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黑暗天空的星辰
超越黑暗天空的星辰
在帕多瓦大学第一个月的某一天早晨,伽利略站在大教堂内欣赏多纳铁诺替圣安东尼伟大的荣耀所塑铸的圣像。此刻,他较少想起亚里士多德了。他感受到天使般的神学家阿奎纳不愧为最伟大的神学家。
伽利略虚心地忆起这位多米尼克教派学者临死的遗言——
为着主,我研究、观察、辛劳、传教。
我传达主的教言。
我从不曾违背主。
我也不曾固执我见。
如果我固执于不对的事,我愿受神圣罗马天主教堂的审判。
我一生都忠心附庸着。
伽利略被这谦虚的言词所感动,他祈祷,他也能如此善终。
伽利略在帕多瓦的第一年,即使他有意参加那些纷争,他也没有时间,他必须埋头撰写讲稿。从他在1592年第一堂课开始,他的声誉便建立起来了。此后他无需再担心敌视的脸孔和无人听课的尴尬场面。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互相走告,很快地他授课的大教室就座无虚席。他讲解的内容和技巧优异,许多学生虽不一定对他教的科目感兴趣,但却都愿意听他对数学、物理和天文的新见解,以及他谈论这些科目时所给他们的启发。几年以后,他的一个成为帕多瓦大学教授的学生马塞里说: “我从伽利略那儿学习三个月所学到的东西,比从其他人那里学了很多年的还要多。 ”
他依据科学方法讲解的军事攻防法规,也极受来校受训的年轻贵族的欢迎,这些来听课的人均来自意大利各省,且有从欧洲其他地区远道而来的。他们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需要,用以保护自己的国土。伽利略有时会感慨道: “为什么人们那么急着要学习毁灭他们敌人的方法,而比学习他所发现的灌溉法,替贫苦农民增加粮食的方法更为热衷? ”他无法预见,在他即将发明的仪器里面,是否有可能将成为某些统治者最有用的武器。
伽利略的家教学生人数每月均有增加,很多学生甚至跟他同住。他不但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他喜欢和这些奋发上进的人保持密切接触。伽利略虽不曾离开过意大利,但他却通过这些机会与来自法国、德国、瑞典的青年建立了深交。属天主教派的帕多瓦,其学术自由风气之恢弘,即使对持反对意见的路德派系教授也欢迎他在校讲学。伽利略也同样宽宏,从不分天主教或基督教,都一视同仁,把他们看成是大家庭中的一分子。
有些来自远方的青年不会说意大利语,因此长餐桌上常可以听到使用拉丁文或者其他方言的谈话。用膳时的讨论多集中在当天所学课程上。但伽利略却时常利用这个机会,让外国学生讲些他们本国的大学、政治、社会风俗习惯等等。
住在伽利略住处的学生,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增长知识见闻的交谈。很多学生在离开后仍保持与他们的老师通信;继续研究科学的学生则常来信讨论他们的研究工作。有些家世显赫或与当时的权贵有所接触的学生,则常在老师遭遇困难时,运用其影响力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伽利略的学生众多,可说是桃李满天下,像一颗投在水池中央的石子,水波涵盖既深且远。不仅只是那二三十个和他共膳、共宿的学生得到莫大的帮助,就是只在课堂听课、课后提出问题研究的、在酒馆茶楼听他讲故事的人全都有所收获。伽利略肯定地感觉到,这些笑口常开、激进的法国人,或是动作缓慢、好学深思的德国人,或其他落后国家的人,多少都可从他那儿学得一点东西带回他们的祖国去。
伽利略自己在学生时代时,已深深体会过贫寒的滋味,今天他当了帕多瓦大学的教授,对贫苦上进的学生总是尽力照顾。有三个贫苦学生住在一起,听说三个人轮流上课,学校当局后来查明他们不能每堂课必上的原因是:三人共有一件学生袍,只能轮流穿着外出;而他们的荣誉心极重,从未抱怨过穷苦。伽利略听到这件事,表情尴尬地笑了。
有些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可以舒适地住在伽利略分租膳宿的房舍。有钱人家或贵族出身的学生则居处豪华,如同住在自己家里一样,楼台庭院,仆人侍者应有尽有。伽利略幼时虽极贫穷,但他仍记得他们原是出身贵族,风俗、习惯上耳闻目染,和贵族人士打交道并不感到局促,也能恰如其分,但他对贫苦学生,却更能多付出他的一份关注。
伽利略特别喜欢和具有才智的青年学生及同僚们接触。在帕多瓦和威尼斯他都有不少好朋友,其中一位最早的朋友和入室弟子名叫卡勒里。
卡勒里可以作为当时富有人物的代表,他不但闻名于学术界,结交学识渊博的朋友,而且他自己也读书、研究,从不停止。他在帕多瓦大学结业后,便开始搜集稀有书籍文献,他的巨宅中私人藏书达8万卷之多。他平日交往的人多是王子、主教、艺术家和作家。大学教授们时常携同少数特具才艺的学生前往作客,席间能有机会聆听其他宾客的各类讨论。
聚会中辩论过久、过激之余,卡勒里常会取出他的七弦琴,伽利略则用琵琶伴奏,以娱嘉宾。音乐会后,再继续饮宴。深夜里,伽利略和一些学生在微醉中一同又唱又跳地回到宿舍。
卡勒里有很多出色的欧洲科学家朋友,其中一位是被尊为“数学哲人”的泰柯·布莱。伽利略很想和他讨论几个数学上尚未解决的疑问。卡勒里因而写信介绍伽利略给这位丹麦的老科学家兼天文学家,但这位帕多瓦大学教授的求教函件竟被这冷傲不群的老人积压了8年未复,直到布莱去世的那一年,他才发现伽利略声誉日隆的才华。
伽利略的个性和这位老教授大不相同。当这位老教授去世后,接替他的人是一个年轻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开普勒的第一本著作问世时,伽利略曾给这位年轻而名不见经传的天才科学家一封衷心赞扬的信。他们俩从未谋面,彼此竟成为好朋友,两人对哥白尼学说都极为推崇。
伽利略
伽利略在帕多瓦执教的最早几年中,发现一本很久就被人们所遗忘、由一位没有显赫名望的德国修士所写的书。这位作者哥白尼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将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天文研究,而写下这惊人的理论。伽利略发现这位科学家也曾在帕多瓦大学念过书,他从大学的档案中找到了他的名字,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学生,他开始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哥白尼在克瑞科大学念了3年的数学和天文学后,他那位在德国佛劳恩堡做主教的叔叔送他去意大利继续读书。他在波隆那大学念希腊文和哲学,在此认识了天文学家诺瓦拉。诺瓦拉教他欧洲科学家们刚开始学习的新知识——观察艺术。
可能由于研读柏拉图著作的关系,哥白尼此时涉猎到了古希腊学术,包括毕达哥拉斯的研究。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学家,有人相信地球为圆形而非平直,且围绕太阳旋转。这一理论被具有绝大权力的亚里士多德以及托勒密等人所否认。托勒密在基督世纪中的纪元前50年间,在亚历山大城研究星辰学科。
这群埃及的科学家和著作者,继续统治着人心直至文艺复兴时期。后来,希腊文化的复兴将柏拉图思想引进,使得诺瓦拉对托勒密学说的正确性有了怀疑,但大多数基督教学者仍旧接受我们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这种信仰。他们从圣书上读到,约书亚命令太阳和月亮停止不动,以便让他和侵入以色列的敌人作战。只有疯人或信奉异端邪说、想毁灭敌堂的人才会怀疑圣书上的话。
伽利略继续研究、写作、讲课,并常参加帕多瓦及威尼斯的宴会,通过化装舞会及音乐调节生活。但他最喜欢的一项消遣却是他父亲以前称为修补的工作。他常常在他的工作台上埋头苦干很长时间。有很多的发明都还留下没有完工,但其中有一种机械绘图用的仪器,却给伽利略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他的声誉也越来越大。
伽利略发明的这个绘图仪是用两支金属分划尺相互交叉钉接起来的。依照分划调整两尺的角度,这种仪器可用来放大地图或其他绘图。这种仪器销路很广,伽利略就雇了一个技工,督导他依图制作。伽利略把这个工人安置住在他家,并允许他的家属也一并搬来。伽利略的姐妹和她们的小孩,有时还有他那年老、喜欢吵闹的母亲,来看望伽利略时,住处就显得十分热闹和拥挤了。
伽利略并不在乎这些,他会把书房大门关起来读书、写作、阅读笔记,或书写充满着细心构作佳句的长信给朋友们。有时,如果关节炎没有发作,他会在美好的夜晚坐在花园中静思默想。他想,上帝对我十分恩厚……在经过如此长久,像诗人但丁经过的恐怖、不安的一段时间后,他终于看到希望的曙光了。
知识链接
柏拉图
柏拉图生于约公元前427年,死于公元前347年。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雕塑
一般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应该是在公元前427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母亲是克里提俄涅,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也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亚斯的侄子,不过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仍有争议。依据后来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说法,柏拉图的原名为阿里斯多克勒斯,但是为什么又改称“柏拉图”呢?事实上,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的名字, “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就被沿用了下来,流传至今。但第欧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说法,柏拉图这个名字也可能是来自他流畅宽广的口才、或因为他拥有宽广的前额。由于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华,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并称在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会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他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这个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阿卡德米坐落于一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柏拉图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 “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学园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哥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联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苏格拉底塑像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0~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拉图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柏拉图的《理想国》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和“沉思”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柏拉图主义是数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数学哲学观点,它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此后在西方数学界一直有着或明或暗的柏拉图主义观念,19世纪,它在数学界几乎占了统治地位。 20世纪初,数学基础三大学派的争议刚趋平息,柏拉图主义观点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他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