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支付方式介绍:电子支票和信用卡支付

支付方式介绍:电子支票和信用卡支付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子支票方式的付款可以脱离现金和纸张进行。电子支票传输系统目前一般是专用网络系统,国际金融机构通过自己的专用网络、设备、软件及一套完整的用户识别、标准报文、数据验证等规范化协议完成数据传输,从而控制安全性。2.信用卡系统信用卡支付是金融服务的常见方式,可在商场、饭店及其他场所中使用,可采用刷卡记账、POS 结账、ATM 提取现金等方式进行支付。

支付方式介绍:电子支票和信用卡支付

随着金融电子化和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贸易领域正在逐渐成为商务的一大发展趋势,这势必带动新的付款方式的形成。这些新的付款方式必须在安全性、速度、隐私、分权以及国际化等方面均达到空前的水平,才能在电子商务中安全应用。目前电子资金的划拨与支付主要有三种形式,其安全控制的方式及协议都有独特性。

1.电子资金传输

电子资金传输就是电子支票系统。它通过剔除纸面支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前银行系统的自动化潜力。例如:通过银行自动提款机(ATM)网络系统进行一定范围内普通费用的支付;通过跨省市的电子汇兑、清算,实现全国范围的资金传输、大额资金(从几千元到几百万元)在世界各地银行之间的资金传输。

电子支票包含三个实体,即购买方、销售方以及金融机构。当购买方与销售方进行一次交易处理后,销售方要求付款。此时,购买方从金融机构那里获得唯一的付款证明(相当于一张支票),这个电子形式的付款证明表示购买方账户欠金融机构钱,购买方在购买时把这个付款证明交给销售方,销售方再转交给金融机构。整个事务处理过程就像传统的支票查证过程。当它作为电子方式进行时,付款证明是一个由金融机构出示证明的电子流。更重要的是,付款证明的传递和传输,以及账户的负债和信用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如果购买方和销售方没有使用同一家金融机构,通常将由国家中央银行或国际金融组织协同控制。

电子支票方式的付款可以脱离现金和纸张进行。购买者通过计算机或POS 机获得一个电子支票付款证明,而不是寄张支票或直接在柜台前付款。电子支票传输系统目前一般是专用网络系统,国际金融机构通过自己的专用网络、设备、软件及一套完整的用户识别、标准报文、数据验证等规范化协议完成数据传输,从而控制安全性。这种方式已经较为完善,主要问题是扩充到IP 网络WEB 方式操作。今后将逐步过渡到公共互联网络上进行传输。

2.信用卡系统

信用卡支付是金融服务的常见方式,可在商场、饭店及其他场所中使用,可采用刷卡记账、POS 结账、ATM 提取现金等方式进行支付。电子商务中最简单的形式是让用户提前在该公司登记一个信用卡号码和口令,通过Internet 在该公司购物时,用户只需将口令传送到该公司,购物完成后,用户会收到一个确认的电子邮件询问购买是否有效。若用户对电子邮件回答有效时,公司就从用户的信用卡账户上减去这笔交易的费用。现在更安全的方式是在Internet 环境下通过SET 协议进行网络支付,具体方式是用户在网上发送信用卡号和密码,加密发送到银行进行支付。当然支付过程中要进行用户、商家及付款要求的合法性验证。(www.daowen.com)

3.数字化现金

数字化现金是以电子化数字形式存在的货币。从国家金融机构来看,数字化现金比现有的实际现金形式(纸币和硬币)有更多的优点,实际现金要承担较大的存储风险,在高昂传输费用、安全保卫及防伪造货币等方面所做的投资较大。数字化现金的发行方式包括存储性质的预付卡和纯电子系统形式的用户号码数据文件等形式。

预付卡:用户可以购买特定销售方可接受的预付卡。预付卡和储蓄卡一般适用于小额支付,在很多商家的POS 机上都可受理,而且为增加系统的可受理性。例如银行发行的具有数字化现金功能的智能卡,各种储蓄卡等。

纯电子系统:纯电子数字化现金没有明确的物理形式,以用户的数字号码的形式存在,这使它适用于买方和卖方物理上处于不同地点的网络和Internet 事务处理中。付款行为就是从买方的数字化现金中扣除并传输到卖方。实际的数字化现金的传输过程通常经过公钥或私钥加密系统以保证只有真正的卖方才可以使用这笔现金。

数字现金的主要的好处就是它可以提高效率,方便用户使用在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问题。数字现金具有灵活性和不可跟踪性,会给我们带来发行、管理和安全验证等重要问题。技术上,各个商家都可以发行数字化现金,如果不加以控制,电子商务将不可能正常发展,甚至由此带来相当严重的经济金融问题。数字现金的安全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包括限于合法人使用、避免重复使用等。对于无国家界限的电子商务应用来说,数字现金还存在税收法律外汇汇率的不稳定性、货币供应的干扰和金融危机可能性等潜在问题。有必要制定严格的经济金融管理制度,保证数字货币的正常运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