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 后 病

产 后 病

案75 产后缺乳(气血两虚型)

王某,25岁。

初诊(2013年12月10日)

[症候]产后10日,乳汁不多,色淡,质稀。伴头晕乏力,自汗纳差,面色萎黄,两乳房柔软。舌淡,苔薄白,脉细软。

[诊断]产后缺乳。

[辨证分型]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养血,通乳。

[处方]人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2g,麦冬12g,通草10g,炮山甲10g,黄芪30g,王不留行15g,炙甘草6g。3剂。

二诊(2013年12月14日)

[症候]乳汁渐多,余症渐安,舌脉同前。

[处方]人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2g,麦冬12g,通草10g,炮山甲10g,黄芪30g,王不留行15g,炙甘草6g。续服5剂。

三诊(2013年12月20日)

[症候]续服5剂后诸症尽失,乳汁充足。

[处方]人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2g,麦冬12g,通草10g,炮山甲10g,黄芪30g,王不留行15g,炙甘草6g。

随访:随症加减调理数日而愈。

【按语】产妇在哺乳期出现乳汁少或全无者谓之“缺乳”或“产后乳汁不行”,此病多见于新产后数天内。中医学认为乳汁的生化依赖于气血津液所化。《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若产后乳迟乳少者,有气血不足,而犹或无乳者,其为冲任之虚弱无疑也。”妇人乳汁为气血所化,新产之妇,气血俱亏,使得乳汁化源不足。该女除乳汁不多,兼见头晕乏力、自汗纳差、面色萎黄,可知其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乳汁乏源。即予补血养气之法,气血充足,得以化乳。方药中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麦冬、黄芪、甘草乃补气又养血,八珍汤之意,配合血肉有情之炮山甲通经下乳,通草、王不留行通经活血,诸药协同则精气血旺盛,乳汁必自足。

案76 乳汁自出(肝郁肾虚型)

王某,36岁。

初诊(2014年10月15日)

[症候]患者半年前在外省人流,时孕4个月,之后月经常后期,甚至2~3个月一行,量少,色淡。平时易烦躁,胃酸时有,纳可,大便时欠畅,略干,小便调。末次月经2014年8月20日。舌质略暗,苔薄黄腻,脉细弦。查见两乳有乳白色液体可挤出,血PRL正常,乳房B超示双乳乳腺增生症。

[诊断]乳汁自出。

[辨证分型]肝郁化火,冲任失调。

[治法]疏肝滋肾,调冲任。

[处方]生地黄12g,牡丹皮15g,炒栀子15g,茯苓15g,柴胡12g,夏枯草12g,生牡蛎30g,当归10g,川楝子12g,赤芍10g。7剂。

二诊(2014年10月22日)

[症候]药后烦躁、泛酸、便干有好转,但仍未转经,溢乳仍有。舌苔薄腻,脉细弦。

[处方]生地黄12g,牡丹皮15g,炒栀子15g,茯苓15g,柴胡12g,夏枯草12g,生牡蛎30g,当归10g,川楝子12g,赤芍10g,山茱萸12g,黄柏15g,泽兰叶12g,吴茱萸6g,莪术15g。连服4周。

三诊(2014年11月20日)

[症候]溢乳减少,月经未临,乳胀腰酸。

[处方]生地黄12g,牡丹皮15g,炒栀子15g,茯苓15g,柴胡12g,夏枯草12g,生牡蛎30g,当归10g,川楝子12g,赤芍10g,菟丝子15g,淫羊藿15g,桑寄生15g。14剂。

四诊(2014年12月4日)

[症候]末次月经11月25日,经量中,夹血块,已无溢乳。

[处方]予丹栀逍遥散之意加减治疗。

随访:如上治疗半年,经行正常,溢乳未见。

【按语】产妇在哺乳期间,未经婴儿吮吸而乳汁自然流出者,属“产后乳汁自出”“漏乳”或“乳汁自涌”。该患者因人流术后抑郁不欢,日久肝火内炽,乳头属肝,肝藏血,主疏泄,肝郁化热,热伤乳络,迫乳自出;肾水不足,上不能济心阴,心火随之上炎;下不能益肾水,肾水不足则胞脉失养,冲任失调,经水不能按期盈溢,返逆而为乳汁溢出。予清泻肝火、滋养肾水之方药,使得肝气得舒,郁热得清,逆行之经水回归胞宫,循经而出,乃经候如常,乳汁不出。

案77 产后身痛(气血两虚型)

张某,31岁。

初诊(2013年9月12日)

[症候]产后2周时不慎受风,遂觉后背部及四肢关节疼痛。今已产后月余,仍时感头晕乏力,易自汗,不喜纳食,畏寒,夜寐欠安,后背部及全身关节疼痛之症仍迁延不愈,平时不敢出门,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沉细。

[诊断]产后身痛证。

[辨证分型]气血两虚,风寒入络。

[治法]补气养血,调和营卫。

[处方]生黄芪30g,当归10g,白芍15g,桂枝15g,海风藤30g,络石藤15g,鸡血藤30g,穿山甲30g,钩藤15g,生姜15g,大枣10g,白术15g。7剂。

二诊(2013年9月20日)

[症候]药后四肢关节痛渐好转。

[处方]仍宗前法。生黄芪30g,当归10g,白芍15g,桂枝15g,海风藤30g,络石藤15g,鸡血藤30g,穿山甲30g,钩藤15g,生姜15g,大枣10g,白术15g。14剂。

三诊(2013年10月5日)

[症候]上述诸症均见好转,唯夜寐仍欠安,大便略干,腰酸。

[处方]生黄芪30g,当归10g,白芍15g,桂枝15g,海风藤30g,络石藤15g,鸡血藤30g,穿山甲30g,钩藤15g,生姜15g,大枣10g,夜交藤30g,生白术15g,川续断15g。14剂。

随访:随症调理1个月后诸症尽失,体力渐复,腰疼未作。

【按语】产妇在产褥期间肢体关节酸、痛、麻、肿等均属“产后身痛”。《妇人大全良方》中有言:“产后中风,筋脉挛急者,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为风邪冷气初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羸乏少气,风气入于经脉,夹寒则拘急也。”此案乃产后气血两亏之身,产后月余仍见头晕乏力、自汗频现,又复感风寒,邪气入于经脉关节,正邪相搏,气血运行不畅而不能温养肌肤、四肢关节,而见肢体疼痛等症。治疗给予补益气血为要,健脾胃、强腰肾、和营血、散风寒、活经络。方中黄芪、白术、当归、白芍、桂枝、生姜、甘草乃补益气血、调和营卫之基本方药,再与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钩藤散风活络,活血止痛。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标本兼治,虚者补之,滞者行之,正气自足,邪气不入,气血运行顺畅,则身痛自除。

案78 产后虚劳(脾肾阳虚型)

王某,32岁。

初诊(2014年9月13日)

[症候]自诉1年前因产后大出血而休克,至今月经来潮仅2次,且相膈数月,量极少,产后几无乳汁。伴乏力嗜睡,气短自汗,腰酸膝软,畏寒肢冷,白带清稀且量多淋漓,西医诊断为希恩综合征。见该患者头发稀疏,面色苍白憔悴。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产后虚劳。

[辨证分型]脾肾亏损,精血不足,冲任不盛。

[治法]温肾填精,健脾益气,养血调冲。

[处方]淫羊藿30g,菟丝子15g,楮实子15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石楠叶15g,山茱萸12g,山药12g,茯苓15g,附子10g,肉桂6g,陈皮12g,白术12g,吴茱萸6g。14剂。

二诊(2014年10月7日)

[症候]服药后自觉纳食渐佳,体力有增,遂自行又服数剂,但仍感腹胀,下肢酸痛,无性欲,舌脉同前。

[处方]淫羊藿30g,菟丝子15g,山茱萸12g,山药12g,茯苓15g,附子10g,肉桂6g,陈皮12g,白术12g,吴茱萸6g,络石藤15g,鹿角霜15g,胡芦巴15g,阳起石15g,小茴香10g,细辛6g。14剂。

三诊(2014年10月22日)

[症候]自诉现感四肢欠温,腰酸溲频,带下不止。舌淡红,苔薄,脉细较前有力。

[处方]淫羊藿30g,鹿角霜12g,阳起石15g,女贞子15g,川续断15g,胡芦巴15g,楮实子15g,肉桂6g,吴茱萸6g,茯苓15g,细辛3g,党参30g。14剂。

四诊(2014年11月10日)

[症候]精神渐复,四肢欠温,二便调,性感增加。

[处方]淫羊藿30g,鹿角霜12g,阳起石15g,女贞子15g,川续断15g,胡芦巴15g,楮实子15g,肉桂6g,吴茱萸6g,茯苓15g,细辛3g,党参30g。续服1个月。

五诊(2014年12月20日)

[症候]诸症得大半复。

[处方]因患者诉煎药不便,遂予附桂八味丸巩固。

随访:随症治疗3个月期间月经来潮一次,量偏少,余无不适。

【按语】本例属希恩综合征,因产后大出血、休克而致垂体前叶组织坏死,致垂体功能减退,出现闭经为主的一系列虚损之症,属中医学“血枯经闭”“虚劳”范畴,就如《诸病源候论》中云:“先经唾血及吐血、下血,谓之脱血,使血枯,亦月事不来也。”本病因其产后失血过多,精血亏损,冲任虚衰,致经闭不行,无血以下。予淫羊藿、菟丝子、附子、肉桂温肾阳,楮实子、女贞子等滋补肾阴,吴茱萸温补经脉,全方相互为用以温肾阳、滋肾阴、补脾胃、益气血。待气血渐复后,予阳起石、胡芦巴、鹿角霜等专温肾阳,酌加细辛入肾散寒,调复得当则月经得复,四肢得温,性欲增加。

案79 产后恶露不绝(阴虚血热型)

李某,27岁。

初诊(2014年4月6日)

[症候]产后20余日,腰酸痛,小腹作胀,恶露淋漓不尽。伴乏力汗出,纳差,夜寐欠酣多梦,口干喜饮,小便色黄。舌质略红,苔薄,脉弦略数。

[诊断]产后恶露不绝。

[辨证分型]气滞血热,冲任亏损。

[治法]养阴清热,理气调冲。

[处方]生熟地黄各12g,炒白芍12g,麦冬12g,牡丹皮15g,山药12g,制香附12g,女贞子12g,墨旱莲15g,海螵蛸 15g,茜草根15g,台乌药10g,木香6g,砂仁6g。5剂。

二诊(2014年4月11日)

[症候]患者自诉口干、乏力症状好转,恶露亦少许多。舌质仍略红,少苔,脉弦。

[处方]生熟地黄各12g,炒白芍12g,麦冬12g,牡丹皮15g,山药12g,制香附12g,女贞子12g,墨旱莲15g,海螵 蛸15g,牛角腮15g,党参15g,炒枣仁15g,五味子10g,青龙齿30g。14剂。

三诊(2014年4月26日)

[症候]上述诸症均解。

[处方]予健脾益肾之药稍加调理以善后。

随访:调理1月余,诸症未复。

【按语】产后恶露持续20日以上临床称之为“产后恶露不尽”。本病之发生主要责之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而致。产后恶露乃胎儿娩出后胞宫内遗留之余血浊液,理当排出,但应下之有期。该女产后气郁化火,加之分娩耗伤大量阴血,致虚热内生;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而致恶露不尽。予养阴清热为主,辅以理气解郁之药,热清则血安,其后又予补气之药善后,则诸症得以迎刃而解。

案80 产后不寐(心脾两虚型)

张某,31岁。

初诊(2012年9月11日)

[症候]产后2月余,夜寐不易入眠,甚至彻夜不眠,且易醒,终日倦怠乏力,头晕不适,腰膝酸软,纳呆,乳汁少,观其面色青黄无华。舌淡略暗,稍有瘀点,苔淡黄腻,脉沉细弱。

[诊断]产后不寐。

[辨证分型]产后失血,心脾不足,神不守舍。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处方]白术10g,白芍15g,茯苓15g,柏子仁12g,北沙参15g,夜交藤30g,干地黄10g,桑寄生30g,乌豆衣15g,磁石30g,当归12g,丹参10g,山药12g,陈皮12g。7剂。

二诊(2012年9月25日)

[症候]夜寐不安,仍感腰膝酸软,乏力。末次月经9月22日,量中,时下已将净。

[处方]白术10g,白芍15g,茯苓15g,柏子仁12g,北沙参15g,夜交藤30g,干地黄10g,桑寄生30g,乌豆衣15g,磁石30g,当归12g,丹参10g,山药12g,陈皮12g,钩藤12g。14剂。

三诊(2012年10月9日)

[症候]夜寐渐安,仍感头晕乏力。舌边有瘀点,苔薄,脉细。

[处方]白术10g,白芍15g,茯苓15g,柏子仁12g,北沙参15g,夜交藤30g,干地黄10g,桑寄生30g,乌豆衣15g,磁石30g,山药12g,陈皮12g,钩藤12g,当归12g,熟地黄12g,炙鳖甲10g,鸡血藤30g。14剂。

四诊(2012年10月25日)

[症候]夜寐渐安,纳谷不馨,腰疼腰酸。舌略暗,苔薄,脉细。

[处方]炒白术15g,陈皮12g,山药15g,桑寄生15g,川续断15g,杜仲15g,鸡血藤30g,狗脊15g,党参15g,柴胡12g。14剂。

五诊(2012年11月9日)

[症候]寐安,纳渐复,二便调,腰酸痛减轻许多,舌脉同前。

[处方]炒白术15g,陈皮12g,山药15g,桑寄生15g,川续断15g,杜仲15g,狗脊15g,党参15g,柴胡12g,炒白芍15g,佛手12g,柏子仁15g。

随访:随症调理1月余,诸症渐除。

【按语】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寐的原因很多,但总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因血由水谷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血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血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志安宁。若暴怒、思虑、忧郁、劳倦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则成不寐,可见不寐症虚者尤多。此案乃失血过多,致心脾不足、魂不守舍。治疗以补脾养心,安神定志之方药,予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柏子仁、夜交藤、磁石养心安神、定志,当归、干地黄、丹参、乌豆衣养血和血,川续断、杜仲、桑寄生等补肾。是以阴血得充,心脾得养,肾水滋润,则神志安宁,而诸症除。

案81 产后发热(气虚外感型)

席某,33岁。

初诊(2014年10月13日)

[症候]顺产后5日,不慎感受风寒,遂见恶寒,体温38℃,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四肢酸痛,无咽痛,少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诊断]产后发热。

[辨证分型]气虚外感风邪。

[治法]扶正疏解。

[处方]紫苏叶15g,杏仁10g,葛根10g,荆芥15g,桔梗10g,甘草6g,生姜10g,炒白术12g,浙贝母12g,党参12g,金银花15g。3剂。

二诊(2014年10月17日)

[症候]药后汗出热退,咳嗽减。

[处方]紫苏叶15g,杏仁10g,葛根10g,荆芥15g,桔梗10g,甘草6g,生姜10g,炒白术12g,浙贝母12g,党参12g,金银花15g,党参20g。5剂。

随访:随症调理1周无恙。

【按语】产褥期间出现发热不退的称为“产后发热”,是产后的常见病,其轻者乃产后阴血骤虚,阳气浮越,待营卫调和,身热即可自行退去;而其重者需及时治之,不然可致热入营血、热陷心包而危及生命。妇女产后失血,气血俱虚,百脉空虚,卫外之阳不固,不能抵御外邪侵侮,以致邪气乘虚而入,营卫失和,故而发热。如《诸病源候论》中曾经提到:“产后脏腑劳伤、血虚不复,而风邪乘之。”本案初治时表证为主,先予祛邪解肌为主,又加以扶正之品,助邪外出,正气得复,表卫牢固,营卫调和,邪自不可侵。

案82 产后发热(阴血亏虚型)

卫某,29岁。

初诊(2014年12月19日)

[症候]产后15日,发热3日,体温37.3~37.6℃。血常规示正常,曾予抗生素治疗无效。自感发热、自汗,恶露少、色淡,头晕不适,心悸少寐,腰腿酸软,口干。舌质略红,苔薄,脉细微数。

[诊断]产后发热。

[辨证分型]阴血亏虚。

[治法]养阴清热。

[处方]生地黄10g,地骨皮12g,白芍12g,牡丹皮12g,麦冬12g,知母12g,桑寄生10g,桂枝10g,白薇10g,炙甘草10g,川石斛10g。4剂。

二诊(2014年12月23日)

[症候]药后身热渐退,舌淡红,苔薄,脉细。

[处方]生地黄10g,地骨皮12g,白芍12g,牡丹皮12g,麦冬12g,知母12g,桑寄生10g,桂枝10g,白薇10g,炙甘草10g,川石斛10g,黄芪15g。5剂。

三诊(2014年12月29日)

[症候]诸症均除。

[处方]知母5g,大枣5g,粳米30g,共煮粥。

随访:续服半个月,诸症除。

【按语】产后发热中有因素体虚弱,加上产时失血,产后劳倦过度,致气阴均不足,《景岳全书》云:“有因产劳倦,虚烦而热者。”本案身热口干、舌脉均见阴分不足、虚热内甚之象,予生地黄、地骨皮、牡丹皮、麦冬、桂枝、白薇、知母清热又兼养阴,大枣、粳米补脾胃,石斛养胃阴,共奏清热养阴之功。

案83 产后腹痛(气血失调型)

陈某,32岁。

初诊(2012年3月21日)

[症候]孕6月余,因胎停引产,已2.5个月,恶露近1个月方净。近一周下腹隐痛喜按,伴腰酸带下量多色淡质清,头晕心悸,乏力气短,大便干。舌淡苔少,脉细。

[诊断]产后腹痛。

[辨证分型]气血失调。

[治法]调和气血,温通经络。

[处方]生黄芪15g,桂枝10g,炒白芍15g,当归10g,川芎10g,炒白术12g,茯苓12g,生姜10g,乌药9g,牡丹皮12g,甘草6g。7剂。

二诊(2012年3月28日)

[症候]小腹疼痛明显好转,白带少。

[处方]生黄芪15g,桂枝10g,炒白芍15g,川芎10g,炒白术12g,茯苓12g,生姜10g,乌药9g,牡丹皮12g,甘草6g。治守上法,再加附片10g,川续断15g,杜仲15g。14剂。

三诊(2012年4月18日)

[症候]腹痛渐轻,大便渐调,舌薄脉细。

[处方]生黄芪15g,桂枝10g,炒白芍15g,川芎10g,炒白术12g,茯苓12g,生姜10g,牡丹皮12g,甘草6g。

随访:续服半个月,诸症除而停药。

【按语】产后以小腹疼痛为主症者谓之“产后腹痛”,由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其病因有血虚和血瘀之不同。产妇因分娩而失血,血海骤虚,冲任失濡,胞脉失养,血流不畅,不通则痛。《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曰:“失血太多,则气亦虚绥,滞而为痛。”《诸病源候论》亦云:“产后脏虚,或宿挟风寒,或新触冷,与气血击搏,故腹痛。”本案中期妊娠胎停引产,恶露一月方净,伴头晕心悸乏力腰酸等不足之症,可见其气血不足、胞脉失养,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而见头晕,血不养心而见心悸,血虚肠道津液不足而见大便干燥。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之,并当归、芍药调和气血,则气血通而疼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