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古之教者

十七古之教者

快乐诵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ɡ),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注译窗

看看下面的译文,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

古时候教学,闾(lǘ)里有“塾”,党里有“庠”,遂里有“序”,国都有“学”。每年入学一次,隔一年有一次考试。第一年考查他断句的能力,辨别他的志向;第三年就考查他是否专心致力于学业,是否乐于和周围的人切磋;第五年考查他是否广泛地学习,而且亲敬师长;第七年考查他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可以算有“小成”。第九年考查他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老师的训言,如果做到了,就可以称为“大成”。做到了这些以后,才能教化民众,移风易俗,使身边的人心悦诚服,使远方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衔土堆成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博学角

囫囵吞枣

从前,有一个人经常自作聪明。有一天,他买了一斤梨子和一斤枣子,坐在路旁准备吃。有一个过路人对他说:“梨子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枣子正好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就会伤害牙齿。”

img43

他想了想,说:“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子的时候,一口吞下去,就可以保护牙齿了!这不是很好吗?”

过路人对他说:“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那枣核也吞了进去,不仅不能健脾,反而对身体不好!”

做学问也是一样,不能不加思考地笼统接受,要经过消化,学会理解,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否则就会欲速不达。

img44

智多星

比一比

读读下面的话,然后对照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七彩板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觉得这句话对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