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国有馆藏珍贵文物大系——文山篇

云南省国有馆藏珍贵文物大系——文山篇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余 波

在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南部,有一块面积约为3.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境内沟壑纵横,阡陌交错,群峰竞相比肩而立,丘陵相约而卧,众川或急或缓,物产丰茂,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便是素有“滇桂走廊”之誉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州地处滇东南部,东与广西并肩,南与越南毗连,西与红河州相连,北与曲靖衔接,面积3.14万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2991.2米,最低处107米。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全境辖文山市、砚山县、马关县、麻栗坡县、西畴县、富宁县、广南县、丘北县,共一市七县。境内居住着汉族、壮族、苗族、彝族、瑶族、回族、傣族、白族、布依族、蒙古族、仡佬族等11个民族。

文山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西北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有云贵高原为屏障,南和东南邻近南海和北部湾,西南邻近孟加拉湾,北回归线贯穿全州。夏季主要受孟加拉湾及北部湾暖湿气流影响,冬季主要受偏西及西北部干冷气流影响。全州均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6种气候带。

文山州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凉和雨热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海洋性气候比较明显,春温高于秋温,无霜期长,霜雪少。年平均气温12.0℃—23.1℃,全年多为偏东南风。低海拔地区炎热,高海拔地区凉爽。由于海拔高低悬殊,故有“山高一丈,大不一样”和“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

全州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矿床(点)816处,其中:大型矿床17个(包含伴生矿产),中型矿床37个。矿种有锡、锑、钨等4类58种,其中:锡储量居全国第3位,锑储量居全国第2位,锰储量居全国第8位,铝土储量居云南省首位。现已开发利用矿产达40余种。

文山夏商时隶属梁州域。两汉时期,境内出现了一个被历史典籍记载的句町王国,其曾与夜郎、滇、漏卧三国与两汉同期共存,并以其遗存下来的丰富的铜鼓文化在国内享有盛誉。“宋初,广南侬智高叛,宋将狄青率兵讨平之。时吴人龙海基寓此,因向导有功于役,始命领绶其地。后世子孙,互相雄长,及至元、明,为万户侯、为宣抚使、为长官司,皆贯以‘羁糜’之策,明代归属临安府辖治,置教化长官司、王弄长官司和安南长官司,未尝建郡设县。”(《开化府志》)康熙六年(1667年)在三长官司地置开化府,隶属云南布政司,赐名“开化”。此后兴学顺义,民通事理,疆稳边固,内联频繁。

西南置郡设州时,文山已经成为中国版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也成为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为戍边安民作出了积极贡献。

1382年,元政府以临安路为临安宣尉司,辖王弄、安南、教化三部长官司,至1413年直隶云南布政司。1384年,在普厅(今富宁县城)始建富州城。1396年,明军进驻广南府,主守御兼屯田。

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40年代,法国殖民者不断侵袭、骚扰我国南疆。文山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抗法,在滇南大地上谱写了壮丽篇章。

1927年中共云南特委书记王德三在文山德厚洒嘎竜成立了文山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严英武任党支部书记。

1958年4月1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激发了各族人民建设新文山的积极性。各民族团结一心,奋发努力,为自治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撑。

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一个民族众多的地方,也必是一个文化灿烂丰盈之地。文山州既有国家级、省级和州级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世界的富宁“坡芽歌书”,也有着多处国家级、省级和州级文物保护单位——麻栗坡县的“大王岩岩画”,至于考古发掘、民间收藏和正使用的铜鼓数量和类型就是不说也早已蜚声中外。

多年来,文山的文博工作者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醉心于文物的征集、收藏、研究、保管和展示工作。各县(市)的文物收藏均有特色。目前,文山州博物馆及一市七县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管所收藏的各类文物共计34499余件(套),包括了金银器、铜器、铁器和其他金属器、陶器、瓷器、珠宝玉石器、石刻、漆木竹器、绘画、书法、骨角牙器、纺织(绣)品、皮革等类别。全州现有珍贵文物152件,其中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135件。文山的馆藏文物中,尤以铜鼓和民族服饰见长。目前文山境内铜鼓的类型齐全,数量众多,截至目前全州境内民间收藏和出土的铜鼓共计148面。

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伊始,文山及时成立可移动文物普查组,由文广体局分管博物、文物馆的领导具体组织实施。此次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自2013年启动,2015年12月结束,历时3年。回眸过去的3年,一幕幕情景如幻影般跃升眼前——

记得,文物普查工作者专心致志地聆听专家、学者的普查授课,勤于笔记,虚心求教。

记得,文物普查工作者不惧烈日炎炎,奔走在壮乡苗岭彝寨等地访谈,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调查资料。

记得,文物普查工作者在没有空调的库房里,认真细致地检选着拟认定的藏品。

记得,文物普查工作者将认定的文物一件件地认真摆放、认真拍照、认真记录、测量存档。

记得,文物普查工作者面对网络速度极慢的登录平台挑灯夜守,只为早一分钟上传文物采集信息。

记得,文物普查工作者相互沟通、学习,为更精确地描述文物,借鉴同类文物,广泛查阅资料,共同完成文物藏品的描述。

记得,当文物普查工作者按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完成辖区内的文物资料上报时,脸上抑制不住的开心笑容。

……

如果说文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是一首醉人心弦的乐曲,那么收藏于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管所的众多历史意义重大且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各类文物就是这首乐曲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她摘取文山的历史、民族、风物中最精华的章节,展示给她的儿女,展示给走进文山这块红土地的每一位客人。

这些文物也许不是最精美、最完整无缺的,但却最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文山;这些文物也许不是时间最久远的,但却在简略的文字、音像中传递出文山的概貌;今天展示出来的文物也不是最全面的,但却能让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山儿女通过参阅、了解这些文物,明了“母亲”的容颜,知了“母亲”的过去,也能让每一个走进红土地的客人,深切、直观地感受到文山的一切!

春秋万家坝型沙果村Ⅱ号铜鼓

高:32.0厘米 面径:41.0厘米

底径:53.3厘米

鼓身有两道合范线,鼓面直径小于胴部、底部直径,胴部彭出,中腰呈喇叭状,脚短微向外扩,使鼓身整体明显分胴部、腰部、足三部分。鼓面正中央饰太阳纹,均在表面,无芒。1985年广南县五珠乡红石岩村委会沙果村后山的北坡出土,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春秋万家坝型沙果村Ⅰ号铜鼓

高:35厘米

面径:45厘米

底径:61厘米

胴腰足三段分界明显,胴部外突,腰部内收,呈喇叭形,足短。鼓面中间有太阳纹和5芒长短粗细不匀的阴刻线条,隐约可辨出13芒,有沙眼和小孔。鼓面与胴部的交接部平滑,无唇边。鼓身有两道合范线,两对扁平耳,耳无纹饰,置于胴腰之间。鼓腰被6条太阳纹垂线分割为8格。1983年广南县五珠乡红石岩村委会沙果村出土,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春秋万家坝型者偏铜鼓

面径:45厘米

底径:64厘米

高:36厘米

面径小于足径,面与胸交接部平滑,腰部纵剖面呈喇叭状,足短外侈。面径45.0厘米、胸围190.0厘米,腰间收缩围15.5厘米,足径64.0厘米,高36.0厘米。鼓面中央太阳纹外有3条弦纹,弦纹外12芒。腰、足部残。胸腰间铸4只编绳纹扁耳,合范线两道。腰部以8条单垂线分格,格间无纹。1983年广南县者兔乡者偏村安得山出土,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东周万家坝型砚山大各大铜鼓

面径:65厘米

足径:81厘米

鼓身三段明显,两道合范线,早期鼓特征较突出,鼓面小,胴部外凸,鼓腹收束,鼓足矮,足径较大,足沿内有一周折边,胴腰间四只扁耳,整个鼓装饰简单,粗犷古朴,鼓面光素,铸造时残留的垫片痕迹明显,腰部出现8道凸出弦线,是早期鼓中出现的较早纹样,足部沙眼较多。1997年砚山县阿基乡大各大村出土,文山州博物馆藏。

东周万家坝型丘北草皮村铜鼓

面径:61.5厘米

足径:77.5厘米

高:38.0厘米

鼓面中央太阳芒可辨6芒,光体铸造不平,素面。胴部有多处垫片,两两相对腰部形成上下分格,上格由斜雷纹分作8部分,间铸13个似蜥蜴、似羊的写实纹样,下格有4条单弦线。饰雷纹、圈点纹,桥形耳无纹,两两相对。1962年丘北县戈寒乡草皮村出土,文山州博物馆藏。

战国万家坝型文山平坝铜鼓

面径:34.5厘米

足径:44.5厘米

高:26.5厘米

鼓面中央有光体,有8个垫圈疤,素面,鼓身三段明显,两道合范线,四扁耳。腰部有5条单线弦,图案从上至下依次为:光素,圈点纹,光素,足外侈。1926年文山平坝地区出土,文山州博物馆藏。

战国靴型铜钺

通长:16.5厘米

通宽:13.0厘米

靴型铜钺为古代西南地区濮人的重要青铜器,该文物素面无纹饰,造型特别,工艺精湛。文山市柳井乡出土,文山州博物馆藏。

西汉石寨山型文山古木铜鼓

面径:29.5厘米

足径:39.0厘米

高:24.0厘米

纹饰精美,工艺精湛。鼓面中央饰太阳芒14芒,芒间夹三角纹,面有单弦纹、双弦纹主要纹饰,胴部装饰有4幅竞渡图。腰部有蹲鹭纹、圆点纹等。鼓身三段明显,足外侈。1989年文山县古木镇古木村出土,文山州博物馆藏。

西汉石寨山型富宁孟梅Ⅰ号铜鼓

面径:41.2厘米

足径:46.5厘米

高:25.2厘米

鼓面中央有太阳芒8芒,芒间夹三角纹,从里到外分6晕,由双线纹分为6晕,主要纹饰有倒三角纹、三角纹、牛纹、鹭纹。鼓胸部有3人船纹和2人船纹各3组,3人船上人头戴羽冠,裸体,2人船上人头发后梳成髻。腰部纵分6格,格间饰瘤牛,格下以三角纹装饰,足部光素。1992年富宁县普阳孟梅村征集,文山州博物馆藏。

西汉人面鱼形四鸟纹青铜当卢

长:29厘米

宽:13厘米

该文物工艺精湛,纹饰特别,为反映当地先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礼仪性器物,正面图案为一人面形象,额头装饰“羽毛”,双目突出,张口露齿,人面下有四只连体鹭鸟,器物背面上下各有两个三角形竖鼻,应为栓系所用。广南县阿科乡普圈村出土,文山州博物馆藏。

汉鎏金虎熊搏斗铜席镇

底径:7.6厘米

高:4.5厘米

席镇是系压帷帐或席角之功用。西汉时镇的使用及制作都达到了鼎盛时期,除了实用功能以外还带有辟邪祛恶的作用。一套四枚,鎏金,虎抓住熊足,猛咬熊身,熊前右足抓住虎肩挣扎,熊张口疼痛难忍嘶吼样。2011年广南牡宜遗址4号墓出土,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汉铜甗

甑底径:15.5厘米 甑口径:42.0厘米

鬲底径:16.0厘米 鬲口径:14.5厘米

甑大口,唇外卷,腹深呈弧形壁,腹部三道平行弦纹,腹部有一对衔环耳,底有长条形箅孔。鬲,直唇套入甑底,圆肩、鼓腹、腹部凸棱一周,肩部有一对衔环耳,平底无足。2011年广南牡宜遗址4号墓出土,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汉彩绘葫芦形双系铜壶

底径:13厘米

高:29厘米

葫芦形,壶嘴残,长颈,肩有一孔,衔环双耳,网格圈足,壶体用红、黑等色描绘,有祥云、锯齿、细弦纹。造型独特,工艺精美,较为罕见。2011年广南牡宜遗址4号墓出土,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汉羊角纽编钟

底径:20厘米

高:33厘米

钟体呈扁圆形,口大顶小,斜肩,外形似铃,纽状似羊角铸于顶部,钟体及内壁无纹饰,钟体上部(羊角纽下方)开有两个对穿的竖长方形出音孔,侧面各带一条合范线,钟口平直。2011年广南牡宜遗址4号墓出土,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汉代镂空绳纹柄青铜短剑

长:25.8厘米

宽:5.7厘米

纹饰精美,保存完整,此为古代西南地区代表性青铜短剑。剑身成三角形。剑柄有绳纹作为装饰并起到防滑作用。剑首镂空,略残。丘北小江口出土,文山州博物馆藏。

汉嵌宝石龙虎纹金腰扣

长:11.5厘米

宽:7.0厘米

模压龙虎纹,所镶彩珠大多脱落,仅剩一枚。这种材质、样式的腰扣在中国南方地区目前为止仅发现两件,应为西汉王权赐予地方诸侯象征身份的信物。2011年文山广南牡宜遗址出土,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汉几何印纹陶罐

口径27.5厘米

底径29.0厘米

高48.0厘米

黄釉,卷口,口沿残,鼓腹,腹有网格、三角形、凹弦纹,平底。2007年9月牡宜村白龙坡木椁墓抢救性发掘时出土,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汉网格柿蒂纹黄釉陶罐

口径:18.5厘米

底径:15.0厘米

高:15.0厘米

黄釉大部分已脱落,卷口,口沿略残,鼓腹,腹有网格、柿蒂、凹弦纹,平底。2007年9月牡宜村白龙坡木椁墓抢救性发掘时出土,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明青花开光花卉纹玉壶春瓶

口径:8.72厘米

底径:10.20厘米

高:30.50厘米

侈口,束颈,斜肩,鼓腹,圈足。用青花绘饰花卉、海水纹,青花色泽为黑蓝。2004年11月在铁厂乡关告村征集,麻栗坡县文物管理所藏。

明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高:9.1厘米

口径:18.1厘米

足径:7.0厘米

青花折枝菊花纹碗,碗内壁口沿饰卷草纹一周,碗心为折枝花纹一枝,碗外壁口沿下上部饰折枝菊花纹一周,下部绘海水纹一周,足外侧绘云纹。1991年9月在杨万乡戛那村征集,麻栗坡县文物管理所藏。

明青花鱼藻纹盖罐

口径:14厘米

足径:12厘米

高:41厘米

盖折沿,宝珠纽。肩部饰鱼藻纹,腹部饰缠枝花卉,用笔简练。文山州博物馆藏。

明青花凤穿牡丹纹盖罐

口径:14厘米

足径:12厘米

高:39厘米

盖折沿,宝珠纽。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折枝花卉。文山州博物馆藏。

清红釉胆瓶

高:23厘米

细长颈,鼓腹,圈足,为清代中期景德镇窑所制红釉胆瓶。文山州博物馆藏。

清豆青釉青花人物纹六方瓶

口长:19.5厘米 口宽:16.2厘米

底长:20.0厘米 底宽:17.5厘米

高:60.5厘米

瓶呈六方形,豆青釉,釉质平滑。绘青花人物、花卉、博古纹,敞口,束颈,折肩,鼓腹,六方圈足。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哥釉青花三友纹盘口象耳瓶

口径:19.2厘米

底径:15.4厘米

高38.7厘米

盘口弧颈,象鼻耳对称,颈腹间凸出弦纹,深腹,假圈足,盘口外沿缠枝莲纹一周,颈部对称竹纹,腹部一侧松竹,一侧梅花,为写意纹饰,假圈足二周弦纹夹梅枝,底无釉。文山州博物馆藏。

清过峰墨兰石图轴

纵:126.5厘米

横:54.5厘米

纸本墨笔

图绘墨兰怪石,边跋有袁嘉谷、赵藩等人题记。

白丁,字过峰,一字行民,又称民道人。明楚藩之裔。明亡,披剃游滇,居无定所,年八十余,殁于昆明。工写兰,抒其心画,亦能急就印章。郑燮《板桥题画》中云:“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当面石涛还不学,何能万里学云南。”此云南者,即白丁。文山州博物馆藏。

清赵士麟草书轴

纵:96.0厘米

横:32.2厘米

纸本立轴

释文:“华池初合药获灌,凡舟米芾阴寒覆,清羽常过。赵士麟。”钤“赵士麟印”“玉峰”印。

赵士麟,字麟伯,号玉峰,云南澄江人。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官右政通。书法出入于李建中、赵孟頫之间。著有《读书堂法帖》。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周于礼行书立轴

纵:99.5厘米

横:41.5厘米

纸本立轴

释文:“富时不俭贫时悔,少时不学老时悔,闲时不做忙时悔,醉时狂言醒时悔。己卯年嘉平月,亦园周於礼。”钤“立崖”“周於礼印”印。

周于礼,字绥远,一字立崖,号亦园,云南峨山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大理寺少卿,晚年入内阁典章,补光禄寺少卿。工诗文,精鉴赏,富收藏。书宗东坡,兼学南宫,笔致潇洒隽逸,一时闻名遐迩。著有《敦彝堂集》《听雨楼诗草》《听雨楼法帖》等。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周于礼“梅含竹放”行楷联

纵:160.0厘米

横:29.5厘米

纸本立轴

释文:“梅含密蕊还经雪,竹放新梢便拂云。周于礼。”钤“周于於印”“立崖”印。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钱沣行书立轴

纵:135.3厘米

横:81.5厘米

纸本立轴

释文:“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故民生在勤则不匮,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故君子能劳则有继。讷斋二兄沣。”钤“钱沣私印”“字东注号南园”印。

钱沣,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湖南学政、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尚书等。工楷书,书法颜真卿,又参以欧、褚,笔力雄强。擅画马,神俊形肖。其诗文苍郁劲厚,正气盈然,著有《南园先生遗集》。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钱沣行书轴

纵:128.6厘米

横:63.0厘米

纸本立轴

释文:“臈白十五斤谨上纳,知彼无故以致此后过时矣,门中康胜。钱沣。”钤“昆州人沣”印,另一印漶漫。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钱沣行书横幅

纵:168.0厘米

横:90.6厘米

纸质横幅

释文:“㠊山与嵊山相,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接,其间倾涧怀烟,泉畦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赏,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境。水经注一则,应馥天老棣。沣。”钤“钱沣之印”“字东注号南园”印,“勉力时习孜孜日新”引首章。书法颜真卿笔意。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段琦行书轴

纵:64厘米

横:36厘米

纸本立轴

释文:“宋迪山水工于平远,近世好事家藏其潇湘八景一卷,秀雅清润,冠绝一时。每幅有印文曰:云谷寓物,雍熙等僧所藏真迹也。迪以进士擢第,善画林木,极得李将军遗法,运思高古,笔法神奇。迪兄道元精山水,闲淡简远,配重一时,但不多见耳。迪素论画先张绢素于壁上,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远意适,恍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是谓活笔,自然入妙也。唐园姻世台先生正 可石段琦。”钤“段琦”“可石”印。

段琦,字魏肇,号可石,云南澄江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官荆溪知县。淹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其书法得力于苏、米,榜书尤雄健,著有《可石小草》。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周其淳花卉图轴

纵:129.0厘米

横:43.8厘米

绢本设色

工笔有致,画有牡丹、鱼、莲,师法恽南田。右上方落款:“法南田笔石屋周其淳。”钤“周其淳印”印。

周其淳,字石屋,云南昆明人。诸生。约活动于乾、嘉时期,擅徐、黄之长,着色花卉犹知名。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刘墉“云归日上”行书联

纵:119厘米

横:27厘米

纸本立轴

纸材为凤凰、祥云纹蜡笺。

释文:“云归书帙留残润,日上香盘袅细烟。石庵刘墉。”钤印脱落。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乾、嘉年间著名书法家和诗人,清代书法六大家之一。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宋湘“势到事当”行书联

纵:148.6厘米

横:36.2厘米

纸本立轴

纸材为米黄色牡丹、龙凤纹蜡笺。

释文:“势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宋湘。”钤“宋湘私印”“芷湾”印,“笑读古人书”引首章。

宋湘,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四川及贵州乡试主考官、曲靖广南永昌三地知府,累迁湖北粮道。诗书双绝,擅长草书,浩方雄奇,代表作有《伯牙琴台题壁》《五别诗》等。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李煌“琴余书罢”行书联

纵:130.0厘米

横:29.7厘米

纸本立轴

释文:“琴余相鹤风生竹,书罢笼鹅水满溪。姻侄李煌。”钤“臣李煌印”“太史之章”印。李煌,字仲辉,号栯堂,云南昆明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入词垣,授编修,历官户部左侍郎。书法清健,行书骨飞肉腾,入米芾之室。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李仰亭山水人物图轴

纵:138.5厘米

横:38.0厘米

绢本设色

写意山水人物指画,落款“云浦先生鉴,仰亭诂指头画”。

李诂,字仰亭,云南昆明人。杨畹亭弟子,见古名画辄摹,几逼真,有“滇中第一名手”之誉,后遂以“老画师”名。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方玉润“庭列文悬”行书联

纵:154.6厘米

横:32.0厘米

纸本立轴

释文:“庭列鼎彝笥传组绶,文悬日月字灿烟霞。友石方玉润。”钤“方玉润印”“友石”印。

方玉润,字友石,亦作幼石、黝石,自号洪濛子,云南广南人。廪生。工书,初取法郑燮、钱沣,后参之钟、王各家,以及篆、八分、钟鼎之文,汇刻为《洪濛室丛帖》。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方玉润“远指嘉言”行书联

纵:131厘米

横:31厘米

纸本立轴

纸材为绿色花笺,绘六边形、梅花、竹叶纹,释文:“远指期于心达者,嘉言宜以行追之。尊贤大兄属,匏史方玉润。”印已漫漶。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方玉润行书轴

纵:102.8厘米

横:44.5厘米

绢本设色、绢本立轴

释文:“石林烟尽处,茅屋几家存。雨水绿环市,一峰青到门。偶邀渔者话,如对上皇论。晚饭多投迳,夕霏生树痕。村居即景一首,录为蔚廷一兄大人雅鉴。友石方玉润。”钤“友石”“玉润之印”印。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方玉润草书轴

纵:89厘米

横:36厘米

纸本立轴

释文:“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要,真切为第一。友石。”钤“方玉润印”印。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高颐扇面、方玉润行书轴

(扇面)外长:235.5厘米 宽:57.0厘米

(扇面)内画高:15.4厘米 宽38.0厘米

(行书)字长:54.0厘米 宽:23.5厘米

扇面画为高颐之作,水墨淡彩双凫图。落款:“辛亥暮春画,子和高颐。”

行书为方玉润之作,释文:“福莫享尽,势莫使尽,话莫说尽,事莫做尽。甲辰除夕,友石”。钤“玉润之印”、“友石”印。

高颐,字子和,昆明人,高荫槐之父。花鸟远追宋人,自成一格。

方玉润,字友石,亦作幼石、黝石,自号鸿蒙子,云南广南人。禀生,工书。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蔡淓枝行书横幅

纵:180.2厘米

横:41.5厘米

纸本横幅,整幅作品分五段书写,落款分别有方玉润、蔡淓枝等。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黄允恭松树图轴

纵:84.0厘米

横:40.3厘米

绢本墨笔

绘松树挺立,松针茂密。落款“戊辰年仲春三月,应仲麟二兄大人雅正,肖兰黄允恭”。钤“肖兰书画”“黄允恭印”印。

黄允恭,字肖兰,号鹤鸣、松竹斋主,斋名耕雨山房、环翠轩,浙江人。嘉庆、道光间宦游云南,留寓昆明。擅花卉,尤以画松名世,滇人雅称“黄松毛”,与“过峰兰”(白丁)、“钟牡丹”(钟廷桧)、“温毛驴”(温聿新)齐名。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罗绕典行书立轴

纵:154.6厘米

横:32.0厘米

纸本立轴,纸材为兰花、梅花、网格状纹蜡笺。释文:“朝游北城东,回首见修竹。下有朱门家,破墙围古屋。异花兼四方,野鸟喧百族。其西引溪水,活活转墙曲。东注入深林,林深窗户绿。水光兼竹净,时有独立鹄。罗绕典。”

罗绕典,又作老典,字兰陔,号苏溪,湖南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顺天、四川乡试主考、山西平阳知府、陕西督粮道、山西按察使。咸丰三年(1853年)任云贵总督。博学多识,诗文俱佳,著有《黔南纪略》《贵州筹捕储备记》《知养恬斋前集》《蜀槎小草》《玉台赞咏》等。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朱淳行书轴

纵:127.0厘米

横:29.2厘米

纸本立轴,纸材为单线六边形,梅花、竹叶纹蜡笺。

释文:“今既三厅齐列,足明不同刺史。且尚书令与仆射,同是二品,只校上下之阶,六曹尚书并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类。尚书之事仆射,礼数未尝有失,仆射之顾尚书,何乃欲同卑吏?琪园二兄雅正,瀛山朱淳。”钤“史官朱淳印”“号瀛山”印。

朱淳,字葆初,号瀛山,云南石屏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官宁波、温州等知府。书法苏轼,腴而有骨,山水秀润可观。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倪应复“满室当阶”行书联

纵:122.4厘米

横:31.5厘米

纸本设色

纸材为米灰色,祥云、狮子戏球纹蜡笺,释文:“彝堂一兄属。满室古香人有会,当阶清荫月初中。克斋倪应复。”钤“倪应复印”“克斋行三”印。

倪应复,字克斋,号海樵,云南昆明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知贵州遵义府。行草法米芾,颇清挺。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张绍衡人物图轴

纵:93.2厘米

横:44.2厘米

纸本设色

图绘一携琴高士及童子伫立树旁,笔墨简劲。

落款“燕平张绍衡”,钤“张绍衡印”“燕平”印。

张绍衡,初名衡,字燕平,云南昆明人。道光时期职业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均有较高造诣。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张瀛“五岳六经”行书联

纵:127.7厘米

横:32.0厘米

纸本立轴

蜡笺为米黄色,有牡丹、龙凤纹。

释文:“五岳圭棱河气势,六经根柢史波澜。蓬仙弟张瀛。”钤“臣张瀛印”“壬辰翰林”印。张瀛,字蓬仙,云南石屏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花翎同知衔昭文县知县。与徐兆玮为同年进士,同时也为翁同龢门生。广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清光绪古林箐瑶族纸本设色道公画

纵:77.5厘米

横:37.0厘米

此套纸本设色道公画共20幅,其中3幅分别有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十七年(1901年)、三十三年(1907年)落款。画面均为不同身份的道教神袛,各具身姿,仪态端庄,形象生动传神。此画的主人是世袭三代的瑶族戒师。马关县文物管理所藏。

清秦树声、程大彰等字幅

纵:34厘米

横:466厘米

纸本横幅

作品为清代秦树声、程大彰等书法手卷,楷、隶、行、草、金文各体。

秦树声(1861—1926年),字宥横,号乘庵,河南信阳人,双进士,光绪十二年(1894年)进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再中经济科进士,后任云南曲靖知府、云南按察使、云南提法使,又调任广东提学使。著有《南北史》《唐书》《刑法会要》《乘庵文录》《清地理志》《西洋史》《续修河南新志》等。文山州博物馆藏。

清杨应选八仙图轴

纵:151.0厘米

横:38.5厘米

纸本设色

每图绘仙人一幅,用色淡雅,人物神态飘举怡然。

杨应选(1853—1929),字榆青,云南昆明人,杨畹亭曾孙。光绪廪生。工人物、花鸟,造诣颇深。所作《竹林七贤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文山州博物馆藏。

清宋瑾花鸟八条屏

纵:147.5厘米

横:51.5厘米

纸本设色

绘花鸟八条屏,其中四幅为花卉,四幅为代表春夏秋冬的花鸟。文山州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