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如何发挥渔业科技的支撑作用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如何发挥渔业科技的支撑作用

王海华 陈文静 傅义龙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江西,南昌330039)

[摘 要]本文在对鄱阳湖区渔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广泛调研基础上,针对渔业在鄱阳湖区的重要地位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渔业科技需求急迫的现实,分析了渔业科技创新支撑保障鄱阳湖区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剖析如渔业科技的公益性支持不足、人才建设缺少专项、渔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了政府要加强对渔业科技的领导、渔业科研所要强化自身创新意识和科技能力建设以及亟待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渔业技术创新体系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渔业科技;科技支撑

江西省委、省政府继2002年提出《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十五”规划》后,于2008年初又进一步提出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构想更为宏伟,意义更加深远。结合当前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我们围绕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如何发挥渔业科技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广泛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发展现状分析

1.1渔业是鄱阳湖区的基础产业,在江西省渔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鄱阳湖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在江西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规划实施以来,湖区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纵向(时间系列)比较已由“一二三”结构向“二三一”结构转变,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1985年的51.40:32.61:15.99转变为2004年的19.32:44.25:36.43。但根据近10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化来看,渔业产值由1992年的5.25%大幅提高到2004年的28.1%。这一数据显示,渔业是鄱阳湖区的基础产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已经成为湖区政府退田还湖、农业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的替代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选择。此外,从鄱阳湖区渔业的现实发展情况来看,鄱阳湖区渔业在江西省渔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无论是水产养殖面积、水产品总产量,还是渔业产值都占江西省总量的一半以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鄱阳湖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943.07平方公里,占江西省的52.07%,水产品总产量90.67万吨,占江西省的53.85%,渔业产值达到82.91亿元,占江西省渔业产值的51.0%。

1.2渔业科技创新在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中支撑保障有力

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是江西新世纪之初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总体目标是:鄱阳湖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基本实现湖区水面、低洼地(田)和草洲等宜渔、宜农、宜牧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湖区渔业、畜牧、水生蔬菜产业和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湖区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湖区人民人均纯收入接近或达到江西省平均水平。广大的渔(农)业科技人员和湖区群众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对湖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总结推广了一批既符合湖区实际又先进适用的渔(农)业开发模式,如:大水面增殖保护、“三网”养鱼、两用高效农田综合开发等渔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推广,综合效益显著。

1.3当前湖区发展对渔业科技需求急迫

环鄱生态经济区建设给湖区的渔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渔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环境保护对渔业科技需求急迫。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当前,适应湖区养殖的水产主导品种培育进展缓慢,水产养殖良种化水平较低,迫切需要水产遗传育种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湖区的水生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刚刚起步,任重道远,需要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强水产重大疫病防控体系,构筑水产生物安全防护屏障任务艰巨,需要在病害防治科研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面临诸多挑战,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水平是治本之策;加快推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任务繁重,增强该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心环节。

2存在问题剖析

调研发现,江西省渔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渔业科技的发展还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困难需要统筹研究,积极应对,力求解决。

2.1渔业科研所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重,体制性矛盾突出

目前,江西省有省、市水产科研所8个,但近年来研究所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如历史包袱重、收入低下、人才流失、单位办社会等等)。首先,是科研所生存、发展的空间被挤压,基于体制、机制原因导致科研所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上的日益被边缘化,处境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所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重,体制性矛盾突出,改革定位不符合农业科研单位实际以及与改革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政策严重缺失等。其次,是科研所的专业化特色不足、部门化倾向严重。这实际上是由于衡量的标准不明,导致了科研所的目标、任务、职责、主业、主战场不明。实际工作中,对于科研所的学术业绩、人才队伍、科研成果以及基础设施等专业能力指标的评估、考核偏软或缺位,而对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往往是一票否决,这也造成科研所难以集中精力抓科研,工作目标为上级部门的各项事务性任务所左右。再次,江西省各个水产科研所中专业科技人员居于少数,人才队伍比例严重失调,使本已有限的事业费、科技经费主要用于发工资、保稳定上,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

2.2对渔业科技的公益性支持不足

近些年来,虽然江西省取得了一批渔业科技成果,但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大的成果还比较少。这主要是水产科研所的公益性职能与市场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矛盾,一方面政府的投入长期短缺、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另一方面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实力有限,难以把大量资金投到技术研发与创新上,因而科研所在经费来源、科研重点、项目设置、效能考核上仍以政府为主导。具体困难有以下几点:一是渔业科学被严重边缘化,争取大项目的难度大。二是实验设施条件严重制约科技创新。三是渔业科研投入的总量不足。四是投入方式不符合渔业科技和产业需求的实际。五是现有的科技计划与产业部门结合不够紧密,导致科研难以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2.3渔业科技人才建设缺少专项支持

近年来,江西省在渔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如江西省水产局先后与上海水产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联系开办了两期硕士研究生班,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进程,但从江西省角度看,江西省渔业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尚未完全形成,国内外知名的中青年拔尖人才严重不足。分析原因,一是渔业科研大项目少,因而大成果少,也就很难出大人才。二是与科学院和教育系统相比,主管部门对科研所人才队伍建设缺乏专项支持,而江西省现有水产科研所现有资源十分有限,缺乏吸引或引进优秀人才的相应条件,且内部骨干人员不稳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现象。三是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尚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2.4渔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薄弱

“十五”期间,江西省现有水产科研所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科技产业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研究所自身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以及科技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等,导致江西省渔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研究成果的科技含量不足、主导产品的引领性不强。主要原因,一是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系统规划,特别是对科研工作向生产应用领域的引导,产业发展中迫切需要的集成性技术和成果不多;二是缺乏成果与产业结合的机制(职能、成果转化、推广、职称等体系不健全),缺乏科技成果向产业投入的有效政策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三是渔业科技成果比较容易扩散,体现的社会效益较好,自身效益较小,影响了科技人员转化和推广成果的积极性。

3解决办法措施

渔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鄱阳湖资源的深度开发,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靠科技进步,“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江西省渔业的发展也必须坚持科学养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国内资源开发与国际资源利用相结合、结构调整与转产转业相结合、渔业生产与加工服务相结合、水产养殖与资源增殖相结合,以实现渔业经济、农村渔区社会和水生生态的协调发展。

但是,面对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深度开发、发展湖区高效替代产业、提高湖区群众收入的艰巨任务,以及江西省发展现代渔业面临着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条件平台长期缺乏更新等瓶颈制约的现实,为切实发挥好渔业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大局,真正起到渔业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3.1加强政府对渔业科技的领导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渔业科技的支撑作用,首先,要加强政府对渔业科技的领导,解决科技工作统筹兼顾的问题。要健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高度重视渔业科研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作用,尤其要注重发挥好省级渔业研究机构的科技能力建设,加强渔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统筹协调,制定激励自主创新、鼓励竞争发展的政策措施;其次,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要兼顾各部门、单位间的优势和学科特色等,加强资金、基地、项目的统筹协调,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再次,希望能明确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定位,解决江西省渔业科技部门常年缺乏稳定持续的科研经费投入、缺乏年度目标考核的状况。

3.2渔业科研所要强化创新意识和科技能力建设

随着江西省渔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已经从观念、资金、资源、项目转为政策、科技、人才、环境等深层次制约因素。当前,江西省渔业发展对于科技的需求也从不足到十分旺盛的。在大力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面对这种形势下,渔业科研单位要强化创新意识和自身科技的能力提高,以更好的实现技术供给和成果转化的科技支撑作用。具体来讲,要解决好一下几个问题。

渔业科研所要强化创新意识,拓宽工作范围。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吴新雄省长提出要充分认识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后劲,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在渔业产业发展上,渔业科技工作不断创新,在为渔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基础上,要更加关注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在不断扩大的工作范围中寻求渔业科技工作的新定位和新作为。

加强科研所的自身科技能力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要重视当前江西省农业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尤其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的状况。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发挥人才优势是科研所的自身科技能力建设的基础。其次,我们认为江西省主管部门也要出台有关政策,以吸引高层次、高科技人才安心农业科研,建立起新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流动、竞争和收入分配机制。

各渔业科技单位间要发挥优势、加强合作,形成创新合力。现在的科技投入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我们的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经费使用比较分散的问题。同样的一个研究方向,大家都瞄准到一个地方,做的单位越来越多,每一个单位都不能保证有相对充足的资源来做研究,这很容易导致无序竞争和不公平竞争。可考虑建立一个科学的决策机制,以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比如在政府指导下设立一个权威、任期相对固定的专家委员会,进行通盘考虑,进行科技资源的分配。只有建立新的机制和体制,加大科技资源整合的力度,把江西省现有的渔业科技资源有机组合起来,才能形成更大的规模和力量,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宏大的战略任务。

3.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渔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就渔业科研来讲,科研机构要吸引多元化的投入,需要吸引渔业企业的科技投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渔业技术创新体系。但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也还处于发展阶段,实力还弱,还难以把大量资金投到技术创新上来。更重要的是渔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受益者是千家万户,是广大农民,而在企业投资的技术创新最终要求的是市场的垄断和投资的回报,建议政府在年度技术推广经费中建立专项经费,加强引导,重点支持渔业龙头企业与渔业科研机构对接。

3.4渔业科技进步面临严重挑战的局面需要认真应对

江西省开展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渔业科技是基础的支撑技术,一些与此相关的学科以及关系江西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和渔业工程的研究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生产关系领域的渔业经济研究被削弱和边缘化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全面加强开展这些“弱势”学科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其次,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如“安全渔业”、“数字渔业”、“湿地渔业”对水产学科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度重视这些新兴渔业科技的研究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