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注释
[1]奥蒂莉(Ottilie von Goethe,1796—1872)是歌德的儿媳妇,因歌德的妻子早已过世,家务实际由儿媳主持。爱克曼原文中的“歌德夫人”实指奥蒂莉,我译作“小歌德夫人”。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瓦尔特(Walter),一个名叫沃尔夫冈(Wolfgang),此处提到的为前者。
[2]拉丁文常用的问候语:您好。
[3]柯塔(Johann Cotta, 1764—1832),耶拿的出版商,以系统出版歌德、席勒的作品而享誉文坛。
[4]克内勃尔(Karl Ludwig von Knebel, 1744—1834),作家,歌德的老友,早年也曾在魏玛宫廷任职。
[5]克罗伊特(Kräuter, 1790—1856),从1814年起担任歌德的秘书和图书管理员。
[6]哈根(August Hagen, 1797—1880)系当时一位颇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奥尔弗里特与李塞娜》是他写的一部叙事长诗。
[7]德国人习惯说的东海(Ostsee)即波罗的海。
[8]《艺术与古代》(Kunst und Altertum)是歌德自己办的一份文艺评论杂志。
[9]傅恩施坦(A. Fürnstein, 1783—1841),一位从小就瘫痪了的德国作家和诗人,歌德曾于前一年到波希米亚访问他,鼓励他创作取材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生活的诗。
[10]发明(Erfindung)指凭空臆造。
[11]叶芙根尼娅(Iphigenie),《荷马史诗》中征讨特洛亚的希腊主将阿伽门农之女。古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德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诗人拉辛以及歌德自己,都以她的遭遇为题材,创作出了传世的悲剧。
[12]魏玛老公爵夫人安娜·阿玛丽亚在城市南边的夏宫所在地,其林苑中的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13]《华伦施坦》是席勒的戏剧三部曲,主人公华伦施坦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的德方统帅。第二天要演第三部《华伦施坦之死》。
[14]亚历山大·洪堡和威廉·洪堡两兄弟都是歌德的朋友,此处指哲学家、教育家威廉·洪堡。
[15]感伤的诗(sentimentale Gedichte)和质朴的诗(naive Gedichte, 朱光潜等先生都译为素朴诗),席勒用以区分近代浪漫主义诗歌和古典主义诗歌的术语。前者偏重感情抒发近乎多愁善感,后者强调自然、质朴有如现实主义。
[16]《赫尔曼与多罗苔》是歌德的一部叙事长诗。爱克曼所记可能有误,歌德此处提到的应该是他另一部剧作《私生女》。
[17]《玛丽温泉哀歌》是歌德晚年写的组诗《爱欲三部曲》的第二首。诗成于1823年9月5日至12日,也就是在与爱克曼谈话之前一个月多一点。记的是74岁的老诗人在温泉疗养时狂热地爱上了19岁的少女乌尔莉克·莱维佐夫,因而承受了失恋的痛苦和断念的考验。
[18]这儿列举的都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著名剧作家。
[19]勃朗峰海拔4807米,是瑞士和欧洲第一高峰;吕内堡荒原在德国北部,海拔低而平坦。
[20]指由英国炮兵军官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 1772—1828)发明的简易火箭,其后主要用作了照明弹和信号弹。
[21]典出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传说。
[22]阿里俄斯托(Ariosto),15世纪的意大利诗人。
[23]《罗马哀歌》是歌德用古希腊庄严的哀歌体写的组诗,记叙诗人旅行意大利的经历,诗中不乏性爱描写;拜伦的《唐·璜》是一部讽刺诗,同名主人公为好色之徒,诗体格律和语言活泼、流畅、讥讽但也显轻佻。
[24]卡尔德隆(P. Calderon, 1600—1681),西班牙巴洛克戏剧大师。
[25]卢斯(I. H. Roos, 1631—1685),德国著名画家。
[26]引自《浮士德》第一部《瓦普几斯之夜》一场。
[27]歌德这些谈话有夸大预感(Antizipation)作用之嫌,似与以前强调创作要以实践为本的提法矛盾。
[28]拉姆贝格(Johann Heinrich Ramberg, 1763—1840),德国画家,擅长书籍插图画和铜版蚀刻画。
[29]吕斯代尔(S. J. v. Ruysdael, 1628—1682),17世纪荷兰风景画家。
[30]西赛罗(Cicero,前106—前43),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政治家和演说家。
[31]切里尼(B. Cellini, 1500—1571),意大利金匠、雕刻家、作家,其堪称杰作的自传由歌德译成德语后于1796年刊登在席勒主编的《时序女神》杂志上。
[32]“健壮有力的哈勒姑娘”指特雷萨·雅可卜(Therese von Jakob,1797—1870),年前她寄了一些自己翻译的塞尔维亚民歌给歌德。
[33]沃尔特·斯科特(Walter Scott, 1771—1832),杰出的苏格兰小说家,长篇历史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作为《艾凡赫》(亦译《萨克孙杰后英雄录》)。
[34]迷娘是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一位意大利少女。
[35]指拜伦未完成的剧作《残废人变形记》的主人公驼背丑八怪。
[36]《赫尔曼与多罗苔》是田园牧歌风的叙事诗。
[37]典出《圣经·旧约·撒母耳记》第九至十章。
[38]阿尔法公爵(F. A. Alba, 1507—1582),西班牙统帅和驻尼德兰执政官,残酷镇压尼德兰人民起义的元凶和刽子手。
[39]《拉摩的侄儿》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狄德罗的小说,歌德在评介之前已把它翻译成德语。
[40]蒲伯(Alexander Pope, 1688—1744),英国新古典主义诗人。
[41]在这篇谈话里歌德对拜伦细加评说,涉及的方面很多,观点却未必都正确;但作为诗人论诗人很是值得注意。
[42]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所谱曲的歌剧《欧里扬特》1823年在维也纳公演,一如歌德所说很不成功。
[43]维迦(Lopez de Vega, 1562—1635),西班牙剧作家,以多产著称,据说有作品近1500部。
[44]路克里提亚(Lucretia),一位古罗马贵妇人,被国王塞克斯特奸污后为激励丈夫和族人报仇雪耻而当众自刎,结果引发内战。斯克夫拉(Scävola),古罗马英雄,单身潜入敌营行刺敌方国王被擒,遭受酷刑宁死不屈,敌人不但没有杀他,反而退兵求和。
[45]这一段涉及德国13世纪的众多史实。当时德国为所谓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盟主,弗里德利希二世为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帝国的皇帝,常与罗马教廷当时的首领即教皇格利高里争权夺利。其时也恰逢蒙古人西侵。西里西亚现属波兰,莫拉维亚在捷克中部,当时都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境内。
[46]波提格尔(Karl August Böttiger, 1791—1804), 考古学家, 曾任魏玛人文中学的校长和德累斯顿古代博物馆总监,因旁骛太多而为歌德不屑。有的原文版本没点名,故被疑指为威廉·施勒格尔。
[47]根里斯夫人(Frau von Genlis,1764—1830),法国女作家,她在刚问世的《回忆录》中对伏尔泰多有批评。
[48]在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及其早期试作《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中,都有主人公参加演出《哈姆雷特》和思考这部莎剧的情节。
[49]普拉藤(August Graf von Platen, 1796—1835)是当时一位走红的德国诗人。
[50]赫尔曼(Hermann),即公元9年率部在条顿森林中战胜了罗马人的日耳曼首领阿米纽斯(Arminius, 前17年至后19年)。后世以他为德意志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文艺作品中多有表现,克洛普斯托克也写过以他为主人公的剧本。
[51]原文为英语:The Devil speaks truth much oftener than he's deemid, he hath an ignorant audience.
[52]德拉克罗瓦(Eugne Delacroix, 1798—1863)法国浪漫主义油画家和版画家,代表作为反映1848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们走上街垒》以及为《浮士德》绘制的油画插图。
[53]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法国著名诗人和小说家,早年深受古典主义影响,1826年以后,逐渐转向浪漫主义,并成为其杰出代表。
[54]《地球》(Globe)是当时法国一家很有名刊物,歌德在谈话中一再提起它。
[55]曼佐尼(Alessandro Manzoni, 1785—1873),歌德时代最杰出的意大利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
[56]拉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 1790—1869)和德拉维尼(Casimir Delavigne, 1793—1843)都是稍早于雨果的法国作家和诗人。
[57]夏多布里昂(F. R. V. de Chateaubriand, 1768—1848),法国浪漫主义和年轻一代诗人的领袖。
[58]Novelle是德语作家普遍擅长的一种叙事体裁,以故事情节的新、奇、异著称,富于传奇性和戏剧性,篇幅一般不太长,大致可以翻译成中短篇小说。歌德自认为所谈论的是一篇典型的Novelle,所以直接将这篇堪称德语中短篇小说经典的作品命名为Novelle。
[59]指《浮士德》第二部第三幕。
[60]这首题名为《约翰尼斯节的篝火》的诗作于1804年。约翰尼斯节时逢夏至,纪念的是施洗约翰,故联系到了婴儿的出生。
[61]席勒逝世于1805年,两年后拜伦才出版诗集《处女作》。
[62]“绝对命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 亦译“无上命令”,是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即伦理学)里用的一个术语,指根据最高原则或理想做出的必须遵循的判断。席勒坚持彻底的思想自由精神,在歌德看来是受康德“绝对命令”影响的结果。
[63]索尔格(W. F. Solger, 1780—1819),德国美学家,柏林大学教授。
[64]理查生(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英国小说家,感伤家庭书信体小说的创始人。
[65]歌德在阅读中国明代小说《好逑传》时发了这样一番感慨,他对中国的描绘自然不可能全面、准确,但对异国文化的谦逊态度和视不同民族为同类的人类意识,十分可贵。
[66]马提森(Friedrich von Mathisson, 1761—1831),与歌德同时代的德国诗人。
[67]《尼伯龙根之歌》是日耳曼民族古代的民间史诗,被后世视为德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68]雅可比(F. H. Jacobi, 1743—1819),德国哲学家,歌德的友人。
[69]维兰特(Ch. M. Wieland, 1733—1813),德国诗人兼小说家,并以成功译介莎士比亚留名史册。他先于歌德成为魏玛公爵的太傅,对后进的歌德关怀备至。代表作为长篇小说《阿伽通》和《金镜》。
[70]哈曼(J. G. Hamm, 1730—1788),德国哲学家。
[71]原题名为《实验作为客体与主体的中介》,1793年出版。
[72]密梭隆基,希腊地名。拜伦1823年参加希腊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二年病死于此。
[73]指《浮士德》的《海伦》一场的结尾以欧福良夭亡悼念拜伦之死。
[74]施托士男爵(P. Baron von Stosch, 1691—1757),柏林收藏家,他收藏的一部分石雕作品曾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拥有。
[75]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1770—1831),德国哲学家。
[76]爱克曼几天来一直抱怨睡眠不好。
[77]这父子俩都是英国小说家施特恩(Laurence Stern, 1713—1768)作品中的人物。
[78]《塞森海姆之歌》是歌德早年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杰作。
[79]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德国杰出的画家和雕刻家。老荷尔拜因和小荷尔拜因(Hans Holbein d.Ä.,约 1465—1524;Hans Holbein d. J.,1497—1543),父子二人都是德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著名画家。
[80]德国的代表性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德国的科隆和现属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均以尖塔高耸入云的大教堂建筑闻名于世。
[81]奥肯(Lorenz Oken, 1779—1851),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进化论先驱之一。
[82]法国共和八年的雾月十八日即1799年11月9日,也就是拿破仑发动政变实行军事独裁的日子。
[83]普鲁士王太子指普鲁士后来的威廉四世国王(Friedrich Wilhelm IV, 1795—1861)。
[84]引自《西东合集》之《酒肆篇》。
[85]法国作家列萨日有一部讽刺小说叫《跛脚魔鬼》,署名即小说主人公的绰号,此处指称下流郎中的“跛鬼二世”似由此引申。
[86]杜邦,法国经济学家和工程师。
[87]出自《浮士德》第一部第四场《书斋》,引文跟原诗有些出入。
[88]这首诗的题名就叫《叙事谣曲》(Ballade)。
[89]舒巴特(K. E. Schubarth, 1796—1861),德国哲学家兼文艺评论家。歌德读的是他的《泛论哲学,并特论黑格尔的哲学全书》。
[90]奥斯塔德(A. v. Ostade, 1610—1685),荷兰巴洛克时期的油画家和版画家,尤擅长农村风俗画和风景画。
[91]埃贡·艾伯特(Karl Egon Ebert, 1801—1882),一位出生在布拉格的波希米亚(今捷克)年轻作家。
[92]皮尔(R. Peel, 1788—1850),英国政治家和艺术收藏家。
[93]布里安(Louis Antoine Fauvelet De Bourrienne),法国传记作家,所著十卷《回忆录》记叙了拿破仑从执政到复辟的全过程。
[94]胡美尔(Johann Nepomuk Hummel, 1778—1837),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歌德时代的魏玛宫廷乐队指挥。
[95]多米尼奇诺(Dominichino,1581—164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家。
[96]博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 1732—1799),法国喜剧作家,《塞维勒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礼》的作者。
[97]哈克尔特(Philipp Hackert, 1737—1807),德国古典主义画家。
[98]塞古(Segur, 1780—1873),法国历史学家。
[99]解放战争指反对拿破仑占领的战争。
[100]君士坦丁堡即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时为控制黑海与地中海之间交通的战略要地。俄国彼得大帝之后的历代沙皇一直觊觎它却未敢出兵。
[101]请参阅《浮士德》第二部《宽阔的大厅》一场。
[102]杰拉德(Gerard de Nerval, 1808—1850),法国诗人兼翻译家。
[103]圣蒲夫(Ch, A. Sainte Beuve, 1804—1869),法国文学批评家。巴朗西(P.-S. Balance, 1776—1847),法国宗教学家和社会学家。雅宁(J. G. Janin, 1804—1874),法国作家和戏剧评论家。
[104]梅里美的《弦琴集》亦名《伊利里亚诗歌选》,1827年问世时假托是一个叫伊·玛格拉诺维奇的人搜集的伊利里亚民歌。伊利里亚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和亚得里亚海沿岸,这里的民歌类似南斯拉夫民歌。
[105]阿伦特等三位都是德国反对拿破仑的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
[106]指的是拿破仑占领德国,德国各地自发抵抗,开始所谓的民族解放战争。
[107]塔勒朗(P. Ch. M. H. Talleyrand, 1754—1838)是拿破仑时代的外交家,他的《回忆录》写到了拿破仑在艾尔福特会见歌德的情况。
[108]指爱克曼陪歌德的大儿子去意大利旅游。
[109]拉普(Graf Jean Rapp,1771—1821),拿破仑的副官,曾长期追随拿破仑。他的《回忆录》出版于1823年。
[110]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雕塑家,最著名的作品为《掷铁饼者》。
[111]《玛丽安·德罗姆》是雨果1831年出版的一部悲剧。在歌德批评雨果的时候,他的另外两部杰作《悲惨世界》和《九三年》尚未问世。
[112]杜蒙(P. E. L. Dumont, 1759—1829),瑞士哲学家、法学家和政论家,曾充任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强人米拉波的秘书,在其所著《米拉波回忆录》(1832)中披露了米拉波不少左右逢源的政治手腕。歌德读的是从其外甥处得到的手稿。
[113]米拉波(H. G. C. de Mirabeau, 1749—1791),法国政治家,主张君主立宪。大革命初期以第三等级代表身份选进了三级会议,同时却暗中勾结宫廷,遂于1791年登上议长宝座。
[114]汤姆逊(James Thomson, 1700—1748),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四季》和《自由》都是他比较著名的作品。
[115]普鲁士和萨克森是德国境内的两个邦国。
[116]在这里歌德影射的是伯尔内等激进的社会民主主义作家。
[117]乌兰特(Ludwig Uhland, 1787—1862),德国施瓦本浪漫派的主要代表。
[118]阿尔尼姆夫人(Bettina von Arnim, 1785—1859),即贝蒂娜·封·阿尔尼姆,系德国浪漫派重要代表阿西姆·封·阿尔尼姆(Achim von Arnim, 1781—1831)的妻子,本身也是一位作家,与歌德关系甚好,以所著《歌德与一个孩子的通信》闻名于世。
果麦文化 出品
歌德谈话录
产品经理 | 吴高林 | |
装帧设计 | 王易 | |
Kindle电子书制作 | 李元沛 | |
出品人 | 曹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