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物概况

三、文物概况

楚雄州有灿烂的史前文化,这里先后出土了5亿—6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3.5亿年前的鱼化石,1.8亿年前的恐龙化石,是著名的“恐龙之乡”。1975年至1980年禄丰发现距今800万年的腊玛古猿化石,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它处于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之中,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为研究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料。1965年5月1日,在元谋发现生活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牙齿化石,表明楚雄州境是世界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元谋大墩子、永仁菜园子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表明州境的人们在3200年前,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过着定居生活,能制造比较精致的陶器、磨制石器、骨器,并能种植粳稻,饲养家禽、家畜。1975年,楚雄万家坝古墓群的发掘,表明州境的先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发展到灿烂的青铜文化时期。唐宋时期,中原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加强,唐初于今姚安置姚州都督府。唐天宝年间,日渐强大的南诏政权建立南诏国,在姚安置弄栋节度辖领楚雄州境。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形成东爨诸蛮部和高氏分封统治的封建领主制局面,尤其大理国中后期,高氏在楚雄、姚安大兴推行释教,发展地方文化,强大的罗婺部也在武定一带发展彝族文化。元明时期,云南地方政权被根除,楚雄州境设置了楚雄、武定、姚安诸路、府及若干州县,并实行土司制,形成了高氏、凤氏等土官。清代,经改土归流,云南地方势力被进一步削弱,楚雄州境内的封建经济趋于繁荣。新中国成立后,楚雄州境进行了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楚雄州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朝历代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楚雄州古文化遗址丰富,旧石器遗址以元谋人遗址最为重要;新石器遗址遍布全州10个县(市),河谷平坝分布较为密集,半山台地次之,高寒山区有少量发现。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敲砸器、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石片等石器及陶器。

楚雄州的青铜器,发现点较多,主要分布在楚雄市、禄丰县、姚安县、大姚县和牟定县。青铜器大多出土于墓葬,大多为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兵器、乐器、装饰品及钱币,时间上限可达春秋早中期,下限至汉晋。在云南青铜文化分类中,楚雄地区被划入“滇西地区(洱海区域)”文化类型中。典型代表器物为万家坝古墓群中出土的凹口心形铜镢、螺旋纹柄铜剑、铜矛、弧肩形铜斧、曲刃无胡铜戈、窄边铜镯以及最早类型的铜鼓(万家坝型)和编钟。

楚雄州的瓷器主要出土于禄丰县黑井、琅井、仁兴等地,多为火葬罐,伴有少量瓶、盘、杯类器物,瓷罐造型多为洗口、直颈、丰肩、鼓腹、平底。胎体厚重、规整,胎土质料较粗呈灰白色或青灰色。釉色多为青釉,青花色调浓淡不一,有的发色深蓝,有的灰暗,还有的呈黑色,似釉上青花。罐身纹饰多者达六层,少的二层。多年来,禄丰县、牟定县虽发现了多处瓷窑遗址,但经分析均为民间生产的小规模窑,故出土的大量元明时期精美青花瓷器究竟来源于哪个窑址,目前尚不清楚。

楚雄州是全国彝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远古先民不断迁徙交融、繁衍生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彝族、汉族、苗族、回族、傣族、白族、傈僳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物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的多样性和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使楚雄呈现出以彝族文物为主体的种类丰富、特色独具的民族文物体系。馆藏的民族文物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乐器、土司文物、宗教用品、彝文古籍等,其中后三者为我州民族文物的典型代表。

楚雄州史前考古文物十分丰富,元谋人博物馆、禄丰恐龙博物馆、楚雄州博物馆藏有大量古猿、古人类以及恐龙化石,最著名如元谋人牙齿化石、许氏禄丰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