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拥抱清华简:解读佴字的深刻含义

拥抱清华简:解读佴字的深刻含义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佴”字在清华简《命训》中出现多次,用例如下:夫民生而佴不明,(上)以明之,能亡(无)佴(乎)?女(如)又(有)佴而亘(恒)行,则厇(度)至于(于)亟(极)3-4夫天道三,人道三:天又(有)命,又(有)福,又(有)(祸);人又(有)佴,又(有)巿冒(冕),又(有)(斧)戉(钺)。

拥抱清华简:解读佴字的深刻含义

“佴”字在清华简《命训》中出现多次,用例如下:

民生而佴不明,(上)以明之,能亡(无)佴(乎)?女(如)又(有)佴而亘(恒)行,则厇(度)至于(于)亟(极)3-4

天道三,人道三:天又(有)命,又(有)福,又(有)(祸);人又(有)佴,又(有)巿冒(冕),又(有)(斧)戉(钺)。以人之佴尚(当)天之命,以亓(其)巿冒(帽)尚(当)天之福,以亓(其)(斧)戉(钺)尚(当)天之祸。6-7

佴莫大于疡(伤)人。10-11

整理者说:

简文之“佴”字,传本作“丑”……“佴”即“恥”字,与“丑”字义通。《逸周书·常训》:“明王自血气耳目之习以明之丑,丑明乃乐义,乐义乃至上,上贤而不穷。”《程典》:“无丑,轻其行。”《文政》还载有“九丑”:“思勇丑忘,思义丑变,思治丑乱,思固丑转,思信丑奸,思让丑残,思行丑顽,思仁丑舋。”[27]

裘锡圭先生曾指出西汉简帛文字的“聭”字用为“恥”或“饵”,从耳声;《玉篇》“聭”字同“媿”(愧),从鬼声,二字形同实异。[28]陈剑先生则指出秦汉简帛文字多用“佴”为“恥”,又因“恥”与“丑”义通,所以“佴” 有时也写作“聭”。而表示恥辱的“丑”与“恥”字异体“聭”形近,所以古书中“聭”和“恥”异文多见。[29]

按:“聭”“佴”与相关诸字间的关系,试梳理如下。

(1)聭:西汉简帛文字中“聭”用作“恥”,可能就是“恥”字异体,又借作“饵”,是因为诸字皆从耳声,可相通假的缘故。《玉篇》的“聭”字,则是“媿”或“愧”的异体字,从鬼得声,与秦汉简帛文字中从耳得声的“聭”为同形异字。

(2)佴:秦汉简帛文字中“佴”用作“恥”,同样也是因为二字均从耳声,可相通假的缘故。“佴”或写作“恥”字异体“聭”,则可能是因为“丑”与“恥(聭)”皆有恥辱义,“丑”又与“聭”形近的缘故。

裘、陈两位先生所指出的秦汉简帛文字中“聭”“佴”等字的使用现象,非常正确,但应注意的是:以“佴”为“恥”的现象,见于秦汉简帛文字,先秦楚文字“恥”写作“”(郭店《缁衣》简二十八)、“”(上博《孔子诗论》简八)等形,皆为从心、耳声,与此字从人、耳声作“”有别。而且更重要的是:“恥”字是在羞恥义上与“丑”字义相通,然传本《逸周书》相关篇章中的“丑”字,能否训作此义,值得商榷。以下先讨论《逸周书》有关文句中“丑”字的涵义。

传本《命训》曰:“夫民生而丑不明,无以明之,能无丑乎?若有丑而竞行不丑,则度至于极。”[30]其中“丑”字的训解,历来主要有四种说法:

(1)训为“恶”。潘振云:

丑,恶也。言民生而恶,其德不明,民不能自明也。司德者能无着其恶乎?民知有恶,而强行于善,斯不恶矣。

(2)训作“恥”。陈逢衡云:

丑,恥也。言民生而为气所拘、物欲所蔽,举凡可恥之事无以涤其旧染而明之,则必自陷于罪矣,在上者能无激发其恥乎?若人皆知有恥而至于无恥可恥,则竞行不恥矣。故民协于度。

(3)训作“类”,指善恶。唐大沛云:

丑,类也,指善恶言。不明,言善恶易淆,真知者鲜。分辨善恶,即所谓明丑。民愚识暗,不能自明也。君上能无彰善瘅恶以明其丑乎?民虽有善有恶,而争自琢磨,同归于善,是竞行不丑矣。是则治法尽善。

(4)训作“类”,指贵贱。刘师培云:(www.daowen.com)

本篇明丑与《度训解》所云略同。竞行不丑,谓不域于类,即《常训解》所云“丑明乃乐义,乐义乃至上”也。

盖无丑则贵贱无等,极丑则上下隔绝,皆不可以训。[31]

以上四种解释,若仅放在前引文句中,都可以讲得通,要判断这个问题,还需要再看其他相关内容。

传本《命训》下面一段文字,对于讨论“丑”字的涵义十分重要:

夫天道三,人道三,天有命,有祸,有福;人有丑,有绋絻,有斧钺。以人之丑当天之命,以绋絻当天之福,以斧钺当天之祸。[32]

在《命训》中,“天道三,人道三”合称为“六极”[33],即六种极则。同书《常训》亦云:

六极:命、丑、福、赏、祸、罚。[34]

“绋絻”是古代官员礼服的蔽膝及礼帽,又写作“韍冕”“绋冕”“黻冕”等,常用来赏赐给有功的臣子,以“别尊卑,彰有德”[35],是具有身分象征意义的服饰,这里代指爵禄、赏赐。“绋絻”对应的是上天所赐之福,“斧钺”对应的是上天所降之祸,也就是“六极”中的“赏”和“罚”。

关于“命”,《命训》曰:“天生民而成大命”,孔晁云:“贤愚自然之性命也。”《命训》又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陈逢衡云:“大命有常,作君作师由天付也。小命日成,积德累功当自致也。”[36]这些注家的解释都很正确。《命训》的“命”是指天命、命运,又区分为“大命”“小命”。有人生而富贵,为国君、贵族;有人则生而贫贱,为奴隶、仆役,这都属于“大命”,是“有常”、不易改变的。但人们每天的懿行、恶行,却会积累改变“小命”。“命”的涵义已如上述,那么,和天道之“命”对应的人道之“丑”,所指为何也就呼之欲出了。前举四种说法中,将“丑”训作“类”,指贵贱一说显然最为恰当。《广雅·释诂》:“丑,类也。”[37]《易·离》:“有嘉折首,获匪其丑。”[38]《说文》段注:“凡云丑类也者,皆谓丑,即畴之假借字。畴者,今俗之俦类字也。”[39]段玉裁认为是“畴”的假借字。

每个人禀受不同的天命、命运,对应到人间的制度,也就是不同的身分、阶级。这类说法,在与《命训》相关的《逸周书》篇章中屡见不鲜。例如:《逸周书》的首篇是《度训》,开头便云:

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知乐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内外以知人。[43]

反过来说,若人民不能安于自己的本分,就会产生争夺、战争,明智的君王因此制定等级标准来约束人民的好恶,教育百姓安于自己的职分:

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44]

《度训》所强调的“次”“等”,即《命训》的“丑”,也就是身分之类、贵贱之等。

回到清华简《命训》的“佴”字来看,其实“佴”也可以训作次,《广雅·释诂》:“序、倢、、佴、秩、斑、坒、笓、差、第,次也。”[45]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李善注引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46]简本作“佴”,传本作“丑”,用不同的词来表示人的阶级、贵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