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 病

杂 病

案88 癥瘕(气滞型)

范某,35岁,已婚。

初诊(2015年6月17日)

[症候]下腹胀痛时作1年。患者月经初潮14岁,5~6/28日。近一年常有下腹胀痛,痛无定处,时作时止,自诉下腹有时可扪及包块,平素带可,常胸胁胀痛。末次月经2015年5月23日,经前乳胀,经后缓解。妇科检查示右侧附件增厚,轻压痛。B超示无异常。生育史:2-0-0-2,置环。否认过敏史。舌淡,苔薄白,脉弦。

[诊断]癥瘕。

[辨证分型]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处方]柴胡10g,香附15g,木香9g,三棱15g,莪术15g,枳壳12g,青皮12g,陈皮12g,川楝子15g,厚朴12g。7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6月24日)

[症候]经行第二日,药后腹痛缓解,经前无乳胀,经量略少,舌脉同前。

[处方]柴胡10g,香附15g,木香9g,三棱15g,莪术15g,枳壳12g,青皮12g,陈皮12g,川楝子15g,厚朴12g,丹参15g。7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7月1日)

[症候]胸胁胀痛好转,平素偶有腹痛。舌淡,苔薄白,脉缓。

[处方]柴胡10g,香附15g,木香9g,三棱15g,莪术15g,枳壳12g,青皮12g,陈皮12g,川楝子15g,厚朴12g,丹参15g。继服7剂。

随访:依上法调理3个月后,患者已无腹胀痛感,经前乳胀消失,复诊妇科检查附件区未扪及明显增厚,无压痛。

【按语】此为气滞所致癥瘕,《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若虽病有结症而可推移者,名为癥瘕。”指腹腔内有包块肿物结聚的疾病。后世一般以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为癥;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的为瘕,常合称为癥瘕。患者经前乳胀,胸胁胀痛,下腹包块痛无定处,时作时止均为气滞之症,宜用行气导滞药物行气消癥,则腹痛胀满自除。

案89 癥瘕(气滞型)

李某,35岁,已婚。

初诊(2015年7月1日)

[症候]下腹扪及包块2个月。患者月经初潮13岁,5/30日。近两个月扪及下腹包块,按之不坚,时聚时散,偶有腹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精神抑郁。末次月经2015年6月30日,量中,无腹痛,妇科检查双附件区增厚、压痛,B超示两侧附件区输卵管积水。生育史:1-0-2-1,置环。否认过敏史。舌红,苔薄,脉沉弦。

[诊断]癥瘕。

[辨证分型]气滞证。

[治法]行气导滞,消癥除瘕。

[处方]柴胡12g,青皮12g,陈皮12g,木香9g,枳壳12g,三棱15g,莪术15g,丹参15g,川楝子15g,赤芍15g,路路通15g,皂角刺15g,没药10g,7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7月8日)

[症候]药后腹痛缓解,喜叹息,舌脉同前。

[处方]柴胡12g,青皮12g,陈皮12g,木香9g,枳壳12g,三棱15g,莪术15g,丹参15g,川楝子15g,赤芍15g,路路通15g,皂角刺15g,没药10g,佛手12g,郁金12g。7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7月15日)

[症候]患者自觉诸症好转,舌淡,苔薄白,脉弦。

[处方]柴胡12g,青皮12g,陈皮12g,木香9g,枳壳12g,三棱15g,莪术15g,丹参15g,川楝子15g,赤芍15g,路路通15g,皂角刺15g,没药10g,佛手12g,郁金12g。7剂,续服。

随访:依上法调理3个月后,患者已无腹痛感,未扪及腹部包块,精神抑郁好转。

【按语】此为气滞所致癥瘕。患者精神抑郁,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滞于冲任胞宫,结块积于小腹,成为气滞癥瘕。治宜选用疏肝解郁之品,行气散结。B超示腹部有形实邪积聚,故加用活血化瘀诸药,活血消癥。

案90 癥瘕(血瘀型)

田某,36岁,已婚。

初诊(2015年7月10日)

[症候]下腹刺痛时作3个月。患者月经初潮13岁,6/30~90日。近3个月常有下腹刺痛感,痛处固定,肤色暗沉,唇色紫暗。末次月经2015年6月30日,经行腹痛,血块多,块下痛减,B超示左卵巢无回声区(43mm×26mm)。生育史:1-0-2-1,置环。否认过敏史。舌质紫暗,边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诊断]癥瘕。

[辨证分型]血瘀证。

[治法]活血散结,破瘀消癥。

[处方]桂枝10g,茯苓15g,桃仁10g,牡丹皮12g,丹参15g,莪术15g,皂角刺15g,瓦楞子15g,乳香10g,没药10g,蒲黄15g(包煎),土鳖虫6g。7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7月17日)

[症候]药后腹痛缓解,暂无其他不适,舌脉同前。

[处方]桂枝10g,茯苓15g,桃仁10g,牡丹皮12g,丹参15g,莪术15g,皂角刺15g,瓦楞子15g,乳香10g,没药10g,蒲黄15g(包煎),土鳖虫6g。14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7月31日)

[症候]月经第二日,经行腹痛好转,血块量减少。舌淡暗,苔薄白,脉涩。

[处方]守上方7剂续服。

随访:依上法调理3个月后,患者已无腹痛感,经行腹痛消失,复诊B超左卵巢回声区缩小(33mm×21mm)。

【按语】此为血瘀所致癥瘕,患者月经后期,面色暗沉,舌质紫暗瘀点,下腹刺痛有定处,均为血瘀之症。瘀血内结,妨碍气机,阻滞经脉流通畅达,导致血行不畅,因此宜用活血散结药物、破瘀消癥之法。

案91 癥瘕(痰湿型)

王某,32岁,已婚。

初诊(2015年7月12日)

[症候]下腹胀痛时作半年。患者月经初潮15岁,6/30~60日。近半年常有下腹胀痛感,体胖,腹大如孕状,按之柔软,胸脘痞闷,头晕目眩。末次月经2015年7月1日,量中,无腹痛,B超示右卵巢回声区(53mm×42mm)。生育史:1-0-0-1,置环。否认过敏史。舌淡,苔白腻,脉滑。

[诊断]癥瘕。

[辨证分型]痰湿证。

[治法]理气化痰,软坚消癥。

[处方]苍术12g,白术15g,天南星12g,枳壳9g,厚朴12g,石菖蒲12g,茯苓15g,香附15g,丹参15g,皂角刺15g,路路通15g,陈皮12g。7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7月19日)

[症候]药后腹痛缓解,大便溏,舌脉同前。

[处方]苍术12g,白术15g,天南星12g,枳壳9g,厚朴12g,石菖蒲12g,茯苓15g,香附15g,丹参15g,皂角刺15g,路路通15g,陈皮12g,薏苡仁15g,山药15g。7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7月26日)

[症候]现大便可,舌淡,苔薄白,脉濡滑。

[处方]苍术12g,白术15g,天南星12g,枳壳9g,厚朴12g,石菖蒲12g,茯苓15g,香附15g,丹参15g,皂角刺15g,路路通15g,陈皮12g,薏苡仁15g,山药15g。7剂,续服。

随访:依上法调理5个月后,患者已无腹痛感,复诊B超囊肿消失。

【按语】此为痰湿所致癥瘕。痰湿体质常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痰湿蒙窍故头晕目眩,痰湿阻滞,故月经后期。治宜理气化痰,软坚消癥。

案92 癥瘕(毒热型)

徐某,30岁,已婚。

初诊(2015年7月6日)

[症候]突发下腹痛1日。患者月经初潮14岁,5/32日。今晨房事后突发下腹痛,痛连腰骶,带下色黄,伴烦躁易怒,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末次月经2015年7月1日,量中,无腹痛。妇科检查两侧附件区压痛明显,全腹软,麦氏点无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白细胞升高,尿妊娠试验阴性,B超示两侧附件区输卵管积水。生育史:1-0-3-1,外用避孕。否认过敏史。舌红,苔薄腻,脉滑数。

[诊断]癥瘕。

[辨证分型]热毒内蕴。

[治法]解毒除湿,破瘀消癥。

[处方]红藤30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15g,蒲公英30g,牡丹皮12g,丹参15g,赤芍15g,三棱15g,莪术15g,皂角刺15g,乳香10g,没药10g。7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7月13日)

[症候]药后腹痛缓解,口干渴。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处方]红藤30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15g,蒲公英30g,牡丹皮12g,丹参15g,赤芍15g,三棱15g,莪 术15g,皂角刺15g,乳香10g,没药10g,石斛12g。7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7月20日)

[症候]刻下已无腹痛,暂无其他不适。舌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守上方随证加减调理。

随访:依上法调理3个月后,患者诉无腹痛感,B超复诊输卵管积水消失。

【按语】此为毒热所致癥瘕,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外阴不洁或房事不禁,感染湿热邪毒,入里化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结于胞脉,而成癥瘕。方中用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清热利湿解毒之品,加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药,如三棱、莪术、皂角、乳香、没药之类,共奏解毒除湿、破瘀消癥之功效。

案93 虚劳(脾肾两虚型)

杨某,42岁。

初诊(2015年3月2日)

[症候]自诉月经紊乱年余,近3个月来月经未行。伴神疲乏力,嗜睡,畏寒,不思饮食,动则汗出,腰背酸痛,对周围人事均无兴趣,性欲减退,时有颜面部肿胀,或感胸闷不舒,大便日行2~3次,便溏。舌质淡,舌体略胖,苔白润,脉细弱。生育史:1-0-5-1。

[诊断]虚劳。

[辨证分型]脾肾不足,气血亏虚,冲任失调。

[治法]健睥益肾,补气养血,调补冲任。

[处方]党参15g,生炙黄芪15g,炒白术15g,陈皮15g,茯苓15g,山药12g,柴胡12g,升麻10g,巴戟天15g,淫羊藿15g,泽泻12g,桂枝12g,肉豆蔻10g。10剂。

二诊(2015年3月13日)

[症候]患者精神好转,胃纳渐增,大便日行2次,但已成形,余症亦有所减轻。舌边少齿痕,苔薄白,脉细。

[处方]党参15g,生炙黄芪15g,炒白术15g,陈皮15g,茯苓15g,山药12g,柴胡12g,升麻10g,巴戟天15g,淫羊藿15g,泽泻12g,桂枝12g,肉豆蔻10g。14剂。

三诊(2015年3月29日)

[症候]末次月经3月24日,月经量中等偏少,色略淡,乏力神疲等已缓解,现已上班,日常生活自理,大便已调。舌脉同前。

[处方]党参15g,生炙黄芪15g,炒白术15g,陈皮15g,茯苓15g,山药12g,柴胡12g,升麻10g,巴戟天15g,淫羊藿15g,泽泻12g,桂枝12g,升麻6g。14剂。

随访: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出入服药3月余,工作生活如常。

【按语】虚劳又称“虚损”“虚痨”,诸多原因所致的脏腑阴阳气血亏损的总称。或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而病损尤以脾肾为要。因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一脏受病,累及他脏,气血不能互相化生,阴阳难以互根,终成“虚劳”。该女曾多次流产,冲任耗损,气血亏乏,及至脾肾阳气不足,表现神疲嗜睡、畏寒肢肿、纳差便溏等。治疗总以补益脾肾为主,予补中益气汤健脾为主,酌加淫羊藿、巴戟天等温肾阳,桂枝温通心肾阳气。脾肾乃人之先天后天之本,唯脾肾阴阳调和,气血生化有源,冲盛任通,才可月经如期,精神乃治,起居如常。

案94 盆腔炎(湿热瘀结型)

蔡某,35岁,已婚。

初诊(2014年11月6日)

[症候]小腹胀痛10个月,加重4个月。近一年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小腹胀痛不舒,伴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气秽,偶有阴痒。既往经调,量中,无痛经。末次月经10月9日,2周方净。近4个月经水淋漓,常旬余方净。刻下腰脊酸楚,小腹胀痛,带下量多,气秽,纳可,寐差,便干结,间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1-0-3-1,带环5年,妇检双侧附件局部压痛明显。白带常规(-),B超示盆腔积液。

[诊断]盆腔炎。

[辨证分型]湿热瘀结,冲任失调。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调冲止痛。

[处方]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大血藤15g,连翘12g,白茯苓15g,白术15g,鸡血藤15g,刘寄奴12g,延胡索15g,徐长卿12g,续断15g,杜仲15g,夜交藤15g,合欢皮12g。7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11月13日)

[症候]药后小腹胀痛不舒略瘥。兹经水愆期,带下量多,色黄,脓样,气秽。仍腰酸背楚,口干欲饮,口秽,便干结,日一行,寐已安。舌红苔薄,脉细数。

[处方]蒲公英15g,地丁草15g,大血藤15g,连翘12g,白茯苓15g,白术15g,鸡血藤15g,刘寄奴12g,延胡索15g,徐长卿12g,续断15g,杜仲15g,夜交藤15g,合欢皮12g,丹参15g,赤芍15g。7剂,水煎服。

三诊(2014年11月20日)

[症候]药后腹痛显减,经水逾期1周而转,未净。小腹胀痛不舒,腰酸,纳可寐安,尿赤频数,大便调。舌红绛,苔薄,脉沉细。

[处方]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大血藤15g,连翘12g,白茯苓15g,白术15g,鸡血藤15g,刘寄奴12g,延胡索15g,徐长卿12g,续断15g,杜仲15g,夜交藤15g,合欢皮12g,炒桑枝12g,桑寄生12g。14剂,水煎服。

随访:连续调治半年余,腹痛乃除。

【按语】盆腔炎为生育期妇女的多发病。此例为反复流刮,体虚,复受感染所致。患者小腹胀痛不舒,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气秽。证属湿热内蕴,瘀结胞宫。湿热内蕴,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经血妄行,因此经水多淋漓不净;经水反复淋漓,耗气伤血,易致外邪侵袭,因此常迁延难愈。久病及肾,久病入络,因此临证时常需酌加补肾通络之品。初诊予蒲公英、紫花地丁、红藤清热解毒,续断、杜仲补肾通络,鸡血藤、刘寄奴、延胡索、徐长卿理气通络止痛,茯苓、白术、连翘利湿止带,夜交藤、合欢皮安神宁心。二诊、三诊时,患者腹痛不舒略瘥,因此病多缠绵,故加重益气养血补肾之力。如此半年余,腹痛乃除。

案95 盆腔炎(肾亏湿热型)

陈某,30岁,已婚。

初诊(2014年8月2日)

[症候]腰酸痛反复2年。患者结婚3年,平素月经量多,2年前放环后经量增多,经期延长,9日方净。时有腰酸痛,劳累后加重,偶伴低热37.8℃,便干,夜寐欠安,带下色黄。生育史:1-0-1-1,阴超示盆腔少量积液。经治疗2个月后,症情好转,但经来量多,时感腰酸,神疲,夜寐欠安。舌质暗,尖红,脉弦细。

[诊断]盆腔炎。

[辨证分型]肾亏湿热,虚实夹杂。

[治法]益肾扶正,清养冲任。

[处方]党参15g,黄芪15g,茯苓15g,白术10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仙鹤草18g,乌贼骨15g,茜草15g,怀山药12g,山茱萸12g,酸枣仁9g,菟丝子12g,杜仲10g,桑寄生12g,茯神15g。7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8月23日)

[症候]药后腰酸痛不舒略缓,带下量稍多,色白,便干结,日一行,寐已安。舌红苔薄,脉细。

[处方]党参15g,黄芪15g,茯苓15g,白术10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仙鹤草18g,乌贼骨15g,茜草15g,怀山药12g,山茱萸12g,酸枣仁9g,菟丝子12g,杜仲10g,桑寄生12g,茯神15g,椿根皮15g,土茯苓15g。14剂,水煎服。

随访:患者连续治疗5个月后腰酸缓解,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按语】患者2年前放环后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时有腰酸痛,劳累后加重,偶伴低热,乃肾亏湿热,源于邪犯冲任。冲任损伤,邪热客于冲任、胞宫,故时有腰腹酸痛;月经量多,且缠绵不净,致血室空虚,邪气内恋,郁久化热,湿热下注,伤及任脉,故带下量多色黄。《内经》曰:“冲任以通畅为贵。”方用二至丸滋养肾阴;仙鹤草、乌贼骨、茜草收敛止血;山药、山茱萸、杜仲、桑寄生、菟丝子滋肾养血,调补冲任;茯苓、白术利湿止带。肝肾充足,诸恙痊愈。

案96 盆腔炎(脾虚湿蕴型)

赵某,42岁,已婚。

初诊(2014年12月5日)

[症候]少腹疼痛3月余。自述3个月来少腹疼痛反复,带下量多,伴腰酸乏力,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经外院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曾输液服药疗效不佳。面色萎黄,精神不振,便溏,每日2次。生育史:2-0-1-2,输卵管结扎15年。舌淡苔白,脉滑数。

[诊断]盆腔炎。

[辨证分型]脾虚失运,水湿下陷。

[治法]健脾祛湿,化瘀止痛。

[处方]黄芪12g,党参12g,白术12g,山药12g,茯苓12g,生熟薏苡仁各15g,升麻9g,车前子12g,牡蛎30g,芡 实12g,鸡冠花9g,威灵仙15g,延胡索15g。7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12月12日)

[症候]1周后复诊,腹痛好转,带下色白量多。舌淡苔白,脉细滑,寐安,便调。

[处方]黄芪12g,党参12g,白术12g,山药12g,茯苓12g,生熟薏苡仁各15g,升麻9g,车前子12g,牡蛎30g,芡实12g,鸡冠花9g,威灵仙15g,延胡索15g。14剂,水煎服。

随访:上药调服2个月,合理饮食,诸症悉平。

【按语】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症,胡氏认为该病成因多为外感湿邪与内湿相结郁于胞宫,致使下焦气血壅结,胞脉瘀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见少腹疼痛经久不愈,带下绵绵不止、黄白相兼,腰酸乏力。黄芪、升麻、党参、牡蛎、芡实升举阳气,阳气盛则利于湿气化,取其“丽日当空则阴霾自散”之意,白术、山药、茯苓补气健脾,薏苡仁祛湿止带,延胡索、威灵仙、鸡冠花祛湿理气止痛,使清阳上升,浊气下降,湿有归路,气血调和,则诸症自解。

案97 盆腔炎(湿热瘀阻型)

李某,36岁,已婚。

初诊(2015年2月1日)

[症候]下腹部坠胀伴腰骶酸痛1年余。平素月经规律,量中等,色暗,有血块。10年前曾患急性盆腔炎,炎症反复发作,多次治疗时好时坏。近一年自觉下腹部坠胀不适,腰骶部酸痛,经行或劳累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味臭秽。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赤,大便溏。生育史:1-0-3-1,带环4年。妇科查体: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前倾,穹窿部有触痛及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阴超提示盆腔积液。舌体胖大,色暗红有瘀斑点,苔黄厚,脉弦滑。

[诊断]盆腔炎。

[辨证分型]湿热瘀阻。

[治法]清热祛湿,活血理气。

[处方]延胡索15g,五灵脂15g,当归15g,鸡血藤15g,赤芍15g,土茯苓20g,薏 苡仁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败酱草15g,柴胡9g,香附10g。14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2月15日)

[症候]药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腹疼痛减轻,带下正常,二便正常,胸闷明显减轻,纳可。舌质转为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处方]延胡索15g,五灵脂15g,当归15g,鸡血藤15g,赤芍15g,土茯苓20g,薏苡 仁15g,败酱草15g,香附10g,菟丝子15g,女贞子15g。14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3月10日)

[症候]服药后疼痛基本消失。B超显示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妇科检查示子宫及双侧附件无压痛。

[处方]仍宗前法加减治之。

随访:以清热活血、益气扶正之药调理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胞宫位于人体下焦,最易遭受湿邪侵袭。胡氏认为慢性炎症的存在,必有气血瘀结于内,袪湿的同时,还要注重理气活血。延胡索性味辛、苦、温,归心、肝、脾经,五灵脂性味辛、苦、温,二药搭配,共奏理气活血、止痛之效。鸡血藤畅血脉,消瘀血,理冲任,止疼痛,化癥瘕;当归活血补血气;赤芍归肝经,行瘀止痛;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祛瘀止痛;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渗湿利水;薏苡仁健脾气,祛湿浊。胡氏强调苦寒之药长期服用易伤元气,且女子多“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故湿除热退后,当去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苦寒伤阴之药,可加入菟丝子、女贞子等药补肝肾,益阴血,临床往往收到满意效果。

案98 盆腔炎(肾阳亏虚型)

徐某,33岁,已婚。

初诊(2015年5月13日)

[症候]下腹坠胀疼痛2年。2年前出现小腹坠胀疼痛,带下色黄,量多,伴异味。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B超提示盆腔积液。结合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诊断为盆腔炎。其后间断使用抗生素治疗1年余,病情反复。生育史:1-0-3-1,带环6年。刻下小腹坠胀疼痛,腰酸痛,行经时加重,带下色黄,无异味,小便畅,大便不成形,手足冷。舌淡,苔薄黄腻,脉细滑。

[诊断]盆腔炎。

[辨证分型]肾阳亏虚,兼有湿热。

[治法]温肾清化。

[处方]薏苡仁18g,败酱草15g,桑寄生12g,山药12g,山茱萸10g,沙苑子15g,土茯苓15g,萹蓄15g,苍术10g,黄柏10g,车前子18g,赤芍10g,白芍10g,甘草6g。14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5月27日)

[症候]药后下腹坠痛、腰酸均减轻,带下减少,大便尚不成形。苔薄,脉滑。

[处方]薏苡仁18g,败酱草15g,桑寄生12g,山药12g,山茱萸10g,沙苑子15g,土茯苓15g,萹蓄15g,苍术10g,黄柏10g,车前子18g,赤芍10g,白芍10g,甘草6g,炒白术12g。14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6月18日)

[症候]药后白带已趋正常,腹痛消失,尚有腰酸,小便正常,大便软,苔薄,脉趋平。

[处方]薏苡仁18g,败酱草15g,桑寄生12g,山药12g,山茱萸10g,沙苑子15g,土茯苓15g,萹蓄15g,车前子18g,赤芍10g,白芍10g,甘草6g,狗脊10g,菟丝子15g。14剂,水煎服。

随访:后以此方随证加减治疗1月余,诸症消失。

【按语】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的慢性炎症,包括慢性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及盆腔结缔组织炎等,病情顽固,反复发作。患者小腹坠胀疼痛、带下色黄、小便疼痛、苔薄腻色黄、脉滑等属湿热内郁之象;腰酸痛、大便不成形、手足冷、脉细等属肾阳不足之征。薏苡仁健脾利湿;败酱草、赤芍清热解毒,活血行瘀;土茯苓、萹蓄、车前子清热利湿;黄柏、苍术燥湿健脾;桑寄生、山茱萸、沙苑子补肾阳;甘草、赤芍等调和气血,以期共奏温肾、清利、化瘀之效。胡氏认为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的患者多在门诊长期或反复接受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性属苦寒,久用伤阳,故应当顾护肾气,佐以狗脊、菟丝子等补肾清热。

案99 盆腔炎(肝郁肾虚型)

刘某,31岁,已婚。

初诊(2014年11月19日)

[症候]左少腹隐痛5日。半年前因人流术后1周少腹疼痛明显,带下量多、色黄,发热等,诊断为急性盆腔炎,在外院住院治疗,症状好转出院。5日来左少腹隐痛,劳累、心情不舒或同房后少腹明显疼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增多,影响日常生活。刻下左少腹隐痛不适,腰酸,神疲乏力,带下量多、色淡黄、无异味,月经周期正常。纳可,二便调,寐安。舌暗,边有齿痕,苔黄薄腻,脉细滑略弦。生育史:2-0-1-2,带环3年。妇科检查示左附件增厚压痛(+),阴超提示子宫61mm×50mm×44mm,子宫直肠窝处可见液性暗区28mm×14mm。

[诊断]盆腔炎。

[辨证分型]肝郁肾虚,冲任胞脉受损。

[治法]补肾疏肝为主,兼以清热活血。

[处方]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牡丹皮15g,续断15g,生杜仲15g,泽兰15g,生薏苡仁30g,牛膝10g,郁金15g,败酱草15g。14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12月3日)

[症候]左少腹隐痛明显好转,带下正常,腰骶酸痛消失。妇科检查示左附件增厚压痛不明显。舌淡,苔薄,脉细滑。

[处方]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牡丹皮15g,续断15g,生杜仲15g,泽兰15g,生薏苡仁30g,牛膝10g,郁金15g,败酱草15g。14剂,水煎服。

随访:上方连续服用2个月,诸症皆缓,妇科检查无异常。

【按语】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妇人多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再加上病情迁延反复发作,以致精神抑郁,即“久病致郁”,气郁血亦瘀,气血阻滞脉络。所以慢性盆腔炎的发生与肝关系密切。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续断、牛膝、生杜仲补肝肾,畅血脉,调冲任,续筋骨;白术、生薏苡仁、茯苓、甘草健脾祛湿止带;败酱草清热利湿;牡丹皮清热凉血;泽兰活血破瘀。

案100 盆腔炎(肝郁肾虚型)

杨某,40岁,已婚。

初诊(2015年6月7日)

[症候]下腹隐痛反复1年余。有盆腔炎史3年,下腹疼痛隐隐1年余,久久不止,时觉坠胀,腰骶酸痛于经期加重,带下量较多,色淡黄,质略稠,无异味。自觉偶有胸闷憋气。纳可,寐差,二便调。舌暗淡,苔薄,脉细弦。妇科检查示右附件可触及索条状物,触痛(+),左附件可触及一约30mm×30mm包块。B超示右附件区见34mm×32mm×28mm囊性占位。生育史:1-0-1-1,带环13年。

[诊断]盆腔炎。

[辨证分型]肝郁肾虚,瘀血成癥。

[治法]疏肝补肾,活血散结。

[处方]白术15g,甘草6g,续断15g,郁金15g,杜仲15g,泽兰15g,牛膝15g,延胡索15g,皂角刺15g,台乌药15g,泽兰15g,马鞭草15g。14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6月21日)

[症候]下腹隐痛仍有,劳累后加剧,带下量略减,色淡,质稀,无异味。纳可,夜寐改善,二便调。舌淡,苔薄,脉细。

[处方]白术15g,甘草6g,续断15g,郁金15g,杜仲15g,泽兰15g,牛膝15g,延胡索15g,皂角刺15g,台乌药15g,泽兰15g,马鞭草15g,首乌藤15g,合欢皮15g。14剂,水煎服。

随访:患者续服上药3个月,患者经行腹痛较前明显减轻,小腹疼痛及腰酸基本消失。B超检查示盆腔未见异常。

【按语】湿热之邪蕴结胞中,阻滞气血并与气血相搏,使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瘀积日久成癥瘕包块,或湿热瘀结阻滞冲任,冲任不畅,形成包块。所以肝气郁结、冲任失调是慢性盆腔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冲任隶于肝肾,腰骶属肾,少腹属肝,而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症状为少腹疼痛、腰酸及腰骶疼痛,此乃肝郁肾虚之征。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续断、牛膝、杜仲补肝肾,畅血脉,调冲任,续筋骨;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止带;延胡索、乌药理气止痛;泽兰、皂角刺、马鞭草利水活血消肿。

案101 盆腔炎(湿热瘀阻型)

王某,31岁,已婚。

初诊(2015年7月19日)

[症候]腹痛伴腰酸1年余。1年前因胎停清宫后出现两侧少腹隐痛,腰酸,平素带下量略多,色黄质稠,有异味。双侧卵巢囊肿剥离术史3年。末次月经6月23日,5日净,量中色红,夹少量血块,经行腹痛,经前乳胀明显,经后仍有少腹隐痛,腰酸。生育史:0-0-1-0,未避孕。刻下见两侧少腹隐痛,腰酸不适,纳可,寐安,二便调。舌质暗偏红有瘀斑,苔黄腻少津,脉弦细。

[诊断]盆腔炎。

[辨证分型]湿热瘀阻。

[治法]清热化瘀。

[处方]蒲公英30g,大血藤30g,败酱草15g,赤芍15g,丹参30g,当归15g,牡丹皮15g,生地黄15g,制香附12g,川楝子12g,石见穿15g,鸡血藤15g,泽兰12g。14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8月10日)

[症候]末次月经8月3日,4日净。药后经行血块减少,乳胀减轻,仍有腰骶部酸楚,两侧少腹抽掣痛。脉弦细,舌质暗偏红,苔薄腻少津。

[处方]蒲公英30g,大血藤30g,败酱草15g,赤芍15g,丹参30g,当归15g,牡丹皮15g,生地黄15g,制香附12g,川楝子12g,石见穿15g,鸡血藤15g,泽兰12g,徐长卿12g,延胡索6g。14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10月12日)

[症候]末次月经10月5日,药后腹痛明显好转,腰酸减轻。脉弦细,舌质暗红,苔薄腻。

[处方]蒲公英30g,大血藤30g,败酱草15g,赤芍15g,丹参30g,当归15g,牡丹皮15g,生地黄15g,制香附12g,川楝子12g,石见穿15g,鸡血藤15g,泽兰12g,川续断12g,川杜仲12g,狗脊12g。14剂,水煎服。

随访:患者连续治疗数月,腹痛基本消失。

【按语】患者胎停清宫后胞宫受损,体虚未复,湿热邪侵冲任导致正虚邪恋,反复发作。胞宫宿瘀停留,与湿热之邪蕴阻下焦,则下腹隐痛,腰酸,带下量多色黄。《金匮要略》云:“带下,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土瓜根、芍药、桂枝、土鳖虫)主之。”考虑患者胞宫受损,经前乳胀,经行腹痛,恐胞宫内有瘀滞,首先祛邪,治拟活血化瘀,佐以清热利湿,防止闭门留寇。蒲公英、大血藤、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赤芍、丹参、鸡血藤、泽兰活血化瘀;香附、川楝子理气止痛;牡丹皮清热凉血;石见穿破瘀散结。鉴于本病病程较长,易于反复,临床治疗中应攻补兼施,辨证而施,循环往复,消长有道,攻邪不宜峻猛,补益不宜滋腻,以免伤正或体虚不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