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文物普查亮点文物
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州所辖下级文物收藏单位共有26家,上报文物计11033件(套),实际数量43794件,完成率100%。其中上报文物7766件(套),上报自然类文物3267件。
在此次文物普查中,经过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一是楚雄州博物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馆藏的一大批原有青铜、瓷器、铜器等类珍贵文物级别得到提升;二是楚雄市、牟定县文物管理所新发现、鉴定了一批珍贵文物;三是全州十县(市)一大批馆藏资料被认定为文物。经过普查,全州有珍贵文物479件,其中一级41件,二级56件,三级382件,与之前相比,全州珍贵文物数增加了131件。另外元谋、禄丰等县新鉴定珍贵化石标本49件,其中一级化石标本6件,二级化石标本6件,三级化石标本37件。
楚雄州目前共有4座博物馆,10县(市)中9个已成立文物管理所。楚雄州博物馆为综合性博物馆,以展出、收藏、研究楚雄州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古生物化石为主。禄丰恐龙博物馆收藏及展出了大量禄丰恐龙化石及精美的元明时期青花瓷器。姚安县博物馆馆藏有众多青铜器、书画等。元谋县元谋人博物馆为自然科技类专题博物馆,主要收藏展出元谋出土的各类新旧石器及化石。楚雄州馆藏文物主要来源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藏品种类包括青铜器、陶瓷器、纺织品、竹木漆器、玉石器、化石、纸质等。馆藏文物中有春秋绳纹柄山字格铜剑、战国牛头铜剑、战国鎏金铜臂甲、战国万家坝型铜鼓、战国半环纽龙纹铜编钟、战国靴形铜钺、宋(大理国时期)阿嵯耶观音铜立像、元鎏金铜像、清铜漆金高雪君卧像、清玉佛、清高氏家谱、民国赵祚传手稿等精美文物,以及一大批元明清时期精美的陶瓷器和云南现存时代较早、数量较多、铸造工艺较为精湛、艺术价值较高、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禄丰金铜造像群。
普查中的部分亮点文物:
1.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金铜造像群,共计32尊。造像以铜用模铸法铸造,表面漆金(贴金或鎏金),代表了明代禄丰民间金属冶炼和铸造的最高水平。
2.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明代青花瓷器,胎体匀称,厚薄适中,加工工艺较为成熟。瓷胎呈青灰色,釉青黄,内外满施,青花颜色呈淡蓝色,局部呈黑色,纹饰精美。如明青花开光岁寒三友纹罐,口径16.30厘米,腹径29.90厘米,腹围94.00厘米,底径15.70厘米,通高24.50厘米,重3506克。直颈、卷唇、丰肩、鼓腹、平底。肩饰如意纹加四开光,分别绘松(两组)、竹、梅,腹饰牡丹纹,足饰莲瓣纹。明青花鱼藻牡丹纹罐,口径16.60厘米,腹径32.00厘米,腹围100.50厘米,底径16.30厘米,高32.55厘米,重4880克。直颈、口略撇、丰肩、鼓腹、平底。颈饰折枝花果纹,肩饰鱼藻纹,肩腹部交接处饰一圈海水纹,腹部饰牡丹纹,足部饰变体仰莲纹。
3.楚雄州博物馆藏战国万家坝型铜鼓,面径26厘米,胴径39厘米,腰径30厘米,足径44厘米,高34厘米。圆形鼓面,胴部突出,足部外撇。鼓面有芒纹,鼓身有两道合范线,腰部有两个对称桥形耳。万家坝型铜鼓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铜鼓,具有早期铜鼓的特征,即体分三段,鼓面小,胴部突出,胴径大于面径,纹饰简单,部分鼓面饰太阳纹,胴、足部素面,铸造技术粗糙。
4.楚雄州博物馆藏西汉铜鼓,属新发现,于2016年在武定县东坡乡征集。鼓面径16.5厘米,胴径19.3厘米,足径21.6厘米,高14.5厘米。青铜材质,胴部突出,束腰,腰部有四系耳,足外撇。鼓面饰芒纹,胴部饰三角纹等,足部饰2道弦纹。该铜鼓介于万家坝型与石寨山型之间,是万家坝型向石寨山型的过渡类型,纹饰接近于石寨山型。金沙江两岸从春秋战国到南诏大理国时期战争频繁,遗留铜鼓及其他金属兵器的可能性较大。该件铜鼓对研究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以及西南民族关系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5.楚雄州博物馆藏元蓝地留白缠枝花卉纹狮纽盖罐,口径18厘米,腹径34厘米,底径16厘米,通高35厘米。狮纽荷叶边盖。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盖及罐体蓝地留白饰花卉纹,下腹饰仰莲纹。口沿、底部磕损,口沿至下腹有一贯通裂纹。该件元代蓝地留白缠枝花卉纹狮纽盖罐是云南目前发现的蓝地白花青花瓷器中较为完整和精美的一件,从纹饰风格和造型敦厚矮粗的特点看,具有较明显的元代风格,是元末云南青花瓷的精品。
6.姚安县博物馆藏清代高氏家谱,纵285厘米,横52厘米。族谱比较详细地记述高氏自始祖高翔至五十四氏高厚德,各代世系的事迹和官职,谱中对唐代以来祖国内地和云南在政治文化往来的记述尤为详细。同时还记述了制谱时,这部宗图和其他宗图的情况,对高氏世系有一定的考证。在谱的纸接缝上和各世系上还签盖有54枚朱印。印章文字一半为汉字,一半为满文。元、明、清之际,高氏土司管辖姚安军民总管府的属地、疆界及其云南复地改土归流的内部事务。
7.姚安县博物馆藏宋(大理国时期)阿嵯耶观音铜立像,高30.5厘米,宽7.7厘米。佛像高耸的发髻中有一尊阿弥陀佛像,男身女相,细腰跣足,上身袒露,肚脐凸出,颈戴项圈,手臂及手腕戴有钏或镯,右手施说法印,左手施予愿印。此像铜质鎏金,全身线条流畅。阿嵯耶观音是南诏国、大理国最重要、最受尊崇敬仰的一位神祇,其造型非常独特,纤细、修长、挺直的身躯、高耸精美的头饰、发辫及服饰都与唐宋观音造型、藏传观音造型迥然不同,为鲜明的云南地方观音图像的一大特色。
8.姚安县博物馆藏战国靴型铜钺,通长14.8厘米,通宽10.0厘米,呈靴形,靴尖收口弧状微上翘,刃圆弧状,刃部左侧有一圆孔。銎为半椭圆形,銎口插柄处向两边敞开。
9.楚雄市文物管理所藏明洪武十九年款城砖,通高36.2厘米,宽18.3厘米,厚11.5厘米。系楚雄原修筑城墙官府烧造的城砖,呈长方体,坚实厚重,侧面模注有两行印纹“洪武十九年七月□日造,楚雄卫右千户所”。
10.楚雄市文物管理所藏楚雄文庙礼器,其中上级别的有5件:清胡人驯狮铜香薰,通高42厘米,座高7厘米,像高35厘米,由造像、狮子、底座组成,造像有榫眼,可分离。狮子站立于长方形铜座上,左前足踩一镂空绣球,头转向一侧,尾上扬,身中空,背上开口,底座中空,四面开光,一侧刻有“楚雄府黉宫”,背置镂空花鞍,上侧坐一胡人,张口舞手,后背系一葫芦,形态威武。清牧牛铜香薰(一对),通高41厘米,座高7厘米,像高34厘米,由造像、水牛、底座组成,造像有榫眼,可分离。水牛站立于长方形铜座上,头转向一侧,一只前蹄向后勾悬,尾贴于后腿一侧,身中空,背上开口;底座中空,四面开光;背置镂空花鞍,上侧坐牧牛人,双肩背有双耳锅,双手举于胸前,似吹笛,貌露笑容,乐在其中。清拐李骑鹿铜香薰(一对),通高44.0厘米,座高5.5厘米,像高38.5厘米,由造像、梅花鹿、底座组成,造像有榫眼,可分离。梅花鹿站立于长方形空心铜底座上,通体錾刻梅花,头转向一侧,一只前蹄向后勾悬,尾后张,身中空,背上开口,腹部一侧刻有“楚雄府黉宫”;背置镂空花鞍,上侧坐一背系葫芦的老叟,一手上举呈持物状,双唇微张,悠然自得。清铜牛尊,通高23厘米,身长30厘米,整体呈站立的水牛造型,铜铸,形态逼真。水牛颈向前伸,尾贴于右后腿,背部挎有鞍座和披搭,鞍上有一圆口,直通腹内,右侧披搭上刻有“楚雄府黉宫”。清铜象尊,通高22.8厘米,身长33.0厘米,整体呈站立的大象造型,铜铸,形态逼真。象鼻上举,两耳外张,尾贴于左后腿,头和身上饰有璎珞、珠宝,背部挎有鞍座和披搭,鞍上有一圆口,直通腹内,左侧披搭上刻有“楚雄府黉宫”。
11.牟定县文物管理所藏战国半环纽龙纹铜编钟,通高42.5—50.0厘米不等,口径15.0—19.0厘米不等,总质量32千克。整套编钟共六枚,大小不一,半环纽,口扁圆,钟体为长椭圆形,各枚编钟鼓部分有放音孔,鼓腹舞部饰龙纹装饰,整套器物纹饰复杂而精致。
12.牟定县文物管理所藏明大黑天神铜造像,高45厘米,宽25厘米,重6.9千克。为九头十八臂大黑天铜像,头戴骷髅冠,三层叠加,以蛇编发。全身仅着短裤,十八只手臂分别置于胸前及两侧,除一双手横举一女尸于脑后外,其余手中各有法器。颈项挂蛇贯穿的人头大念珠,腰、脚踝、手腕皆以蛇为环。三条腿,中间饰人面像,赤足,三足分别立于一骷髅头顶之上。造像正面脸部损毁,推测为烧造时自然损坏而非人为。
13.武定县文物管理所藏清代观音菩萨铜佛像,高59厘米,底座高10厘米,宽16厘米。该铜像原为狮子山正续禅寺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佛像,头戴两个阿弥陀佛像。该铜佛像双目微闭,双眉细长,脸部表情柔和安详,显得丰满富态。面相丰满而不呆板,轮廓线条流畅。身披袈裟彩带,胸部有一个阿弥陀佛像坐于浮云之上。下身穿裙,双手自然交叉于双膝之上,双掌重叠向上,掌中有一宝瓶,双膝盘坐于莲花座上,衣纹繁密贴体,体现出很好的体态线条。
14.武定县文物管理所藏清代连升三级童子铜烛台(一对),高46.5厘米,底座高14.0厘米。该童子铜烛台是狮子山正续禅寺大雄宝殿燃放蜡烛所用的佛教器物,由底座、童身、宝瓶、灵芝、蜡台五部分组成,通体呈黑色。须弥座,童子赤脚站立于烛台,下身着童裤,上身着肚兜,肚脐上刻有连升三级图像。全身披彩带,丹凤眼,双目有神,双耳肥大,双唇紧闭,脖戴项圈,手戴项链,面目活泼可爱,栩栩如生。双手自然平举一宝瓶,瓶中有灵芝,灵芝朵上有烛台。
15.武定县文物管理所藏明代铜砝码,长4.5厘米,六面有颁行纪年和铸造官司的签记,底部呈六边形,砝码底部有一处长0.5厘米的“验槽”。砝码中部与底部对称呈六边形,刻有“云南府官造匠人杨氏洪武二十一年”字样,顶部有一小孔。砝码较雅致,颜色金黄,成色十足,再加上经过多年的流通和氧化,表面形成了一层漂亮的包浆。
除上述外,元谋、禄丰、武定还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古人类、古生物化石,如古猿下颌骨化石、三列齿兽牙化石、恐龙骨骼化石等。

更新世早期元谋人胫骨化石
通长:22.7厘米
属于扁胫型,骨干前缘圆钝,S-型弯曲发育较弱,外缘骨间嵴较浅,骨干后面的腓肠肌隆突,有纵嵴隆起将骨干后面分为内外两份,骨干骨厚,髓腔相对小。元谋人博物馆藏。

中新世晚期元谋古猿下颌骨化石
长:9.1厘米
宽:9.4厘米
高:6.8厘米
含13颗牙齿,石化程度较好,牙齿轻微磨蚀,釉质清晰光滑。1992年在元谋县物茂乡雷老村发掘,元谋人博物馆藏。

中新世晚期元谋古猿颌骨化石
长:10.5厘米
宽:9.4厘米
高:6.8厘米
含7颗牙齿,石化程度较好,牙齿轻微磨蚀,釉质清晰光滑。1992年在元谋县物茂乡雷老村发掘,元谋人博物馆藏。

中新世晚期元谋古猿左下颌骨化石
长:4.5厘米
宽:2.0厘米
高:2.0厘米
上颌体的绝大部分缺失,存留有犬齿槽和5枚牙齿,呈灰白色,石化甚深,牙齿排列紧密,全部牙齿釉质较厚。元谋人博物馆藏。

中新世晚期元谋古猿左下颌骨化石
长:5.9厘米
宽:2.1厘米
高:4.3厘米
牙齿和颌骨稍大,牙齿上有皱纹,齿冠轻度磨蚀,咬合面釉质皱纹稍经磨蚀。1987年在元谋县物茂村小河蝴蝶梁子发掘,元谋人博物馆藏。

春秋铜鼓
通高:37.0厘米
面径:38.5厘米
足径:50.0厘米
通体素面,鼓面小,胴、腰、足三段分明,胴部显著突出,足部展开,鼓面正中有一凸起的扁圆,鼓身有两道合范线,四扁耳两两相对分立于左右,腰部以弦纹分为八格。1985年楚雄市三街镇陈家村出土,楚雄市文管所藏。

春秋涡纹铜扣饰
直径:14.6厘米
整体扣饰为圆形,中有一圆纽。纽饰三角形纹及弦纹。内外区饰涡旋纹、绳纹、连点纹和2个变形兽纹。背面铸有1扣勾。青铜扣饰是用青铜铸造的背面有矩形齿扣可供系戴、悬挂的一种装饰品。造型别致,纹饰精美。1986年楚雄市张家屯墓出土,楚雄州博物馆藏。


春秋鎏金铜臂甲
长:26.5厘米
大端口径:10.0厘米
整体呈筒状,一端略粗,一端略细。细端边缘处有一排穿线孔,附加一块铜片,制成鸟喙状,用薄铜片缠紧于小孔上。臂甲内外均为鎏金,多脱落。1986年楚雄市张家屯墓出土,楚雄州博物馆藏。

春秋鎏金铜臂甲
长:22.0厘米
大端口径:8.5厘米
整体呈筒状,一端略粗,一端略细。细端边缘处有对称长方形穿线孔,附加一块铜片,制成鸟喙状,用薄铜片缠紧于小孔上。臂甲内外均为鎏金,多脱落。1986年楚雄市张家屯墓出土,楚雄州博物馆藏。

春秋方纽圆圈纹编钟
高:27.5厘米
宽:15.2厘米
口径:7.7厘米
钟体呈椭圆形,圆肩,上大下小,钟顶铸有方形钟纽。外表有规则的圆圈纹饰,钟口平直,横截面呈橄榄形。两枚编钟都有不同规则的大小孔。姚安官庄墓葬群出土,姚安县博物馆藏。

春秋铜矛
长:56.0厘米
刃宽:4.7厘米
銎内凹,长骹,上有一穿孔。骹部饰云雷纹,上有双系。矛基部饰孔雀羽状纹,刃窄长如剑,中部起脊直贯锋尖。1986年楚雄市张家屯墓出土,楚雄州博物馆藏。

战国绳纹柄山字格剑
通长:36.0厘米
通宽:3.5厘米
椭圆柄首,柄首实心,柄茎,茎饰绳旋纹,两细绳纹中间有“鸟”形图案,“山”字形剑格,剑身起脊,直贯锋顶,1986年赵家店文化站移交,大姚县文物管理所藏。

战国万家坝型铜鼓
面径:26厘米 胴径:39厘米
足径:44厘米 高:34厘米
圆形鼓面,胴部突出,足部外撇。鼓面有芒纹,鼓身有两道合范线,腰部有两个对称桥形耳。万家坝型铜鼓是早期铜鼓类型之一,一般鼓面小,胴部突出,胴径大于面径,纹饰简单,部分鼓面饰太阳纹,胴、足部素面,铸造技术粗糙。该铜鼓为2005年牟定县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战国半环纽牛头纹铜编钟
通宽:28.0厘米
通高:56.5厘米
钟体略呈椭圆形,半环形纽,平口,口沿内卷。顶部和正面中部分别有1个圆形放音孔,中部两侧有2个对称长方形放音孔。钟体前、后面的上部饰花瓣纹、牛头纹两层纹饰,中部饰藏头露尾龙纹,鼓部饰花瓣纹、几何纹、牛头纹。1989年大姚县金碧镇火烧地出土,大姚县文物管理所藏。

战国半环纽龙纹铜编钟
高度:42.5厘米至50.0厘米不等
口径:15.0厘米至19.0厘米不等
整套编钟共六枚,大小不一。半环纽,口扁圆,钟体为长椭圆形,各枚编钟鼓部分有放音孔,鼓腹舞部饰龙纹装饰,整套器物纹饰复杂而精致,显现出极高的青铜装饰技艺。编钟是一种打击乐器,与礼制文化有关。1978年牟定县新甸乡褔土龙村出土,牟定县文物管理所藏。

战国万家坝型铜鼓
通宽:35厘米
面径:41厘米
胴部光素,胫部有叶脉纹,足部为云雷纹,足部内部有网格纹,鼓腹束腰外有对称桥形耳,整个器物纹饰精致,显现出高超的青铜装饰技艺。在古代,铜鼓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是乐器,还被作为圣物顶礼膜拜,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1980年牟定县戍街乡小贝苴村出土,牟定县文物管理所藏。

战国铜斧
通长:17.5厘米
通宽:8.9厘米
长方形直銎斧,刃呈弧形,近似兵器中的钺。銎上有孔,可插入木楔固定木柄。颈部有一小孔,有两个半圆形纹饰。此种铜斧为古代云南典型青铜器之一。姚安县营盘山出土,姚安县博物馆藏。

战国半环纽编钟
高:43.8厘米 宽:26.5厘米
口径:9.0厘米
高:45.8厘米 宽:28.0厘米
口径:10.0厘米
钟体呈椭圆形,圆肩,上大下小,钟顶铸有半环形的钟纽。整个钟体呈浅绿色,钟体外表无纹饰,钟口平直,横截面呈橄榄形。虽然锈蚀,但音色清脆、嘹亮。姚安官庄墓葬群出土,姚安县博物馆藏。

战国半环纽双凤纹铜钟
最大口径:16厘米
高:32厘米
扁椭圆体,弧形顶,椭圆形口,顶上有半环形纽,钟体饰双凤纹。该件双凤纹铜钟纹饰精美,地域特色明显,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2007年姚安县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战国靴型铜钺
通长:14.1厘米
通宽:5.0厘米
器物呈靴形,靴尖收口弧状微上翘,刃圆弧状,有一缺口。刃部左侧有一圆圈孔。銎为半椭圆形,銎口插柄处向两边展开。器物素面、无纹饰。姚安县博物馆藏。

西汉靴型铜钺
通长:14.8厘米
通宽:10.0厘米
器物呈靴形,靴尖收口弧状微上翘,刃圆弧状,刃部左侧有一圆孔。銎为半椭圆形。器物素面、无花纹装饰。此种铜钺在珠江流域及东南亚等地常有发现,是研究古代南方地区民族的重要资料。姚安县博物馆藏。

西汉双系弦纹铜釜
口径:28.0厘米
通宽:20.1厘米
烹饪器,圆口,平底,颈收敛,腹微鼓,腹部凸出三道弦纹装饰,器壁较厚,两侧肩部为对称的双环形系。姚安县营盘山出土,姚安县博物馆藏。


西汉牛头形柄铜剑
通长:42.40厘米
通宽:8.70厘米
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牛头形首,饰8个小方格。箍、茎、格部位有规则的V字形及圆圈图案,剑格至剑首间腰部有收窄。锋、刃均呈三角形,剑身狭长似柳叶状,无纹饰,双刃前端有凹弧形。姚安县营盘山出土,姚安县博物馆藏。

西汉羊头山字柄一字格铜柄铁剑
长:57厘米
宽:5厘米
铜铁合铸,羊头柄首,柄铸饰密集凸钉和“山”字,一字格,刃为铁铸。该件器物对研究铜柄铁剑的起源、铸造、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08年禄丰县琅井哨高卷槽村何如军家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西汉铜鼓
面径:16.5厘米
胴径:19.3厘米
高:14.5厘米
胴部突出,束腰,腰部有四系耳,足外撇。鼓面饰芒纹,胴部饰三角纹等,足部饰2道弦纹。该铜鼓介于万家坝型与石寨山型之间,是万家坝型向石寨山型的过渡类型,纹饰接近于石寨山型。2016年武定县东坡乡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西汉绳纹柄山字格铜剑
长:30.8厘米
宽:3.2厘米
整剑为一次铸成,此剑首呈圆盘形,格呈一线,平面呈棱形。剑身形似柳叶,前端尖突、锋利。茎呈实心并饰绳纹饰。剑身和茎之间有较明显的向两侧凸出的剑格,格呈长方形。姚安红梅水库出土,姚安县博物馆藏。

汉一字格铜剑
长:29.6厘米
宽:16.0厘米
柄、茎、身一次铸成,此剑首呈圆盘形,格呈一线,平面呈棱形。剑身似柳叶形状,前端尖突、锋利。茎呈实心圆柱体,中段扁平且在两边各凸起一道戟。靠剑格段扁圆,剑格呈菱形,剑身有道棱于中间凸起,通身无纹饰。姚安西教场石棺墓出土,姚安县博物馆藏。

汉双龙纹铜编钟
长:41.7厘米
宽:18.0厘米
口径:9.2厘米
钟体呈椭圆形,圆肩,上大下小,钟顶铸有半环形钟纽。钟体外表有规则的双龙形纹饰,钟口平直。元谋县元谋人博物馆藏。

明蟠螭纽铜钟
高:52厘米
口径:37厘米
椭圆形,蟠螭纽,平顶,钟体饰回纹。大姚县文物管理所藏。

元蓝地留白缠枝花卉纹狮纽盖罐
口径:18厘米
底径:16厘米
通高:35厘米
狮纽荷叶边盖。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盖及罐体蓝地留白饰花卉纹,下腹饰仰莲纹。口沿、底部磕损,口沿至下腹有一贯通裂纹。该件元代蓝地留白缠枝花卉纹狮纽盖罐是云南目前发现的蓝地白花青花瓷器中较为完整和精美的一件,从纹饰风格和造型敦厚矮粗的特点看,具有较明显的元代风格,是元末云南青花瓷的精品,对云南青花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997年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发掘,楚雄州博物馆藏。

元褐釉武士俑马首流执壶
人像高:8.5厘米
底径:8.1厘米
通高:21.4厘米
元代褐釉陶执壶,窑口不详。平底、鼓腹、斜肩。壶上部呈武士纵马奔驰造型,武士俑后腰部开椭圆形口作为壶口,武士正前方流口为马首造型。器身施褐釉,底部无釉,胎质用料介于瓷土和黏土之间。器身多处磨损和磕伤,壶左肩上有烧制时留下的疤痕。2003年3月禄丰县碧城镇梨花村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元末明初青花凤穿牡丹纹盖罐
口径:16.4厘米
底径:17.3厘米
通高:33.2厘米
直颈,鼓腹。胎体呈灰白色。青釉内外满施,釉肥厚,玻璃化程度高,有冰裂纹,青花蓝艳,局部呈黑色。绘画技法熟练,构图规整。纹饰分五组:颈部为如意纹;肩部施凤穿牡丹纹;肩腹部为海水纹;腹部牡丹纹;足部莲瓣纹。2003年3月禄丰县公安局移交,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开光高士图罐
口径:16.5厘米
底径:15.7厘米
高:27.0厘米
罐直口,卷唇,短颈,溜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肩腹部饰八开光人物纹,下腹饰仰莲纹。该件明初青花八开光人物罐,采用开光技法将八组人物故事巧妙地分隔成八个单元进行集中表现,主题突出,制作精细,绘制精美。从纹饰内容上看,都是学习内地明代瓷器纹饰,但是青花发色深黑,晕染较少,笔法粗犷飘逸,别有一种韵味。1997年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出土,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开光高士图罐
口径:17.5厘米
底径:17.0厘米
通高:24.5厘米
罐直口,卷唇,短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肩部饰四开光琴棋书画人物图案,腹饰缠枝牡丹纹,下腹饰仰莲纹。宋代(云南大理国时期)至元、明、清初,全省各地出现的以陶瓷罐为葬具的火葬文化,是受佛教“戒火自焚”皈依佛祖的思想影响而出现,它与佛教密宗的兴亡相一致。火葬罐用于存储死者骨灰,罐内多数有随葬品,且有大罐套小罐的葬俗,这与中原的棺椁制度有关,一般火葬墓地均有墓幢或墓志。元明时期云南禄丰县黑井镇等地出土的青花火葬罐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纹饰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区特征,在云南乃至全国民窑青花瓷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1997年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出土,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开光岁寒三友纹罐
口径:16.3厘米
底径:15.7厘米
通高:24.5厘米
平底鼓腹,直颈,口略撇。胎体匀称,厚薄适中,加工工艺较为成熟。瓷胎呈青灰色,釉青黄,内外满施,青花颜色呈淡蓝色,局部呈深蓝色。纹饰繁华,分四组:肩部饰如意纹加四开光,开光部分分别绘松(两组)、竹、梅;肩腹部交接处饰一周卷草纹;腹部饰牡丹纹;足部饰莲瓣纹。20世纪70至80年代出土于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后山,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人物垂钓图罐
口径:16.5厘米
底径:18.8厘米
通高:26.7厘米
罐平底鼓腹,直颈,口略撇。胎体匀称,厚薄适中,加工工艺较为成熟。瓷胎呈青灰色,釉青黄,内外满施,青花颜色呈淡蓝色,局部发深紫色。纹饰繁华,分五组:颈部饰折枝花果纹;肩部饰三组人物树石图,其中一组为垂钓图;肩腹部交接处饰一圈卷草纹;腹部饰凤穿牡丹纹;足部饰莲瓣纹。绘画技法高超成熟,画风颇具中国写意人物画之神韵。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后山出土,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凤穿牡丹纹罐
口径:17.7厘米
底径:17.1厘米
通高:27.1厘米
罐平底,短直颈,阔肩,腹部逐渐下收,口略撇。胎体匀称,厚薄适中,器形圆鼓、硕大,加工工艺较为成熟。瓷胎呈灰白色,釉青黄,内外满施,青花颜色蓝艳,局部呈黑色。纹饰分四组:颈部饰花草纹;肩部饰凤凰纹;腹部饰牡丹纹;足部饰变体仰莲纹。绘画技法洗练,笔意疏朗,整体构图丰富而不繁杂。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后山出土,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鱼藻纹罐
口径:16.6厘米
底径:16.3厘米
通高:32.5厘米
罐平底鼓腹,直颈,口略撇。胎体匀称,厚薄适中,器形硕大,加工工艺较为成熟。瓷胎呈青灰色,釉青黄,内外满施,青花颜色呈铁灰色,局部略呈黑色。绘画技法洗练,笔画俊朗,纹饰分五组:颈部饰折枝花果纹;肩部前后对称饰鱼藻纹;肩部与腹部交接处饰一圈海水纹;腹部饰牡丹纹;足部饰变体仰莲纹。该罐1996年12月出土于禄丰县黑井镇北碉楼大麦地,出土时口部略有磕伤,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人物琴棋书画纹盖罐
口径:17.6厘米
底径:16.9厘米
通高:30.2厘米
罐釉面青黄,内外满施。盖成盔形,荷叶边形,藕枝形盖纽。青花呈蓝灰色,局部呈灰黑色,罐身纹饰构图主次有序,结构严谨,共有四组:颈部为回文;肩部绘仕女琴棋书画纹饰;腹部绘牡丹纹;足部绘莲瓣纹。禄丰县黑井出土,2003年3月由禄丰县公安局移交,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凤穿牡丹纹盖罐
口径:14.3厘米
底径:14.0厘米
通高:38.0厘米
罐直口,卷唇,短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盖饰芒纹,宝珠形盖纽,肩饰凤纹。腹饰缠枝牡丹,下腹饰仰莲纹。外底有红色条纹。1997年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发掘,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开光花鸟纹盖罐
口径:15.0厘米
底径:14.5厘米
通高:38.5厘米
罐直口卷唇,短直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盖饰蕉叶纹,宝珠形盖纽。颈饰回纹,肩饰开光花鸟纹,腹饰缠枝牡丹纹,下腹饰仰莲纹。1982年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狮子绣球纹罐
口径:15.0厘米
底径:15.5厘米
通高:34.0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颈饰回纹,肩饰狮子绣球纹,腹饰缠枝牡丹,下腹饰仰莲纹。口沿缺损。1982年禄丰县黑井镇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开光凤纹罐
口径:16.5厘米
底径:15.0厘米
通高:36.5厘米
罐直口卷唇,短颈,丰肩鼓腹,平底。肩饰开光凤穿牡丹纹,腹饰缠枝牡丹纹,下腹饰变体仰莲纹。1982年禄丰县黑井镇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堆贴水波纹盖罐
口径:15.5厘米
底径:13.6厘米
通高:44.0厘米
敛口,丰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盖饰堆贴水波纹,宝珠形盖纽。肩饰三圈堆贴水波纹,腹饰缠枝牡丹,下腹饰仰莲纹。1995年牟定县天台杨家村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折枝牡丹纹盖罐
口径:13.5厘米
底径:11.5厘米
通高:44.5厘米
罐敛口无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盖饰蕉叶纹,宝珠形盖纽。肩饰一圈堆贴水波纹,腹饰折枝牡丹纹,下腹饰仰莲纹。肩以上无釉。盖沿残损。1999年2月大姚县石羊镇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狮子绣球纹罐
口径:17.8厘米
底径:5.7厘米
通高:25.0厘米
罐直口,卷唇,短直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肩饰狮子绣球纹,腹饰缠枝牡丹,下腹饰仰莲纹。2000年10月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李华处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狮子绣球纹盖罐
口径:15.5厘米
底径:14.5厘米
通高:40.0厘米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盖饰水草纹、蕉叶纹,宝珠形盖纽。肩饰狮子绣球纹,腹饰缠枝牡丹纹,下腹饰仰莲纹。2000年10月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凤穿牡丹纹盖罐
口径:14.0厘米
底径:14.5厘米
通高:40.0厘米
罐直口,卷唇,短直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盖饰缠枝花卉、蕉叶纹,蛇形盖纽。颈饰回纹,肩饰凤纹,腹饰折枝花卉,下腹饰仰莲纹。2000年10月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折枝花卉堆塑水波纹盖罐
口径:12.0厘米
底径:11.5厘米
通高:38.0厘米
罐直口,短颈,鼓腹,腹下渐收,平底。盖饰花卉纹,宝珠形盖纽。肩、下腹饰堆贴水波纹,腹饰卷云纹、折枝花卉纹。2002年3月牟定县江坡村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
口径:12厘米
底径:11厘米
通高:44厘米
罐敛口无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盖及肩部饰堆贴水波纹一圈,宝珠形盖纽。腹饰缠枝牡丹纹,下腹饰变体仰莲纹。底部有一小孔。2004年南华县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釉堆贴十二生肖罐
口径:11.5厘米
底径:13.4厘米
通高:34.0厘米
罐敛口,短颈,斜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肩腹部堆贴水波纹和绳纹各一圈,之间堆贴十二生肖。2006年禄丰县黑井镇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开光婴戏图盖罐
口径:15.2厘米
底径:16.2厘米
通高:40.0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腹下渐收,平底。盖饰花卉、蕉叶纹,蛇形盖纽。肩饰如意开光婴戏纹,腹饰缠枝牡丹纹,下腹饰仰莲纹。2010年禄丰县黑井镇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凤凰菊花纹盖罐
口径:14.3厘米
底径:15.0厘米
通高:42.5厘米
罐直口,短直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盖饰蕉叶纹,宝珠形盖纽。颈饰回纹,肩饰凤凰、菊花纹,腹饰缠枝牡丹,下腹饰仰莲纹。2010年禄丰县黑井镇征集,楚雄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树石海水纹高足杯
口径:7.26厘米
底径:3.33厘米
通高:6.95厘米
杯侈口,深腹,竹节形高足。胎呈灰白色,釉呈淡黄色,青花呈浅灰色。纹饰内外皆有,内部杯底为海水树石纹,杯外部为牡丹纹。口部略有磕伤,足部略有脱釉。禄丰县仁兴镇西村出土,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狮子绣球纹罐
口径:15.6厘米
底径:18.1厘米
通高:32.6厘米
罐平底,鼓腹,高直颈,侈口,器形高大,胎体厚薄适中,釉青黄,青花颜色灰黑。纹饰分五组:颈部为回纹;肩部为狮子滚绣球;肩腹部交接处有一圈海水纹;腹部为牡丹纹;足部为莲瓣纹。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后山出土,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游鱼花草纹罐
口径:16.1厘米
底径:16.1厘米
通高:29.7厘米
罐直颈,鼓腹。器形端庄,比例协调。瓷胎呈灰白色,釉青黄,青花呈浅灰色,浓淡层次感分明。纹饰分四组,肩部饰游鱼水草纹;肩腹部为卷草纹;腹部为牡丹纹;足部为莲瓣纹。禄丰县黑井镇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狮子滚绣球纹罐
口径:15.2厘米
底径:15.7厘米
通高:25.2厘米
罐直颈,鼓腹,敛足。形体矮而粗,造型古朴厚重。釉色青黄,青花蓝艳,绘画技法纯熟夸张。纹饰分四组:颈部饰如意云头;肩部为夸张变形强烈的狮子滚绣球;腹部为牡丹纹;足部为莲瓣纹。1996年12月出土于禄丰县黑井镇北碉楼大麦地,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狮子滚绣球纹罐
口径:14.1厘米
底径:14.7厘米
通高:28.8厘米
罐胎呈青灰色,釉面呈黄色,釉面有开片。纹饰分四层:肩部为狮子滚绣球;肩腹部为海水纹;腹部为牡丹纹;底部为莲瓣纹。禄丰县黑井镇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凤穿牡丹纹罐
口径:14.0厘米
底径:19.0厘米
通高:34.6厘米
罐平底,鼓腹,长直颈,器型高大,胎体厚重,绘画工整,线条明晰。瓷胎呈灰白色,釉青黄,青花颜色从蓝至灰黑。纹饰分为五组:颈部为回纹;肩部为凤凰纹;肩腹部为海水纹;腹部为牡丹纹;足部为莲瓣纹。禄丰县黑井镇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釉青花菊纹盘
口径:18.50厘米
底径:6.13厘米
通高:3.80厘米
盘折沿,矮圈足。胎厚,瓷胎呈灰白色,盘心有7个支钉痕迹,青釉,青花呈墨蓝色。纹饰细腻,盘心为菊花纹,折沿部分有一圈宽为1.5厘米青花留白呈Z字形纹饰。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后山出土,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狮子绣球纹罐
口径:14.1厘米
底径:16.8厘米
通高:25.4厘米
罐直颈,侈口,鼓腹,器形较矮。瓷胎呈灰白色,釉面青黄,内外满饰。青花呈灰蓝色,局部呈黑色。纹饰分四组:颈部为如意云头;肩部为狮子滚绣球;腹部为凤凰纹;足部为莲瓣纹。禄丰县黑井镇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凤穿牡丹纹罐
口径:12.1厘米
底径:13.8厘米
通高:33.0厘米
罐平底,鼓腹,直颈,器形高大,胎体厚重,绘画工整,线条明晰。瓷胎呈灰白色,釉青黄,青花从蓝至灰黑。纹饰分为五组:颈部为如意云纹;肩部为凤凰纹;肩腹部为卷草纹;腹部为牡丹纹;足部为莲瓣纹。2003年3月禄丰县公安局移交,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凤凰牡丹纹罐
口径:12.4厘米
底径:14.9厘米
通高:31.5厘米
罐平底,鼓腹,长直颈、丰肩,腹下部渐收,器形高大,胎体厚重,造型丰满,挺拔秀丽。胎白釉青,釉内外满饰,青花从蓝至灰黑绘画工整,线条明晰。纹饰分为五组,主体纹饰为凤凰和牡丹纹。2003年3月禄丰县公安局移交,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釉贴膜印花纹盖罐
口径:15.2厘米
底径:39.6厘米
通高:17.2厘米
罐无颈、鼓腹,形状呈蛋形,釉面呈黄绿色。肩部有一附加水波纹,腹部有模印杂宝的贴花,分别为双头马、伞、雉鸡、莲花、双鱼、灯盏花、凤凰、佛塔,盖有宝珠形纽,有两道附加水波纹,两道水波纹之间有模印十字形花瓣,四个模印十字形花瓣上有铭文“我净常乐”,显示出云南火葬习俗的佛教背景。2003年3月由禄丰县公安局移交,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狮子滚绣球纹罐
口径:14.1厘米
底径:17.8厘米
通高:33.7厘米
直颈,鼓腹,器形硕大,釉色青黄,青花色彩明艳,呈青黑色。纹饰分五组:颈部为回纹;肩部为狮子滚绣球;肩腹部为海水纹;腹部为牡丹纹;足部为莲瓣纹。2003年3月禄丰县公安局移交,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口径:14.2厘米
底径:16.0厘米
通高:34.4厘米
罐直口,短颈,口沿平折,丰肩,腹下部渐收,造型丰满,胎体匀称,瓷胎呈青灰色,青花蓝艳略显黑色。绘画技法洗练,笔意疏朗,整体构图丰富而不繁杂,青花纹饰分为五层:颈部饰草叶纹;肩部饰牡丹纹;肩腹部为卷草纹;腹部饰菊纹;足部饰变体仰莲纹。2003年3月禄丰县公安局移交,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凤穿牡丹纹盖罐
口径:14.8厘米
底径:15.8厘米
通高:41.0厘米
罐直颈,肩腹部略往外鼓,器形高大瘦长。胎体呈灰白色,釉青黄,青花蓝中带黑,釉内外满施。青花纹饰分四组:颈部为花草纹;肩部为凤凰纹;腹部为牡丹纹;足部为莲瓣纹。荷叶形边盔形盖,藕枝形盖纽,内圈施莲瓣纹,中间施花草纹,外圈施蕉叶纹。2003年3月禄丰县公安局移交,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青花凤穿牡丹纹盖罐
口径:37.2厘米
底径:14.8厘米
通高:37.0厘米
罐直颈,口内收,瓷胎呈灰白色,釉青黄,釉面肥厚清亮,青花蓝中带黑。纹饰繁复,层次清楚,分五组:颈部为花草纹;肩部为凤穿牡丹纹;肩腹部交接处为海水纹;腹部为牡丹纹;足部为莲瓣纹。荷叶形边盔形盖,藕枝形纽,施菊纹。2003年3月禄丰县公安局移交,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凤穿牡丹纹罐
口径:13.0厘米
底径:13.6厘米
通高:31.9厘米
罐直口,平底鼓腹,侈口。胎体均匀,厚薄适中,瓷胎呈青灰色,釉满施,呈青黄色,青花颜色蓝艳,局部呈黑色。纹饰繁华,分五组:颈部为花草纹;肩部为凤穿牡丹纹;肩腹部交接处饰一道卷草纹;腹部为牡丹纹;足部为莲瓣纹。禄丰县黑井镇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清高氏家谱
纵:285厘米
横:52厘米
族谱卷轴装,白棉纸质,这份族谱比较详细地记述高氏自始祖高翔至五十四氏高厚德,元、明、清之际,高氏土司管辖姚安军民总管府的属地、疆界及其云南复地“改土归流”的情况。各代世系的事迹和官职,谱中对唐代以来祖国内地和云南在政治文化往来的记述尤为详细。同时还记述了制谱时,参考这部宗图的其他宗图的情况,对高氏世系有一定的考证。在谱的纸接缝上和各世系上还签盖有红色印章,共54枚。印章文字一半为汉字,一半为满文,其制作年代不晚于雍正时期,该谱是研究高氏世系及云南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原藏于光禄镇旧城村海西庄高周兴家,1983年高周兴辞世,交女婿武佑龙和女儿高文贞保存。1984年10月武佑龙夫妇献交出这份族谱,现由姚安县博物馆藏。

清高氏肖像图轴
纵:163厘米
横:91厘米
所画人物头戴冠帽、身着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外穿红底黄纹的四团龙袍,腰间系有金饰革带,左手握着金饰腰带,脚穿履底薄的黑色翘头履,面相王貌奇伟,美髭髯,坐于铺有老虎皮的靠背座椅上。中国肖像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开始萌芽,至迟在两宋时期,肖像画已作为独立的画科。明、清两朝,人物画呈现出相对衰退的局面,而此时期肖像画的空前繁荣弥补了人物画创作的不足。姚安县博物馆藏。

清高量成画像图轴
纵:178.0厘米
横:84.5厘米
高量成画像为工笔人物画,绢本。画像中高量成头戴冠帽、身着官服,坐于靠背椅上。有“高氏三十三氏祖量成公遗像”题款。高量成曾担任大理国相国,在位九年,率兵评定三十七部叛乱,称“护法明公”,到大理国王段正兴时,高氏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日益加剧,其中以担任大理国相国的高量成与侄子高贞寿的矛盾较为突出,高贞寿自恃功高,对高量成官封宰相早已心怀不满,并自封为“中国公”。高量成为了缓和矛盾,只好将相位让给了高贞寿,退居封地楚雄,远离争端。该画像再现了高量成即将卸任相国职位时的平和心态及悠然放松的情景。姚安县博物馆藏。

唐白塔梵文塔砖
长:32.5厘米
宽:20.0厘米
厚:5.6厘米
青灰色长方体,正面中部阳刻5行横书梵文,微残,边缘微损。1976年维修白塔时采集,大姚县文物管理所藏。

唐白塔梵文塔砖
长:32.5厘米
宽:20.0厘米
厚:5.6厘米
青灰色长方体,正面中部阴刻13行横书梵文,第一行开头为汉字“无垢净光咒”,字面皆施朱砂。1976年维修白塔时采集,大姚县文物管理所藏。

宋(大理国时期)阿嵯耶观音铜立像
高:30.5厘米
宽:7.7厘米
高耸的发髻中有一尊阿弥陀佛像,细腰跣足,上身袒露,颈戴项圈,臂及手腕戴有钏或镯,双手结妙音天印。姚安县博物馆藏。

元鎏金持书童子铜像
高:17.6厘米
宽:7.5厘米
头呈八字形,圆头大耳,面部和善。脖颈戴如意云头项饰,身着有领服饰呈荷叶形,腰部系带打花结,手持翻开书册。姚安县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天官像
高:151厘米
宽:95厘米
双目圆睁,鼻直口方,双耳肥大,下颌悬七缕垂须,双手合拱作执圭状,头戴九梁冠,身着衮服,脚穿如意云头舄,腰系革带。衣裳以浅浮雕饰中国古代帝王传统礼服上的十二章纹中的“山、龙、华虫、宗彝、水藻、火、粉米、黼、黻”九章。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地官像
高:141厘米
宽:88厘米
双目微睁,鼻梁挺直,双耳肥大,下颌悬三缕垂须,双手合拱作执圭状,头戴九梁冠,身着衮服,脚穿如意云头舄,腰系革带。衣裳上以浅浮雕饰中国古代帝王传统礼服上的十二章纹中的“星宿、山、龙、华虫、宗彝、水藻、火、粉米、黼、黻”等十章。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水官像
高:137厘米
宽:90厘米
造像双目微闭,鼻梁挺直,双耳肥大,下颌悬五缕垂须,双手合拱作执圭状,头戴九梁冠,身着衮服,脚穿如意云头舄,腰系革带。衣裳上以浅浮雕饰中国古代皇帝礼服上专用的“日、月、星宿、山、龙、华虫、宗彝、水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玉皇大帝像
高:179.0厘米
宽:111.5厘米
形体高大,双手合拱作执圭状,额头宽平,双目微闭,鼻梁挺直,双唇紧闭,双耳肥大,下颌悬五缕垂须,头戴平天冠,身着大袖袍服,蔽膝、大绶、革带、大带、丝绦、如意云头舄等服饰一应俱全。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王灵官像
高:131厘米
宽:90厘米
头戴将巾,身着大袍,饰革带、丝绦,外罩战袍,右腿抬起,左足蹬地,右手垂于右股执铁鞭(已缺失),左手握拳抬于胸前,左胸下缀一腰牌,楷书书“赤心忠良”四字。眉心开天眼,怒目圆睁,狮鼻阔嘴,獠牙上飞,烈焰虬须。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金童像
高:144厘米
宽:45厘米
头戴五梁冠,外加方顶笼巾,身着大袍,领、褾、襈饰宝相花及如意云纹,脚穿如意云头舄。金童面相饱满,蛾眉、双目微睁,直鼻方口双下颌,双手作执圭肃立状。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金童像
高:145厘米
宽:44厘米
头戴五梁冠,外加方顶笼巾,身着大袍,领、褾、襈饰宝相花及如意云纹,脚穿如意云头舄。金童面相饱满,蛾眉、双目微睁、直鼻、方口、双下颌,双手作执圭肃立状。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玉女像
高:140厘米
宽:46厘米
头戴凤冠,身着大衫、百褶裙,领、褾、襈饰宝相花及卷云纹,脚穿如意云头舄。玉女鹅蛋脸、蛾眉、丹凤眼,尖鼻小口,双手捧一小炉。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玉女像
高:137.5厘米
宽:43.5厘米
头戴凤冠,身着大衫、百褶裙,领、褾、襈饰宝相花及卷云纹,脚穿如意云头舄。玉女鹅蛋脸、蛾眉、丹凤眼,尖鼻小口,双手捧一小炉。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真武大帝像
高:118.5厘米
宽:77.0厘米
圆脸,双目微睁,蒜鼻厚唇,八字胡,披发跣足,双手平放于两膝,着胸甲,穿袍裙,外罩鹤氅,腰系革带、丝绦。衣服上饰线刻海水江崖、云龙、如意云、宝相花等纹饰。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关圣帝君像
高:130.5厘米
宽:92.0厘米
头戴将巾,身着锁甲,胸口扎勒甲绦,腰系革带,外罩战袍,饰线刻海水江崖、云龙、云纹等纹饰。面相饱满,眉毛上翘,丹凤眼微睁,蒜鼻大嘴,五缕长须飘于胸前,右手握拳置于右股,左手捻须,右腿高抬,左足蹬地。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文昌帝君像
高:125.5厘米
宽:65.5厘米
头戴乌纱帽,身着圆领右衽公服,足蹬官靴,系革带两条。衣服上饰线刻海水江崖、云龙、如意云等纹饰。文昌帝君圆脸,双目圆睁,鼻直唇润,长须飘逸,左手抚膝,右手扪心。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文殊菩萨像
高:103厘米
宽:76厘米
头戴五佛冠,冠中有化佛,身着天衣,戴璎珞,系革带、丝绦,衣领、袖、褾、襈等处饰宝相花、如意云纹。眉心点珠,双耳戴饰,双目微闭,面容安详。施说法印,右足自然下垂,左足盘膝结半跏趺坐于狮子之上。1967年在禄丰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马天君像
高:127厘米
宽:73厘米
方脸三眼,三目圆睁,蒜鼻阔嘴,双耳肥大,虬须,双手合拱做执圭状。头戴九梁冠,身着大袖袍服,蔽膝、革带、大带、丝绦、玉佩、如意云头舄等俱全,衣服饰有线刻黼、黻、如意云头、宝相花纹饰。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观音菩萨像
高:132厘米
宽:76厘米
头戴五佛冠,冠中有化佛,身着天衣,璎珞满身,系革带、丝绦,衣领、袖、褾、襈等处饰宝相花、如意云纹。双耳戴饰,双目微闭,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饰钏,结法界定印。1967年在禄丰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圣观音像
高:109厘米
宽:60厘米
头戴宝冠,冠中有化佛,身着天衣,戴项圈,挂璎珞、龙佩,系革带、丝绦。双耳戴饰,面容安详,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手结法界定印。铜像内部装藏残存的布袱上有“嘉靖三十九年”“圣观音”等墨书文字。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文殊菩萨像
高:110厘米
宽:72厘米
冠帽缺失,身着天衣,璎珞满身,系革带、丝绦,衣领、袖、褾、襈等部位饰宝相花、如意云纹。相如满月,双耳戴饰,双目微闭,体态丰腴,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戴腕钏,手结说法印。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普贤菩萨像
高:111厘米
宽:76厘米
冠帽缺失,身着天衣,璎珞满身,系革带、丝绦,衣领、袖、褾、襈等部位饰宝相花、如意云纹。耳戴饰,双目微闭,面容祥和,体态丰腴,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戴腕钏,手结说法印。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普贤菩萨像
高:103厘米
宽:90厘米
头戴五佛冠,冠中有化佛。身着天衣,戴璎珞,系革带、丝绦,衣领、袖、褾、襈等处饰宝相花、如意云纹。双耳戴饰,双目微闭,面容安详,手结说法印,左足自然下垂,右足盘膝结半跏趺坐于六牙铜象之上。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铜漆金道教斗姆像
高:151厘米
宽:97厘米
厚:52厘米
冠帽缺失,外罩窄袖,右衽袍服,腰系革带、丝绦,脚穿如意云头舄,胸前悬挂璎珞,衣襟、蔽膝、领、袖、褾、襈、裾等部位饰云龙纹。斗姆三面八臂,正面天女像,左为獠牙上飞的猪面,右为三目愤怒金刚相。主臂两手合掌,其余六手从两侧伸出(肩部两臂已缺失),法器均已缺失。1967年在禄丰县琅井村保护性征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藏。

明真武帝君铜坐像
高:44.0厘米
宽:23.5厘米
坐像身穿铠甲,披散着头发,双目庄严肃穆,左手搭于膝部,胸部饰有鳞甲及兽、花草图案。姚安古山寺保护时采集,姚安县博物馆藏。

清铜漆金高雪君卧像
长:176厘米
宽:88厘米
造形生动,纹路清晰,高奣映双目齐闭,衣服贴体,腰间系带,胸腹袒露,仰卧,头靠葫芦,两手搭肩,两足弯曲相交。葫芦口略微上翘,底部铸有凸起铭文“陈华山再来人”,题词:“有酒不醉,醉其太和;有饭不饱,饱德潜阿。眉山不挂一丝丝愁恼,胸中无半点点烦嚣,只一味的黑甜,睡到天荒地老。”
高奣映(1647─1707年),字雪君,云南楚雄姚安彝族,清代云南儒学大家,世袭云南姚安土司同知。姚安县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