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文物收藏情况
怒江州文物藏品基本都收藏于文物管理所,截至2015年,怒江州文物藏品共有3504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套),二级文物1件(套),三级文物40件(套),文物资料828件。各市、县藏品收藏情况:州级藏品732件(套),1078件,其中新征集169件,文物资料230件(套),510件。泸水市藏品118件(套),其中文物资料80件;泸水市片马抗英纪念馆藏品116件,其中文物资料90件,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藏品177件,其中文物资料148件;兰坪县藏品405件(套),1770件;贡山县藏品40件(套),55件;福贡县藏品146件(套),190件。
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成绩: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普查实施方案》的精神及文物普查的各项要求,我州积极配合,迅速组织工作队伍,建立普查领导机制,科学、有序地推进落实了各个阶段普查任务。2013年9月上旬,怒江州制定了《怒江州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成立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文管所,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各县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动员大会,传达国家、省、市普查会议精神和任务要求,成立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普查工作队伍,制定实施方案,积极筹备普查经费。
为切实推进我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强普查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云南省文物局从2013至2015年先后在香格里拉、陆良、蒙自等地举办了多期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怒江州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省级文物部门举办的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了大家的业务水平,而且让大家对新的业务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培训结束后,根据怒江州的基本情况,制定了培训方案,先后对我州552家国有单位的信息联络员进行为期3天的专业培训,又根据怒江州的实际需要对参加文物普查的专业人员从文物藏品的录入、照片的拍摄导入等方面,州县普查办对我州普查人员又进行了全面培训,共培训了20多名普查人员,使怒江州普查人员通过多次培训明确了普查的目的,并对工作进行了细致安排,从而提高了普查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普查工作的全面高效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普查工作开展之前,我州各级普查办通过统计部门、工商、编办获得辖区内所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名单,并逐一对名单进行电话核实,收集清理已撤销和新成立单位情况,获得准确完整的国有单位名录,做到全面覆盖。由于此次普查时间紧、任务重、范围广、单位多,各级普查机构抽调人员组建普查队伍、按照文物收藏单位公布的区域或行业系统,划分成多个小组,分头进行实地文物信息采集,明确工作任务。在调查摸底过程中,普查办通过上门走访、查阅档案等方式,根据前期收集的辖区内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单位发放的《国有单位文物收集情况调查登记表》和《致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的公开信》,以编办划分的行业、系统为原则,将国有单位划分为党政群机关、政法系统、参公事业单位,根据单位隶属关系,分级承担调查任务,做到科学、有序、高效,确保普查的覆盖率。由于我州各级收藏部门和单位不具备收藏条件,州级及四县的文物库房面积都在20平方米左右,藏品存在杂乱无章堆放的情况,在边清理边登录的情况下,为了全面覆盖,防止遗漏,州级及四县都安排工作比较认真仔细的同志来完成清理登录工作。
各级普查机构通过电话联系、上门走访、运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咨询专家、发放公开信等方式加强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可移动文物普查宣传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怒江州文物方面投入的经费一直较少,由于经费原因,我州第二阶段的普查工作未能正常开展。截至2014年6月,我州共拨入普查经费15万元,其中:州级普查办10万元,兰坪县普查办5万元,其他县至今未拨普查经费。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和《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经费保障与管理的通知》要求,要将普查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专项安排,足额拨付到位。我州各级财政部门,由于经费困难,未将普查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有部分县级普查办在经费严重制约的情况下,从办公经费中挤出一部分来购买普查设备、设施,垫支差旅费等,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普查工作。
由于我州没有博物馆,普查工作都由文管所来承担,怒江州文管所及四县的文物库房面积小,不具备收藏条件,文物藏品杂乱无章的堆放,很多藏品信息不全或过于简单,照片不清、编号混乱,普查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加班加点,在没有摄影棚的情况下,采用自然光,想各种办法完成藏品拍摄工作。截至到2015年12月,我州共完成馆藏文物照片导入近6000张,数据录入982件(套)、2514件,并及时上报省普查办,如期完成了我州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西周红铜斧
长:5.9厘米
宽:6.9厘米
高:2.3厘米
红铜,圆銎,弧刃,斧背有两道平行的弦纹。1984年兰坪县营盘镇征集,兰坪县文物管理所藏。

西周铜斧
高:5.12厘米
宽:3.84厘米
厚:0.83厘米
斧状,无雕刻、纹饰,顶部有缺口,实心打制。保存基本完好。1984年在福贡县石月亮乡征集,福贡县文物管理所藏。

西周实心红铜斧
长:26.5厘米
刃宽:10.0厘米
实心红铜,呈梯形。1984年福贡县石月亮乡征集,怒江州文物管理所藏。

西周铜矛
长:8.7厘米
宽:0.6厘米
高:1.0厘米
红铜,圆銎,矛头呈柳叶状。1984年兰坪县中排乡大土基村征集,兰坪县文物管理所藏。

汉代铜箭镞
长:5.5厘米
宽:1.1厘米
高:0.3厘米
红铜,圆銎,翼尾有两个孔,稍残。1984年兰坪县石登乡水银厂征集,兰坪县文物管理所藏。

春秋红铜斧
长:8.6厘米 斧背宽:2.9厘米
厚:0.1厘米 斧刃宽:5.6厘米
红铜,梯形,微弧刃,刃口稍有残缺。红铜实心斧是云南发现早期铜斧类型之一,主要集中于滇西地区。1984年兰坪县营盘镇松柏村征集,兰坪县文物管理所馆藏。



春秋青铜斧
高:8.60厘米
宽:6.78厘米
厚:1.71厘米
正面呈扇形,端口有一条环纹,銎口有一缺口。保存基本完好。1984年在福贡县石月亮乡征集,福贡县文物管理所藏。



春秋青铜斧
高:10.30厘米
宽:5.80厘米
厚:0.72厘米
略呈长方形,扁圆形銎,肩部铸有两条弦纹。保存完好。1984年在福贡县石月亮乡征集,福贡县文物管理所藏。

战国人面纹靴型铜钺
大件通长:43.0厘米
柄长:10.0厘米
小件通长:42.0厘米
柄长:8.5厘米
战国人面纹靴型铜钺,共两件。大件铜钺眉、瞳、鼻突起,另一件纹饰较少。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古代云南青铜器代表之一。保存完好。2001年泸水县上江乡蛮云村征集,怒江州文物管理所藏。

战国圆圈纹青铜钺
长:11.5厘米
宽:5.5厘米
厚:1.5厘米
銎部有两道弦纹,中部有对称的圆圈纹,宽刃。1984年在泸水县上江乡征集,怒江州文物管理所藏。

战国菱纹青铜箭菔
长:26.1厘米
宽:16.5厘米
高:23.8厘米
整体器形为扁体束腰,上下扣合,盒盖、盒身两侧及背后均有系扣。底部平整,有不规则孔洞排列。整体装饰有斜方格纹、菱形纹、圆圈纹等。2001年泸水县上江乡蛮云村征集,怒江州文物管理所藏。

战国靴型青铜钺
通长:12.3厘米
刃宽:11.8厘米
柄长:8.0厘米
銎口椭圆,刃部为靴形,1984年泸水县上江乡征集,怒江州文物管理所藏。

战国方銎铜斧
高:8.4厘米
宽:5.0厘米
銎深:6.5厘米
銎部有两道弦纹,刃部较宽,保存完好。1984年兰坪县营盘镇征集,怒江州文物管理所藏。

战国红铜斧
长:4.5厘米
斧刃宽:5.6厘米
红铜,圆銎,弧刃,銎口稍残,斧身有两道平行的弦纹。1984年兰坪县营盘镇和平村征集,兰坪县文物管理所藏。

战国红铜斧
长:8.6厘米
斧刃宽:6.9厘米
红铜,圆銎,弧刃,斧身有两道平行的弦纹。1984年兰坪县中排乡沟头村征集,兰坪县文物管理所藏。

战国红铜斧
长:8.6厘米
厚:0.8厘米
斧刃宽:6.0厘米
红铜,梯形,弧刃,斧背和刃口稍有残缺。1984年兰坪县石登乡甲尺村征集,兰坪县文物管理所藏。

战国红铜斧
通长:6厘米
通宽:7厘米
通高:2厘米
红铜,圆銎,弧刃,斧背有两道平行的弦纹,刃面有个缺口。1984年兰坪县营盘镇松柏村征集,兰坪县文物管理所藏。

西汉涡纹青铜钺
高:12.9厘米
宽:9.3厘米
銎深:7.7厘米
銎部为椭圆形,刃部呈半圆形,柄部有四道涡纹,柄底部有圆圈纹。1984年泸水县古登乡征集,怒江州文物管理所藏。

明花草纹瓷盘
口径:24.5厘米
底径:9.4厘米
高:7.5厘米
呈土黄色,圆口,圈足,斜壁,盘内绘有黑色对称花草图案。兰坪县文物管理所馆藏。

明青釉褐彩缠枝菊纹罐
口径:13.5厘米
底径:15.0厘米
高:43.5厘米
罐直口,鼓腹,阔肩,平底,腹部逐渐下收,罐身有缠枝菊纹,保存较好。1984年在泸水县上江乡征集,怒江州文物管理所藏。


清行营监军铜印
长:6.6厘米
宽:6.6厘米
高:1.7厘米
铜质方印,直柄,印面刻“行营监军之篆”,右侧有“胜字第八十三号”七字。怒江州文物管理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