因其犹太血统,被当地政府勒令离开。
为“民间演出协会”排练《月迷皮埃罗》。此后几年里,“皮埃罗”演出团多次出国演出。
改编《南方的玫瑰》和《礁湖华尔兹》。7月,创作《钢琴组曲》(Op.25)中的“序曲”和“间奏曲”(全曲完成于1923)。10月6日,完成《小夜曲》中的《进行曲》。为“民间演出协会”的室内乐组改编了大量作品,包括里格的《烂漫组曲》、马勒的《大地之歌》和《旅行者之歌》等。
1922 在布拉格指挥演出《月迷皮埃罗》。2月,起草《小提琴协奏曲》的开始部分。4月末,改编巴赫的合唱序曲《上帝、造物主、圣灵降临》。中断《雅谷天梯》的创作(该作品被搁下来,直到1961年6月16日才获得首演)。11月开始创作《主题与变奏》(为圆号、钢琴、两支小提琴、簧风琴)(第四变奏之后又中止)。将《古列之歌》中的《木鸽之歌》改编为室内管弦乐队与人声演奏。
1923 反犹太主义的舆论与行动越来越明显,勋伯格不得不中断与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亲密关系。
1月30日,《木鸽之歌》在哥本哈根首演(勋伯格指挥)。介绍一种“只有音与音之间相关联的十二音作曲法”,彻底打破了和声的传统观念。(见勋伯格写于1941年的《用十二音作曲》)。2月,完成1920年就开始动笔的《五首钢琴曲》(Op.23)。2~3月,完成《钢琴组曲》(Op.25)。4~5月,完成《小夜曲》(Op.24)。
“十二音作曲法”已进入成熟阶段,在哥本哈根一次音乐会上,勋伯格与威尔哈姆·汉森出版社建立了关系,随后该社出版了他的《五首钢琴曲》(Op.23)和《小夜曲》(Op.24)。这两部作品代表着过渡到他的新作曲法的最后阶段。
10月18日,勋伯格的妻子玛希尔德去世。
1924 在多纳斯庆根音乐节上指挥演出《小夜曲》。维也纳和其他城市通过演出他的作品来庆祝他的50诞辰。《期待》在布拉格首演;《幸运之手》在维也纳首演。7月5日继续前一年已动笔但因病和妻子去世而中断的《木管五重奏》(Op.26)。8月26日,完成《五重奏》的第四乐章,题献给他的孙子波比(1923年生)。10月底,开始《组曲》(Op.29,钢琴、三支单簧管与弦乐七重奏)的写作。
8月28日,和学生鲁道夫·科利希的姐姐——格特拉·科利希结婚。
1925 为了去西班牙旅行演出《皮埃罗》的需要,按《皮埃罗》乐队的编制改编了约翰·施特劳斯的《皇帝圆舞曲》。6~8月,继续写作《组曲》(Op.29),创作四首混声合唱曲(Op.27)。接着又创作另一组《三首混声合唱的讽刺歌曲》(Op.28)。
受聘于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担任高级作曲班的专职教师。由于阑尾炎动手术,赴任日期延迟到1926年初。
1926 年初,到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上任,被吸收为该院评议会成员。为保证有充分时间作曲,他与校方商定,每年在柏林的时间不超过六个月。当时的院长是画家马克斯·莱伯曼。勋伯格在柏林积极参与该院的艺术、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他的建议常被采纳。
3月26日,在柏林写作卡农曲《他想跟着地球跑》的歌词(1934年写作音乐)。5月1日,完成《组曲》(Op.29)。接着集中精力写作《管弦乐变奏曲》(Op.31),这是他第一次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大型管弦乐队作品。
1927 在柏林、巴黎和西班牙指挥音乐会,并到法国巴黎大学讲学。
为指挥演出自己作品,被邀到柏林广播电台。规划一所培养创作风格的国际性学校。经过多年中断之后,恢复与瓦西里和尼娜·康定斯基的友谊。9月和10月,回到维也纳,他的新学生中,有尼科斯·斯卡尔科塔斯,阿非里德·凯勒,彼得·谢赫特等。
1月24日至3月8日,接受美国艺术赞助人伊丽莎白·库利奇的委托,创作《第三弦乐四重奏》(Op.30)。3月3日,创作一首男中音的十二音歌曲。7月12日,完成一部宣扬犹太复国主义的戏剧《圣经之路》。9月14日,起草一首弦乐四重奏。11月14日,为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设计音列表。9月19日,在维也纳首演《第三弦乐四重奏》(Op.30),作品所题献的伊丽莎白·库利奇(赞助人)出席。
1928 年初,在伦敦指挥《古列之歌》,又赴瑞士巡演。
4月8日,为德国作曲家联盟成立25周年创作一首三声部(三个调)的卡农。8月21日,完成《管弦乐变奏曲》(Op.31)。10月11日,完成巴赫的《♭E大调序曲与赋格》改编谱(管弦乐队)。在歌剧《摩西与亚伦》的剧本编写上,他再次面临犹太文化与犹太统一体的宗教涵义问题。该剧的歌词写于10月3日~16日(此时勋伯格依然称其为“清唱剧”)。而另一份较早的草稿可追溯到1926年。主题素材取自旧约圣经记载的原型,由勋伯格审慎地改编,加进一些非圣经因素。12月2日,《管弦乐变奏曲》(Op.31)在柏林由柏林爱乐交响乐团首演。
1929 1~3月,创作混声合唱《三首民歌》(前一年12月开始);同时创作《四首德国民歌》(独唱与钢琴)。勋伯格于前一年的9月受“德国工人合唱协会”之委托写作一部男声合唱作品,3月15日完成并提交了其中的一首:《幸运》(Op.35,No.4);4月,完成《钢琴曲》(Op.33a)。8月3日,完成独幕歌剧《从今天到明天》(Op.32),这是第一部完全用十二音列为基础写成的戏剧作品,歌剧的歌词由马克斯·布朗达(勋伯格第二任妻子格特拉的笔名)所作。
1930 2月1日,歌剧《从今天到明天》(Op.32)由伟廉斯坦·伯格指挥,在法兰克福歌剧院首演。随后又在勋伯格亲自指挥下,由柏林广播电台播出。在柏林电台的协助下,勋伯格的作品得以源源不断地介绍给听众。10月,在布拉格举行题为《关于“新音乐”,“落伍的音乐”,“风格与观念”》的讲学。2月19日至3月9日,完成《六首男声合唱曲》(Op.35)中的另四首(全部歌词由勋伯格自己创作),并交付柏林“Bote&Bock”出版社出版。5月7日,在柏林开始起草《摩西与亚伦》的音乐,持续至7月和9月之间。接着,为影院创作某默片的背景音乐(Op.34)。11月6日,该作品在柏林科罗歌剧院首演。
1931 3月,在柏林广播系统讲学。继续《摩西与亚伦》的创作(第一幕的结尾和间奏曲,第二幕的开始部分)。10月8~10日,创作《钢琴曲》(Op.33b)。《六首男声合唱曲》于10月24日首演。这一年,由于健康的原因,10月后勋伯格曾待在巴塞罗那。
1932 由于政治原因,推迟他回柏林的时间。抵制反犹太主义的力量,在普鲁士艺术学院只能处于隐蔽状态。勋伯格于六月被迫回到变化无常的柏林之后,德国犹太人的处境已经再清楚不过了。5月7日,女儿诺丽娅(Nuria)在巴塞罗那出生。2月21日,《四首歌曲》(人声与管弦乐)(Op.22)在法兰克福首演。3月,在巴塞罗那完成《摩西与亚伦》的第二幕。这部歌剧最终未能完成,第三幕只有歌词和少量的乐谱草稿。6月初离开巴塞罗那返回柏林
1933 1~2月间,为人声与钢琴创作《歌曲三首》(Op.48)。3月,起草一首钢琴协奏曲的开始部分。4月,创作《生日卡农曲》题献给音乐学家卡尔·恩格尔。接受巴勃罗·卡萨尔斯(著名大提琴家)的邀约,创作《D大调大提琴与乐队协奏曲》,并将G.M.蒙的《羽管键琴协奏曲》改编为声乐与钢琴。应科里斯四重奏组的请求,将亨德尔的《B大调大协奏曲》改编为《弦乐四重奏与管弦乐队协奏曲》(完成于9月)。
国家社会党人掌权后,学院院长马克思·冯·西林斯在一次评议会的会议上宣布: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必须在学院内肃清犹太人的影响。”这无异于宣告勋伯格的出席是不受欢迎的,勋氏随即退出会场。5月离开柏林,暂居法国,但在那里未能找到新的稳定的经济来源。9月,终于被学院以“违反合同”为借口而解聘。这一年发生的事,彻底改变了勋伯格的生活。他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因而深感愤慨。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本来就是扎根于德国音乐的。其实他早已有预感,在他1932年9月23日写给阿班·贝尔格的信中,已流露过他那极端矛盾的心情:在现实的处境中,他不得不完全站在犹太人一边;而作为一个作曲家,他仍然忠于德国的传统。
7月在巴黎回归犹太教。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勋伯格接受了波士顿一所音乐学院的邀请,于10月25日携妻女乘船去美国,10月31日到达纽约。执教于波士顿和纽约的马尔金音乐学院。
1934 在士顿交响乐团的一次音乐会上,亲自指挥演出《佩利雅斯与梅里桑德》。在芝加哥大学举行“用十二音作曲”的讲座。勋伯格到美国后的一系列活动深受各界欢迎,但终于经受不住波士顿气候的强烈变化和每周往返于波士顿和纽约之间的旅途劳累,病情越发严重。3月,不得不放弃波士顿的职位移居纽约,到纽约州南部的楚多奎休养。同时收到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和芝加哥的聘书,但由于健康原因不敢接受。秋天,又从纽约转到洛杉矶,在好莱坞租了一所房子。结识了愿为他出版新作的出版者——纽约G·舍默出版社社长。
9月26日,在布拉格,科里斯四重奏组和布拉格广播乐团首演了由亨德尔原作改编的《弦乐四重奏与管弦乐队协奏曲》。应马丁·伯恩斯坦的要求,创作《弦乐队组曲》(手稿注明完稿于10月23日)。
1935 在南加州大学授课,兼教私人学生,约翰·凯奇成为他的学生。
改编《第一室内交响曲》为管弦乐队演奏(Op.9B)。5月18日,《弦乐队组曲》在洛杉矶首演。11月7日,《D大调大提琴与乐队协奏曲》在伦敦首演。12月27日,《第一室内交响曲》由作者指挥在洛杉矶首演。
1936 被洛杉矶加州大学正式聘为教授,迁入布伦特坞公园的新居,在此度过余年。与乔治·格什文成了朋友。4月27日至7月26日,创作《第四弦乐四重奏》(Op.37)。9月,完成前一年开始的《小提琴与乐队协奏曲》(Op.36)。
1937 教书和旅行。丹佛和哥罗拉多等地举行了专门演出勋伯格及其学派作品的音乐节。
阿米塔茨编辑的《勋伯格选集》于5月问世,作者有恩斯特·克热内克,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等。5月26日,其子罗诺德(Ronald)出生。
1月9日,《第四弦乐四重奏》(Op.37)在洛杉矶首演。5~9月,改编布拉姆斯《G小调钢琴四重奏》为乐队演奏谱。
1938 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勋伯格想方设法帮他的德奥亲友移居美国。他的大女儿格特鲁德(第一任妻子所生)一家和捷姆林斯基夫妇到达纽约。而长子乔治·勋伯格一家却在最坏条件下依然生活在德国直至二战结束。
5月7日,布拉姆斯作品改编曲在洛杉矶首演。8月1日至9月22日,应雅各·山德林(犹太教教士)之邀约,写作合唱作品《柯尔·尼德略》(朗诵、合唱与小型乐队)(Op.39)。勋伯格将希伯来赎罪日前夕所唱的传统调式的祈祷歌发展成自己的旋律变体。10月4日(赎罪日前夕),由作者亲自指挥在洛杉矶首演。
1939 完成《第二室内交响曲》(Op.38),该作品早在1906年完成《第一室内交响曲》(Op.9)之后就开始动笔。
1940 为录音而指挥《月迷皮埃罗》。12月6日,《小提琴协奏曲》(Op.36)在费城首演,独奏者路易斯·克拉斯纳。【注】克拉斯纳即委约并首演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的那位小提琴家。
1941 三子劳伦斯1月27日出生。4月11日,勋伯格夫妇和女儿诺丽娅成为美国公民。
为管风琴写作一首奏鸣曲的两个段落(8月7日)。8~10月间,为管风琴创作《宣叙调变奏曲》(Op.40)。
1942 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暑期班讲课。从伦敦传来《月迷皮埃罗》成功演出的消息。1月12日,完成《第二室内交响曲》(Op.38B,两架钢琴版本)。3月12日至6月12日,受作曲家同盟之委托,为其20周年纪念创作《拿破仑颂歌》(Op.41)(为弦乐四重奏、钢琴和朗诵)。下半年,应他的学生奥斯卡·列万特的请求,创作《钢琴协奏曲》(Op.42)。9月,完成教程《作曲入门楷模》一书。
1943 在暑期班授课。写作音乐教学法教程。设计绘制五线谱的机械模型。
6月20日至7月3日,应纽约“Schirmer”出版社社长卡尔·恩格尔之约,创作管乐队演奏的《主题变奏曲》(Op.43)。恩格尔先生邀请一位杰出的当代作曲家写这个作品,其目的无非是想丰富美国木管乐队的曲目,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勋伯格在美国公众中的名望。8月,由于木管作品的难度可能超过大多数美国管乐队所能胜任的水平,勋伯格的女婿菲力克斯·格雷斯勒建议他把这新作品再改编为交响乐队的版本。10月,管弦乐队版本的《主题变奏曲》(Op.43B)终于完成。(木管版本编号为Op.43A)。
1944 勋伯格的70岁诞辰是用演出作品的方式来庆祝的。几年来,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在后来(1947年1月6日)给约瑟夫·鲁费尔的信中写道:“自1944年2月以来,我就没有真正好过。首先是糖尿病;其次,气喘也逐渐加重。后来,眩晕和昏厥时有发生,并伴随着视力障碍。所有这一切,据说是因为神经紧张而引起的。”过完70岁生日,按学校规定,不得不退休。洛杉矶加州大学授予勋伯格“荣誉教授”(即荣誉退休而保留头衔的教授)的头衔。本来指望退休后有更多时间去完成很久以前便开始的一些工作项目。但在大学工作8年之后所能领到的退休金是如此之少,以致不得不继续给私人学生授课。
2月6日,《钢琴协奏曲》(Op.42)在纽约首演,指挥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钢琴独奏爱德华·施托尔曼。10月20日,《主题变奏曲》(Op.43B)由谢尔盖·库谢维茨基执棒,在波士顿首演。
1945 为了排除生活困扰,专心致志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决定向“格根海姆”基金会申请援助,却遭到拒绝。【注】请参阅后面的“附录”。
8月,应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之邀约,为好莱坞的保龄球音乐会创作《号声齐鸣》(取自《古列之歌》的动机)。9月21~30日,受那坦尼尔·希尔克雷特的邀请,创作为合唱队与管弦乐队的《序曲》(Op.44),作为特大型作品《创世记组曲》的组成部分。这是一部由希尔克雷特、勋伯格、亚历山大·坦斯曼、达律斯·米约、马里奥·卡斯泰尔诺沃-泰代斯科、恩斯特·托赫、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等知名作曲家合作的作品,在韦尔纳·简森的指挥下,于11月18日在洛杉矶首演。
1946 与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老朋友恢复联系。到芝加哥大学讲学,并建议该校成立音乐系。应邀到普林斯顿大学参加该校200周年校庆并接受荣誉博士学位。6~9月,应哈佛大学音乐系之邀,为1947年春即将召开的一个研讨会创作一首《弦乐三重奏》(Op.45)。8月2日,勋伯格心脏病突发,几乎丧命,经医生百方抢救,才从死神手里夺回他的生命。木管乐队版本的《主题变奏曲》(Op.43A)6月27日在纽约由古德曼管乐队首演。写作教程《和声的结构功能》。
1947 被推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会成员,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亲往纽约参加成立大会和发表演说,只好把讲话录成唱片空邮给大会。《弦乐三重奏》(Op.45)在哈佛大学首演。8月,受库谢维茨基音乐基金会之委托,创作清唱剧《一个华沙的幸存者》(Op.46)。该作品的歌词为勋伯格自己所作(其中有德文/英文并带有希伯来文的祈祷词)。撰写教程《和声的结构功能》并整理文集《风格与观念》。
1948 6月24日和26日,创作混声合唱《三首民歌》(Op.49)。完成教程《作曲基本原理》(Fundamental of Musical Composition)。11月4日,《一个华沙的幸存者》(Op.46)在新墨西哥首演。
1949 9月13日为勋氏75岁诞辰,事先他接到去欧洲讲学并参加纪念他生日的庆祝活动的邀请,但考虑再三,终因健康状况不允许而谢绝。接受“维也纳市公民”的荣誉称号。为小提琴家Adolf Koldofsky创作小提琴和钢琴伴奏的《幻想曲》(Op.47),9月,在勋伯格75岁生日那天首演。4月,创作混声合唱《千禧年》(Op.50A),歌词选自达哥伯特·D·鲁尼的诗集《约旦之歌》,10月29日在非克林根首演。6月10日完成混声合唱与管弦乐队《以色列依然存在》。6月底,创作混声合唱《三首民歌》(Op.49),源于20年代末为Peters出版社改编的那些民歌旋律。
1950 健康恶化,立下遗嘱。6月20日至7月2日,钱佐·维纳佛邀请勋伯格为他的《犹太音乐选集》提供作品,于是,勋伯格创作了无伴奏混声合唱《诗篇130篇》(Op.50B)。9月29日至10月2日,创作《现代诗篇》(Op.50C)(朗诵、混声合唱与管弦乐队)。勋伯格文集《风格与观念》一书由勋伯格的学生迪卡·纽林编辑,纽约哲学图书馆出版。
1951 勋伯格被耶路撒冷以色列音乐学院授予“名誉院长”称号。《摩西与亚伦》中的《围着金牛跳舞》于7月2日在赫尔曼·谢尔欣执棒下于达姆斯塔特首演。继续《现代诗篇》的创作,终于在去世前10天搁笔而未完成。7月13日,勋伯格在洛杉矶与世长辞,终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