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计划产品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

传统计划产品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前,我国的经济理论及计划产品经济体制是仿照原苏联的体制建立的,原苏联的体制是根据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描述设计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所要求的上述三个基本前提假设虽然与现实不符,但这种体制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在下列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计划产品经济体制是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和尝试。

传统计划产品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

改革前,我国的经济理论及计划产品经济体制是仿照原苏联的体制建立的,原苏联的体制是根据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描述设计的。这一体制的有效运行,必须满足下列三个基本前提假设:

(一)人具有很高的觉悟

以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前提,才能保证在我们的政治体制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在经济共同体中,任何个人都不会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获得特殊利益,保证任何个人为了集体财富的增长而自觉努力劳动。

现实与此前提假设相去甚远。为满足这一前提假设,我们对个人利益或个人理性采取了限制和改造的方法,对全社会成员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二)计划中心具有完全信息

典型产品经济体制的特征是:所有资源都掌握在一个社会中心(计划中心)的手里,消费、生产、投资中所需的资源均由这个中心依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按行政程序调拨配给。这种体制不需要商品交换,生产、投资、消费都由计划中心直接根据需求信息来组织,单个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直接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并且由社会中心直接分配给每个需要这种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所有资源,包括生产资源和消费资源,在这种体制下,都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价值,它们是“财富”,但不是用来谋利的“财产”。

这一特征要求:计划中心必须准确全面地掌握总需求和总供给、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需求层次和供给层次及人们的需求偏好,否则就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成本增大,社会经济效益不高。实际上,由于产品的纷繁多样、需求的千变万化及人们的偏好差异,计划中心要满足具有完全信息的前提假设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掌握了较全的信息,也会由于计划中心决策的缓慢性,致使作出决策的时点与掌握信息的时点出现巨大差距,使生产和消费相脱节。为了保证社会生产顺利进行,计划中心是用行政命令强制运行的,限制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主权,致使社会经济运行活力不强,经济效益不佳。(www.daowen.com)

(三)生产力较为发达,物质财富较为丰富

典型产品经济体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实际是一种国有制)为其本质特征,这种生产关系要求与较高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但所有实行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国家,生产力都相对不发达,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较为贫乏,生产关系严重偏离了(超前了)生产力的现实状况。

计划产品经济体制所要求的上述三个基本前提假设虽然与现实不符,但这种体制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在下列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计划产品经济体制是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和尝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最终必须用一种新的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新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1917年的十月革命终于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她的诞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2.计划产品经济体制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进程中进行原始积累的一种有效体制。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由一个社会中心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从人、财、物到供、产、销,都由这个社会中心来调配。它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农业的财富无偿地转向工业,进行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这种原始积累方式,为我国建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3.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对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保家卫国的战争,克敌制胜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