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行动应当关注的群体——农民工
科学素质行动应当关注的群体——农民工
张存岭 赵德勤 周江源
(濉溪县科协 安徽,濉溪235100)
(淮北市科协 安徽,淮北235000)
[摘 要]农民工(曾经)既是农村劳动力的中坚力量,现又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理应受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高度关注。农民工素质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工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核心问题。社会上对农民工科学素质教育关注程度不够。有必要构筑适合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优化培训内容,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促使农民工在新的领域和行业中尽快实现就业或创业。
[关键词]农民工;科学素质;培训
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出深入开展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大人群”为重点的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大规模的跨地区流动——即“民工流”已经成为了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经过20多年的时间,农民工更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作为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之一的农民工,其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产业升级换代、社会大局的安定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素质低下,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理应受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高度关注。
1农民工是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要群体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有过农业生产经历和城镇工作经验,在城镇工作的农民。一定意义上农民工应该称为工人,他们是城镇多种经济实体的职工。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均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四大人群”之一。农民工(曾经)既是农村劳动力的中坚力量,现又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理应成为科学素质行动的重要群体。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村户籍人口高达9.4亿,占总人口的72%,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全国进城务工和在本地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约2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为1.2亿左右。农民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左右。《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53100万人的24.8%。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每年既有大部分农村新增劳动力和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不断的加入农民工队伍,又有部分事业有成或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在这种进出中,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所占比例逐年提高。据农业部统计,2001年以来,农民工数量每年以500万人的速度增长,约占农村新增劳动力(600万)的80%。农民工大多数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且以男性居多。曾经是农村劳动力的中坚力量。《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
农民工是一个极具活力、能量极大的群体,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市已经离不开他们。资料显示,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比如餐饮业占56%。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2农民工群体科学素质现状
农民工素质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向非农产业及城镇转移中学习、实践和锻炼所获得的体质、品德、知识、技能水平的总和,包括身体素质、教育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现代意识等。农民工素质不仅关系到农民工的生存和就业,还影响到农民工身份地位的提升。
2.1文化素质不高,就业技能缺乏
农民工是农业型社会走向工业型社会特殊的过渡性群体,他们的文化素质往往不高,也很少接受过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另据调查,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文化技术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工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核心问题。
2.2心理素质有所缺失,不能很好适应现代社会
我国制度安排的惯性使改变了生活场所和职业的农民仍然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不可避免地引起农民工的消极社会心理,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消极失范行为。农民工复杂的心理和心态包括:过客心态,对城市的冷漠和疏离感、封闭与拒绝心理;在城市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民工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相对的被剥削感以及对城市的不平衡甚至仇视等不健康心理。
2.3思想道德素质滑坡,达不到社会发展的要求
有专家指出:独身在外的男女青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自控能力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力都在下降,最容易陷入放任自由的状态迷失自己。在城市二元结构框架里生存的农民工,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生活的同化,他们的朴实、诚实等优点有所下降,而自私、物化、放纵等不良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所上升。
2.4安全知识了解甚少,安全观念淡薄
资料显示,农民工多数对安全生产知识了解甚少,安全观念淡薄,以致在发生诸多工伤事故中农民工占到伤亡总数的80%以上。
3农民工科学素质教育关注程度分析
3.1农民工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途径。在农民工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主力军的今天,他们的素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未来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农民工转移首要条件就是要适应所转移地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和工作方法,了解当地的民情和风情。同时,要有一定程度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加快及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熟练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和文化素养方面的素质与产业工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开展农民工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工科学素质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环节。
3.2农民工科学素质教育的社会关注程度
3.2.1输出地经费紧缺,技能培训鞭长莫及
农民工输出地多数属于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农民工培训经费无法保障。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常年在外,只有春节期间回家过年;就近务工的农民工农闲季节外出务工,农忙季节回家种地。《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2%,在县外市(地区)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3.8%,在市(地区)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7.7%,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49.3%。很少有时间参加输出地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
3.2.2输入地投入不足,技能培训不到位
大多数农民工输入地在财政安排上,没有把外来农民工纳入当地的培训范畴。农民工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多数甩给企业或社会性培训机构。
3.2.3企业角色缺位,投入不足
目前,企业和农民工往往没有形成长期的合约关系,在农民工频繁流动和跳槽的情况下,企业对农民工的投资容易发生收益溢出的现象。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决定了大多数企业不愿在农民工身上投入太多,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一些企业职工连教育经费的投入都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
3.2.4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质量不高
严格说来,我国缺乏适应农民工择业培训需要的机构和教育培训体系,专门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少且弱。还有一些培训机构滥竽充数,利欲熏心,坑蒙拐骗,乱收费,发假证。多数培训机构没有根据农民工年龄、技能、文化程度和求职愿望来实施分类培训,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内容、时间和培训地点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教学手段陈旧单一,教学实践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农民工的偏好。有的培训不是为提高农民工技能,而是为了“创收”,课程设置呆板,缺乏针对性;有的培训和社会发展要求、劳务需求脱节;大多数培训机构除办班外,很少有别的授课形式,忽视实用性;有的培训机构教师缺乏,专职教师不专,兼职教师难兼,业务水平普遍偏低。导致培训质量不高。建立一套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培训机制势在必行。
4构建农民工科学素质教育模式
4.1构筑适合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改善培训条件,努力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农民工培训基地。统筹和整合各类职业学校、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行业、用人单位的教育培训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辟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培训项目,强化为农民工培训服务的专门职能,形成适合农民工不同层次需求、符合劳动力市场要求的教育培训体系。
4.2优化培训内容
4.2.1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
针对有向二三产业转移要求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基本权益维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引导性培训由农民工输出地政府统筹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和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
4.2.2求职过程中的技能培训
对拟向二三产业技术工种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以生产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要重视农民工输出前的培训工作,使输出人员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应根据特定工程的技术、管理要求和当地城市特点、时事形势变化,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尽快在新的领域和行业中实现就业或创业。职业技能培训主要由职业学校,就业训练中心,行业、社会办学力量和用人单位开展。技能培训应依据农民工的文化基础、学习要求和不同工种特点制定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课程安排上,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设置;在教学内容上,理论知识要少,动手操作要多,教学形式要直观、浅显。要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培训为主,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结合城市就业岗位准入制度的逐步建立,还要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农村劳动力在参加完成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后,就能获得相关的就业资格证书,直接进入就业岗位。
4.2.3就业后的岗位技能培训
对已转移出来的农民工,以行业、工种、岗位的工作要求为主要内容,开展岗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主要依托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企业进行。农民工所在企业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农民工的现状,制定培训规划,明确培训目标,落实培训经费。有条件的企业,应认真落实好培训对象、师资、教材、场地等,并与劳动部门联系培训证书发放事宜。没有条件的企业,要按照自愿、实用、就近、方便的原则,选择培训点组织选派农民工参加培训。
4.2.4创业培训
培训对象是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返乡的务工人员和有创业愿望的农村青年。通过创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创业本领,创办自己的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4.3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
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以及社会力量捐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财政和农民工输出地、输入地均应根据农民工规模,从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工培训。凡招收农民工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农民工比例,以高于职工平均培训经费的标准安排农民工培训经费。在基础教育已经达标的地方,要广泛吸收社会捐助用于农民工培训。
4.4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以政府宏观指导为基础,以劳动力市场调节为杠杆,以教育培训鉴定机构为依托,以公益性、社会性职业中介为桥梁,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晓兰.农民工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8):56~58.
[2]韩喜文,江宝春.浅谈农民工培训[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4):112~114.
[3]蓝其高.职业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7,(5):32~34.
[4]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08年02月27日,http://www.gov.cn/gzdt/2008-02/27/content_902847.htm.
[5]林锟.如何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J].甘肃农业,2005,(1):24.
[6]李晓燕,谢长青.黑龙江省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及机制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5):16~18.
[7]王政,高贯中,石铮.劳动力输入地农民工对待培训态度的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599~604.
[8]郭志涛.浅析建筑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30~8332.
[9]乐开富,刘文生,吴声怡.农民工培训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社会问题[J].台湾农业探索,2007,(1):44~47.
[10]郭根山,刘玉萍.提高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29~9730.
[11]刘忠明.农民工培训问题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55~57.
[12]雷世平,姜群英.农民工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5,(1):7~9.
[13]刘平青,于洋.构建多元化农民工培训模式[J].农村·农业·农民,2007,(2):21~23.
[14]张秉垂.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的培训[J].甘肃农业,200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