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阳门之介夫死
十三阳门之介夫死
快乐诵
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二哭之哀。晋人之觇(chān)宋者反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二子罕哭之哀,而民衰,而民说(yuè),殆不可伐也!”
孔子闻之,曰:“善哉觇国乎!《诗》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虽微晋而已,天下其孰能当之!”
注译窗
看看下面的译文,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
宋国阳门死了一个卫士,大臣司空子罕进城为这个人哭悼,而且哭的很悲伤。晋国派到宋国侦察的人回去向晋侯报告,说:“宋国阳门的一个卫士死了,而子罕却哭得很伤心,百姓因感动而兴奋,恐怕不适合去讨伐宋国吧!”
孔子听说后,说:“这个人真善于探察国情啊!《诗经》中说:‘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虽然想攻打宋国的不止晋国一个国家,但天下有哪个国家敢与宋国为敌啊?”
博学角
同仇敌忾
大臣司空子罕能为一个卫士哭得那么伤心,说明宋国治理的不错,以至于谁敢侵犯宋国,全国百姓都要与他为敌,这就达到了同仇敌忾(kài)的效果,所以别的国家都不敢攻打宋国。
“同仇”这个词源于一个歌谣。春秋时期,在军中流传着一首歌谣,表现了士兵慷慨从军、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分三节,其中一节的大意是:“谁说没有衣服?我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准备打仗了,快把武器修好。我们一起对付仇敌!”
“敌忾”这个词源于一个故事。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摆下宴席。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zhàn)露》和《彤(tónɡ)弓》,宁俞却没有表示感谢。宴会结束后,文王问宁俞是什么原因。宁俞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同恨,所以为天子作战,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上赐《彤弓》,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现在我们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却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命乐工演唱此曲,我只好沉默了。”
智多星
找一找
1.为什么那么多国家都不敢与宋国为敌?在“注译窗”中找找看!
2.宁俞为什么没有感谢鲁文王的款待?读读“博学角”,说说你的理由。
七彩板
通过今天的阅读,对于子罕的举动,从中你能看出什么?这样的品质中又蕴含着怎样的臣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