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国有馆藏珍贵文物大系——西双版纳篇

云南省国有馆藏珍贵文物大系——西双版纳篇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 岩坎翁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缘,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誉。199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2008被世界文化旅游论坛推介为“中国文化旅游精品景区”;2009年被全球旅游度假论坛组委会公布为“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

在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居着傣族、汉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彝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13个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汉代以前,西双版纳在史志古籍中无记载。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傣族先民归附汉朝,魏晋以后又进入泐西双邦盟主时代和勐泐王时代。南传上座部佛教约于3—6世纪传入,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傣历522年(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建立景陇(洪)王国,成为第一代“召片领”(意为广大领土的主人),确立了傣族社会“土地王有,王权世袭,采邑分封”的封建领主制。在政治上建立完善了政权组织制度和等级制度;经济上建立完善了土地制度、水利制度和负担制度,军事上建立健全军事制度、昆悍(武士)制度和滚课(警卫)制度,还建立了一整套维系社会的法律法规。这个朝廷设立的土司制度,经历4个朝代,历经800百年,制度齐备、保存完善。直至1913年柯树勋建立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后,开始出现土流兼治的政治格局,但亦未能触动其严密的政治网络,实权仍掌握在大小土司之手。直至1956年完成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后,土司制度才被彻底废除。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远在中更新世就在嘎洒的流沙河里发现过剑齿象,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澜沧江沿岸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曼蚌囡遗址、曼允遗址、曼景兰遗址、曼听遗址、大树脚遗址等。所出石器多采用江边砾石打制而成,少数局部或通体磨光。1987年,在景洪景哈巴勒娜咪囡洞(傣语:檀木娜咪囡,汉语:小公主洞),发现了两万多到一万年前的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洞穴遗址,1996年初步调查,1997年、2011年至今发掘出土大量文化遗物、遗迹现象非常丰富(2011年和2012年分别被景洪市人民政府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澜沧江橄榄坝水电站文物考古调勘中又在澜沧江沿岸发现5个旧石器时代地点(景洪—橄榄坝公路19公里处大坝位置、景洪—橄榄坝公路17—17.5公里处澜沧江西南岸、景洪—橄榄坝公路15公里处澜沧江东北岸、景洪—橄榄坝公路6公里处澜沧江北岸、景洪电站大桥下游景洪江北取水塔下),新石器时代地点4个(橄榄坝农场三分场三队、橄榄坝农场三分场三队公路外澜沧江边、景洪—橄榄坝公路17公里处澜沧江南岸、景洪—橄榄坝公路18.5公里处澜沧江北岸)。景哈巴回发现古棱齿象,揭示出该地区具有现代人类起源同时代的地层及其所包含的哺乳动物化石,是现代人类起源研究的关键区域之一,证明从旧石器时代中后期该区域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已遍布全州大部分地区。2012年年底,云南省考古所对景哈橄榄坝大桥项目进行基建考古调查勘探,发现一处新的遗址——哈衣景哈遗址。哈衣景哈遗址位于景哈村西北澜沧江左岸二级阶地上,为澜沧江支流纳木塞河入河口左岸及局部右岸三角洲区域。文化遗物分布于整个阶地上,地层堆积层次及包含物中文化遗物性质显示该古文化遗址为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明清时期的旷野遗址。遗址面积初步估计约4平方公里,此次虽然是配合基建性发掘,但仍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

2015年11月底,西双版纳州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顺利结束,已通过普查数据登录平台上报所普查的可移动文物。全州共有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国企单位1149家,其中:机关328家、事业单位719家、国企120家,调查过程中由于地址不详或个别单位不配合,共调查1105家,完成率为96.2%,根据回收表格统计信息,共有9家单位反馈藏有文物,共计文物3134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80件,一般文物1324件,未定级文物1721件。

西双版纳现有的53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均位于西双版纳境内,文物保护单位以宗教建筑最多。如:曼飞龙白塔、曼短佛寺、景真八角亭、塔庄莫、曼春满佛寺等,文物的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艺术的精华,同时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本土化的艺术特征,在东南亚地区极负盛名,一直受到东南亚旅游者的欢迎,是我州的文化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也为我国与东南亚佛教文化的研究与交流提供了实物支持。

春秋铜钺

高:9厘米

刃宽:7厘米

銎部呈椭圆形,腰部内收,对称半月形刃,素面无纹饰。此器为澜沧江流域典型青铜器。采集于景洪县勐罕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战国铜斧

长:6.8厘米

宽:6.3厘米

口长:6.4厘米

銎部呈椭圆形,腰部内收,半月形刃,素面无纹饰。此器为澜沧江流域典型青铜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拨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战国铜斧

长:13.7厘米

刃宽:11.2厘米

口长:5.5厘米

銎部呈椭圆形,弧刃,中部一面饰一道凸起弦纹。此器为澜沧江流域典型青铜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拨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战国铜斧

长:6.8厘米

刃宽:4.9厘米

口长:3.6厘米

銎口呈椭圆形,弧刃,素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拨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汉灰陶三足罐

口径:8.5厘米

高:25.7厘米

底径:16.3厘米

泥质灰陶,敛口、溜肩、直腹、方形平底足。器身有绳纹和网格纹,纹饰技法以压印为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汉灰陶豆

口径:18.0厘米

高:18.5厘米

泥质灰陶,直口、短颈、喇叭状圈足。盘身有凸起棱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明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

高:26.5厘米

口径:6.9厘米

底径:8.0厘米

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口沿处瓷釉剥落,露出灰色胎土,釉色为白釉泛青灰,径口内为如意头纹,瓶颈上端四组蕉叶纹。颈肩为花草纹,腹部饰鱼和水草,腹下为水波纹。景洪镇曼阁古渡口墓葬出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明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

高:24.8厘米

口径:7.0厘米

底径:7.0厘米

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釉色泛黄,装饰有蕉叶等。该瓶是曼阁村的群众在小曼咪附近的橡胶林地挖地沟时出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明青花麒麟纹盘

口径:21.0厘米

高:3.0厘米

底径:11.0厘米

盘内底绘麒麟纹,围绕麒麟均匀分布着云纹,盘壁上有两圈不规则纹饰,青花颜色发暗,瓷釉泛黄且不均匀。为景洪农场六分场在挖路土时出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明狮子滚绣球青花瓷盘

宽:23.0厘米

高:3.5厘米

敞口、斜腹、平底,盘沿有一缺口。盘内底绘狮纹、绣球纹、缠枝莲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文化馆藏。

明青釉盘口短颈双系涡纹大罐

高:41.5厘米

直口、短颈、鼓肩、斜腹、平底。肩部有双系,除颈部外通体施釉,器身压印涡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文化馆藏。

明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口径:2.9厘米

底径:3.9厘米

直颈有盖、弧肩、斜腹,平底,腹部纹缠枝莲纹。1989年2月勐海县勐阿糖厂推地基时出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文化馆藏。

清火铳

尺寸不一

一套多件,金属管形射击火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文化馆藏。

元车里宣慰使司印

高:7.40厘米

印面边长:6.20厘米

正方形铜印,印面为八思巴文和拉丁文符号转写为“”,汉译“勐往甸军民官印”,印背右边阴刻“军民官印”,中部阴刻“中书礼部造”字样,左边阴刻“至元三十年(1293年)十一月”。此印为云南省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元代八思巴文官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移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清铜佛像

长:14.0厘米

宽:8.5厘米

高:37.0厘米

结跏趺坐,佛像头饰莲花宝顶,螺发,双眼微睁,双耳下垂,身着袒右肩贴身衲衣,前胸后背斜垂一衣带,胸挺背直,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象征佛陀的证悟。台座为束腰镂雕莲纹,最上方环刻一圈巴利文,大意为“智慧佛爷献奉,傣历一一七年(755年)”,也有学者辨认题记后认为是“傣历一一二五年(176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文化馆藏。

清铜佛像

长:13.0厘米

宽:7.2厘米

高:31.0厘米

螺发,肉髻高耸,体态清瘦,底座有三圈阳文装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文化馆藏。

清铜佛像

长:11.0厘米

宽:6.8厘米

高:25.0厘米

螺发,肉髻高耸,体态清瘦,底座刻有两排傣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文化馆藏。

清高莲花座铜佛像

长:16厘米

宽:8厘米

高:35厘米

螺发,肉髻高耸,面型呈鹅卵形,体态清瘦,着袒右肩袈裟。莲座花瓣形状较圆,向上凸起。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文化馆藏。

清红陶有字勾头瓦片

长:25.5厘米

宽:13.5厘米

厚:0.9厘米

收集于勐海县勐海乡曼拉闪佛寺。瓦片内有老挝、泰、傣三种文字,勾头外面有呈针叶状纹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拨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清褂头足形黄釉平面瓦

长:30.0厘米

宽:12.3厘米

厚:1.0厘米

泥质,表面挂釉。瓦面前半部分刻有老挝文,后半部分刻有老傣文。原存于勐海县曼拉闪佛寺,勐海县文化馆藏。

清勐班都督之印

高:10.9厘米

印面边长:8.0厘米

铜质,印面正方形,柄为椭圆形。印面刻“世袭勐班都督之篆”,印背右刻楷书“乙丑年造”,左刻阿拉伯小儿锦文,为清代晚期杜文秀大理政权官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文化馆藏。

近代车里宣慰使司铜印

高:23厘米

印面刻“行营监军之篆”字样。印背左边阴刻“腾字第九十九号”,右边阴刻“辛丑年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拨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近代“叭竜谢养”象牙印章

高:6.6厘米

印面直径:4.6厘米

民国时期宣慰司署内务“叭竜谢养”用印。印纽有一道束腰三相轮装饰,印面有一鹿衔卷草的图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拨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近代马衔花象牙印章

高:5.2厘米

印面直径:4.4厘米

圆体宝塔式样式,印背至顶有十道弦纹,印面刻马衔花纹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拨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近代西双版纳召片领象牙动物图案圆形印章

高:12.9厘米

直径:4.8厘米

圆形印面,上有日月、山川、鱼等图案,代表了天、地、日、月、山川都在宣慰使司的管辖之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移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近代勐混曼环负担银牌

重:70.2克

长:86.2厘米

宽:6.8厘米

本片负担银牌使用傣文记录了勐海县勐混区曼怀寨群众在承受召片领时的负担数及具体情况。刻制时间为傣历1202年(1840年)6月14日,历史上属召片领的召麻哈纲时代,当时的勐混土司为叭因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拨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近代连珠蝉纹银钵

口径:12.8厘米

高:8.9厘米

直颈,斜腹,平底。腹部由小连珠纹、大圆珠纹、三角纹、蝉纹构成,图案简朴。银钵底部刻有傣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移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

近代象牙把银壳短刀

通长:34.0厘米

象牙把长:7.5厘米

银壳长:22.0厘米

象牙柄雕有佛像,刀鞘内为木质,银质刀鞘点珐琅装饰花卉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拨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