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礼——亚洲人对领导能力与公众利益的理想》简介
《德与礼——亚洲人对领导能力与公众利益的理想》这本书是由创作的,《德与礼——亚洲人对领导能力与公众利益的理想》共有12章节
1
前 言
真正的领袖的本质,它在人类治理中与学问、美德和教育的关系,今日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这些问题自历史和文明诞生以来,一直以某种形式向人类...
2
第一章 孔子的君子观
1916年,日本自由民主的主要支持者吉野作造(1878—1933)在讨论日本立宪政府的前景时,首先分析了宪法结构,指出了正式立法与维持它们的政治文化之间的区别:...
3
第二章 佛陀和罗摩的高尚之道
在所谓的轴心时代,关于高尚品德的理想,印度有两个可以对比的(也有些矛盾的)例子。这种理想最初只适用于统治精英,但后来或多或少被概括为一种适合所有人的价值。与佛教...
4
第三章 佛教精神与中国的“礼”
现在,我们回到佛陀的“高尚品德”,并且试问,当佛教传播到东方时,它有没有遇到如下类似的问题:它的“精神美德”、它的超越世界的涅槃追求,如何与东亚本土的道德礼仪相...
5
第四章 圣德太子宪法与早期日本的社会秩序
在6至7世纪,从文字上确定(如果不是实际形成)早期日本文明的关键人物通常被认为是圣德太子(574—622),当时他被推古天皇(592—628年在位)任命为摄政王...
6
第五章 再探菊与刀
说儒学很少在公众面前出现,并不意味着它从平安时代(794—1185)的日本官方生活中完全消失了。儒家典籍仍然是中国学问的一个正式部分,受过教育的日本人都被要求熟...
7
第六章 中国宋代的新兴领袖和文治社会
林罗山在回答德川家康关于“合法性”是否只是简单的权宜之计的问题时谈到,道德价值观(即对与错)和人类道德关系是天地构造和运行的基础,与四季交替中所见的自然秩序相一...
8
第七章 日本德川时代的文治与武治
在日本,即使在新儒家思想广泛传播的德川时期,乡约作为一个组织远不如在朝鲜成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日本根深蒂固的地方组织体系和牢固的封建等级关系。 (1) 然而...
9
第八章 近代日本的公民与臣民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执政者承诺建设现代国家,一个新的公民观念随之形成,正如福泽谕吉所说,它将由一个声称促进公义的国家直接实现,并按照现代文明和新式礼仪的标准...
10
第九章 20世纪中国的“新民”
20世纪初,中国研究儒学价值与现代国家公民身份问题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1873—1929)。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出版家、立宪运动活动家(与日本同时代的吉野作造的...
11
结 语
在本书的开头,我们(“我们”包括与我一起看到这里的读者)决定不从德与礼这一主题的预设定义出发,而是对其在不同地区传统中可能具有的含义进行开放式探索。我很自然地从...
12
征引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