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建议
鹰潭市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建议
章金华
(江西省鹰潭市农学会 江西,鹰潭335000)
[摘 要]江西省鹰潭市农业产业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根据鹰潭市发展现状,提出了鹰潭市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思路与发展重点、发展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建议
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现就江西省鹰潭市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十五”农业产业化成效与问题
1.1主要成效
1.1.1农业经济总量显著增加,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经济总量的增加,并使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优化,养殖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的比重得到提高。“十五”全市农业总产值年递增10.84%(现行价、下同);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31.84提高到40.06%;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7.33%上升到49.26%。
1.1.2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全市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传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一些高效、新型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粮食、蔬菜、花生、水果、花卉、生猪、水产等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优势产业。
1.1.3农产品品质快速提升,规模经营不断发展
优质稻面积达到85%;瘦肉型生猪比重达到60%;特种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30%。获得国外食品药品认证产品1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9个基地经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5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800公顷,全市种田6.67公顷以上73户;畜禽规模养殖户发展到2000多户,其中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有58户。
1.1.4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5年全市已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2005年46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到8.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8亿元,通过订单形式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联结农户12万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万多人。
1.1.5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发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
全市已初步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县、乡农产品贸易市场为骨干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在快速发展,至2005年底全市已经成立了余江生猪合作社等2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6优势品牌培植取得突破,农业科技进步明显
2005年,江西名牌产品由2001年的2个增加到4个,江西著名商标由4个增加到10个,赣北早熟梨已成为江西省2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之一。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比2000年增加10个百分点,三元杂交猪达到40%以上;水稻薄膜育秧、旱床育秧、抛秧等先进育秧技术基本普及,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农业科技不断进步。
1.2主要问题
1.2.1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上海市龙头企业发展虽初具规模,但总的来讲龙头企业处于“小、散、低、弱”状态,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目前,全市还没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005年4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仅为14.8亿元,平均每家仅3000万元,最大的年销售额不到2亿元,小的只有500多万元。
1.2.2科技含量不高,竞争能力较弱,层次低
目前上海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总的来讲,科技含量不高,尤其是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较低。在农产品的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初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管理水平低,大多数龙头企业家庭式管理的色彩较浓,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1.2.3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
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确立的主导产业部分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
1.2.4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比较滞后,存在发展规模小、覆盖面不宽、服务能力弱等问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2“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发展重点
2.1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省政府“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和“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学化”的思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按照贸工农、产加销、农科教一体化经营方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一体化利益机制,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增强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2发展思路
2.2.1培育优势产业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总量,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总产,确保粮食安全。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比较优势和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走以特取胜、扬优成势之路,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提高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的比重。
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做强优质稻和畜牧两大支柱产业,建成优质稻、家禽养殖、肉牛和瘦肉型猪等四大支柱农产品基地;做大果业、花卉苗木、笋竹两用林、蔬菜、特种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建成早熟梨、板栗、小水果、花卉苗木、笋竹两用林、标准化蔬菜、荸荠、食用菌、特种水产等九个主导农产品基地;做优花生、中药材、有机茶、白塔葛四大特色产业,建成优质花生、中药材、有机茶、葛等四个特色农产品基地。
2.2.2培育龙头企业
数量上明显增加、实力上明显增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带动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2.2.3培植农产品品牌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
2.2.4加快科技创新
提高生产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科技水平、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3“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突出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
3.1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根据江西省优势产业布局,结合鹰潭特点,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特色经济的形成。
3.2加大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力度
在畜牧、蔬菜、水果、粮油、水产、林产、中药材、花卉等10大产业主产区培育和建设一批辐射市内外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市水果、水产品、生猪、家禽、花卉、药材、竹木等一批专业性批发市场。
3.3加大农产品的流通力度
不断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支持和鼓励流通企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组织和个体营销大户等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扶持一批农产品购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尽快建立、市、县、乡相互联通、覆盖面广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为农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农产品的流通。
3.4加大农业科技的应用力度
走农科教结合的发展路子,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加快农产品新品种的选育、引进、推广,逐步实现良种产业化经营。加快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全面推进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力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反季节和设施栽培、“猪—沼—果”、网箱养殖、生态种养、无公害畜禽养殖、规模养猪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管理、重大疫病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3.5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力度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完善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政策,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管理;引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开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方面的巨大作用。
3.6加大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力度
进一步改善投资农业的软硬环境。切实抓好各级政府投资农业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积极利用外商投资、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和国际援助,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农业,鼓励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一揽子引进方式,以提高引进的综合效益。
3.7加大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的完善力度
在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积极探索适合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内在发展要求的利益联结方式,解决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脆弱问题。一是完善合同契约制。解决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使企业有稳定的原料来源。二是实行股份合作。龙头企业吸收周围农民自愿入股,分工生产,共同实现产业化经营,企业保证农民每年得到一定的红利。三是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当农民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受到损失时,企业给予农户一定的经济补偿,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3.8加大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力度
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正确处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建立健全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生产更好地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优势。
3.9加大农业产业化资金的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市、县(市、区)财政每年逐步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二是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化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财政、信贷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私企业、外资企业和社会闲散资金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激励机制。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扶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基地、创立名牌、开拓市场、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切实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果。
3.10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力度
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精干、高效”和“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分离”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科技力量的优势,建立鹰潭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中心、优质农产品研发基地和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兴建一个综合性的市级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示范中心和两个县级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中心。
3.1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加快良种基地建设,加快农牧渔良种的引进、繁育、示范、推广。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快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快速的农业生态环境和污染事故诊断监测体系。加快动物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沼气生态工程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以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发展步伐。
3.12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
3.12.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现阶段解决农业和农村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工作制度,成立由主管部门牵头组成的协调会议,制定扶持政策措施,共同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沟通、联系,形成工作合力。
3.12.2搞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各市、县(区)和相关部门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化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布局,制定和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3.12.3各司其职、搞好服务
农业、发改、财政、税收、金融、内外贸等相关部门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转变职能,将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好组织协调、政策调研、项目审查和指导监督工作,同心协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