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书肆记
津门书肆记
益都李南涧,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撰《琉璃厂书肆记》。越百四十二年,江阴缪筱珊撰《琉璃厂书肆续记》。又二十年,先舅父孙耀卿先生撰《琉璃厂书肆三记》。此后又三十年,家兄梦水撰《琉璃厂书肆四记》及《隆福寺书肆记》。此外,张涵锐撰有《北京琉璃厂书肆逸乘》。所记以业旧书者为主,并详述书肆情况和变迁以及书肆中流通善本书籍之得失,并涉贸易价值情形。今日读之,可详悉书肆前辈业书对祖国文化之贡献,足资我国文化史研究者之一助耳。
天津非文化城市,昔年仅有南纸文具店兼营新旧书籍,迄至光绪二十年(1894),始有天津华世奎先生出资聘请张某某(忘其名,张薪甫之父)设宝文堂专业古旧书,并兼售华氏刻书以及其他名家刻书。光绪二十六年(1900),诸帝国主义者在天津强占租借,四海显宦学人多来隐居,市场由此逐渐繁荣,日显书店增设之必要。是时光绪末年,直隶书局在天津北马路设分号,继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明书局、文成堂、聚文山房、文海山房、萃文魁(整理者注:原文误为“华文魁”)以及大东书局等,前后林设。各书店多业新书,唯直隶书局承揽寄售各名家刻书及兼营旧书。笔者从事旧书业四十年过程中,凡书肆见闻,辄录一二,不能详也。今应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嘱稿,兹按笔记和追忆并加走访和考证,厘为是篇,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仅供读者参考,并希指正。
本篇所记,以业古旧书者为主,或兼营古旧法帖者,亦记述之。关于天祥市场的旧书摊,本篇不加赘述,拟另篇介绍。所记之书店,由光绪二十年(1894)起,至1949年天津解放前止。叙述次序:先记旧城厢区内外,再记河北一带,后记旧法租界。
本篇之成,多蒙书肆前辈吕清注先生(整理者注:原文误为“吕清柱”,后同此)、王仲珊先生、苏润环先生等支持和鼓励,并蒙家兄梦水代为校核,一并在此致谢。
旧城厢区内外
宝文堂
张某某(张薪甫之父),盐山人。光绪二十年(1894)设店东城根。主营古旧书,兼营天津华氏刻书及各名家刊刻之书。该店系天津华世奎先生出资,聘请张氏设业经理。据云,张氏系北京古旧书业翰文斋学业(雷梦水按:张氏约即张福顺,字润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华氏收资随即歇业。张氏系行内出身,六年中获利甚丰。光绪二十七年(1901),张氏独资设立宝森堂,主营古旧书。
宝森堂
张某某(张薪甫之父),光绪二十七年(1901)设店东马路袜子胡同。主营古旧书,代售天津华氏刻书及天津各名家所刻之书。其店业三世,凡十九年。其世系弟子有:
一世,张某某。弟子:张荫吾,字星甫,张氏长子;张薪甫,张氏次子。
二世,张薪甫(继其父业)。弟子:张树勋,字自元,薪甫之子;杨玉堂,字薪庵,河北省盐山县人;郭明泉,字麟甫。郭氏出师后,与张兰亭领“益德王”(天津八大家之一)东,合设求古堂。
三世,张树勋,字自元(继其父业)。弟子:吕清注,字东丰,河北省盐山县人。吕氏卒业后,应李培臣邀请赴培远书庄帮业,后与李氏之六弟子张玉琏(字光庭),合设清玉阁。
新明书局
王桂林,字茂斋,河北省盐山县人。独资设店北门里,主营古旧书。王氏受业于北京旧书店聚好斋魏云桢先生。王氏自幼精敏,颇嗜钻研,因受魏氏倾心栽培,从业六年,颇有造诣。为立志创业,始来津设立新明书局。业期不长,应“益德王”氏聘请,任求古堂经理。
求古堂
张兰亭经理,郭明泉副理。“益德王”氏出资,民国二年(1913)设店北门里大街,主营古旧书。张兰亭业一年余,因病离职,“益德王”氏特聘王桂林经理继营。张氏病愈后独设毓英书局,有弟子郭玉玺一人。民国七年(1918)“益德王”氏收资歇业。据书肆前辈云,五年中,其得之善本书及名人批校本甚夥,盈利甚富。分伙后,王桂林与李汝堃、王锡林合设文林阁;郭玉玺独资设文益书局;郭明泉继营求古堂。均主营古旧书。
文林阁
王桂林,伙其友李汝堃(字培臣,山东无棣县人)并其族弟王锡林(字鹏九)合设店于东门里。主营古旧书。王氏自称代经理,李汝堃及王锡林均尊称其为师。授徒李抱珍、杨宝庭、李金声、王振环。历年经营善本书甚夥,获利甚丰。民国十三年(1924)歇业。分伙后,王桂林自设宝林堂,李汝堃自设培远书庄(后更名宏雅堂),王锡林自设文运堂(整理者注:原文误为“文远堂”)。均主营古旧书。
宝林堂
王桂林,于民国十三年(1924)设店东门里大街。弟子五人:王振环、王荫昌、王连弟(字仲珊,王氏长子)、高树田、娄修元。时年,王氏年迈,体有欠安,王连弟继其父业。连弟是有志立业之人,为北京文禄堂王文进先生名下之门生(王文进字晋卿,任丘人,北京古旧书专家所称“二卿”,即孙耀卿、王晋卿)。历年来,凡其过目之善本书籍,均辄详其优点。王氏之父历年所收之善本甚夥,如:袁克文收藏宋本二十九种内,有其经手代购多种;王氏经手售出之宋、元、明本及名家抄校本亦甚夥。最著者如:宋版《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蜀眉山大字本,雅雨堂藏(雅雨堂,卢见曾之室名,卢刻有《雅雨堂十种》),善价售予北京图书馆;宋版《无为集》十五卷,宋杨杰撰,订四册,前后各钤有五玺,三册有文渊阁印。又宋版《楚辞》一部,有抄补。以上二书,《天禄琳琅书目》已著录。二书先后均以善价售予北京图书馆。据孙耀卿先生《庚午南游记》(整理者注:此文系雷梦水据孙耀卿口述整理,刊于《文物》月刊1962年7月第9期)记载:民国十九年(庚午)十一月二十二日,在其店得书四种,中有《东津馆文集》三卷,吴县潘曾沂撰,咸丰间刊。
培远书庄(后更名宏雅堂)
李汝堃,字培臣,山东无棣县人。民国十三年(1924)设店东门里大街。该店初名培远书庄,民国二十八年(1939)更名宏雅堂。授徒二人:张玉琏、张树森。帮伙一人:吕清注,字东丰。张树森对于业务精于钻研,课业四年后,业绩颇有造诣。李氏膝下只有一女,后许配张氏,继而将其业亦交张氏经理。民国二十八年(1939)店址迁泰康商场,后又迁至天祥市场二楼振古堂原址。李汝堃与张树森二氏,由于业务经验宽广,版本学精通,因之,历年所收之善本最夥。如李氏伙同北京保萃斋韩凤台(字竹亭)二人,于北京文奎堂以二千元得之宋版《礼记集说》一部,三十二册。经东莱银行少东刘子山介绍,定价四千元售予天津范某某。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购得明嘉靖刊本《历代名臣奏议》一部(简称《大奏议》),明白绵纸,价四百元,售予天津刘明阳。又购得天津白老太太(据传说李大钊曾在其家避过难)元刊本《韵府群玉》一部,十六册。又元刊本《春秋左传》一部,定价四百元,售予天津广茂居东翁王一(字凤岗)。后又购得明嘉靖刊本《方氏墨谱》一部,两函,白绵纸,善价售予王一。王氏归家之后,将书逐页查点,发现书中缺八骏图墨一页,转天持书找张氏谈及缺页事,张应允抄补。后张氏由北京同业借来一页,嘱托吕东丰勾画补装。吕氏整缮后,张氏交王一看,王氏复查两次未能认出此页,后经张氏指出,王氏又细审始知其页是补。王氏盛赞吕氏神手技艺,书林传为佳话。
吕东丰先生在该店时,每日整理书架,性嗜信手翻阅,一日无意中发现一部《礼记》,内有批注,观其批语有“惠按”或高抬一字的“谨按《礼说》”等用语。吕氏素知《礼说》为惠半农撰,惠半农即惠栋之父,此书当为惠栋批。书内除惠栋批语外,尚有费仕机等人批语。吕氏阅毕后,交张树森审定,经张氏鉴定惠栋墨迹无疑后,遂将书升价数百倍,后此书售予陈洁甫。吕氏在该店帮业历年中,经其手购得之善本书,最著者有:元刊本《杨仲宏集》一部。此书为一傅姓青年持书登门求售,店以五十元购得,定价二百元售予邢詹亭。邢与傅增湘有旧交,一日傅访邢,邢持书见示,傅氏笑颜云:“此书真奇缘,我日前被盗之书,今日在此又到手,内有我双鉴楼藏书章可证。”经验证,邢氏无辞可辩,只得赔笑奉送傅氏。事后邢去宏雅堂访书时,与张谈及此事,邢云:“我二百元奉送傅二爷。”经吕氏手购得清刊罕见之本有:张汪吉辑录《芗屿裘书七种》一部,曾廷梅撰。据孙耀卿先生《庚午南游记》记载:民国十九年(庚午)十一月二十二日,在该店得书八种中,有:《微尚斋诗集初编》四卷,《续集》一卷;《适适斋文集》二卷,代州冯志沂撰,同治间刊,又名《西隃山房集》(整理者注:“隃”原误作“榆”,据《庚午南游记》原文更正);《抑快轩文集》乙编四十八卷,丙编十三卷,丁编四卷,光泽高澍然撰,底稿本。[雷梦水按:澍然字雨农(整理者注:此句原漏“雨”字,据《庚午南游记》原文补),嗜古文,于韩昌黎、李习之为最。]
张树森与章绍亭伙购章氏其父藏书趣事一则:民国三十三年(1944),章绍亭将其父藏书全部卖与张树森,其条件书价必须公平合理,此外还得加入一个干股。张氏应允包揽。因书善价昂,张氏个人无力购买,故与北京文奎堂、文殿阁、文禄堂、松筠阁等六家商酌合伙购买。事后张树森找章绍亭说:“此事已妥,保您满意,保老太爷亦满意。”方法是以北京封货方式出售。(按:北京旧书店封货一事,系业古旧书者所创,与天津拍卖行之拍卖形式相同。封货之前,先将所封之书运往某地点,通知同业。所封之书大都三五种一号,十号二十号不等。封货时,所到之同业,人人可查阅所封之书。欲购者,索其卡片填写号数、欲购之价以及书店名称、经手人等,填好密封,交与司管封事者。至日落时,当众开封,谁价大即归谁。)六家商酌一次封货,通知北京书店来津看货,言明七天当众开封。章氏禀告其父,其父闻此亦甚悦。届期北京各大古旧书贾一一来津看货封书,开封时,其中二十六万元者为最。章氏询问张树森,书已封于外,如之何?张氏笑答:这里有文奎堂空白封包一份,填上二十六万五千元不就结了吗?章氏云:构思奇妙。章氏禀其父,书封文奎堂,其父应允,货款两清。该书两汽车运往北京,章氏从中选出:殿版开花纸《二十四史》《十三经》《全唐诗》及《通鉴辑览》各一部。皆书品宽大,初印,洁新可爱。以上四种归章氏干股之利。其余最著者有:元刊本《战国策》一部;殿版开花纸《全唐文》一部;经厂本、内钤“广运之宝”《少微通鉴》一部;原钤本《飞鸿堂印谱》一部。印工皆佳,书品完洁,传世罕见,实为珍本。事后,此批书在北京以封货方式售予同业,五股获利约千元。
张树森与李善人《二十四史》纠纷案一则:李宝诚,字颂臣,号称“李善人”,天津“八大家”之一,藏书甚富。其善本书籍多为张树森经手代购。张树森得殿版开花纸《二十四史》一部,李宝诚见书甚爱,议定书价一千元。事后,李氏久不去店交款取书,张氏亦未催促李氏,即以一千二百元将书售予他人。李氏得知后,随即立状起诉。法官审问张氏,张氏答:一无定款,二无立据,何以为凭。李败张胜结案,从此张李绝交。民国二十七年(1938),李氏藏书全部出售,本应张氏可得,但因此故,李氏将书售予北京来薰阁(整理者注:原文误为“来熏阁”)约两卡车,其中宋元版数种。张虽有构思之妙,亦有思路不广之处。
文运堂
王锡林,字鹏九,盐山县人。民国十三年(1924)设店鼓楼东大街,主营古旧书。王氏性情爽朗,为人亦善(整理者注:“亦”原作“易”,疑误)。王氏对古旧书知见广博,因之藏书家以及读书人与其来往甚密。其弟子四人:信式文、杨永维、张振铎、纪根滇;帮业一人:张亨达,字子通,冀县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杨永维领王依仁东,设茹芗阁。张子通随杨永维帮业。张振铎领潘毓桂东,设振古堂。均主营古旧书。王氏历年来所收之善本,最著者有:元刻本《楚辞》一部;宋刻本《孝经》一部(后经名人审定为元本无疑)。以上二书先后售予天津周叔弢先生。据孙耀卿先生《庚午南游记》记载:民国十九年(庚午)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其店得书七种,有:《厦门志》十六卷,富阳周凯纂,道光间刊;《留素堂集》十三卷,浙西蒋薰纂(整理者注:“薰”原误作“熏”,据《庚午南游记》原文更正),康熙间刊,其中“始纪”一卷,“廓吟”一卷,“天际草”四卷,“西征”一卷,“塞翁编”五卷,“汾游”一卷,惟其第七种“西庄集”未刊。《拙存堂文初集》八卷,金坛蒋衡撰,乾隆间刊。卷一,“中庸说”、“易卦私笺”;卷二,“读诗疑”;卷三至卷六,“杂文”;卷七,“尺牍”、“说诗别裁”、“古乐府”、“古诗十九首笺”、“杜诗纪闻”;卷八,“学诗偶存”。《静崖诗稿》十二卷,《后稿》十二卷,《续稿》六卷,镇洋汪学金撰,乾隆间刊。
文益书局
郭玉玺,字符卿,盐山县人。民国八年(1919)设店东门里大街,主营古旧书,业数年歇。
清玉阁
吕清注,字东丰,河北省盐山县人。张玉琏,字光庭,河北省盐山县人。吕、张二人各出银元百元投资,合设店于东门里大街,主营古旧书。张有鸦片烟嗜好,致使资金拮据,周转不灵,一年余歇业分伙。
茹芗阁
杨永维,字富村,河北省枣强县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设店荣业大街对过葫芦罐胡同(内局),后迁至天祥市场二楼。天津王依仁先生出资聘请杨氏设业经理,主营古旧书。弟子二人:范英臣(易名张彤),枣强人;雷梦辰,冀县人。1949年王依仁收资歇业。杨氏业务精练,交际甚广,性情直爽,为人忠厚,天津之藏书家知之甚稔。凡藏书家之书一有散出,必捷足先得。每遇有大批书兜售时,多与藻玉堂、宏雅堂、永和书局联合伙购。此外,天津富商巨贾与其来往甚广,托其代购书,盖多插架附庸风雅,作为客厅中之装饰品。若不高兴,即可托杨氏再卖掉,既渔利又显其藏书之富,久之,书即成其投机倒把的一种商品。杨氏经营方法做的活,不计小利,大处落墨。正因如此,北京、上海同业多与其往来。杨氏历年来多经营大部头书,如:《四部丛刊》《四库珍本》《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丛书集成》《万有文库》以及罗振玉、容庚、王国维、郭沫若、王襄等人金石书籍著作。所得之善本,如元刊本《集千家注杜诗》二十卷,元高楚芳撰,金镶玉,两函;元刊本《至正金陵新志》十五卷,元张铉撰,金镶玉,一函。均售予北京富晋书社。
杨永维受李鹤年之托,重价代购孟广慧收藏之甲骨文骨片逸事一则:孟广慧,字定生,天津著名书法家,藏书甚富,并藏有甲骨文一百三十块。杨氏深受孟氏信任,故孟氏多托其代觅图书,久之来往甚密。孟氏故后,其藏书均售予杨氏一人所得。现代书法家李鹤年,昔年孟氏之学生,多受其秘传奥诣,今谓书法之门第也。李氏酷嗜金石,因深爱孟氏之甲骨文,但恐犯师颜,终未敢开口。孟故后,李氏以重资托杨氏代购之,结果甲骨文一百三十块,终归李氏。
杨氏得方地山甲骨文四盒经过之原委一则:方地山,江都人,原名尔谦,一字无隅。凡书贾持书登门求售者,必选购一二种,价听其言,向不掬价,故人皆称其大方,后来他即以“大方”为号了。方氏善书法,性嗜古物,藏有甲骨文四盒,后由瑞宝斋(劝业场三楼古玩店)经理邢宝华购出,售予当时银钱业主席王西铭,后王氏将其存书经杨氏手售出者甚夥。其甲骨文四盒,为杨氏所得。遗憾的是,存放到1949年,其帮业张亨达为要四空盒,将甲骨文全部扔进垃圾箱,杨氏得知后,垃圾已运走。杨氏与张虽狂发雷霆,但亦无可挽回。
杨永维得章绍亭藏殿版开花纸《二十四史》逸事一则:章绍亭收藏之殿版开花纸《二十四史》一部,纸质洁白,精刻初印,书品宽大,绝罕珍本,全国企足。后经杨永维购出,售予王西铭。尔后,瑞宝斋主人邢宝华由王氏手购出,售予陈一甫(号恕斋主人)。
刘星楠寄售书逸事一则:刘星楠,自云平,山东省清平县人,清末北京法政大学毕业。第一次国内革命后,曾任南京参议院议员,民国六年间在天津安居。一世藏书,其藏书特点,皆以嘉靖初刊本纸质洁净为主。其藏书按当时购价约一万五千元上下。其晚年(解放前夕)始将藏书陆续卖出。其以持书寄售为主,多则四五种,少则二三种,按其定价八折计算,言无二价。寄售之书店有:茹芗阁、藻玉堂、宏雅堂、文运堂四家。刘氏在茹芗阁寄售之书有:《太玄经》十卷,白绵纸,明万玉堂刊,六册一部;《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撰,白绵纸,明锡山安氏刻,十二册一部;《方氏墨谱》六卷,附书、赋、表,明方干鲁撰,白绵纸,万历刻本,八册一部;《水经注》四十卷,汉桑钦撰,白绵纸,明嘉靖甲午吴郡黄省曾刊;《说苑》二十卷,汉刘向撰,白绵纸,明程氏刊;《韩非子》二十卷,战国韩非撰,白绵纸,明赵用贤刊。书品均完洁。
养静斋
张世顺,河北省衡水县人。民国二十九年(1940)设店荣业大街对过葫芦罐胡同(内局),后迁至天祥市场二楼设书摊,主营古旧书。张氏原为北京文鉴堂樊文佩弟子,善装订,工宋体字。业数年歇。
宝经堂
程某某,民国十年设店东门里大街。主营古旧书。弟子一人:龙柱。不数年歇业。
希古斋
粟希贤,民国十×年设店东马路,主营新书,兼营古旧书。粟希贤年迈以后,其子粟长林(字竹逸)继营。粟长林在北京会文堂学业。其店刻有《希古斋古旧书目》一册。据孙耀卿先生《庚午南游记》记载: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整理者注:“二十三日”原误作“二十二日”,据《庚午南游记》原文更正),在该店得书三种中有:《汉书校勘札记》《史记校勘札记》二种(整理者注:此句两个“札”字原漏,据《庚午南游记》原文补),皆光绪间陕甘味经书院刊。
荣记书局
陈大江,天津人。店设南马路,主营古旧书。业十数年歇。据孙耀卿先生《庚午南游记》记载: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在该店得书八种,计有:《楼堂文存》四卷,《楼堂笔谈》四卷,秀水盛百二撰,乾隆间刊;《昭昧詹言》十卷,《续昭昧詹言》八卷,《续录》无卷数,原题副墨子撰,光绪辛卯刊。(雷梦水按:副墨子即桐城方东树之别号。)又二十四日,赴荣记书局,见有《史通》一部,明朝洁白绵纸,初印,大抵嘉靖间刊,惜无明人序跋,索价甚昂,未能得之。
直隶书局
原全称为直隶官书局,光绪七年(1881)天津县知县劳乃宣,申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设立书局。当时指派孙家鼐(整理者注:原文误为“孙家鼎”)总理其事,所刻各书本打算着重各国有关法律、经济、农业、工业、测算以及武备、外交,凡属有利于国计民生与对外交涉的译文书籍,刊印出来,以广流通。初意未尝不善,而且刻书范围也相当广。可惜有一个最困难的问题是经济无着。原奏由总理事务衙门月拨千两银子,专为延聘教习翻译书籍之用,而刻书之款项仍然落空。书局为了做到名副其实,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总理事务衙门咨行各省督抚转各书局,将所刻印之书籍解交招商局代收、代运,由直隶书局寄售,并代销名家刻书以及各书局刻书,如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编印的各种课本,李光明书庄的童蒙读本等,均以寄售方式,书卖之后再行付款。就这样,总算是把一个白手起家的书局架子搭起来了。起初设在省会所在地保定,清末年开始分设天津和北京。委由刘春霖、边怡园、宋星五分任经理。后来官家停止拨款,撤出官股,无形中官书局就成为刘春霖等三人私有了。解放前夕,直隶书局因经营不善,京、津、保三处先后相继停业。边氏之天津直隶书局除主营新书外,并承揽寄售古旧书及收购古旧书业务。天津宏雅堂主人张树森曾在其店得有:元刊《扬子法言》一部,价七百银元。见民国二十三年(1934)刊《天津直隶书局旧书目》,内载明刊善本多种。边氏之弟子:赵树山、殷树桐、郭开英、郭文年、魏广信(字克孚)、马仲孚、马泽波、沈民丰、纪庆纬、王会文、张秋亭、王海珊。据孙耀卿先生《庚午南游记》记载:民国十九年(庚午)十一月二十二日,在其店得书六种中有:《四书因论》二卷,海州许桂林撰,道光间刊。《疑雨集》二卷,明金坛王彦泓撰,康熙间侯氏亦园刊,有溪筠主人手笔批评。《聚德堂丛书》(整理者注:“丛”原误作“业”,据《庚午南游记》原文更正),东莞陈伯陶辑,光绪至宣统间刊。子目:《琴轩集》十卷,明陈琏撰;《学部通辩》十二卷,明陈健撰;《治安要义》六卷,明陈健撰;《拟古乐府通考》二卷,明陈健撰;《悬榻斋集》二卷,明陈履撰;《陈献孟遗诗》一卷,陈阿平撰;《长春道教源流》八卷,东莞陈铭珪撰;《浮山志》五卷,东莞陈铭珪撰;《荔庄诗存》一卷,东莞陈铭珪撰;《胜朝粤东遗民录》四卷,附一卷,九龙真逸编;《宋东莞遗民录》二卷,九龙真逸编;《宋台秋唱》三卷,东莞苏泽东编。
联益书局
李惠昌,字子厚,河北省冀县人。李氏天津博古斋(主营新书)学业,出师后,领东在东北角设大同书局,主营新书。歇业后,始在南开中学对过设联益书局,主营古旧书,货源为南开晓市购入。是时其业务着实兴隆,获利甚丰。后迁至北门西。其弟子四人:李同春(其长子)、李同金(其次子)、侯俊元、葛致平。
仰古斋
段宇樵,天津人,店设北门西,主营碑帖兼营旧书。弟子一人:段小宇(其长子)。
尊古斋
魏子勋,店设西北角,主营古旧书。业数年歇。
河北大经路(今中山路)
赵怡山书局
赵怡山,字金陵,冀县人。民国×年设店大经路,主营古旧书。其藏书甚富。所得之版本不详,仅知是时以门市收售为主。后因失火歇业。据孙耀卿先生《庚午南游记》记载:民国十九年(庚午)十一月二十二日,在其店得书七种中有:《雷波琐记》,无卷数,毗陵刘文蔚撰,底稿本。(雷梦水按:文蔚,道光时人,任雷波通判。)首有自序云:取在雷所见闻笔而书之(整理者注:“在”原误作“其”,据《庚午南游记》原文更正),务稽其实,不敢存好事之心,咨取新奇可喜者,庶以备后之修志者采择焉。《景袁斋丛书》(整理者注:“丛”原误作“业”,据《庚午南游记》原文更正),山阳何其杰撰,光绪十二年刊。《周易经典证略》十卷,卷末一卷,《说文字原引》一卷,《别稚类》五卷,《读选集箴》四卷,《山邑先后加复学额志》一卷,《淮郡文渠志》二卷,《龙城书院课艺》一卷,《山盐阜安四院课艺》(整理者注:“阜”原误作“埠”,据《庚午南游记》原文更正)一卷,《凤鸣书院课艺》一卷。民国二十年一月六日,又在其店得书四种中有:《文选通段字会》四卷,松滋杜宗玉撰,光绪二十二年刊。《饮骚》无卷数,丹阳贺宽撰,无刻书年月,大抵康熙间刊。(雷梦水按:是书王弘撰,倪会宣二序,次序例、外传、三闾像、离骚原始、诸家品骘、饮骚之目。是书又名《山响斋别集》,原编次作二卷,前卷离骚、九歌、天问三篇,后卷九章、远游、卜居、大招、招魂、九辨六篇。此书以王、朱二家之评为主,附以诸家之说,一曰音、二曰释、三曰笺、四曰评语。)(整理者注:此处后括号原漏,据《庚午南游记》原文补)《诗说》七卷,南丰吴嘉宾撰,咸丰间刊,木活字本,即《求自得之室读书说》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八。该店后期失火,书尽焚停业。
毓英书局
张兰亭,民国五年(1916)独资设店于大经路,主营古旧书。据孙耀卿先生《庚午南游记》记载:民国二十二年一月六日,在其店得书,有:《说文古语考补正》二卷,德清傅云龙撰,光绪十一年秋七月红余籀室刊(整理者注:“余”原误作“佘”,据《庚午南游记》原文更正)。
博古堂
陈海江,字伯涛,冀县人。独资设店于大经路,主营古旧书。陈氏系北京宏京堂学业。
集贤书局
店主姓氏不详,独资设店于大经路,主营古旧书。
旧法租界(今和平区)
文在堂
魏文,字子敏,河北省冀县人。民国十×年设店现在之河北路、滨江道口,主营古旧书。该店系北京文友堂分店。魏氏原在北京来鹿堂学业。其弟子一人:邢俊斗,冀县人。邢氏出师后,应周叔弢先生聘,在周家修补版本书多年。据邢氏云,历年来文在堂收得之善本甚夥,获利亦富。
忠厚书庄
李锡海,字紫东,河北省衡水县人。民国十×年设店秋山街(锦州道)内局,主营古旧书。该店系北京文友堂在天津之分店。后在南京又设忠厚书庄。
永和书局
张璞臣,河北省衡水县人。其人善吹嘘,行内人常以“牛皮张二”背称。店址原设大经路,主营新书。后迁至天祥市场三楼,改营古旧书。其弟子五人:李存刚,衡水县人;金进学,衡水县人;张树森(其侄)、金卯、李某某。张氏非行内人出身,但其特能做耳朵买卖(即听行人出价未成后,设法找卖主,不看其书而出高价)。历年来所购之书多串自北京同业,所得之善本最著者有:元刊本《韩柳文》一部。其得意者,为巧得陶兰泉藏书一大批,其中有:完洁如新的宋版书六部和《永乐大典》一册,此书先后均由赵裴云(万里)先生鉴定并善价售予北京图书馆。
大华行
段惠萍,店设天祥市场三楼,主营古旧书,兼营旧外文书。其弟子二人:齐殿勋、刘新周。
新华书店(后更名新中书店)
张恩霈,字子惠,河北省霸县人。1939年于天祥市场三楼设业。原为一书摊,店名为霖记书店(整理者注:原文误为“林记书店”,据《天津三大商场书肆记》霖记书店条更正),后搞一门脸,店名为新华书店。1950年(整理者注:原文误为“1949年”,据《津门书肆二记(上)》新中书店条订正)改名为新中书店,主营古旧书。张氏原任庆云县县长,同业人常以“张知县”或“县官”背称。张后安居天津,其家藏书甚富,对古旧书性嗜研究。因居住离晓市较近,在晓市得善本书甚多,故后业书为生。其弟子五人:张克志(其长子)、张克然(其三子)、申炳书、孟宪春、梁学联。张氏历年来所收售之善本中有:《政和证类本草》,晦明轩刊本,海丰吴重熹题笺,内有海源阁收藏印;《名山藏》,张丑撰,内容为平话体话本;《金陵图咏》,明精刊本;《西游补》,明刊本;《台湾县志》,清乾隆年刊,此书售归南开大学。
玉记书局
张保善,字致功,天津人。张氏系天津伊文斯外文书店学业。民国七年(1918)在东马路设启华书局,主营新书。民国十二年(1923)其“店招”改华西书局,业中外文旧书,民国十六年(1927)歇业。民国二十年(1931)与张荫培(整理者注:“荫”原误作“阴”,后同此)(良乡人)在天祥四楼合设玉记书局,主营古旧书。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为中西书局,业中外文旧书。民国二十七年(1938)其“店招”改华北书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二位张氏分伙后,张保善在天祥市场三楼设中西书局宝记。张荫培在天祥市场三楼设中西书局森记。其弟子五人:段惠萍、呼瑶台、刘熙刚、穆书起、马森。
藻玉堂
姚景周,字佩琳,河北省衡水县人。王雨(原名连雨)字子霖,深县人。民国十×年设店于劝业场三楼,主营古旧书。该店为王氏北京藻玉堂之分店。姚、王二氏原在北京鉴古堂(整理者注:原文误为“鉴古斋”,据孙殿起《琉璃厂小志·贩书传薪记》订正)学业。其弟子七人:苏连山、孙馨吾、安芳亭、杨增纯、苏润环、王振永、魏书起。姚、王二氏颇识版本,经其手收售之古本、精抄本、家刻本居多。王氏善用智谋得书,可举出智得海源阁劫后遗书九十二种一事:海源阁藏书之富,有南瞿(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北杨(即聊城杨氏海源阁)之称。三世藏书,首其祖嘉道年间杨以增,其子杨绍和、其孙杨保彝世守其书。民国十六七年时,其后裔杨敬夫鉴于张宗昌时代地方混乱,政府有将藏书收归公有之议,杨惧终不为己有,乃检其宋、元刻本五十二种,古抄、秘校本四十种,移来天津收藏。后其聊城藏书,多次兵燹,军队中以王冠军攫书最多。当时王冠军素知杨氏藏书多善本,价值珍宝,故由天津请去一位内行书商,同其收编之军队入城,尽检明善本一大批,迨王冠军军队开移河北省后,即将所攫之物品,运往其家乡保定收藏。王氏染病身故,其夫人将书陆续在当地出售,北京文奎堂主人去其家访,得书最多,藻玉堂王子霖亦得其书多种。民国二十年间,杨氏旅居耗产,故出所藏,以求善价,因其书价昂贵,故少有问津者,当时公家图书馆虽欲购求其书,由于经费不足,只得望书兴叹。书肆过往商谈者,了了几家。王子霖见其售书总单内有天津周叔弢先生素求之宋本《陶诗》二册,定价三千五百元,其心甚悦,随即来津在交通旅馆二楼开一房间居住,后请潘复观书为名,并商谈杨氏藏书出售之事。杨氏总定价十万元,最初叶誉虎、张岱珊、梁众异等三人,合出六万元,杨氏不肯出让,此次王子霖来之前,将杨氏售书总单抄写两份,其中一份是将北宋本《陶诗》二册抽改为苏老泉《嘉祐集》,此是王氏在保定购得杨氏原藏书,明刊本。另一份即原总单,王氏将抽改之单交与潘复联络平津人士常朗斋、王绍贤、张廷谔诸人合购,后议定合出八万元,王氏以杨氏同意,即求在书单签字交书为名,索回抽改之单。王氏去见杨氏,将其另抄之原单交杨氏过目无误,王将单收回,即商谈书价。王氏云:这次成交,您们双方之事,我甘尽义务,对方最多出八万元,同意的话,明天在交通旅馆我居之房,双方当面交书,当面交款。杨表同意,王氏随将抽改书单交杨氏签字,定为次日交款交书,杨氏将书一一清点交王氏雇车拉走。王回旅馆后,电话通知潘复事已成,书在旅馆,潘复随通知其伙,一齐到旅馆观看。在此期间王氏已将《陶集》抽出,将抽改之单交潘氏过目。潘氏见有杨氏签字,随即将书一一查点无误。次日,双方即当面交书付款,后将书保存在天津盐业银行,并颜其组织为存海学社。民国三十三年(1944),又加入新股东,改组为存海学社新记。王氏虽说义务,成交之后,王氏向双方提出,我的鞋底薄了,双方买一双好吗?虽系笑谈,双方各出一百元作佣金交付王氏。王氏后将《陶诗》售归天津周叔弢先生,价四千元。据说周先生为这部书取其斋名“陶陶室”。民国三十五年(1946),存海学社新记将书全部售归当时北平图书馆,价一千五百万元。
王氏骗夺宋刻残本《经典释文》一则:北京蜚英阁主人裴成武,字子英,一九四六年去长春收购书,由尚古斋赵姓处购得唐陆德明撰《经典释文》残本六册(第一函一至六册)。随后致函北京文奎堂求售,并云:近日起程,路过天津时拟到各家书店转转,即回北京将书送上。
此事不知该店何人传出,王氏得知捷足来津。不二日裴氏到津,王氏迎裴到交通旅馆其房间聊天,不几句书归正传,问裴氏在长春购得什么得意之书。裴氏无意中说出此书已许文奎堂,王氏以开眼为借口要看此书。裴氏无奈取书交王,王氏将书浏览后要求看一夜,转天再奉还,裴氏不料其用意即应之。裴氏走后,王氏随即将旅馆费付清,乘火车回北京。裴去旅馆得知王氏已回北京,裴氏遂赶往北京找王。王氏云:我已将书卖给北京图书馆,发票已付,书价比文奎堂价高,卖谁不一样,这回我不赚钱,明天我陪您到图书馆看发票领款。裴氏无词,只好次日同其将款领回。虽然如此,裴氏还是回谢王氏在饭馆吃顿饭了事。王氏在这件事上并非没赚钱,他将原书一至六册之第一册抽出,换了一个书套,发票上开的是一套,不是六册。事后王氏将第一册重价售归天津周叔弢先生。(按:清逊帝溥仪曾将这部书宋刻本《经典释文》赏给亲信,流散到宫外,落入私人手。)解放后周叔弢先生将其首册捐献给人民政府,其余三函七至二十四册,原在沈阳图书馆入藏,1948年由金静庵先生携归北京图书馆,现在得以完璧。
整理者按:姚景周最著名的弟子为王振永。王振永,1923年12月24日出生,河北省束鹿县马庄乡马庄村人。少年时期,在原籍读过几年私塾。1938年至1955年,在劝业商场三楼藻玉堂学徒,师从经理姚佩琳、王雨,与苏润环系师兄弟。据王振永之子王冠民(天津市河东区万新村新华书店职工)回忆:“苏润环是父亲的大师兄,二人关系甚好,时相往来。每逢苏大爷来访,家中即以饺子或捞面等当时较稀见的饭食相待,我们也跟着沾光。因此,我们小孩子也特别欢迎苏大爷来访。”1956年至1957年,王振永加入劝业商场合作书店,任营业员。1958年,进入新华书店天津分店古旧书门市部,历任营业员、流供员等职。1982年盛夏病逝,终年59岁。撰有《贩书随笔》(刊于《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二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雷梦辰在《贩书随笔》前所加小序,对王振永的生平和业书经历有简短评介。
来新夏《我与古旧书》(刊于2009年7月29日《天津老年时报》)载:“我因有点版本目录学的基础知识,所以常受冯老(整理者注:即南开大学图书馆前馆长冯文潜教授)的委托,帮助馆里采购古旧书。我不仅借此过目不少古旧书,还结识几位古旧书业的行家,如张振铎、王振永、刘熙刚(整理者注:原文误为“刘锡刚”,后同此)等人。张振铎有很丰富的古旧书知识,特别对刻工有研究。我曾在我所主编的《津图学刊》上发表过他研究明代刻工的文章,现已九十高龄犹矍铄善谈。振永和熙刚主要跑南开图书馆,振永和我有更多的私交,所以经常到我家来聊天,有时拿些好版本书给我看。有一次送来两种《书目答问》批注本:一是天津藏书家刘明阳的批注本,一是邵次公的批注本。我连夜过录,数日后始归还。这一过录引起我广搜《书目答问》批注的兴趣。历时半世纪,终于完成《书目答问汇补》一书,利人使用。当这一著述即将在中华书局出版时,我不能不感谢他的友情,也不能不归功于古旧书行业从业人员对我的启示。想到当前古旧书业的衰微和从业人员与读书人的远离,不禁感慨系之,令人黯然神伤!”
曹式哲《南开大学图书馆与古籍书店》[刊于《南开大学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纪念集(1919-2009)》,南开大学图书馆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老辈售书之人王振永》(2010年7月19日、7月26日、8月2日《藏书报》连载)、《周叔弢与王雨王振永师徒》(刊于2010年9月9日《今晚报》)诸文,对王振永的业书经历、专业水准、志趣嗜好、生活轶事、学术成果、业内评价等均有评介。
贻安堂
上虞罗振玉于光绪末年设店于今河北路、锦州道口。其子罗君美经理,主营罗氏著作,但也收售名人字画和拓本旧帖以及影本唐人写经等。
(原载《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四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本篇引雷梦水《庚午南游记》错漏较多,均据原文订补并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