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创新农业技术服务新机制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创新农业技术服务新机制
曹开蔚 陈国梁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江西,南昌330046)
(上高县农业局 江西,上高336400)
[摘 要]我国的农技推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深化行政事业改革条件下,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农业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比例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粮食安全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在新形势下,江西省上高县推行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技员+农户”的农技推广模式,探索出了一套实用、可行、受农民欢迎的农技推广服务新途径。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运作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2006年开始,江西省上高县开展新型农业技术服务探索,坚持农民自愿,以农民为主体,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和龙头企业或农村经济大户牵头,依托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初步探索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农技推广新模式。该模式保证了组织内成员获取技术的低成本,保证了成员选择的主体作用,确保技术的适用性。农民自己来传播农业技术,使得技术和信息更容易被认同和接受,缩短了推广时间,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农技推广难以逾越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品种布局乱、病虫害统防统治难、技术指导到位率低等问题。实践表明,这套农技推广服务运行新机制实用、可行,受到农民欢迎,是农业技术推广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1发展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农技服务意义
1.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强农技服务功能的有效载体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服务于产中,而且要延伸到产前、产后;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增产、增收,而且要兼顾环境和农产品食品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单项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更要根据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和行为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地把有效的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通过开展系列培训,建立展示示范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与服务,不断创新推广服务模式,努力把先进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使其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保护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农业必然对农业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可大大增强接受农技服务的能力。
1.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技推广的重要桥梁
先进的生产技术只有被应用于现实生产和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传统农技推广工作,是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将农业科技成果传授给农业生产者,使其提高农业生产、加工和经营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有能力聘请技术、市场、政策顾问,统一开展试验、示范、展示、培训和技物结合等服务,可实现点对面的推广方式,成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联结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的十分有效的桥梁,能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使其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产生巨大效益。
1.3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技服务效率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原有的点对点的农技推广方式由于农户众多、规模小和素质不高等局限性,难以加快技术推广速度。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能够达到小品种大批量的效果,规模集成功能不断增强,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通过能人带动,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吸引到合作社中来,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把新的实用技术源源不断地吸纳起来并传播出去,成员能够从合作社得到最好的技术,最新的品种。因此,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有利于降低技术推广成本,有利于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可大大提高推广工作的针对性和成效性。
2上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的实践与经验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开始,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与上高县农业局共同开展组建农民水稻专业合作社工作,在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的情况下,由金农米业集团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在各地积极组建了以优质水稻种植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并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技人员+农户”的运作模式,现已发展成为集技术指导、品种推广、农资服务、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为一体的农技服务平台。
2.1以合作社为载体的农技服务平台发展迅速
到目前为止,上高县已组建注册优质水稻种植业专业合作社45个,登记入社农户4200多户,合作社基地面积3.3万亩,联系带动面积15万多亩,带动农户2.5万户,占全县农户数的44.2%。通过社员自筹和企业扶助开办资金80多万元,筹集流动资金700多万元。每一个专业合作社均安排一名农技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合作社通过粮食加工企业对接扶助,农业部门参与农技服务,并融入产业化经营中,实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使用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收购的“五统一”运作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2以合作社为载体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服务模式,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技部门为支撑,按照平等、自愿、互利原则组成。以种植优质水稻为主导产业,专业合作社采取社长负责制,下设技术服务,生产资料管理和产品销售三部门,以合理开发本地农业生产资源,满足人们对安全农产品消费需求为主要目标,致力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更直接更有效的服务模式,即“四直接到户”:
2.2.1基地直接建到户
即与合作社对接的龙头企业直接把合作社各社员的耕地当作自己的生产基地,社员按照企业的技术规程和标准生产种植,生产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原料,企业按优质优价收购,农技人员直接到户为农民提供物资、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农户企业双方得利。全县通过合作社直接建到户的基地面积达3万多亩。
2.2.2订单直接签到户
即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直接签订订单生产合同,农户按订单要求组织生产,按合同价格获取收益,企业按订单规定收购,双方互为约束,也互为利益关系,形成利益联结体。全县每年签订订单约2.5万份,面积达5万亩。
2.2.3科技直接传到户
农业部门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直接把科技传授到户,科技人员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一包一对接服务,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直接推广给农户,大大减少了推广环节,推广效率得到提高。农技人员每人包一个企业,对接一个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服务,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聘请技术人员与合作社对接,集中开展农户技术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技术到位率。2008年已开展技术培训50多场次,培训合作社社员5000多人次。
2.2.4优势农资直接送到户
企业对所对接的合作社采取统一供优良品种、统一供应农资等优惠措施,农资不仅质优价廉,并实行赊销。通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不仅降低了购置和使用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而且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大大增强。
通过这些新模式运作,更好地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3上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服务的效果
通过近三年的运作,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在稻作新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现了“三增三提高”。
3.1农民增收
通过合作社向农民推广种植优质高产的两优25、两优42、丰优丝苗、丰优香占等品种。在生产上实行“五统一”管理,优质稻品种比普通稻产量高,品质更优,企业与合作社签订产销合同,统一收购,并承诺价格每百斤稻谷比普通稻谷高11元以上,按每亩产量500公斤计算,每亩可为农户增收110元以上。同时,通过规模购买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统一销售农产品,减少了交易成本;据预算,每亩可节约农药,化肥及生产用工等82元。两项合计每亩可为农民增收节支192元左右,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3.2企业增效
企业通过集团的组建,标准化、模式化的产业运作,避免了行业内的不正常竞争,减少了不必要的经营成本,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据测算,企业有稳定的原粮供应,每吨可节约10元的环节费用;在产品上虽然每百斤增加了11元的原粮成本,但保证了原粮的质量,米质得到了保障,优质大米价格可提高0.4元/公斤,两者相抵,每吨可净增收20元以上。按年加工销售产品20万吨算,两项合计可为企业增收节支600万元以上。
3.3农技人员积极性提高
农技人员对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增强了工作压力和责任感,种子、化肥、农药也统一批发提供,乡农技人员由农资销售额得到了的利润弥补了自身工资的不足,同时加工企业又提供了适当的工作活动经费,农技推广活力增强,人员的收入和积极性也因此得到了增加。
3.4农民素质和科技推广速度提高
新的农技服务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新品种,既提高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也带动了社员学习实用技术,开展专业化生产的积极性。农技人员通过对社员实用技术和合作社基础知识等培训指导,培养了成员合作理念,增强了自身服务意识,广大农民不仅掌握了生产、加工的实用技术,也树立了互助精神和公平、民主意识,了解了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培养了诚信、合作、社会责任等素质,成为初步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新的推广方式加快了稻作科技的推广,2007年全县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抛秧、直播、机插等轻型节本增效栽培技术迅速普及,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率达100%,优质稻良种覆盖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达100%,化肥利用率达48%,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农机作业率达85%以上。
3.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主导产业培优
在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新推广方式和产业动作的模式,密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产业化链条更完善、更紧密;使农业生产中的资金、市场、人才、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得到更为有效的整合。通过组织内部的资金,技术、生产、加工、销售、信息等多种要素的开发整合,延伸了产业链,做大做强了各自的产业,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使得组织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泗溪镇农兴水稻种植业专业合作社,以开发优质稻生产为主导产业,2007年种植优质高产水稻两优25,3500亩,与企业签订产销合同,聘请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形成产业化经营,水稻单产比上年提高了50公斤,稻谷销售价格比普通稻谷每百斤高11元,全年净增收75万元,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3.6市场竞争力增强,品牌效应扩大
基地通过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及“五统一”生产,使企业原粮得到了保障,质量得到了保证,企业有了好的原粮,产品质量普遍提高,提升了合作社的品牌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同时企业实行集团化管理,壮大了整体实力,提高了知名度,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出精品,创品牌,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金农米业集团注册的汇银、圣牛等5个商标,已成为江西著名商标,并被评为中国“放心大米”品牌。集团生产的大米远销广东、褔建、浙江、上海等地,品牌效益大大提高。
4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服务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在不断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进程中,服务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大势所趋,已成为农技推广的主体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服务模式,针对农民在生产中面临的紧迫问题,以专业合作组织为单位,围绕主导产业,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明显提高了技术到位率,有效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4.1进一步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增强合作社经济活力
“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农民“为谁生产”的问题,而合作组织则回答了“如何生产”的问题,合作组织解决了成员生产经营有指导,技术有依靠,产品有销路,利润有保障,避免了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种植的风险。但就目前实践来看,现有的合作社规模小,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农民虽然加入了专业合作社,但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技术虽然统一,而操作起来仍然有差异。为此,通过合作社内部土地流转和劳动专业合作,扩大种田能手的生产和劳动规模,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作业质量。
4.2整合支农项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由单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整体推进转变,尽可能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粮工程项目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入户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测土配方施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和扶贫项目,安排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同时要尽快制定落实配套扶持政策,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税务登记制度。尽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4.3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一方面积极开展以育秧到大田施肥等不同环节的专业物化技术产品服务,如各种育秧(苗)专用营养剂,育秧(苗)专用药肥,育秧(苗)专用基质等产品;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开展农技专业作业服务,组建育秧、植保和机插、机收等专业技术服务组织,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效率和解放农业劳动力,提高效益。
4.4提高农产品订单种植服务水平
要针对市场消费特点,加强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合作,建立优质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种植。农技部门通过对农作物生产全过程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和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放心的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