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私人藏书述略
近代天津私人藏书述略
凡被誉之藏书家的,收藏书的目的不外有三种:1.供自己或子女继承研究;2.志在保存古籍;3.集藏古书以供珍玩。但是要成为一名藏书家,亦绝非易事,不仅要经济宽裕,而且要有较高文化程度。所以说既非一般富户所能及,又非寒士所能举。天津藏书家出现较晚,风靡之期当推1900年以后。
我从事古旧书业40余年,凡遇有私人藏书之轶闻,均嘱笔记其梗概。现将笔记中部分有关近代天津私人藏书事迹摘录出来,按姓氏名划略述如下。
马钟秀 字仲莹,河北安次县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生。北洋法政学堂卒业,前清任刑部主事。民国后任第一期国会参议员,黎元洪总统府顾问,1925年辞任后,隐居天津。喜藏书,多以地方文献为主。其著述有《安次县志》《古燕诗纪》《清诗徵稿》《畿辅诗备前编》《重辑晏元献公遗集》《名章类捃》《马氏文录》《安次马氏诗文徵录》《安氏诗文徵录》《师友酬唱集》《味古堂诗文稿》等。
王 襄 字纶阁,别号簠室,祖籍浙江省绍兴县人,世居天津,清光绪二年(1876)生。宣统二年农商部高等实业学堂毕业,辛亥革命后曾任湖北国货陈列馆馆长,后迁居天津。解放后,1953年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天津市政协委员。精研文字学,喜藏文物,书籍多以资料书为主。王氏晚年仍极关心文物考古事,并将珍藏多年之甲骨片捐献国家。1965年病逝,卒年90岁。其子继其遗藏。其著述有《簠室殷契类纂正编》14卷、《附编》1卷、《存疑》2卷、《待考》2卷、《簠室古俑》共4册、《簠室殷契徵文》2卷、《考释》2卷、《古文字流变臆说》、《古陶残器絮语》、《滕县汉石画象记》、《古陶今释》等。
王懿荣 字正孺,号廉生,山东省福山县人,久居天津,清光绪时进士。工考古学,喜藏图书彝器,其所收藏古器图书皆精品。王氏在山东蓬莱“太和银楼”收得宋赣州刻大字本《六臣注文选》残本、文天祥手批《十七史》。又在城隍庙书摊得元信州路刻本《北史》等。光绪二十四年河南安阳发现殷商甲骨,其乡人误为龙骨运售北京各大药铺,此事王氏闻知,随即派人前往购买,经王氏检视发现骨上有前所未见古代字,于是委托刘铁云到各大药店搜收,计访得万余片。其藏书印有:王懿荣印、福山王氏。其著述辑刻有《王文敏公集》,辑刻《天壤阁丛书》,又影刻《宋本方言》。王氏卒后,其长子崇烈将其遗藏之甲骨售与英国人;其三子崇焕之收藏于天津水灾时,均被淹没,其中有王氏遗藏之《四库全书》10册。
王凤霄 字振宇,行十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曾在“学生联合会”任义务报童。终生喜藏善本书,好丹青。其收藏特点,以医书和地方志为主。1965年王氏病故,临终前将其学生时期保存下来的4份《学生联合会报》捐赠给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其子王应麟继其遗藏。“文革”时期应麟收藏亦遭浩劫,其中损失最重要的有《丙夜乙览》136卷清抄本一书。
方 若 字若雨,后改药雨,一字楚卿,祖籍浙江省镇海。清同治八年(1869)生。光绪间贡生,官至直隶州知州。日伪时期曾代理天津特别市市长等职。喜藏图书文物,尤以古钱碑帖为多。方氏曾购有一批《石经》,约计170余字。家中开辟一室储藏,名为“石经室”。1945年日本投降后,方若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其收藏全部予以封存,但是方氏曾在日本投降前夕将贵重物品和古物装4箱寄存在物华楼金店,被人检举,由国民党接收人员将此4箱全部“劫收”。其余石经等物件均加封未动。天津解放前夕方若被释放出狱。解放后北京清华等校考古系组成小组,将其金石和图书加以鉴定,装了20箱运往北京。其著述有《校碑随笔》、《言钱录》2卷、《言钱补录》1录,又《言钱别录》2卷、《古钱杂咏》。
方尔谦 字地山,又字无隅,号大方,江苏省江都(今扬州)人,清同治十年(1871)生。善书法,雅好集藏古籍文物,尤以古泉为多,古籍则以实用为主。凡书贾持书登门求售者,必选购一二种,价听其言,向不掬价。1936年逝世,卒后其遗藏陆续散出。其收藏之甲骨4盒,被劝业场三楼“瑞宝斋”古玩店经理邢宝华购出,售予当时银业主席王西铭,后王氏将其甲骨4盒又售归“茹芗阁”杨富村。1949年杨氏之同行张亨达为要4个空盒,将甲骨全部扔进垃圾箱。其藏书全部售归藻玉堂。
卢 靖 字勉之,号木斋,湖北沔阳县人,清咸丰六年(1856)生。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民国以后隐居天津从事著述,专心图书事业,搜集古今图书,先后出资在各地建立图书馆共7处,捐赠图书约6万卷,计其筑馆及书之值不下2万金。1936年,在北京西单旧刑部街设立“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馆藏古旧线装书共有24万余卷。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者炮轰南开大学将其图书尽焚。1948年卢氏93岁在天津逝世。其后人卢定生、卢开瑷将“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全部图书捐赠清华大学。其著述有《火器真诀释例》2卷、《万众一原演式》10卷、《割圆术辑要》11卷、《合声易字》3卷、《古辞令学》2卷,均于民国时期刊行于世。此外,他和其弟卢慎之合作,还刊印出版了不少种书,如《湖北先正遗书》《沔阳丛书》《慎始基斋丛书》,是其中三大丛书。其未刊印之著述有《叠微分补草》1卷、《代数术补草》4卷、《微积溯原补草》4卷、《代微积拾级补草》4卷、《求级数捷法》等。
卢 弼 字慎之,卢靖之弟,清光绪二年(1876)生。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光绪二十三年法政科举人。“七七”事变前由北京迁居天津马场道定居。卢氏平生喜好藏书刻书,其收藏多为清代精刻本及其乡土名人著作,其藏综计数十万卷,晚年因生活窘迫,故将藏书先后共分5次卖掉,其中有3次售归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其中有《古今图书集成》《九通》及250余种各家丛书,还有湖北人所著书;其次售归北京大学图书馆《水经注》各种版本数十部,并有善本书数百部;另外拟再刻印之湖北人著述,全部卖给“楚学精卢”。卢弼1967年12月逝世。其著译有《三国志集解》65卷、《集解补》2卷、《三国志注引书目》1卷、《三国职官录》1卷、《三国志地理今释》5卷、《慎园文选》3卷(附卢慎之自订年谱)、《慎园诗选》10卷、《余集》1卷、《慎园启事》2卷、《慎园笔记》2卷、《法学通论》、《宪法》等。
邢之襄 字赞亭,河北省南宫县人。早年留学日本,习法律。曾任北洋政府时期司法部参事、天津市政府秘书等职。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邢氏购藏古籍40余年,得书甚富。所藏以经史诗文为主,除宋元旧刊外,所藏明清两代名家刻本均初刻、精印,尤以清代精刻本收藏最多。此外,曾收得聊城海源阁散出宋合州本《扬子》,书品稍小,后设法易以书品宽大初印本。明代刻书名家如世德堂、东雅堂、济美堂、闻人铨、汪文盛、震泽王氏等家刻本,几乎都有收藏。清代官私佳刻精椠所藏尤多,如康熙间林佶写刻《渔洋山人精华录》,顾嗣立秀野草堂刻《昌黎先生诗注》《白香山集》,徐惇复白华书屋刻《宛陵先生文集》,席启寓琴川书屋刻《唐诗名百家集》,雍正间渔书楼刻《李长吉集》,金坛文瑞楼刻高青邱撰《凫藻集》,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刻《周易》,嘉庆间吴鼐刻《晏子春秋》《韩非子》,顾之逵小读书堆刻刘向撰《列女传》,顾广圻思适斋刻《郭注尔雅》,胡克家刻《资治通鉴》《文选》,项絪刻《隶辨》《水经注》,秦恩复刻《三唐人集》,鲍以文知不足斋刻《太平御览》,张敦仁刻《礼记》,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等,皆选精刻初印,书品宽大。宋金元明旧本,虽亦邢氏所好,但所藏数量不多。解放后,将所藏宋元刻本全部捐献北京图书馆,其余明清精刻,约有40余箱,留作鉴别欣赏读书参考之用。其藏书室名“求己斋”。其刻书有《吴评史记》《吴先生日记》《吴门弟子集》《唐诗鼓吹》《吉金文录》《南宫县志》等书,均由北京文楷斋刻印。
朱启钤 字桂辛,号蠖园,贵州开阳县人。清同治十年(1871)生。一生多为高官,一度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朱氏于仕宦之余,最喜藏书,累年搜集,所藏有数千种。其室名“存素堂”。茅乃文为朱氏编有《存素堂书目》,按其书目中,收藏以水利河渠之书较为完备。朱氏卒后,其藏书多归北京图书馆。其著述有《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北戴河滨益会报告书》《祀天通礼》《女红传徵略》《丝绣录》《丝绣笔记》《芋香馆诗》《澹勤室诗》《岐阳世家文物图传》《存素堂校几谱三种》《营造则例》《三九图》《朱氏家乘》《蠖园文存》。
朱鼎荣 字鼐侪,江苏淮安县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生。天津南开大学商学士。解放后,任职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喜藏书,以实用为主,尤好金石书籍,并收藏碑帖旧拓本为多。1948年秋,傅忠谟(傅增湘之子)家藏善本书一批,委托朱氏代售,朱氏将书售予北京文渊阁、修绠堂、来薰阁、多文阁4家,其中有宋版《苏诗》、宋版残本《周礼》4册等,价1400元。其著述有《石墨一勺》《历代碑帖汇考》《金石书籍提要》《唐宋画家人名辞典》等。
任凤苞 字振采,江苏宜兴县人。民国初年迁居天津,任职交通银行多年。富藏书,其藏室名“天春园”,后因购得原抄本《大清一统志》,又殿版《方舆路程考略》及《皇舆全览》三书残本,改其室名曰“三残书屋”。任氏尤喜地方志和明代闵刻本书籍,凡欲得而失之交臂者,必设法借原书抄录。经专心致力30余年辛勤搜罗,积书2500余种,其中亦多罕见善本。其地方志编目名曰《天春园所藏地方志目录》。任氏晚年将其所藏闵刻书籍,经陶湘介绍售归伪满洲国银行总裁荣厚,其余各书除地方志以外,于解放初期售归燕京大学图书馆。任氏“天春园”所藏方志,全部分别捐赠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及天津市人民图书馆。
刘明阳 字静远,天津人,解放前以律师为业。刘氏喜好藏书,最初只收木刻本《九通》和商务印之《四部丛刊》之类,以饰风雅。久而渐精,选择明刻罕传史料书为收藏重点。其中有1931年在天津以400元购得宏雅堂之明嘉靖刊本《历代名臣奏议》一部,1946年在北京邃雅斋购得董金榜在山东黄县收得丁氏家藏明蓝格抄本白绵纸《册府元龟》一部(此书现在全国仅存宋刻残本综计100余卷,持宋刊本与现在影印之明刊校对,宋残本比明刊本多千余条。此部抄本与明刊之底本较早10年,但与宋刻多有符合,因可与宋刊比美)。解放后,由藻玉堂王振永及茹芗阁杨氏经手陆续卖出。1960年刘氏因病去世,遗藏归其妻王静宜陆续散售,截止“文革”后,其遗藏之明抄本《册府元龟》、明嘉靖刊本《盐政志》《大明令》《大明律》及皇明字样书计约数十种,全部所藏捐献北京图书馆。刘氏藏书印有:研理楼刘氏藏、宝静簃主王静宜所得秘笈、静远所得、双静阁、刘天授、刘明阳王静宜夫妇读书之印、静宜王宝明、刘明阳所得善本等钤记。
刘星楠 字云平,山东清平县人,清光绪七年(1881)生。北京法政大学毕业。1917年12月安居天津。解放后任天津文史馆馆员。一世藏书,其收藏特点皆嘉靖初刻,四六本一部,白绵纸,洁净为主。其藏书按民国初法币购买约15000余银元。其晚年(解放前夕)生活窘迫,始将其藏书陆续售出。刘氏在茹芗阁寄售之书有《太玄经》10卷,白绵纸,明万玉堂刊本,6册一部;《初学记》30卷,白绵纸,明锡山安氏刻本,12册一部;《方氏墨谱》6卷,附书、赋、表,明方干鲁撰,白绵纸,明万历刻本,8册一部;《水经注》40卷,汉桑钦撰,白绵纸,明嘉靖甲午吴郡黄省曾刊本;《说苑》20卷,汉刘向撰。白绵纸,明程刻本;《韩非子》20卷,白绵纸,赵用贤刊本,书品均完洁。解放初期其藏书全部售完。
杨承训 字敬夫,聊城海源阁杨氏之后裔。杨氏于民国十六七年间,将其家遗藏中检出宋、元、明、清刻本92种,移到天津收藏,均有杨氏藏印。计有宋刻本《毛诗》存3卷、《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峰书集传》6卷、《仪礼》17卷、《礼记》20卷、《史记》存93卷、《汉书》120卷、《后汉书》120卷、《三国志》65卷、《大戴礼记》13卷、《春秋经传集解》30卷、《诗说》存9卷、《盐本附音春秋谷梁注疏》20卷、《家礼》5卷《附录》1卷、《春秋名号归一图》2卷、《古今韵会举要》30卷、《资治通鉴考异》30卷、《通鉴纪事本末》42卷、《新编方兴胜览》70卷、《两汉博闻》12卷、《经史证类备急草本》3l卷(《目录》1卷)、《脉经》10卷、《宝晋山林集拾遗》8卷、《西山先真文忠公读书记》61卷、《离骚草本疏》4卷、《骆宾王集》10卷、《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遗文》3卷《志》3卷)、《元丰类稿》50卷(《续附》1卷)、《后村居士集》50卷、《乖崖先生文集》12卷(《附录》1卷)、《详注东莱先生左氏博议》25卷、《会稽三赋》3卷、《陶靖节先生诗注》4卷(《补注》1卷)。
有元刻本《韩鲁斋三家诗考》6卷、《尔稚注》3卷、《诗传通释大成》20卷、《书蔡氏集传辑录纂注》6卷、《春秋属辞》15卷、《四库辑释》36卷、《礼书》125卷、《乐书》200卷、《说文字原》1卷、《佛祖历代通载》22卷、《纂图互注五子》50卷,《河南程氏遗书》51卷、《世医得效方》20卷、《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50卷、《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前集》10卷(《后集》10卷《续集》10卷《别集》10卷)、《重校正唐文粹》100卷、《国朝文类》70卷。
明刻、抄本有苏老泉《嘉祐集》14卷(王子霖用此书抽换之《陶诗》14卷)、《东维子文集》31卷、《隙扫编》3卷、《砚笺》4卷、《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10卷、《灵台秘苑》15卷。古抄秘校本40种,亦均有杨氏藏印:《栟榈先生文集》25卷、《春秋繁露》17卷、《史记集解》130卷、《东京梦华录》、《管子》24卷、《韩非子》20卷、《说苑》20卷、《淮南鸿烈解》28卷、《意林语要》5卷、《鹖冠子》3卷、《墨子》3卷、《国语》21卷。
清刻、抄本有《唐诗鼓吹》10卷、《中州集》10卷、《乐府》1卷、《新刻洞天清录》不分卷、《孟东野诗集》10卷、《仪礼要义》50卷、《石药尔雅》1卷、《汗简》3卷、《金石府韵》4卷、《集钟鼎古文韵选》5卷、《太平宝训政事纪年》5卷、《四书八法》不分卷、《六帖补》20卷、《王黄州小蓄集》62卷、《西昆训唱集》2卷、《青崖集》5卷、《双溪醉隐集》6卷、《艮斋诗集》14卷、《伊滨集》24卷、《燕石集》15卷、《闻过斋集》8卷、《性情集》6卷、《花溪集》3卷、《青金集》8卷、《羽庭集》6卷。
以上总计92种,共1207册,移来天津收藏。后其聊城多次兵燹,军队中以王冠军攫书最多。当时王冠军素知杨氏藏书多善本,价值珍宝,故由天津请去一位内行书商,尽检明善本一大批,运往其家乡保定收藏。王氏染病身故,其夫人将书陆续在当地散售,北京文奎堂得书最多,藻玉堂王子霖亦得其书多种。1931年,杨氏旅居耗产,故出所藏,以求善价,经藻玉堂王子霖介绍,最后这批书全部以8万元售归潘复、常朗斋、王绍贤、张廷谔等人,事后将书保存在天津盐业银行,并出面组织了“存海学社”。王氏在这次交易中暗中将其购自保定之明版苏老泉《嘉祐集》与其宋版《陶诗》作了抽换。王氏将《陶诗》以3500元售周叔弢。l952年弢翁将此书与其善本捐献北京图书馆。1944年“存海学社”又加入新股东,故改组为“存海学社新记”。民国35年“存海学社新记”将书全部价1500万元售给当时北京图书馆。将书运至北京后,北京图书馆专辟一室庋藏,悬其室名“存海学社”。1946年杨氏购得藻玉堂姚氏收得海丰吴氏家藏宋版《通鉴纪事本末》一部,买价1000元,半年后藻玉堂王子霖用3000元由杨氏手中买回,随即60000元售归潘复。杨氏藏书印有:东郡宋存室珍藏、杨印以曾、杨氏海源阁藏、宋存宋室、东郡杨氏藏金石书画印、四经四史之斋、杨东樵读过、杨以增字益之又字至堂晚号冬樵行壹、古东郡海源阁杨氏珍藏、杨氏伯子、以增私印、杨印以增至堂、海源残阁、东郡杨绍和字彦合藏书之印、杨印彦和、彦、彦和读书、彦和珍藏、杨彦和读书、杨绍合读过、杨绍合藏书、绍和筑岩、彦和珍玩、东郡杨绍和审定、关西节度系关西、杨氏协乡平生真赏、东郡杨二、协乡、协乡读过、协乡杨氏海源阁鉴藏印、保彝私印、杨、陶南山馆、凤阿、绍和鉴定、海源阁珍藏印、香南室、仪普观堂。杨氏著述:杨绍和撰《海源阁书目》、《楹书偶录》5卷,《续编》5卷。杨保彝撰《海源阁秘本目》。
李 放 字无放,原名充国,义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人。久居天津,喜藏书,多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积书甚富。其著述有《畿辅书录》2卷、《畿辅画录》5卷、《八旗书录》3卷、《八旗画录》6卷、《中国艺术家考略》一册。
李光璧 河北省安国县人,1914年生。国立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同济大学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后在南开大学任教。喜藏书,以实用为主。其著述有《孟浩然年谱》《封神演义考证》《诗经小序的研究》《唐代令考》。其编辑有《台湾郑氏史料》《清初三藩史料》《明史略》。李氏卒后,其藏书全部售归南开大学图书馆。
李葆恂 字文石,号猛盦,义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人。喜藏书,尤精书画鉴别。与吴重熹、王懿荣、陈介祺同为当代之鉴藏家。久居天津。其著述有《三邕翠墨簃题跋》4卷、《无益有益斋论画诗》2卷、《津步联吟集》、《红螺山馆诗抄》、《海王村所见书画录残稿》1卷、《旧学庵笔记》、《红螺山馆遗诗》。
李盛铎 字椒微,号木斋,江西德化县人,清咸丰八年(1858)生。光绪十五年进士,一生为官。晚年隐居天津。李氏喜藏书,经数十年之访求,除敦煌卷子外,共购得9000余种,58000余册,其中旧刻本和罕见本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包括宋、元、明、清的各种刻本、抄本、校本和稿本。罕见本有日本活字版、古刻本和旧抄本,以朝鲜古刻本为多。辛亥革命后,在京津两地搜集当时著名私家藏书散于书肆者有曲阜孔氏、商丘宋氏、意园盛氏、聊城杨氏等各家书中之精华。李氏于1935年病故。其子榜,字少微,继其遗藏。李氏藏子书,最为珍贵的要算敦煌卷子,这批敦煌卷子在历史文献上或学术研究上,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1937年这批珍贵的文献为日本东京文求堂书店田中庆太郎购去,1943年北京宝铭堂李建吉和李纯如及修绠堂孙诚俭伙购李少微家藏古旧书一批,其中最主要的有宋刻残本《通鉴纲目》,又汲古阁毛氏抄本《九僧诗》一册,书内钤有各名家收藏章,为毛抄中最精的一种,此书价1000元售予上海。李氏其余藏几乎全部归北京大学图书馆。李氏藏书印有:凡将阁、麟嘉馆、木犀轩、庐山李氏山房、李氏玉陔、李氏家藏文苑、木斋审定善本、木斋审定。
严 修 字范孙,天津人,祖籍浙江省慈溪县,清咸丰十一年(1860)生。清光绪九年翰林。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久居天津。严氏藏书最富,1913年捐赠天津图书馆5万余卷,1924年捐赠南开大学图书馆古籍数千种。1929年逝世。其著述有《蟫香馆使黔日记》9卷等等。
吴式芬 字子宓,号诵孙,山东省海丰(无棣县)人,清嘉庆元年(1796)生。道光十五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久居津门。好藏古籍金石彝器,凡得鼎彝碑碣、汉砖唐镜,必手拓其文字花纹,以资考证,并善书法。吴氏与陈介祺、李佐贤友谊至厚,因得三家所藏秘册辑成有《护古录目》《护古录金文》2书,又《海丰吴氏双虞壶斋印存》2册。其藏书多珍善本,往时吴兔床旧藏散归唐翰题,唐又散出,则归吴氏所有。其编著有《山左金石分目》《封泥考略》等。
吴重熹 字仲怡,吴式芬之子,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生。同治年间举人。为官至清宣统逊位,寓居津门,继承父业,并命其室名“石莲庵”。精鉴赏,且好题识,每于书册首尾,均述其源流本末。吴氏辑有《石莲庵刻山左人词十八种》,光绪十七年刻本;《豫医双璧》,宣统元年排印本;《石莲庵汇刊九金人词》,光绪年间刻本,此书系光绪十二年至三十二年在不同地区随刻随印本,至光绪三十二年汇印丛书。吴氏晚年生活落魄,故将书陆续散出,1921年吴氏病逝。1923年北京开明书局李象乾曾收得吴氏家藏日照许印林撰《攀古小庐手稿》及《攀古小庐杂著》等20余种。
张之洞 字孝达,号香涛,河北省南皮县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生。同治二年进士,光绪十五年任两广总督,在广东设广雅书院,创广雅书局,刻有经史等书数百种。督学四川时著《輶轩语》《书目答问》。张氏喜好藏书,积至数十万卷。宣统元年张氏逝世,谥号文襄。张氏之遗藏,其后人将北京所藏之书散归北京聚珍堂,其中有宋乾道刻本《后汉书》、雷学祺稿本《竹书纪年》,后售归北京图书馆。天津所藏之书散归天津文林阁书坊。其著述有《广雅堂文集》《书目答问》《輶轩语》《张文襄公全集》等。
张伯英 字绍溥,江苏铜山县人,清同治八年(1869)生。清光绪年间进士,北洋政府结束后,旅居平津。张氏喜收藏,并擅长书法,所藏多是论述碑帖书法著作,并及碑帖墓志金石拓片等。其书法宗汉魏,夹攻汉魏六朝碑拓墓志,成为著名书法家。一时商店牌匾、对联、条幅、碑文、墓铭、书签、题辞,多注张氏书写,其墨迹为世人所宝。其编著有《黑龙江通志》《小来禽馆帖平》《续徐州诗徵》。
张重威 江苏省仪徵县人。自幼苦学汉文,造诣甚深。喜好藏书,其藏书以明清两代初印为多。此外,张氏拟修订《清史稿》,故购《清史稿》两部、《大清实录》两部,因各剪裁一部各备留一部。1975年张氏卒后,遗藏之书籍多售归天津历史博物馆入藏。
张进琛 天津人。喜藏书,购藏数十万卷,多为清代精刻,书品宽大,开花纸或宣纸,均选完洁,都精装锦套,楠木匣,陈列满架,颇为富丽豪华。其所藏最著者有元刻本《战国策》,明经厂本《少微通鉴》,钤本《飞鸿堂印谱》,武英殿版初印本、书品宽大、开花纸《二十四史》《十三经》《全唐文》《全唐诗》《通鉴辑览》等外,还有白绵纸明刻精印本多种。曾捐赠南洋中学普通版线装书千余种,万余卷。1944年,其子张绍亭伙同天津书店宏雅堂张树森,北京文奎堂、文殿阁、文禄堂、松筠阁等6股合作,将其父所藏散售于北京各旧书店。
陈一甫 字帷任,号恕斋,安徽省石棣县人。民国后任中国银行总裁等职,后隐居天津。喜好字画书籍。其藏书除一般线装书和影印书外,多以明刻白绵纸为主,其有写本《恕斋收藏善本书目》一册,约收800余种,皆明版,白绵纸,有傅增湘序。其著述有《欧美漫游记》一册。
陈宝泉 字筱庄,天津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生。前清附贡生。陈氏喜藏书,其最感兴趣的是清刻本笔记、札记之类书籍。1937年陈氏卒后,家人将其遗藏陆续散出。其著述有《退思斋诗文集》,与袁希涛等11人合著《欧美考察教育团报告》《考查日本、菲律宾教育纪实》《国民必读》《中国学制变迁史》。
陈宝琛 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侯县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生。同治七年进士。辛亥革命后,隐居天津和北京。平生喜藏吉金图书,所藏甚富,但其藏书古本较少,以实用书为多。1935年陈氏逝世于北京,其遗藏之吉金彝器陆续散出。其藏书分存三地,在福建所藏之书,售福州大学图书馆;在天津所藏之书,售归藻玉堂;北京所藏之书,售归当地书店。其著述有《沧趣楼诗集》10卷、《听水斋词》1卷、《天津许氏新阡表》、《南游草》、《澂秋馆印存》10卷、《澂秋馆藏古封泥》10卷、《郑母洪太夫人墓表》、《螺江陈氏家谱》、《澂秋馆吉金图》上下两册。
罗振玉 字叔言,号雪堂,浙江上虞人,清同治五年(1866)生。曾任伪满官员。其在天津时设有怡安堂书店,专售罗氏自著自印之书,并兼收金石文物。其公馆在天津英租界31号路(今睦南道)嘉乐里,其收藏室名“四时嘉至轩”。民国初年王国维曾在罗家寄存一批明版图书,其中主要有《周宪乐府》《诚斋乐府》《赵氏孤儿》等罕见书,后经罗之堂弟罗振苌将书运往上海在其“蟫隐庐”书店散售。1919年罗氏将其在天津所存之收藏全部运往旅顺新市街新居。1940年6月罗氏病逝于大连。其遗藏之吉金古器及图书,尽被日本人扣留。其著刻简目如下:《雪堂藏古器物目录》2卷,《雪堂所藏古器物图》1卷,《古器物范图录》2卷,《历代符牌图录》1卷《后编》1卷,《隋唐兵符图录》1卷,《秦金石刻辞》3卷,《金泥石屑》2卷、《附说》1卷,《地胜徵存》1卷,《蒿里遗珍》1卷,《金石萃编校字记》1卷,《雪堂金石文字跋尾》1卷,《云窗漫稿》1卷,《松翁近稿》1卷,《丙寅稿》1卷,《雪堂所藏金石文字簿录》1卷,《俑庐日札》1卷,《海外吉金录》1卷,《梦寒草堂吉金图》3卷、《续编》1卷,《古镜图录》3卷,《殷文存》2卷,《四朝钞币图录》,《罄室所藏录印》8册,《赫连泉馆古印存》1卷、《续存》1卷,《凝室古官印存》2卷,《隋唐以来官印集存》1卷、《补遗》1卷、《附录》1卷,《贞松堂唐宋以来官印集存》1卷,《西夏官印存》1卷,《齐鲁封泥集存》1卷,《郑厂所藏封泥》1卷,《玺印姓氏徵》2卷,《再续寰宇访碑录》2卷,《蒿里遗文目录》11卷、《补遗》1卷,《石鼓文考释》,《殷墟书契前编》8卷,《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菁华》1卷,《铁云藏龟之馀》1卷,《殷墟书契考释》1卷,《秦汉瓦当文字》5卷,《古明器图录》4卷,《流沙坠简》3卷、《补遗》1卷、附考释附录,《永丰乡人杂著》,《敦煌石室碎金》,《吉石庵丛书》4集,《敦煌石室遗书十二种》,《雪堂丛书刻五十二种》107卷(即《国学丛刊》),《陆庵所著书》3种3卷,《高邮王氏遗书》7种27卷,《殷礼在斯堂丛书》20种58卷,《雪堂检刊群书叙录》,《文选集注残卷》16卷,《辽居杂著》甲编9种,《辽居杂著》乙编10种11卷,《辽居杂著》丙编4卷,《永慕园丛书》6种20卷。
金 钺 字浚宣,号屏庐,天津人。喜藏书,其所藏以乡帮文献尽善。其著刻有:《辛亥杂纂》3种、《天津金氏家集》5种13卷、《屏庐题画丛刊》15种24卷、《许学四种》5卷、《金刚愍忠表忠录》1卷、《江苏艺文志》。
金 梁 字息侯,满族瓜尔佳氏,清光绪四年(1878)生。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民国后隐居天津和北京。喜藏书,善书法。其著述有:《东庐丛书》、《盛京故宫书画录》、《满洲老档秘录》、《秘录二编》、《满洲秘档》、《清宫史略》8卷、《清宫史略补辑》1卷、《壬子纪游草》、《瓜圃丛刊叙录》、《瓜圃丛刊叙录续编》1卷、《光宣小记》、《光宣列传》41卷、《奉天古迹考》、《东庐吟草》、《清帝后外记》、《黑龙江通志纲要》2卷、《近世人物志》。
周 暹 字叔弢,以字行,安徽建德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生。热心办实业。1914年移居天津。解放后,历任天津市副市长等职。周氏喜好研究古籍版本,自民国初年开始收藏,以清代精刻本为收藏入门阶段,逐渐搜访宋、元、明刊及名家手校和旧抄善本,值海源阁藏散出,首先得其宋刻本《庄子全解》《新序》《王摩诘集》,继以3500元购得藻玉堂之海源阁原藏《汤汉注陶诗》2册,后又在天津文运堂购得元刻本《楚辞》一部,又徐坊所藏之宋岳刻《孝经》一册,此书后经名人鉴定元刻无疑,又明刻本《春秋经传集解》,又海源阁杨氏之旧藏蒙古张氏晦明轩刻《增节资治通鉴》及宋刻《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后又经王蕃周介绍得北京宝铭堂李建吉购之蒋式惺家藏宋刻本《二程遗书》,以及由上海等地访购之旧椠名校约数百种,可称之北方现代藏书最富者。周氏收藏之书,以备“五好”为其收藏标准,一是刻版好,二是纸张好,三是题跋好,四是钤在书上的印章好,五是装潢好。其藏书室名“自庄严堪”。解放后,周氏将所收藏之书分别捐献给国家,1952年将最珍贵最罕见的宋元明三代的刻本及抄本和校本凡715种、2672册捐献给北京图书馆。1954年又将中外文图书3000余册捐献给南开大学图书馆。1955年将清代善本书3100余种、22000余册,捐献给天津市人民图书馆。1982年将其善本书1800余种、9196册和文物1262件全部捐献给国家,分别收藏在天津图书馆和天津艺术博物馆。周氏为使古籍善本,特别是稀见之本能得以广泛流传,曾在收藏古籍的同时,选择翻刻了许多珍品。如宋本《寒山子诗集》、《宣和宫词》、《戴注屈原赋》、《十经斋遗集》、元本《孝经》。周氏之印章很多,据其藏印有:自庄严堪、安隐、昨夜轩、曾在周弢处、苦爱、天长地久、叔弢手校、同心、悲华、周叔弢校读本、丹黄郑万珠兴、周暹之印、旧时月色、至德式周之后、周暹之信、梦里不知身是客、同心厂、图南池馆、叔弢长寿、周暹眼福诸印。
周贞亮 字子幹,号止盦,湖北汉阳人,清光绪二年(1876)生。光绪三十年甲辰进士,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卒业。久居平津两地,藏书甚富,善藏诗文集。在其收集过程中,以《书目答问》列目为收集范围,不讲求古版、孤本和旧抄,故收藏多为通行本。其著述有《文选学》2册及《昭明太子年谱》、《目录学讲义》、《书目举要》1卷系与李之鼎合编、《汉魏六朝诗三百首》2册。
周学熙 字缉之,号止庵,安徽建德(今东至县)人,清同治四年(1865)生。光绪十九年举人,一生兴办实业甚多。1924年隐居天津。1925年周氏建师古堂藏书楼。1930年在北平寓所成立了师古堂刻书局,以取古最纯正之书,博观约取,以子弟日力精力所能及、读之可以淑身可以淑世者为标准(整理者注:“精力”原作“神”,“可以淑身”原无“可以”二字。此段话虽未加引号,然取自周学熙《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因据以订补)。其选刻书之费用由周氏独立担负,后因无力赓续,于1936年将师古堂刻书局结束。7年中,共选刻书约50余种,计有《古训粹编》12种、《周氏师古堂丛书》初集8种、《周氏师古堂丛书》2集10种、《圣哲学粹》前后编、《历代学案》26卷、《论语分类讲诵》、《周氏师古堂经传传本》(内容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七经精义纂要》3册、《古文辞类纂》约选240余篇、《圣哲微言》内外篇4册、《八家闲适诗抄》(即陶渊明、白居易、韦应物、杜甫、苏轼、陆游、朱熹、邵尧夫8家),系与周学渊合选。《圣域述闻续编》,系与黄正骥所著正编合刻。《经世文粹》,从《正续经世文编》选出6册,《性理精言》、《南华经解选续》、《张文端诗文约选》、《募刻韩王二公遗事》、《周悫慎公全集》节印本、《周氏医学丛书》缩印本等。1938年周氏出资又续刻印了《宋五子节要》《观省录》《养正举隅》,均收入《师古堂书目》。
孟广慧 字定生,天津人,清同治八年(1869)生。喜藏书,多以实用为主。其书法在天津被誉为近代四大书家之一,又是我国甲骨最早发现人之一,其共收藏甲骨400余片。1941年病逝于天津。其遗藏均由茹芗阁经理杨富村购去散售,甲骨售归李鹤年,李选出130块自己秘藏,其余部分售归文化部。
柯昌泗 字燕舲,山东胶县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国立北京大学毕业。喜藏书,多以经学、史学尤好金石学为主。其著述有《后汉书校注》《谥斋印谱》《鲁学斋金石记》《传习录记》《三国志集释》《山右访碑录校补》《朔方刍言》《瓦当文录》,可惜多未印行。
胡宗懋 字季樵,浙江金华人,清光绪十九年癸巳科进士。久居天津。喜藏书,其收藏以乡帮文献为主。其藏书室名“梦选楼”。其著刻有《梦选楼文抄》2卷、《梦选楼诗抄》、《永康人物记》5卷、《东阳记拾遗》1卷、《段氏说文正宗》2卷、《金华经籍志》27卷、《胡正惠公年谱》1卷(《附录》1卷)、《说文隽言》、《续金华丛书》120册。
南桂馨 字佩兰,山西省宁武县人。1928年任天津特别市市长,喜藏古书、碑帖字画及文物,兼收并蓄,对古书不甚考求版本,对碑帖字画以及文物,亦不选择真伪精赝,所藏虽多,皆为普通品种,甚至有一些仿造伪品,后渐陆续散出。晚年致力于整理《刘申叔遗书》,印发全书74册,共印1000部,深受学术界之赞赏。
袁克文 字豹岑,号寒云,河南省项城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晚年袁氏精书法,嗜好昆曲,尤好藏书,曾以3000金购得杨守敬自日本搜回之小本宋刊《莲华经》一部。袁氏每得一书,必作题识,述其收藏源流及内容优劣并版本异同等。后因生活窘迫,故将其藏宋黄唐刻本《礼记正义》《公羊经传解诂》二书售归潘明训。事后,潘氏相继将袁氏之旧刻善本大部收得,剩余之书,多归朱幼屏。1931年北京图书馆举办水灾义赈展览时,展出朱氏所藏善本34种,皆宋元精刻及名家批校本和抄本,内有宋刻宋印《啸堂集古录》《音注韩文公集》,“韩集”内有叶石君跋,并钤有翰林院、盛昱、郁萃阁收藏印,元刻本《渊颖吴先生文集》(袁廷梼贞节堂抄,黄丕烈手校本)、《至正嘉禾志》,叶石君、黄丕烈、钱大昕跋弘治刻本《稽古录》等,都是一些稀见珍本,还有宋刻《白文八经》,蜀刻小字本《唐人集》8种,更为罕传。朱幼屏死后,其藏书陆续散出,半归北京图书馆,半归其子散售各处。袁克文著述有《圭塘倡和诗》《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二十九种》。尚未刊印的还有《寒云诗集》《寒云词集》《寒云小说集》《寒云丛书》。昆剧本有《卸甲封王》《长生殿》等。其藏书印有:侫宋、寒云子子孙孙永保、寒云秘籍珍藏之印、人间孤本、袁君小尔(玺)、克文私印、寒云小印、克文、寒云藏书、宋本、皇二子、徒吾所好、寒云鉴赏之鉥、侍儿克文掌记、袁、袁克文、寒云文人、袁寒云、袁二等藏印。
徐世昌 字菊人,号东海,天津人,清咸丰五年(1855)生。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进士,历任高官,1922年辞职后隐居天津。徐氏于仕宦之余,喜藏书、刻书。所藏之量数十万卷,以清代著作为最多,编有《书髓楼书目》4册。1939年天津水灾,其藏书均被淹没,损失甚巨。徐氏刻书很多,曾在北京设有“承办公府刻书处”,后更名“文楷斋”。专门承刻徐世昌的书,其编著有《东三省政略》12卷、《总目》1卷,《归云楼砚谱》、《水竹邨人集》12卷,《目录》1卷,《历代吏治举要》、《将吏法言》8卷、《水竹邨人诗集》12卷,《欧战后之中国》、《归云楼题画诗》2卷,《晚晴簃诗汇》200卷、《目录》3卷,《大清畿辅先哲传》40卷,附《列女传》6卷,《明清八大家文选》20卷,《弢斋文选》20卷,《弢斋述学》3卷。还影印出版有白云观所藏明正统本《道藏》。
徐世章 字瑞甫,天津人,徐世昌之弟。留学比利时黎其大学,商学博士。晚年隐居天津。喜藏书,尤好古砚,鉴赏很精。藏书10万余卷,其收藏之武英殿刻版书,所集大致齐全,而且其中开花纸初印本为多,装潢尤精美,纸张洁净似未触手。其大部分均经陶兰泉代为搜集,其收藏中有陶氏旧藏之大半,多是徐氏向陶氏求得的。这批书在1959年全部捐献给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其藏之《永乐大典》10册献给北京图书馆。解放前还作废纸处理了一批书,论斤售予天津永和书局张璞臣(整理者注:原文误为“张甫臣”)氏。张氏买回后,曾从其中检出《永乐大典》2册,后由顾颉刚购得,顾氏后又转归北京图书馆。徐氏藏砚,多属珍品,1929年曾在天津文运堂购得宋代谢枋得字叠山之“桥亭卜砚”一方,该砚未发现之前在北京某寺院垫桌子腿,此砚在其藏砚中最为珍贵,其并有拓印《退耕堂砚谱》行世。其藏砚后均归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其著述有《退耕堂集》6卷、《目录》1卷。
章 钰 字式之,江苏长州人,清同治三年(1864)生。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进士。辛亥革命后,寓居天津。藏书甚富,多为普通书,以实用为主。其著述有《会试墨卷》,《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证》4卷,《胡刻通鉴正文校记》30卷、《附彔》3卷,《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四当斋集》等。章氏卒后,其家人将遗藏陆续散出。
梁启超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生。举人出身。1915年举家迁搬天津定居。在家专事著述整理旧作。至1925年4次编订历年所著,成《饮冰室全集稿》共5集80卷,付中华书局出版,共40册。梁氏于民国初年开始购藏新旧书,以实用为主。搜访数年聚书达3470种。其购得之书,均经读后,并重加装潢,写好书根,方可插架。临终遗嘱将其所藏全部图书字画暂存北京图书馆,馆内为此特予开辟一室专门陈列。
陶 洙 字心如,江苏武进人,清光绪六年(1880)生。前清附贡生。民初寓居北京,晚年迁居天津。喜藏古籍和文物,擅长书画,尤以鉴赏古泉为精,故其收藏中以画谱诗词书籍和古泉拓本最多。尤其注意收集抄本稿本书,其藏之抄本《永乐大典》8卷4册,实为珍贵。1959年中华书局将这4册抄本与其他藏本一并影印出版。还藏有120回旧抄本《红楼梦》,书内朱黄批校。心如书画之功,俱臻妙境,尝累抄古本,绘制插图,几可乱真。董康影印之宋版《周礼疏》,其中有缺页部分,是由心如据阮刻《十三经注疏》之疏文,摹仿宋刻本字体将缺页抄配齐全,后即以影印上版刻印,其抄配部分,非知其底细者均不能辨,时为书林佳话。其代人校刊之书籍中有,代其从兄兰泉校之《营造法式》,代天津徐世昌校刊之《清儒学案》。晚年将生平所藏陆续散出。
陶 湘 字兰泉,号涉园,江苏武进人,清同治九年(1870)生。民国初年迁居天津。平生嗜好藏书,其收集历30年之久,清代之武英殿刻本,几乎尽得,明代之“汲古阁”所刻书及吴兴闵、凌二家所刻朱墨套印本书,宋元刻之罕见本,还收有罕见之墓志石。清代殿版书中,开花纸印本,除《古今图书集成》因部头太大未收以外,其余各书收罗之全几乎尽藏,因其特爱开花纸书,故有“陶开花”之称。“汲古阁”刻书由明万历迄至清初垂40年之久,约共刻600余种,陶氏计收得500余种。闵、凌刻刊印之书,据其目所藏,共收137种,其中以带图之戏曲小说如《红梨记》《西厢记》《琵琶记》《绣襦记》《鸳鸯涤》《秦月楼》《幽闺记》《四梦》《虬髯客传》等,均为传世稀少之书,此外,还有明成化十年刻本《缀耕录》,首有陶宗仪肖像,此本极为罕见,又明万历间程君房刻本《程氏墨苑》8卷本(另有14卷本),系初次刷印,5色套版,精湛绝伦。陶氏收集丛书时,特别留意丛书以外的单刻本,收附在丛书之后,如马国翰刻《玉函山房佚书》,后附《马国翰文集》。陶氏对其收藏之书爱护备至,如稍有破损即觅良工维修,并自设计月牙式四合书套,选工极严,缝棱不苟,书林誉之名为“陶氏书套”。陶氏收藏之墓志石,见有《陶兰泉氏藏石拓本》一部,拓片之空白中钤有陶洙、傅增湘及陶氏本人之鉴赏章共36石。另外还有与傅增湘、董康等人合资在北京北海蟠青室开设一书店,店名“蟠青书室”,不久即迁至琉璃厂,后因营业不振,宣告歇业。陶氏不但精于鉴藏,而且在其刻书方面亦有巨大贡献,其刻印有:影刻咸淳本《左氏百川学海》10集100种,此书咸淳本原缺5册,据明弘治华氏覆宋本仿咸淳本字体摹补,1930年刻据宋本目次编印。1981年北京中国书店用陶氏原版重印。重刻宋本《儒学警悟》7种、陶湘辑《托跋廛丛刻》10种、影汲古阁写刻本《松陵集》、重刻元本《辍耕录》、明洪武年本《书史汇要》、旧本《太平乐府》、校刻明抄本《顾氏草堂雅集》、陶湘辑《景汲古阁抄宋金词七种》,此书为江阴谬艺风影刻毛抄“汲古阁”本,由湖北陶子麟锓本。吴昌绶辑、陶湘续辑《景宋金元明本词四十种》,一名《双照楼词正续编》,此书为陶氏将其购得吴家之吴昌绶辑《双照楼宋元明词》书版和其1927年刊之续辑《涉园续刻词》书版合印之更名。其影印版书有《宋刊巾箱本八经》白文8种、《涉园墨萃》12种、《喜咏轩丛书》5集48种、《百川书屋丛书》正集6种续集5种、《毗陵周氏家集》5种、《天工开物》、《涉园书影》2册、《汪氏墨薮》、《钱磬室游志续编》、《北魏墓志》5种、《司马景和妻墓志》等。其代友刻书中有代山东军阀张宗昌刻之《唐开成石壁十二经》,掖县张氏皕忍堂摹刊蓝印本,附《五经文字》3卷、《九经字样》1卷、《孟子》7卷、《唐石经校文》10卷,共4种。代潘复刻印之许鸿磐遗著《方舆考证》等。陶氏一世藏书,清末开始收藏,至1931年,因生活所迫,故将全部收藏陆续散出。郑西谛得其有《辍耕录》《程氏墨苑》二书,后此二书归北京图书馆入藏。徐世章得其余大部分殿版各书,后转归天津图书馆入藏。其余殿版书中有《平定两川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等书,都散售予北京直隶书局和文友堂,后均由文友堂流出海外售予日本东京东洋文库。天津永和书局张璞臣得其《永乐大典》2册,并宋版书3种,后均售归北京图书馆入藏。1933年北京文友堂书店以4万元购妥陶氏之明毛晋“汲古阁”所刻书约120种,及明闵斋伋所刻书约128种,并殿版开花纸书100余种。陶氏藏书,是版本专家皆知的,其优点皆系初印,墨色十足,洁净如未触手,装订古雅大方,实属精品。陶氏将殿版开花纸书100余种,以原价4万元售归文友堂。其中《平定各省之方略》20余种,经易培基介绍售予广东中山大学图书馆10余种,其余10余种系松筠阁托日本人松村太郎介绍售归日本东方文库。其丛书部分均由陶氏亲手以10万元售归日本京都文化研究所,该所编之《汉籍书目》内丛书部分即陶氏旧藏。陶氏剩余之殿版开花纸书,最后还有100余种,均归北京魏丽生所得,魏氏将书以3万元转售予溥仪。闻魏氏云: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批书竟告失踪。陶氏之汲古阁和闵、凌二氏所刻书,均售归当时伪满洲银行总裁荣厚。荣氏因得此一批精本,故为此书特独开辟一室储藏,并宣其室名“萃闵室”。荣氏后又将此批书由魏丽生介绍以一万元售归溥仪。其著述有《涉园藏石目》1卷、《武进涉园精刻印书籍书录》、《故宫殿版书库现存目》3卷、《殿版书目》、《陶氏书目三种》、《涉园所见宋版书影》第一辑2册。
巢章甫 号一藏居士,江苏武进县人,久居天津。对书画极有研究,喜藏书,以实用为主,其藏书室名“海天廔”。其钤印有:海天廔印谱,书内之印原为海丰吴重熹家藏:双虞壶斋印存,内分玉印15方,古鉥11方,官印128方。后经其子次恒将印售归周叔弢,解放后周氏已捐献给天津艺博馆收藏,巢氏是借用周氏之印共钤10部,后因友人重托又继钤两部总计12部。此书委托宏雅堂由吕东丰承其装订,是书选用高级六吉绵连纸,故宫最佳八宝印泥。每部定价大洋(银币)100元。其著述有《海天廔谈薮》。解放后,其遗藏书全部售归天津藻玉堂。
傅增湘 字叔和,号沅叔,四川省江安县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进士。曾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等职。民国以后寓居天津。傅氏喜聚书,其藏书有宋辽金刻本书3800余卷,元刻本书2500余卷,明刻及抄校3万余卷,连同旧藏,共约10万卷有奇,其中有搜得端方所藏百纳本《资治通鉴》一部,和其祖遗旧藏元朝兴文署本《胡注资治通鉴》,因名其藏书室“双鉴楼”。傅氏在津所藏书,天津水灾时未受损失,傅氏致缪氏书叙述其藏书与水灾之概况云:“昨在都,闻大水至,亟奔还家,人已四散,逃避无踵,追寻竟日,乃得相见。更以重价买舟,撑入寓内,水深2尺许,但不没阶耳。将宋元抄校各种计40箱运出。劳苦困惫,至不可言,有好皆能累此身,信哉言乎!”沅叔在对藏书方面曾说:“藏书目的有二,一是为藏书而藏书,能使人玩物丧志;另一种则是为读书而藏书,藉以发扬古代文化,必须多读,发现错误还应随时校正。”故其所藏均多亲手校勘,遇善本则作题识跋语,对其流传情况及版本优劣叙述甚详。1948年秋傅忠谟(增湘之子)委托当时之四行储蓄会朱鼎荣经手售与北京多文阁魏广州、文渊阁、来薰阁、修绠堂一批家藏书,系4家合资伙购,其中有宋版《苏诗》、宋版《周礼》4册(首有傅增湘肖像)等书,《周礼》价1400万元售归周叔弢先生,《苏诗》解放后500元售出。此次4家购书费,系向银号贷款,28分利,进货价因过高,亏本甚巨。1950年傅氏卒后,其子忠谟将其善本书部分捐献北京图书馆,一般普通书捐与四川省立图书馆,其余部分则个人陆续散售,按其留存所藏无几。其著述有《双鉴楼善本书目》4卷、《双鉴楼藏书续记》2卷、《藏园群书题记初集》、《宋代蜀文辑要》和《清代殿试考略》《藏园居士六十自述》《秦游日记》《衡庐日录》附《南岳游记》《藏园群书经眼录》。
靳云鹏 字冀青,山东邹县人,清光绪三年(1877)生。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北洋政府时任国务总理。喜藏书,其所藏多为附庸风雅,白纸初印书为多,其收藏中之殿版《古今图书集成》(内缺一册)一部,书品宽大,洁净如新,开花纸、墨色十足的初印本,外套金丝楠木匣,以全书考核,国内外之孤本,实属国宝。1953年其后人意欲将书售给书店以资保存,故托天津“金石山房”古玩店经理王希珍先生介绍与天津天祥市场二楼“津联书店”(整理者注:原文误为“津聊书店”),但因书店给价过低,未能成交。最终其后人在无奈何的处境始将书按废纸论斤卖出,买价仍高于书店给价二分之一。之后将书运往南开早市散售,多售归报纸房转归造纸厂制浆毁之,实为憾事。
端 方 字午桥,号匋斋,室名宝华盦,满洲正白旗人,姓托活洛氏,清咸丰十一年(1861)生。光绪八年壬午科举人,宣统元年任直隶总督。午桥喜藏金石古籍。在任两江总督时,咫进斋藏书散出,即由端方经手收归官有,早年因嗜好吉金古器,而精于鉴赏,故其所藏多珍品。其所藏书,以宋元旧刊为主,多而且精。卒后,京津两地遗藏,其家人陆续散出,傅增湘得其书甚多。其著述有《东西洋考察宪政书》、《匋斋吉金录》8卷、《匋斋吉金续录》2卷附《补遗》、《匋斋藏石记》44卷、《匋斋藏砖记》2卷、《匋斋藏石目》2卷、《匋斋藏印》4集(钤印本很罕)、《雪地寻碑录》4册、《端忠敏公奏稿》16卷。
潘 复 字馨航,山东济宁县人,清光绪九年(1883)生。前清举人。曾任北洋时期的国务总理,下野后隐居天津。潘氏喜藏书,以宋元旧刊为主。1936年曾以6万元购得天津藻玉堂之海丰吴氏家藏宋版《通鉴纪事本末》一部。潘氏卒后,其藏书下落不详。陶湘曾代其刻印有许鸿磐遗著《方舆考证》。
谢国桢 字刚主,河南安阳县人,原籍武进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北京清华大学研究院卒业。谢氏平生研究史学、目录学,尤精于明清史。嗜好收藏,历年搜访,其收集明清两代名家笔记、汉碑、汉画像最多,其中颇多珍善本和罕见本,所藏明清两代笔记书籍近千余种,可称为现代收藏笔记书籍的专门大家。谢氏著述有《晚明史籍考》20卷、《清开国史料考》6卷、《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李二曲学谱》、《黄梨洲学谱》、《顾宁人先生学谱》、《丛书考》、《汉画考》、《明季奴变考》、《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寒食清明考》、《清初三藩史籍考》(整理者注:“藩”原误作“潘”)、《彭茗斋著述考》、《明清笔记丛谈》等。1975年谢氏病故,其遗藏全部捐献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本篇之成多蒙天津古籍书店经理穆泽先生的支持和鼓励,并蒙家兄雷梦水校核,一并在此致谢。
〔原载《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996年第1期(总第六十九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