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兴起

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兴起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与封闭式创新模式相比,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企业通用的创新模式,诸多的实践案例证实了创新输入或创新输出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创新绩效。开放式创新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切萨布鲁夫教授于2003年提出,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研究。切萨布鲁夫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开放式创新理论。开放式创新相关概念内涵不断深化。

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后,与封闭式创新模式相比,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企业通用的创新模式,诸多的实践案例证实了创新输入或创新输出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创新绩效。如朗讯科技和思科系统公司同属一个产业并且都引领了行业的技术和竞争前沿,可是它们却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前者投入大量资源开发崭新的材料和最新的组件与系统;后者则通过与有发展前景的新创企业合作或投资并帮助其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而成为创新领导者,公司自己的研发投资并不多。最典型的企业还有宝洁公司。在内部输出方面不仅设立了全球创新委员会(GTC),还组建了全球内部创新社区“Innovation-Net”,同时公司也是在线研发社区(Yet2.com和InnoCentive)的成员。在企业外部联结方面,宝洁公司与其他公司和研究机构一道发起成立了“联合技术开发”项目,与供应商发起了“关键供应商伙伴计划”项目.它的全球创新网络成员涵盖了内部、外部和技术中介多个主体。

大量的实践案例引发了学者的思考和研究。尼尔森和温特(Nelson & Winter,1982)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得益于外部新技术的影响,蒂斯(Teece,1986)认为创新的成功与否与互补性资产的有效利用有关,科恩和列文托(Cohen & Levinthal,1990)的研究认为创新成功的核心要素是外部知识的获取能力,罗斯维尔(Rothwell,1994)认为创新的产生是多种影响因素交互产生的,因此,外部因素的引入对创新的产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术界首次将关注点聚焦于企业外部及其互动。

开放式创新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切萨布鲁夫教授于2003年提出,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研究。切萨布鲁夫教授认为,那些原本处于行业领导型的企业未能从创新中获益,甚至有些很辉煌的研究成果也没有产生很大用处,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创意和内部市场化途径,强调成功的创新需要强有力的控制,即采用“封闭式创新”模式,但这种旧的创新模式已不再适用于新的经营环境。于是,Chesbrough提出了一种新的创新范式——开放式创新。该范式指出,应结合企业内外部创意及市场化渠道,均衡协调内外部资源;企业边界应由原先的封闭模式向多孔、疏松、可渗透模式发展,方便知识流动及合作创新,提高企业整合各种创新要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Christensen(2005)将开放式创新定义为“知识、创患、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流动与整合”。切萨布鲁夫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开放式创新理论。

开放式创新相关概念内涵不断深化。West和Gallagher(2006)认为开放式创新就是企业系统地在内外部寻找资源,并结合自身硏发能力,有效利用渠道获得创新及市场化机会的运营模式。Filler等(2004)则将外部资源特定于消费者,认为开放式创新就是企业从消费者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修正并创新自身产品与服务的过程。基于知识视角,Lichtenthale(2011)将开放式创新定义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探索知识、保持知识和挖掘知识的行为过程。Sara Holmes(2009)建议从非营利性角度进一步深入了解开放式创新概念。Vareska Van De Vrandae和Georg Von Krogh(2011)对开放式创新与供应链管理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明晰了开放式创新内涵。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陈巧芬和陈劲(2008)认为开放式创新是涉及各个创新利益相关者的多主体综合创新模式。基于价值链视角,王雌和曾涛(2011)认为开放式创新是“基于创新资源流动而嵌入组织间层面的价值识别、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基于知识交互视角,张振刚等(2015)将开放式创新视为企业系统地对跨过企业边界的知识进巧有效管理的分布式创新过程,其能有效推动企业进行内外部知识交互并构建商化化网络。(www.daowen.com)

虽然对于开放式创新思想仍存在部分分歧,一些学者认为它是“新瓶装旧酒”,与早期的合作创新内涵一样,没有本质区别,但总体来说,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开放式创新理论已被学界广泛探讨与认可。

纵观关于开放式创新内涵的现有学者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视角有所差异,但总体来看无外乎强调以下几种特征:(1)创新资源跨边界:对创新组织,企业来说,其边界是可跨越和可以穿透的。一方面,各类外部创新资源能够透过企业边界进入到企业内部研发流程,同时企业的内部创新资源也能转移到外部。(2)知识共享机制:开放式创新是企业探索获取知识、内化知识、扩散知识的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生并确立了一个开放的知识共享机制,使得区域内创新的资源和知识不再是仅仅局限在单个组织边界内部或者单个研发部内部,企业能够在一个开放的跨边界知识网络中进行学习和创新。(3)网络动态变化: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所处的区域能形成开放的创新网络,而且这种联通网络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据组织需要能够灵活变动。(4)价值可获取:开放式创新活动中,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不仅能够利用内外部资源,而且还能借助外部渠道将知识技术资源内化和商业化开发,从而加快研发投资的回收,加速研发投资的流转。在综述已有学者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开放式创新的本质是打破资源流动的组织边界限制,有效整合组织内外部创新资源,同时探索和开发相关机制,使得相应的创新成果能够实现市场转化,从而又向组织外分享所创造的新价值,因此,开放式创新不仅包括纯粹的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