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以港兴市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宁波的发展历程

从以港兴市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宁波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4年,宁波市第八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并把临港工业作为联系港口和城市之间的纽带。1999年,宁波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四大突破”,港口建设被列为首位。当前的宁波,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10079美元,向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迈进了一大步。1980年,宁波市第五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了把宁波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战略思想。这是宁波以港兴市战略的萌芽。

从以港兴市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宁波的发展历程

港口宁波最大的资源,也是宁波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发展战略的逐步形成,每一步都与港口息息相关,甚至都是基于对宁波港口价值的重新认识与深度挖掘。

早在1984年,宁波就提出了“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临港工业。

1994年,宁波市第八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并把临港工业作为联系港口和城市之间的纽带。

1999年,宁波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四大突破”,港口建设被列为首位。

2004年5月,宁波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为了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六大联动”的战略重点,港桥海联动是其中的一项重大战略。

2007年召开的宁波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六大提升”,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提升港口大桥带动功能,依托深水良港、跨海大桥和辽阔海域,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

港口兴,则城市兴;港口兴,则经济兴。当前的宁波,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10079美元,向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迈进了一大步。

撬动大开放

如火如荼的港口开发建设,像一根杠杆,撬动了宁波的改革开放。而宁波的决策者更是敏锐地看到了世界大都市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

放眼全球,90%以上的国际大都市都位于海岸线和大河河口三角洲上,“以港兴城、港兴城荣”成为近百年来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共同走势。

1980年,宁波市第五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了把宁波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战略思想。

这是宁波以港兴市战略的萌芽。此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开放与改革双管齐下,外引与内联同步进行,充分发挥深水良港的优势,以港口促工业,促内外贸易,带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到本世纪末,初步实现把宁波市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和浙江的经济中心。”

北仑港区集装箱码头摄影:龚国荣)

1988年通过的《宁波市发展外向型经济总体规划(1988—2000)提出,要突出“港”字,坚持“以港口促工业,以港口促内外贸易,以港口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子。

经过八年探索实践,宁波正式确立了“以港兴市”战略。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宁波实践“以港兴市”战略过程中,一个历史机遇悄然降临。

1984年春天,时任宁波市委书记葛洪升接到通知,赴京参加“部分沿海城市座谈会”。座谈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是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召开的。

会议传达了1984年2月24日《小平同志谈特区等问题》的讲话:“最近我专门到广东、福建,跑了三个经济特区,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座谈会后两个月,宁波被国务院列为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

如同一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宁波吹响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号角。

1984年10月,一纸批复从中南海传来,国务院批准在小港设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3平方公里。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继大连、秦皇岛之后,全国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宁波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其意义不言而喻。

次年3月25日,随着横水山爆破的一声巨响,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拉开了序幕。

之后,国家相继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宁波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图为开发初期的宁波保税区。(摄影:张和平)

大榭开发区建设中的万华MDI项目。

宁波对外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开放型经济从无到有,迅速壮大。短短几年间,宁波外贸出口占全省的28%,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25%,外经占全省的30%以上,成为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龙头。

临港工业带

宁波港大吞大吐、运价低廉的优势,促进了一批交通能源等滨海大工业的兴起。

1975年5月23日,浙江炼油厂在镇海海涂棉田上打下第一根桩,揭开了一个世界级炼油基地的建设序幕。

当时选址在镇海,首要因素是这里有大吞大吐的海上运输优势。在临港区域建设和发展大工业项目,可以减少原料或产品的中转次数,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也可以凭借临水优势,满足大工业对电力和水的需求。

宁波工业一直以“轻、小、集、力口”为特点,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虽然让宁波百姓赚了个盆满钵满,但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宁波工业还缺乏强劲的“主心骨”。

而临港型大工业恰恰是最能支撑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心骨”。临港大工业中不少是重大能源项目,其对经济的支撵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宁波的地域范围。

上世纪80年代,电力短缺成为制约华东地区特别是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建造发电厂已刻不容缓。在当时备选的7个厂址中,北仑以其紧靠正在兴建的矿石码头的优势一举胜出。

公有制经济在宁波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图为2000年12月,全国最大火电站——北仑发电厂二期工程正式投产。

1986年8月27日,世界银行一份《关于北仑港发电厂火力发电项目贷款协议》,使北仑电厂成为我国第一个世行贷款项目。

北仑电厂后来的业绩证明,世行的支持是卓有远见的——从1991年第一台机组投产到2008年3月,北仑电厂累计发电达2014亿千瓦时。

在电力供需矛盾最突出的时候,北仑电厂以占全国千分之一的总装机容量,完成了超过全国百分之一的发电量。

有人做过形象的统计:在浙江省每五盏灯中,其中一盏就是由北仑电厂发出的电点亮的。

2006年12月15日,省、市“十一五”重点工程——北电三期工程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燥发电机组动工建设。

到2009年,拥有七台燃煤机组、总装机容量500万千瓦,年设计发电能力达275亿千瓦时的全国最大火力发电厂将矗立在东海之滨。

包括北仑电厂在内,在北仑区域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电厂项目有9个,总装机容量达1040.55万千瓦,超过三峡电站一期98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

业内人士认为,在5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电厂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这充分表明,宁波临港区域作为国内重要的能源基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临港大工业一般是基础性产业,产业链长,对下游制造业的带动力强。(www.daowen.com)

2006年11月6日,浙江省首个大乙烯工程在镇海炼化动工建设。经初步估算,这个100万吨大乙烯项目投产后,将繁衍出大约250万吨产品,其中包括乙二醇、环氧乙烷、环氧丙烷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产品,用于下游开发和综合利用。

而在全国范围内,浙江恰恰是这些行业的制造大省,对相关原料需求非常大。镇海炼化大乙烯工程的建设,将基本解决浙江石化基本原料的短缺矛盾。

专家测算,乙烯对下游产业的带动效应是1:6。也就是说,这个投资200多亿元的大项目,将带动6倍的下游产业产值,即1200多亿元的产值,相当于目前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乙烯超长的产业链,将渗透到纺织服装汽车电子建材塑料化工等宁波绝大数行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即将建成的100万吨年大乙烯工程(镇海炼化 供图)

便捷的运输条件,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地方政府优质的服务,让落户这里的企业大展宏图。

韩国三星重工株式会社多年前的一次主动造访,已经为它换回巨大的经济效益。

1995年5月下旬,宁波市招商团在韩国招商,三星重工闻讯,派员赶到招商团下榻的宾馆。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宁波三星重工业修造船项目在宁波东港饭店签约。

1997年10月,宁波三星重工投产,主要为韩国总部制造船体分段,运至韩国组装成船。这个一期投资0.23亿美元的项目,经过4次追加,上升到2.4亿美元。

2007年,宁波三星重工的总销售额达3亿美元,业务已经扩展到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地,德国、加拿大、摩纳哥、土耳其、意大利、希腊等国的著名航运公司,都是他们的客户。

“相信宁波工厂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超过三星重工的总部,跻身世界上最具竞争力企业的行列!”韩国三星重工业株式会社社长金澄完说。

如今,在北仑港区后方,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产业带已经崛起,它承担着依托港口优势,发展临港大工业及临港服务业,全力打造能源、原材料、先进制造业等基地和国际贸易门户的历史重任。

这条产业带上,密集着数百个重量级大项目,形成了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五大临港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超过四分之一。

中华纸业车间(摄影:龚国荣)

仅在宁波开发区,已经落户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就已超过100个;在北仑区落户的台塑石化、逸盛化工、万华MDI、白纸板三期、宝新不锈钢等9个项目,投资都在100亿元以上。

正是依靠大港口和临港大工业,不产一粒铁矿砂的宁波,为全国30多个钢厂输送着铁矿原料;不产一滴油的宁波,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不产一块煤的宁波供给着一大批电厂,使浙江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

现代服务业崛起

2004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从更高的高度、更新的角度来审视已经初具规模的临港大工业,寻求更科学更持续的发展。

当年10月召开的加快发展服务业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依托港口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同时,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

从临港工业到临港产业,一字之差,却折射出一个重大的理念和战略转型。发展港口服务业,既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需求,更是宁波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北仑钢铁物流区(摄影:龚国荣)

2008年2月28日,宁波-义乌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正式开通。这是宁波港首次开通集装箱班列,集装箱运榆实现海铁联运后,宁波港的腹地将随着铁路延伸到内陆。(摄影:龚国荣)

此后,宁波相继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波市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等多个政策文件。在物流、金融、会展旅游、科技信息等领域,共制订了20多项政策和措施。

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速度加快,大型服务业机构纷纷进驻宁波,企业总部、港口海铁联运、第四方物流……新型的物流发展模式落地生根。

2005年5月,占地约2.5公顷的宁波国际进出口交易中心破土动工,宁波国际贸易平台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

之所以选择国贸平台为突破口,是因为宁波分之一以上的工业产品出口,具备了国际贸易的良好基础。

沃尔玛通用家乐福等跨国公司,正在把采购基地、物流配送基地转向中国,宁波完全有希望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主要采购基地。

此时的宁波港,无论是吞吐量还是航班密度,无论是港口能力还是装卸效率,都已跻身世界大港前列。然而,世界大港就等于国际航运中心吗?除了硬件出色,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2008年,经过深思热虑,市政府又出台了《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依托港口等区位优势和特色经济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把集信息服务、仓储、配送、联运和展示交易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

这年2月,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之后,江南大地冰雪消融,春潮涌动。

梅山岛,宁波东南隅一个偏僻的小岛,在这个早春时节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宁波北仑的梅山岛设立保税港区。这是我国继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之后的第五个保税港区。

保税港区,对于世代以捕鱼晒盐为生的梅山岛民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但是他们明白这是一件“天大的事”,他们的命运从此将被改写。他们被一种突如其来的幸福感包围着。

“看了电视上介绍的保税港区远景规划,大家都说这里将来是一个‘小香港’,这是为我们当地百姓造福啦!”岛上土生土长的胡善恩老人说。

被改写命运的,岂止一个26.9平方公里的小岛以及岛上1.5万居民。胡善恩不会想到,此时的梅山岛,已经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它成了中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区域。

它的对外开放度,甚至超过了我国政府此前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被看做是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先行区。

作为国内功能最齐全、政策最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梅山保税港区将重点从事国际中转、采购、配送、转口贸易、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业务,成为撬动宁波新一轮对外开放和临港产业发展的支点。

“这是国家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战略的一项具体举措,是有力推进浙江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是宁波加快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宁波市市长毛光烈在梅山保税港区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3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百年的通商口岸,开放的宁波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的投资者,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开放型经济迸发出勃勃生机。

2008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摄影:王川)

2008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5大物流园区、5个物流中心和11个配送中心相继开工建设。梅山保税港区和空港物流园区列入省首批重点扶持物流基地。

经济界权威人士曾预言,继巴黎伦敦纽约、东京、芝加哥之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第六个国际级都市圈”。

而宁波,正凭借现代化国际大港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创新精神,加速从三江口走向长三角,走向蔚蓝的太平洋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