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 下 病
案84 带下病(脾肾两虚型)
李某,53岁。
初诊(2015年12月7日)
[症候]带下量多1年。停经2年,1年来带下绵绵不绝,色白质稀如水,伴下腹坠胀及酸楚,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寐安,便溏。停经前曾因功血行诊刮术。舌淡苔薄,脉沉细。
[诊断]带下病。
[辨证分型]脾肾两虚。
[治法]健脾益肾。
[处方]黄芪12g,党参12g,白术12g,山药12g,茯苓12g,生熟薏苡仁各15g,升麻9g,车前子12g,芡实12g,续断9g,杜仲9g,菟丝子10g。7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12月13日)
[症候]药后带下遂止,下腹坠胀仍有,乏力。舌淡苔薄,脉细。
[处方]黄芪12g,党参12g,白术12g,山药12g,茯苓12g,生熟薏苡仁各15g,升麻9g,车前子12g,芡实12g,续断9g,杜仲9g,菟丝子10g,潼蒺藜12g,车前子15g。14剂,水煎服。
随访:患者连续治疗3个月后,诸症亦平。
【按语】患者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出现经乱,漏下日久不止,术后未得适当将养,脾虚运化失职,水湿下注,伤及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异常;脾虚中阳不振,则四肢不温,精神疲乏;脾虚失运,则纳少便溏。方中白术、山药健脾止带;党参、黄芪、升麻补气扶中;茯苓、薏苡仁利水化湿;续断、杜仲、菟丝子补肝肾,固任带。
案85 带下病(肝经湿热型)
张某,30岁,已婚。
初诊(2014年7月3日)
[症候]带下量多4日。4日来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有臭气,外阴瘙痒,纳呆,口苦,烦躁易怒,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生育史:1-0-1-1,外用避孕。有霉菌性阴道炎史。
[诊断]带下病。
[辨证分型]肝经湿热。
[治法]清肝利湿。
[处方]黄芪12g,党参12g,白术12g,山药12g,茯苓12g,生熟薏苡仁各15g,知母9g,黄柏9g,黄芩9g,泽泻9g,生地黄9g,当归10g,柴胡9g,车前子9g。7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7月10日)
[症候]药后带下量减少,色白,无异味,口苦,心烦缓解。舌红,苔薄,脉细。
[处方]黄芪12g,党参12g,白术12g,山药12g,茯苓12g,生熟薏苡仁各15g,知母9g,黄柏9g,黄芩9g,泽泻9g,生地黄9g,当归10g,柴胡9g,车前子9g,土茯苓15g,败酱草15g。14剂,水煎服。
随访: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后,症情趋于康复。
【按语】带下病属带脉为病,因带脉为约束腰下诸脉的枢纽,带脉失约,则任脉不固,湿热易于侵入酝酿于内,引起带下不止。湿热内阻则纳呆,湿热伤津则小便色黄,湿热伤津、肝郁化火则口苦、烦躁易怒。方中白术、山药健脾止带;党参、黄芪补气扶中;茯苓、薏苡仁、泽泻利水渗湿;知母、黄柏、黄苓清热泻火解毒,燥湿止带;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柴胡、车前子疏肝清热。
案86 带下病(脾虚湿热型)
宋某,27岁,已婚。
初诊(2014年8月2日)
[症候]带下量多2日。2日来带下量多,色黄,如豆渣样,阴痒,伴四肢无力。月经周期正常,末次月经7月23日。生育史:0-0-0-0。白带常规检查示霉菌找到。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细。
[诊断]带下病。
[辨证分型]脾虚湿热下注。
[治法]健脾祛湿。
[处方]党参15g,苍白术各10g,薏苡仁30g,芡实10g,甘草6g,车前子10g,陈皮8g,土茯苓20g,白芍10g,山药12g,柴胡8g,地肤子20g,蛇床子12g。7剂。同时用克霉唑栓1粒塞入阴道内,每周2次。以上组合为1个疗程。
嘱其坚持每月于经净后如此内外合治3个疗程。
二诊(2014年11月3日)
[症候]自诉坚持内外合治2个疗程后,带下量多黄稠明显好转,仍有外阴微痒。
[处方]党参15g,苍白术各10g,薏苡仁30g,芡实10g,甘草6g,车前子10g,陈皮8g,土茯苓20g,白芍10g,山药12g,柴胡8g,地肤子20g,蛇床子12g。7剂,水煎服。
随访: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后,带下量色如常。
【按语】缪希雍云:“白带多是脾虚……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脾虚则运化失司,不能将水谷精微化赤为血,水湿内阻郁而化热,湿热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固,以致带下淋漓。故胡氏结合自己长期经验,以健脾祛湿为主,常以完带汤、易黄汤为底方。本案患者为脾虚所致,脾主四肢,脾虚则不能将水谷精微输布周身,故患者表现为四肢无力,脉细无力,舌胖大有齿痕,苔白。湿郁化热,重浊下注,则带下色黄。故以党参、白术、山药、甘草健脾益气;苍术、芡实健脾燥湿;车前子利水渗湿;薏苡仁、陈皮健脾行气,清热祛湿;柴胡、白芍疏肝解郁;又加土茯苓、地肤子、蛇床子清热解毒,驱虫止痒。
案87 带下病(阴虚火旺型)
朱某,60岁,已婚。
初诊(2015年3月16日)
[症候]带下量多,赤白相间2个月。2个月来带下量多,赤白相间,伴腥臭味,心情烦躁时加重,时感口苦。平素患者身体清瘦,素性急躁,伴潮热盗汗,夏季诸症加剧,秋季稍缓。平素服用知柏地黄丸亦能缓解,但未治愈。寐欠安,便干。舌红苔薄,脉细数。
[诊断]带下病。
[辨证分型]阴虚火旺,湿热下注。
[治法]清泻肝热,利湿止带。
[处方]焦栀子9g,黄芩9g,木通9g,泽泻10g,车前草15g,甘草6g,当归15g,生地黄15g,生熟薏苡仁各15g,知母9g,黄柏9g,鱼腥草10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14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4月3日)
[症候]带下量减少,色白,稍有异味,潮热汗出仍有,寐略安。舌红,苔薄,脉细。
[处方]焦栀子9g,黄芩9g,木通9g,泽泻10g,车前草15g,甘草6g,当归15g,生地黄15g,生熟薏仁各15g,知母9g,黄柏9g,鱼腥草10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14剂,水煎服。
随访:患者连续治疗1月余,情绪平和,带下如常。
【按语】患者素体阴虚,肝火偏旺,继生湿热带下,盛夏气候之暑湿与肝火所兼之湿热相助为患。热毒损伤任带,故带下赤白相间;热毒蕴蒸,臭秽难闻;热毒伤津,故心烦口苦,便暗;舌脉均为湿热之象。故胡氏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清泻肝火,加入鱼腥草、蒲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除秽,生熟薏苡仁、知母、黄柏利湿止带。全方苦寒并举,轻重适宜,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