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规模平田配套工作开展

大规模平田配套工作开展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2年3月,为了适应大规模开展灌区平田配套和移民安置工作需要,兰州市引大入秦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决定成立永登县引大灌区建设指挥部,下设四处一室,即平田配套处、质量检查处、移民安置处、计划财务处、办公室。承担永登县范围内起砂平地、田间配套及灌区移民安置工作。第二天,县委、县政府所有机关除留几名值班人员外,全体干部到乡(镇)参加劳动,与广大灌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力地推动了起砂、平田、配套工作。

大规模平田配套工作开展

1992年3月,为了适应大规模开展灌区平田配套和移民安置工作需要,兰州市引大入秦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决定成立永登县引大灌区建设指挥部,下设四处一室,即平田配套处、质量检查处、移民安置处、计划财务处、办公室。承担永登县范围内起砂平地、田间配套及灌区移民安置工作。兰州分部决定将分部配套处及下属7个乡(镇)指挥所(苦水乡指挥所已完成任务于1991年撤销)技术人员、机械队、预制厂管理人员带编整体划拨永登县引大灌区建设指挥部。当时我已被组织安排到分部质量检查处担任副处长,不在划拨范围。但县引大指挥部领导动员我到这边工作,我思想很动摇。后来组织上做工作,让我回县上工作。我服从组织安排,于1992年12月与兰州分部配套处45名干部职工、62名计划内合同工,共计107人到县指挥部报到,并立即投入到繁忙的灌区建设中。

1993年是永登县引大灌区建设指挥部成立后开始工作的第一年。为了实现省、市委确定的“1994年通水,灌地20万亩”的目标任务,永登县决定灌区建设要实现“保四争六”(即确保完成4万亩,力争完成6万亩)的任务,即一年要完成引大兰州分部3~4年累计完成的总和。参考引大兰州分部万亩示范田和东山地区旱土地平整试点的数据,完成一亩地起砂平田配套需要移动土砂方250立方米,一亩旱土地平田配套需要移动土方160立方米,而每台推土机一月最多可完成起砂平田60亩(旱土地平整100亩)。当时机械队只有50台推土机,要光靠夏收后(9~11月)三个月时间根本完不成任务。永登县政府和引大指挥部决定改变以往夏收后突击平田配套为长年开展平田配套,要求上半年开展平田配套的地块不能播种,这就意味着灌区群众要牺牲1~2年收成用于平田配套建设。1993年上半年各乡(镇)动员群众留地1.3万亩,为上半年开展平田配套工作奠定了基础。

从3月份开始,我们组织6个乡(镇)指挥所技术人员开始测量放线。当时部分支渠尚未动工建设,大部分田间配套工程的设计图纸还没有出来。我们一方面与设计部门联系,协商斗口位置,一方面实地勘察确定平田范围和斗、农渠及田间道路走向位置。配套处技术人员全部下到各乡(镇)指挥所,到一线指导平田整地、田间配套测量放线和机械平地工作。大同、龙泉寺和红城等乡(镇)东浅山丘陵区放线,条件很艰苦,施工地点距离各指挥所驻地一般都在十多公里,有的二十多公里,各指挥所放线时交通工具主要靠农用三轮车(俗称三马子),各沟岔道路坡陡、路窄很危险,安全隐患很大,大同所就曾发生过翻车事故,所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为了完成测量放线任务,广大干部技术人员硬着头皮,坚持工作。放完线后,每个技术人员分2~3处沟岔负责施工,技术人员早上吃完饭后,带上充当午饭的干粮,到各工地指导机械平地,指导群众平田、配套,晚上八九点甚至更晚的时候才能回来。交通工具主要靠自行车,每天往返四十多公里,部分路段由于机械施工,拉运材料,道路浮土很厚,自行车无法骑行,只能推着走,自行车上还要捎带上塔尺等测量工具,施工条件异常艰苦。但广大技术人员没有怨言,白天忙在工地,晚上还要绘图,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技术人员每天都要奋战在平田配套第一线,指导乡(镇)、村、社开展平田配套,在灌区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上半年完成平田整地13000亩,田间配套26000亩。

8月25日,中共永登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平田整地万人(50天)突击活动誓师大会,动员全县机关干部、灌区受益群众开展万人大会战。第二天,县委、县政府所有机关除留几名值班人员外,全体干部到乡(镇)参加劳动,与广大灌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力地推动了起砂、平田、配套工作。全县机关干部职工参加会战的人员每日达2200人。这一阶段,各工地都迫切需要测量放线和技术指导人员,技术人员特别缺乏,我们组织机关20多名人员到各工地帮助开展工作。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克服困难,千方百计,不能因技术工作不到位而影响各乡(镇)村、社工作的开展。配套处工程师李万新同志是个两半户家庭,农忙时节都要回家帮忙。这年由于他负责的西槽乡是全县起砂、平田、配套的重点战场,夏收时根本脱不开身。家里几次打电话催促,他都说再等几天,忙完这一段就回来。妻子跑到西槽工地叫他,看到他忙得不亦乐乎,只好回去雇人割麦子。(www.daowen.com)

在每年夏收后的突击活动中,技术人员都是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完成测量放线任务,使机械、劳力尽快投入施工。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这个时期技术人员晚上都要加班到十点以后。由于白天都要出去分组放线,指挥所里根本找不到人,配套处审核预算、图纸、合同的人员只能等晚上所里人员回来后再进行。各指挥所经常是灯火通明,繁忙工作的景象持续到十一二点是经常性的。

预制件生产供应是保证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的关键。1993年县引大指挥部在兰州分部六个预制厂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东干渠、(龙泉寺)瑞芝两个预制厂。这年8月份,永登县开展万人大会战,各村、社在县上机关单位帮助下,加快了田间配套工程建设进度,各预制厂保养到期的预制件几天时间就被各乡(镇)全部拉运完。预制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红城镇党委书记张正忠,家在龙泉寺镇福山村,为了保证红城镇预制件供应,他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赶到瑞芝预制厂,将当天保养到期的预制件全部做上标记,守在预制厂让红城镇村、社群众拉运。他连续守了几天,龙泉寺乡的村、社群众就不答应了,说他胳膊肘往外拐。预制件供应紧张成了当时影响田间工程配套建设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指挥部采取措施,由物资站紧急调运祁连山高标号水泥,以增加现有模具的翻次。我和白成副指挥在瑞芝预制件生产现场实验模具“一天翻三次”工作,眼看晚上十一点钟了,可第二次装的预制件还无法脱模。我们就仔细琢磨是什么原因,终于发现,由于这个预制厂地处庄浪河滩,地下水位高,对砼凝固有影响。经过多次实验观测后,我们决定把部分模具搬到地势较高的瑞芝小学废弃的操场上预制,砼凝固时间果然有了明显缩短,增加了翻次,缓解了龙泉寺和红城两乡(镇)预制件供应紧张的问题。同时我们加强统计、调度工作,按每周一调度的原则,提前把出场预制件全部对应到各乡(镇)。各预制厂按调度计划供应,避免了群众互相争抢预制件、跑空趟等矛盾。1993年各预制厂共生产预制件1.81万立方米,可衬砌渠道114公里。

预制构件

1993年下半年开展的万人大会战,极大地提高了灌区受益群众平田配套的积极性。全县各部门、各单位深入到村、社作了大量的发动工作。各乡镇大部分干部都投入到平田配套工作第一线。在灌区形成了一个“全县上下齐动员,男女老少齐参战”的大会战动人场面。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当年共完成平田配套6.30万亩,其中旱土地平整配套1.37万亩,旱砂地起砂平整配套1.78万亩,老水地复整配套3.15万亩。实现了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