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伏的危机
暗伏的危机
天上有3颗彗星出现,激发了天文学家的想象力,却更激发了一般无知民众的恐惧,担心大灾难即将来临。这时正是1618年“三年战争”的开始,它带来了恐怖的死亡、瘟疫和饥荒。这场战争夷平了许多大城市,使无数乡村变得荒无人烟,把德国人口整整减少了1/ 3。
伽利略健康不佳,无法再继续研究天空耀眼的星象。这时,正逢奥地利君主里奥波来意大利访问。来到佛罗伦萨的贵宾,少不了好奇地要去访问伽利略。伽利略在病榻上告诉里奥波关于彗星的理论,并称述他早有意作进一步的研究。其后,伽利略听到格拉西神父的一篇有关彗星的公开讲演,其中曾提及其研究的最近发展,但却故意不提及伽利略的名字,使得伽利略十分生气。
伽利略不假思索地表示对此疏忽极为不满。他的一位弟子带了一篇有关格拉西的文章给他阅读,使他更加忍耐不住,于是同他的弟子编辑了一篇文章予以付印。
格拉西神父又写了一篇专门针对伽利略攻击的论文,指出伽利略的发现均是剽窃自别的科学家。其中还带有可能会造成巨大伤害的挑拨言辞,他说: “伽利略的门徒在文中甚至没有提到哥白尼的理论。是不是因为教会最近已宣告哥白尼之说属非法,而伽利略就不再相信哥白尼的学说了呢? ”
伽利略对他部分最可信任的朋友说: “我敢回辩格拉西的谎言吗?我可以很简单地以几句话澄清剽窃的攻击,但是,有关牵涉哥白尼学说的事,自从去过罗马以后,我一切都很谨慎,我没有再写过一句有关这些敏感问题的文字。但是,假如我现在宣称我不信哥白尼,这只有给予他更振振有词的机会,我绝不会这样做。假如我完全不理会他的攻击,那又会造成我的理屈,好像我承认了这罪过似的。 ”
商量的结果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意见,但有一点大家全都同意:宗教战争,也就是所谓的“三年战争” ,使多斯卡尼这个天主教派的城邦国民,只要有任何对罗马当局持反对意见的,都会导致危险或不幸。战场上的屠杀已因马丁路德革命而掀起,为了压制基督教派势力的扩张,罗马天主教派必然尽一切手段对外作战,对内则清除一切异己分子和邪恶学说,以铲除任何反对势力的存在或潜伏。
路德已放弃哥白尼学说,并宣称哥白尼是愚人,且斥责其对宗教不敬,如此,便没有人再把他的理论视同基督教派了。伽利略知道,在这宗教冲突最激烈的日子里,罗马随时有可能会判他死刑。审判会会因为他是一个宣誓过的天主教徒,而又已拥有很高声望,足可以领导许多真诚信徒走上错误的道路的罪名来治理他。
耶稣会实际上已控制了整个多斯卡尼省。伽利略知道,他已不可能从宫廷中获得支持。但在罗马,他的老学生和忠实信徒辛波里阁下,现在是教皇的秘书,在梵蒂冈有极大的影响力。他和另外几位声名显赫的教会人士仍对伽利略有信心,力劝他替自己辩护,并应允支持他。
在格拉西诽谤伽利略后的第三年,伽利略发表了他的回答。他小心谨慎地避免将哥白尼论战牵引在内,既未否认也不肯定那被非难的学说,他说他仍旧相信他能解释这种新的宇宙论。他把这些文稿送给罗马全部审判会会员。有人反对这份文稿的印刷出版,但他受到教会内一些朋友的影响,终于克服了所有的偏见,获得允许付印。
这本论文出版的时候,伽利略已近60岁。长期的病痛,以及对敌人逐渐增加的恐惧心情使他变成一位衰弱的老人。书出版后,好评不断拥来,这又使他恢复了年轻活力。他想要把帽子抛向天空,大声欢呼,活像他俏皮的儿子文辛从罗马传来最新消息一样,因为伽利略的一位喜爱艺术与科学的老友兼保护者巴伯瑞尼总主教最近升上了教皇宝座,成了乌尔班八世,统治天主教世界。他赞赏过伽利略的发现,在一封赞扬的信上,自署为“你亲爱的兄弟” 。
伽利略的希望并没有得到认可,巴伯瑞尼任总主教时很年轻,要想调和科学和宗教信仰没有多大困难。他鼓励自由思想,甚至在就位后,他对教会给哥白尼著作的禁令,仍不以为然。他说: “这绝不是我们企图要做的,如果是在我们的手中,这道禁令绝不会颁布的。 ”但是,这三角皇冠一经戴在乌尔班的头上,他不但要面临逐渐增加的偏执和盲从,而且路德和加尔文的革命,使得血腥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不得不放弃他以前的自由主义。
但目前,伽利略仍深受乌尔班教皇友谊的款待。1624年春天伽利略到罗马庆贺教皇登基时,乌尔班曾私下接见过他几次,并赠给他儿子文辛教育奖学金。他送给他老朋友一幅镶有金框的图画、一面银质勋章和一些他接受荣誉时的小型圣职相片。
格拉西及其一派即使深感不悦,也只有埋在心底,而伽利略和其他自由思想者的朋友们则公开表示欣慰。他们都不再担心伽利略的前途,因为乌尔班教皇有封长信给多斯卡尼大公爵,信中对他的宫廷数学师赞美有加。
给年轻大公爵费南度二世的信中,教皇写着: “我们发现他不但声名卓著,且忠贞虔敬,确实应该受到我们的敬重,也希望阁下多多给予关注,这是我的荣幸。 ”
伽利略回到小山庄后,就开始从事他早已想写成的晚年巨著。虽然他心里对审判会的警告有所禁忌,但他还是决心坚定地写下他长期从事哥白尼理论的研究与发现,并确认该理论确实是真理。在病痛和对来自罗马的惩罚的害怕中,伽利略曾受到汤玛斯·坎波尼拉的莫大鼓励。这位大无畏的自由斗士也是属于多米尼克教派, 1595年他在帕多瓦大学时,即配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死党派进行过挑战。宗教法庭曾将他判处监禁,但很快又释放了。其后他又因被控从事政治密谋再度入狱,在狱中他曾受刑罚,然后被判死刑,最后缓刑而改判终身监禁。经过27年的监禁,他由宗教法庭审判会假释在外,终于恢复自由。
但坎波尼拉神父从不畏危险,他在他家乡卡拉布又牵涉一桩阴谋案,被迫从意大利逃到法国,当地主教理治部不但予以庇护,还赠予年俸。这一个大无畏的亡命之徒, 5年后在巴黎居住,最后在多米尼克修道院中安详地去世。
坎波尼拉在那不勒斯监狱中已证明,黑狱中的自由光芒是最亮丽的。他在此完成了他有名的著作《为伽利略辩护》一书,经由走私者送至法兰克福,于1616年出版。
这书如果只是为伽利略及其学术而辩护,则伽利略将把它视同一般恭维他的文献看待。但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只是为伽利略辩护,其中还包含了坎波尼拉神父对科学见解非常富有精辟性的立论。他指责经文经典无知的结果是造成发展新科学的阻碍。他对嚣张狂傲的圣职人员大加挞伐,他写道: “他们现在自命为教师,而耻于做学生再去学习。 ”他抗议: “科学仅被允许去观察,而教会却坐在那儿做评判。 ”
法兰克福一景
这位殉道者对科学观察方法的反抗辩解,正是伽利略多年来所引用和推展方法所遭遇到的困境。在审判会给予警告役的几年里,伽利略对坎波尼拉神父的前车之鉴心怀战栗。伽利略自忖:“坎波尼拉神父不畏牺牲的勇敢精神,实在可佩!但是,我是否也有这份勇气去追随呢? ”
“我必须要非常的谨慎。 ”伽利略决定,如果能谨慎些,一个人仍可把真理得以伸张,而免去牢狱之灾。
描述伽利略成就最高峰的伟大著作,最后终于完成。他根据该书内容的某些重点所在,把书名定为“宇宙论两个主要系统的对话录——托勒密和哥白尼” 。他一再校读这部巨稿,时而增加一言,时而减去一语。到完成时,他的头脑已不胜负荷,他最后静静地休息了好几天。
“我必须好好休息一番, ”他想, “到罗马后我不能再有迷糊不清的情况,我必须全力以赴。 ”
伽利略知道,这部“对话录”如能在罗马出版,肯定能畅销。他早准备把这本书送到梵蒂冈审查会诸成员们的手中。
印刷事业的发达有助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城邦王国和教会当权者都认为这是很危险的一桩事。这时,检查权并不只限于教会。莎士比亚曾谨慎表达他对政治与宗教事务的意见。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英国,莎士比亚也必须先获得一纸许可证才能使他的剧本得以付印。在罗马,教皇有权禁止审查会认为非法的任何书刊发行流通。
知识链接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历史剧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三四首长诗。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他还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他于1616年4月23日病逝。
莎士比亚于1564年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当时莎士比亚4岁,他的父亲被选为“市政厅首脑”,成了这个拥有2000多个居民、20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
莎士比亚画像
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来。他觉得神奇极了,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学着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起戏来,并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因父亲经商失利,14岁的莎士比亚只好离开学校,给父亲当助手;18岁时他结了婚;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不到21岁,他已有了3个孩子。他的妻子比他大8岁,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婚事常常感到遗憾,在他的作品中曾说: “女人应该与比自己年纪大的男子结婚”。不过,他对辛勤持家、抚养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关怀备至。1586年,富于进取精神的莎士比亚随一个戏班子步行到了伦敦,并找到一份为剧院骑马的观众照看马的差使。这虽然是打杂,但毕竟跟戏剧挂上钩了。莎士比亚尽力尽心地干这个工作,而且干得很好,骑马来的观众都原意把马交给他。莎士比亚常常忙不过来,只得找了一批少年来帮忙,他们被叫做“莎士比亚的孩子们”。
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还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华,他终于能演一些配角了。演配角时,莎士比亚也认真演好,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
那时候,伦敦的剧团对剧本的需要非常迫切,因为一个戏要是不受观众喜欢,马上就要停演,再上演新戏。莎士比亚在坚持学习演技的同时,还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和人民不幸的命运,他决定也尝试写些历史题材的剧本。
1588年前后他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 “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27岁那年,莎士比亚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剧本上演后,大受观众欢迎,他赢得了很高声誉,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
莎士比亚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他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沙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爱,改称为“国王供奉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进行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闻名于社会各界。
1595年,莎士比亚写了一个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上演后,莎士比亚名霸伦敦,观众像潮水一般涌向剧场去看这出戏,并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这部剧本中,作家写了自由爱情的可贵,谴责了封建制度对爱情的迫害,歌颂了理想的爱情。
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
1599年,莎士比亚已经很有钱了,他所在的剧团建成了一个名叫环球剧院的剧场,他当了股东。他还在家乡买了住房和土地,准备老了后回家备用。不久,他的两个好友为了改革政治,发动叛乱,结果,前者被送上绞刑架,后者被投入监狱。莎士比亚悲愤不已,倾注全力写成剧本《哈姆雷特》,并亲自扮演其中的幽灵。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外观
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莎士比亚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20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待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其52岁生日时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他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学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的3页手稿。
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莎士比亚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 ,号称“第一对开本”。
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莎士比亚是著名的同性恋者,他的十四行诗全部都是写给他的同性爱人的。据英媒体报道,最近一位英国收藏家重新确认了一幅家藏油画的画中人身份,原来这名美艳“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莎翁传说中的同性恋情侣——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亨利·里奥谢思利。
发现这幅“惊世”油画的科布家族家藏甚丰。继承了全部艺术品收藏的阿莱克·科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儿时起一直以为画中人是位名叫诺顿的贵妇,因为在这幅油画的背面赫然写着诺顿夫人的字样。但几年前,一位偶然来访的艺术收藏家告诉科布,他认为画中人并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须眉。一席话惊醒梦中人,科布开始重新审视其真实身份,直到后来才终于揭开谜底。这幅油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画中的南安普顿伯爵涂脂抹粉,嘴唇上抹着唇膏,左耳还戴着精致的耳环,手抚披散到胸前的长发,看上去一派女人风情。英国历史文物权威机构“全国托管协会”已确认油画为真迹,此画完成于1590年至1593年,当时莎士比亚正住在南安普顿伯爵三世的府上。尽管一代文豪莎士比亚娶了安娜·哈撒韦,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学批评家争议不绝的话题。
南安普顿伯爵为同性恋的传说由来已久,他与莎士比亚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伯爵曾招待莎士比亚入住自己的寓所,莎士比亚著名的《十四行诗集》又是献给一位俊俏不凡、 “美若女子”的年轻男子。不少史学家早已考证,莎士比亚诗中的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莎士比亚一生写过许多剧本和诗集,其中代表作包括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无事生非》(人教版教材称《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 《亨利六世》、 《理查二世》等。
圣三一教堂
莎士比亚的戏剧多以广阔的背景和生动、丰富的情节来表现历史和现实的内容,以鲜明的个性显示丰富而深刻的主题。在表现方法上,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限制,崇高与卑下、可笑与可怕、英雄与丑角奇妙混合,时间、地点可以随便转移,情节有单线、双线、三线和多线,把笑剧、闹剧、风俗喜剧、传奇剧、悲剧等因素融汇在一起,服从生活描写和性格表现。在语言上有韵文,也有散文,把谚语、俗语、民歌都引进了戏剧舞台,词汇非常丰富,并使人物语言性格化。
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用他的语言说,就是“爱”。他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方面的表现。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莎士比亚的作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他生活感受深,善于思考,艺术修养高,作品的形象性强;他吸收了欧洲各国的新文化、新思想,因而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地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
罗马的审查员读过“对话录”后究竟是怎样的情形?传说纷纭。数百年来历史学家争辩议论这一审查的限制,以及命令伽利略修改之处究竟何在。伽利略的敌人后来坚称是在要求伽利略获得教会出版许可前先予以更正,而伽利略答应照办。伽利略的拥护者却同样大力地宣称伽利略不曾修改过一字一语。
伽利略回到佛罗伦萨后,这事情仍未解决。他不断与罗马审查会有函件来往,经过一年多的折中仍不得要领,伽利略于是将该书在佛罗伦萨出版。他首先将手稿送给多斯卡尼的代表审查会,再通过该会与罗马交流与沟通,佛罗伦萨审查会签证准予出版,签准官员中列有教会总审查员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