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之投身革命

二、少年立志之投身革命

他的心里,何时开始装了家国天下呢?是从徒步成都求学开始?是从17岁时加入同盟会开始?还是从以“作孚”之号行世开始?每一段人生都有故事,这些故事构成历史。卢作孚的一生就是一个伟大的故事,生得卑微,活得庄严,死得从容,未满花甲的一生色彩斑斓。他创造属于他的时代,他记录属于他的时代,他属于他的时代,他一点一点把自己嵌入历史的天空。

重庆合川区之东北角肖家镇,左近渠江,右揽嘉陵,为合川东北之门户。往前回溯,那是乾隆十三年,场镇迁到此处取名“隆兴场”,由于连接岳池县属肖家场,赶场的人习惯称之为“肖家场”。于是肖家场成为奇特的乡场,同一个乡场同一条街道,分属不同的县域,一边属合川县,另一边属岳池县。这一带地貌属浅山丘陵,地势较为平坦,水土丰美,物产多样。

清末某年,肖家场雇农卢仲义的儿子卢茂林因不堪欺辱,在痛打地主小少爷之后,只身一人逃往合川县城。单薄少年举目无亲,流落街头,万幸一家裁缝店的店主看中了他,遂成为裁缝店小伙计。晨昏忙碌仅足糊口的学徒生活过了几年,逐渐年长的卢茂林深感收入微薄,不是长久之策,遂决定辞去裁缝店伙计的旧职,另谋出路。

当时,荣昌、隆昌两县盛产麻布,名闻全川,合川县的麻布商人专门到那里去买麻布,运回来销售。合川与荣昌、隆昌两县仅有一条崎岖山路通行,来回几百里,需要雇用挑夫,离开裁缝店的卢茂林凭着一把子力气,加入了挑夫行列。他成为麻布商人的雇工,从盛产麻布的荣昌、隆昌二县为人下苦力运麻布,为的是能多攒几个钱。时间长了以后,不仅增加了收入、增长了见识,也积累了经验。卢茂林发现,商人们包装布匹用的粗麻布在货物抵达合川后,就被当废料抛弃,甚觉可惜,他低价买下这些包装布,整理干净后卖与买不起细布的人家。他的粗麻布颇受贫苦人的青睐,接下来便决定在挑运麻布时自己也捎带一些,再以低于市面的价格转卖给邻居,一来二去,很快积累了一批自己的专属客户。稍有积蓄后,卢茂林便不再给人做雇工,开始自买、自挑、自卖。他秉持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更因其忠厚公道的口碑,麻布小贩渐渐在合川县城积累了名气,人称“卢麻布”。

卢茂林贩卖麻布小有盈余之后,在合川县城北门外杨柳街一带的高石坎租下一处厢房,渐次安家娶妻,推其时间,应是1890年左右的事。卢茂林一生共养育五子一女,长子卢志林(魁铨),次子卢作孚(魁先),三子卢尔勤(魁甲),四子卢子英(魁群),五子卢魁杰,最小的是女孩,取名魁秀。

1893年4月14日,卢茂林的次子出生于合川县北门外杨柳街,初名魁先,后以号“作孚”行世。“作孚”意为信服、信从,出自《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四川自古称天府之国,宋代四川眉山大文豪苏东坡曾写《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前辈乡亲的诗文,不通文墨的麻布小贩卢茂林未必了解。我们有理由相信,世上任何一位平凡的父亲都希望儿女聪明伶俐,假如儿女是他的江山,此时的卢茂林还不知道自己养育了一座高峰。他更不敢想象,自己家孝顺和善的二儿子将会在不久的将来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实业家、教育家、乡建先驱、社会改革家,成为照亮整个时代的一道光,名满天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卢作孚家境贫寒温饱不继,艰辛备尝,这使得他自幼年起便极懂事,勤俭孝顺,和蔼温厚,体贴父母。除此之外,若非要从他身上找寻与众不同的特质,那就是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卢茂林做麻布生意的过程中,吃够了不识字的苦头,决心节衣缩食送孩子读书,以期通过读书,孩子们能有出息。于是,卢作孚6岁时进了李家私塾开蒙,8岁时进了合川城内的瑞山书院。此时,官府正在推行新政,各地书院改为新式学堂,瑞山书院引入新学,相当于“完小”。卢作孚在瑞山书院读书,他热衷数学,喜临颜、柳书法,颖异天资让其更加出类拔萃,偶尔到瑞山小学讲课的县立中学教员张森楷,对聪颖刻苦的卢作孚颇为看重,热心为他课外辅导古文。这段经历,为卢作孚后来研读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生活贫苦,当时华夏大众概莫如此。卢家此时雪上加霜,幼小的卢作孚突患重病,家无余钱请医看病治疗,心疼孩子的母亲焦急万分,自己凭经验上山采集草药,给他煎汤服用,服用之后竟然说不出话来,方知药不对症,8岁多的卢作孚变成了“小哑巴”。父母十分心疼,父亲卢茂林不顾路途遥远,背他徒步重庆求医,医生说如能服用“天生黄”,此病或可有希望。“天生黄”是一种中药材,主要成分含硫,当时“天生黄”贵胜黄金,卢茂林无奈之下只得将孩子背回家中。自此,他喑哑失声漫漫两年余,口不能言的时候勤学依旧,小小少年并未因此颓废丧志。

至于恢复说话能力的契机,目前所见说法有三:其一是追逐小燕儿时不小心被绊倒在地,慌乱之间着急喊出声儿;其二是说因为烧纸被烟呛咳嗽,突然恢复说话能力;其三是看见老鹰抓小鸡,扔石头去追老鹰,不小心跌倒,情急之下突然哭喊出来。时过境迁,真相模糊,无须深究诸种说法真伪,总归是好的结局,两年的磨难过去,恢复说话能力,再也不哑了。随后,卢家再添人丁,卢茂林以一人之力养家糊口更加艰难,因此卢作孚不足15岁的大哥不得不选择辍学,随父亲挑运麻布,小小年纪便承担起养家重任。

1907年,卢作孚以优异的成绩从瑞山学堂毕业,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入学时的“瑞山书院”此时已更名为“瑞山学堂”。卢家家境困苦,无力承担卢作孚继续升学读书的费用,师长欣赏其天资才华,愿意每月资助120小钱扶持他继续学业,被性格倔强不愿无功受禄的卢茂林以家中需要人手婉言拒绝。此后,虽然卢作孚再无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机会,但瑞山学堂短短六年的学习经历和在那里积累的人脉资源,成为他后来人生蜿蜒前行的助推器。

失去了接受学校教育机会的卢作孚并没有停止学习,14岁的他开始刻苦自学。瑞山学堂的学习经历为卢作孚打开了观望外界的大门,学堂开有历史课,课堂上老师慷慨激昂地为学生讲述危亡之秋的国家现状,早慧的寒门少年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激情被点燃,如一团愈燃愈旺的火。他立志读书求真知,为国家和民族找一条解除苦难的路。有历史资料记载,清末及民国有很多到大城市求学的青年学子,都不满足于学堂中碎片化的技术性知识,他们心中隐隐然怀有更大的“天下”,为了求得关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答案,青年读书人中盛行着一股“自学”的风气。自学有其时代背景深层原因,卢作孚便是那个时期众多走自学之路学子中的佼佼者。

1907年,也就是卢作孚从瑞山学堂毕业的这年,还发生了一件事,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之一、32岁的同盟会会员、侠女秋瑾慷慨就义。往前数十年,不,九年就够了,菜市口“戊戌六君子”的热血未冷。我们应该坚信少年卢作孚对这些事件是了如指掌的,因为三年后17岁的他也加入同盟会,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当中。卢作孚明知道流血牺牲是革命的必然,还义无反顾投身其中,促使他毫不犹豫以身许国的是对国家、民族的爱及根植骨髓的使命感。

1908年,卢作孚辍学的第二年。这个从未出过远门的15岁少年,毅然决定跟随前往成都经商的合川商人去成都求学。成都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其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汉、成汉、前蜀、后蜀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唐宋时期即为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北宋时成为汴京之外第二大都会,各朝代的州郡治所一直设在这里。清朝设四川省于成都,四川总督、成都将军驻成都府。

初到成都的卢作孚住在免费的合川会馆,进了一个收费低廉的补习学校。他在补习学校的补习仅仅进行了两个月,便深感其补习内容过于浅薄,且所教内容不符合自己的学习要求,决定终止补习继续自学。卢作孚的学习效率惊人,他用很短时间学完了所有中文版数学内容,且在自学一年多后,才16岁的少年就开始招收中学补习生,成为指导别人学习数学的老师。这段时间,卢作孚编著了《代数》《三角》《应用数题新解》等专供中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署名“卢思”,向四川省提学使司备案。直到1914年,这批书稿才交由重庆中西书局筹划出版,因经费缺乏仅《应用数题新解》正式出版,这是卢作孚出版的首部著作。他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

做教师时代,是先教数学,后教国文。本人对于数学,极感兴趣。以为数学,不仅是数目字的学问,同时可以训练我们的思想,使紊乱的思想变为有条理、有次序、有系统的思想。所以惟一的施教方法,就是教学生如何思想,并且如何把思想活用到数学上去。

卢作孚的数学思维也充分体现在他后来的工作、生活、企业管理、写作等方方面面。通读《卢作孚文集》,数篇文章皆以问句起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条分缕析。日后,他数次出川参访考察,甚至出国,无不是以“带着问题出去,求得答案回来”的目的而往返。他各时期的创业过程中,数学思维也处处有所体现,包括1928年民生公司的三条船跑四条航线,宜昌撤运时川江航线上的“三段式运输”等。

卢作孚不仅研究极感兴趣的数学,还学习古文、历史、地理、理化等知识,他尤喜韩愈,曾花大功夫对韩愈的文章进行深入研究。卢作孚在这段时期先后考取四川的优级师范学校、测绘学校、军医学校、藏文学校,囿于其所教知识范围偏颇,不如己意,均放弃入学。1912年,卢作孚在几位留学归国朋友的鼓励下报考了清华学堂,不巧,当年清华学堂在成都不设考场,川籍考生须赴京应试。他回合川筹措路费后赶往重庆,计划搭船到武汉,再由武汉乘火车赴京考试。遗憾的是等他赶到重庆朝天门码头时,被告知开往汉口的轮船已于当日一早开走了。在水运不发达的当时,重庆到汉口的轮船一月之内仅有几班,误了这班船期就无法如期赶到北京了。卢作孚错过了赴试清华学堂的机会,与清华学堂失之交臂,或可说是清华学堂与卢作孚失之交臂。14年后,民生公司第一艘定期开航的客运小轮“民生”轮在嘉陵江上开行,追溯这桩事业的发端,不能不联想起他曾经错过的这班船期。

卢作孚失去赴试清华学堂的机会,自此放弃了留学之念,但他并未灰心。从学习方面而言,自17岁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起,他的案头摆着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名著,目之所及由国内而国外。这且不说,他还研读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诸方面书籍,特别是对各国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自学让他储备了丰富的知识,使他具备了认识世界的基础条件。后来,在关于卢作孚的回忆文章中,多人多次提到他惊人的记忆力,也有人称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这应是常人所不及的天赋。卢作孚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深深扎进知识沃土中,人类文明的精华也滋养着这个不满18岁的少年,为之后他职业生涯中“能文能讲,口笔两利”埋下伏笔。

卢作孚到成都求学的这段时期,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阅读各类书籍,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才结束在成都的自学生涯。他于广泛阅读中,尤为关注近代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史,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革命学说对他产生很大影响,“民有、民治、民享”也正符合他的社会理想。190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救国纲领的“中国同盟会”成立。1910年,17岁的卢作孚决定投身革命,他加入“同盟会”,立志自己一生的目标是强国富民。

1911年,卢作孚18岁。他本人也说“由十八岁起在社会上奋斗”,此后余生除了奋斗别无选择。这年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以“保路运动”为序幕,以“武昌起义”为高潮,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辛亥革命爆发。

1911年5月,清政府假借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立即转手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此举引起了湘、鄂、川、粤人民的强烈反对,并迅速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其中,四川人民的反抗尤为激烈,由于川汉铁路股本的60%左右为租股,征收对象很广,清政府拒绝发还股金,严重损害了四川各界的经济利益。四川省各界纷纷成立“保路同志会”,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悲壮口号,参加者十万余人,8月,成都罢市;9月,全省抗粮抗捐,各地贫民开始暴动。清政府则下令镇压,四川民众趁机发起武装起义,将“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最终形成四川全省的反清大起义,并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导。辛亥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前所未有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古老中国的社会变革。

保路运动期间,卢作孚作为年轻的同盟会会员积极参与其中,这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使他的生命和思想都得到了淬炼。革命胜利后,都督府论功行赏,任命卢作孚为夔关监督,年俸4万元。他当然明白夔关监督的意义,不仅年俸可观更有其他灰色收入可饱私囊,这个职位虽然足以使他一家老小摆脱贫困,但并非他需要的和想要的,而且与他强国富民的理想完全相悖。卢作孚谢绝这一别人眼中的肥缺,继续留在成都的补习学校教书。

什么是格局?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大格局即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大格局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大局势,不会因为眼前一时的得失而忘记自己更长远的目标。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能更宽。如果把人生当作一盘棋,那么人生的结局就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想要赢得人生这盘棋的胜利,关键在于把握住棋局。麻布小贩的儿子卢作孚,第一次面对名与利的诱惑便显现出其生命的大格局。

接下来,卢作孚面临的是另一个事实,革命所取得的胜利恍若昙花一现:“同盟会既没有巩固的组织,内部成分也十分复杂。各式各样的野心家、阴谋家和投机分子都钻进了革命党。其中有钻进来借‘革命’发财的;有钻进来谋求捞到一官半职的;有钻进来结党发展势力的;还有本来就是清朝政府的官僚、军阀,投机革命,摇身一变,变成‘革命党人’的。”这些人本就没有半点国家和民族的观念,恰恰相反,他们钻进革命阵营后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便开始明争暗斗,争权夺利,互相厮杀,战乱不休。卢作孚更深恶痛绝的是他们反过来向真正的革命党人下毒手,妄图摧毁革命党,扼杀革命于摇篮之中。正如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革命党人被残酷镇压,一时风声鹤唳,他们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1913年,四川都督胡文澜调兵镇压革命党人,情势对革命党人十分不利,整个四川沸反盈天,革命者几无立足之地。卢作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现实。他决定离开成都回合川老家避祸,行至大足县,在投宿的客栈中被四处抓革命党人的当地驻军带走,一起被抓的同行者当即被枪杀,卢作孚则被押往大足县候审。

在审讯时,卢作孚坚称自己乃返乡办事的穷苦学生,不明就里被带到官府。那天,堂上恰好坐着一位颇具威望的老乡绅,他看卢作孚确实像读书人模样儿,心生怜惜,要求他背诵一段古文来证明身份。卢作孚性格冷静,理智沉着,他极爱韩愈之文,生死关头毫不犹豫地将《祭十二郎文》一字不差地背诵一遍,肺腑之言长短错落,喷薄呜咽。细细思量,卢作孚此时此刻选择背诵这篇千古绝调,血泪祭文,是多么具有深意啊,是背给同时被捕刚刚被杀害了的青年同伴?还是背给生死未卜的自己呢?总之,奇迹发生了。

这位乡绅念在斯文一脉,由他出面作保,将卢作孚当堂释放。他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死里逃生,万分危急之际化险为夷,大足脱险后,听说家乡合川也在抓捕革命党人,只好改道川南避祸,在江安县立中学担任数学教师,暂以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